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能在鄭州買得起房了,叔叔阿姨能不能把她還給我”

文|李彎灣

有一首很火的歌, 叫《你, 好不好?》

副歌部分是——“能不能繼續對我哭、對我笑、對我好, 繼續讓我為你想、為你瘋、陪你老, 你好不好,

好想知道”。 。

我昨天晚上才偶然聽到的, 但這首歌似乎已經火了很久了。 當我點開評論的時候, 看到了這樣一條評論:

看到這條評論, 我當時就有一種特別想哭的衝動——當然, 最後還是沒忍住, 終於還是哭了出來。

從我自己來講, 因為陌生人的一句話而哭, 這是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在過去兩年間, 我已經聽過了4000多位失戀、離婚的讀者的傾訴了, 按道理說應該是見怪不怪了。

但是這條評論, 讓我淚腺炸裂了。

太悲涼了, 太難過了, 那種無從反抗的無力感, 聞者傷心, 聽者落淚。

這種感覺就像你深愛的人, 被匪徒綁走, 而你的雙手雙腳也都被綁著, 除了聲嘶力竭的呼喊、慟哭, 你什麼也做不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有這麼一個小夥子, 他有一個與他非常恩愛的女朋友, 他們吵, 他們鬧, 他們玩, 他們笑。 但終究那只是他們倆的事, 其中苦樂, 二者分嘗。

但是後來, 他跟女孩回家, 向女孩的父母提親, 女孩的父母說, 你在鄭州有房嗎?你什麼都沒有, 你憑什麼娶我閨女?

於是接下來, 女孩跟父母協商、爭吵,

最後妥協或者被勸服, 最終, 他們還是分手了。

分手後, 小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走出來, 但是為了證明自己, 為了像個真正的男子漢一樣, 他付出了所有努力, 最終, 在鄭州買了房。

他滿足了女孩爸媽要求的一切, 但是時間不等人了,

他心愛的女孩, 還是遠離了他。 。

我們可以換個視角, 從女孩那邊去看一看。

可能在父母的勸說或者阻止之下, 她忍痛跟小夥子分手了, 為了了斷他的幻想, 也是放他一條生路, 於是斷絕了所有的聯繫。

(那些情商很高的女孩, 分手會表現得很狠心, 乾脆俐落。

她們如果主動選擇了跟一個男孩分手, 為了不讓男孩還抱有希望, 她們會選擇一刀兩斷, 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其實是對一個自己不愛、不能再愛的男生的保護, 也是最聰明的做法, 畢竟我們都知道, 長痛不如短痛嘛)

可能現在, 在分手幾年之後, 她已經嫁人了,甚至孩子都有了。她可能也過得很幸福。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她結婚了,嫁給一個有房有車的男人,但是過得很不幸福。。

我們無從得知在那條評論的背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一切的一切,只能靠猜測和臆想。

其實這樣的故事,我們聽得太多了,甚至此時此刻都正在發生。

我們已經聽到了無數的因為沒有房、沒有車,就不嫁閨女的故事。不管是對於男孩、對於女孩、對於女孩的父母來講,這能算得上一件好事嗎?

一個能給你閨女房、能給你閨女車的男人,就真的能給她帶來幸福嗎?無數的例子不也證明了房、車、有錢這些都跟幸福沒什麼太大關係嗎。

借此,我想說說我的兩點思考。

其一:作為父母,是否真的具有干涉子女婚姻的權利?

(當然不是法律層面的,法律層面確實沒有,但是文化道德層面,現在看來很多父母是有的)

父母跟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小的時候管著不讓戀愛,一直管到二十幾歲,然後所謂的年紀到了,就非逼著要結婚,要嫁人。孩子連親密關係的經驗都沒有,她怎麼能處理好兩個人的關係呢?

一個孩子生下來,連吃飯這種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是需要不斷教才能學會的——何況怎麼去愛,怎麼去處理兩性關係這種更複雜的事。

其二:為什麼很多父母,特別看重男方的物質條件?

在現在這個大家都溫飽不愁的年代,甚至一半以上人的日子其實已經算是“小康”了,父母們怎麼還那麼看重物質條件呢?

我的理解是——是從整個文明進程來講,我們的祖祖輩輩們,在漫長的貧窮年代,都過著貧窮的日子,尤其每隔幾年都會有一次大的饑荒。

而且在過去,女性的生存能力是極為有限的,女人的命運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嫁的男人有沒有錢,所以才會“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於是諸如“好死不如賴活著”“哭著吃肉也比笑著吃糠咽菜好”的觀點被寫入了骨子裡。

在解放以前,對於一個窮人家的女孩來講:假如有兩條路,一條是嫁給大富人家的老爺做妾,一條是嫁給窮書生做妻。可能有不少父母,還是願意選擇前者,因為他們由此可以跟富人攀上親戚,可以讓自己的女兒“日子過得好一點”“盡享榮華富貴”。

在上千年的歷史裡,社會主流的婚姻一直都是無比的功能化和功利化,這些東西都跟家族利益、物質條件直接掛鉤,跟精神生活、跟愛不愛幾乎沒有一毛錢關係,大量的女性成了婚姻的犧牲品——從過門那一刻開始。

可是,我們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啊,日子不再只是追求“穿衣吃飯”了,不再是單純的物質追求了。現在的大多數年輕女性,再不濟也是完全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的了。。

父母希望女兒嫁給有房有車的男人,是不想看到她“過得不好”,但是——她或許以另外一種父母看不見、理解不了的方式過得不好呢?

所以,我們的父母們,我體諒你們對兒女的操心,但是——能不能不要總是在操控了。

她已經嫁人了,甚至孩子都有了。她可能也過得很幸福。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她結婚了,嫁給一個有房有車的男人,但是過得很不幸福。。

我們無從得知在那條評論的背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一切的一切,只能靠猜測和臆想。

其實這樣的故事,我們聽得太多了,甚至此時此刻都正在發生。

我們已經聽到了無數的因為沒有房、沒有車,就不嫁閨女的故事。不管是對於男孩、對於女孩、對於女孩的父母來講,這能算得上一件好事嗎?

一個能給你閨女房、能給你閨女車的男人,就真的能給她帶來幸福嗎?無數的例子不也證明了房、車、有錢這些都跟幸福沒什麼太大關係嗎。

借此,我想說說我的兩點思考。

其一:作為父母,是否真的具有干涉子女婚姻的權利?

(當然不是法律層面的,法律層面確實沒有,但是文化道德層面,現在看來很多父母是有的)

父母跟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小的時候管著不讓戀愛,一直管到二十幾歲,然後所謂的年紀到了,就非逼著要結婚,要嫁人。孩子連親密關係的經驗都沒有,她怎麼能處理好兩個人的關係呢?

一個孩子生下來,連吃飯這種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是需要不斷教才能學會的——何況怎麼去愛,怎麼去處理兩性關係這種更複雜的事。

其二:為什麼很多父母,特別看重男方的物質條件?

在現在這個大家都溫飽不愁的年代,甚至一半以上人的日子其實已經算是“小康”了,父母們怎麼還那麼看重物質條件呢?

我的理解是——是從整個文明進程來講,我們的祖祖輩輩們,在漫長的貧窮年代,都過著貧窮的日子,尤其每隔幾年都會有一次大的饑荒。

而且在過去,女性的生存能力是極為有限的,女人的命運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嫁的男人有沒有錢,所以才會“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於是諸如“好死不如賴活著”“哭著吃肉也比笑著吃糠咽菜好”的觀點被寫入了骨子裡。

在解放以前,對於一個窮人家的女孩來講:假如有兩條路,一條是嫁給大富人家的老爺做妾,一條是嫁給窮書生做妻。可能有不少父母,還是願意選擇前者,因為他們由此可以跟富人攀上親戚,可以讓自己的女兒“日子過得好一點”“盡享榮華富貴”。

在上千年的歷史裡,社會主流的婚姻一直都是無比的功能化和功利化,這些東西都跟家族利益、物質條件直接掛鉤,跟精神生活、跟愛不愛幾乎沒有一毛錢關係,大量的女性成了婚姻的犧牲品——從過門那一刻開始。

可是,我們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啊,日子不再只是追求“穿衣吃飯”了,不再是單純的物質追求了。現在的大多數年輕女性,再不濟也是完全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的了。。

父母希望女兒嫁給有房有車的男人,是不想看到她“過得不好”,但是——她或許以另外一種父母看不見、理解不了的方式過得不好呢?

所以,我們的父母們,我體諒你們對兒女的操心,但是——能不能不要總是在操控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