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四川: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發展機遇

編 者 按

近日, 省委書記彭清華在省委常委會會議上強調, 全省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 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 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發展機遇, 這種脫貧攻堅的“機遇論”讓人深思, 更令人振奮。 是從“包袱論”看脫貧攻堅, 還是從“機遇論”看脫貧攻堅, 角度不同, 幹勁也會不同, 效果自然也不一樣。 本期天府新論, 分別從產業、人才和精神理念三個角度探討如何看機遇、抓機遇, 歡迎垂注。

緊緊抓住產業脫貧的歷史機遇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 是脫貧的重要依託。 抓好了產業發展, 就抓住了脫貧攻堅的關鍵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要因地制宜, 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產業脫貧是大好機遇, 既“鑄基石”, 還“促發展”, 更“添後勁”。 緊緊抓住、用好產業脫貧這個機遇, 不僅有利於貧困地區現階段脫貧任務的完成, 更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創造了物質條件。

發展產業, 是為貧困地區脫貧奔康“鑄基石”。 以產業打下發展基礎, 能有效啟動一些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的“老、少、邊、窮”地區的創造性經濟活動, 使之擺脫低收入深貧困惡性循環, 形成新的生產動能。 無論是我省對貧困地區產業的大力培育,

還是東部對西部地區的產業幫扶, 通過發展產業, 無疑為貧困地區迎來了“打基礎”的重大發展機遇。

發展產業, 是貧困地區“促發展”的助推器。 四川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 貧困地區發展不充分不協調, 這既是其發展面臨的最大短板, 也是實現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的風口機會。 視脫貧工作“包袱論”者看到的是“短板”, 而視脫貧工作“機遇論”者則看到的是把“短板”拉長的機會。 事實上, 以產業助力, 每一個貧困地區實現“突圍”, 每一個貧困戶實現脫貧, 就是增加一塊有效需求的“蛋糕”, 就會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挖”出一方新空間。

發展產業, 還能為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添後勁”。 “發展最大的迴旋餘地在西部”, 這樣的判斷正是基於西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特別是貧困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四川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蘊含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空間。 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 在加強薄弱環節中增強發展後勁, 當然離不開那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貢獻, 但是那些未開發、待開發、有市場、有需求的地區, 卻蘊含著經濟再上新臺階的巨大潛力。 貧困地區把產業發展好了, 穩定脫貧有保障了, 不僅有利於自身未來發展, 更將為四川發展再上新臺階作出新貢獻。

近年來, 我省一些鄉村發展迅猛、火爆的電子商務, 就是一個鮮明的實例——多地電商扶貧的長足發展、村淘的方興未艾等, 它們都乘上新產業闊步發展的“東風”, 為貧困地區迎來了發展“春天”。

電子商務向貧困地區下沉, 不僅能啟動本地傳統產業, 為本地特色農副產品打開一個更加廣闊的行銷世界, 還能帶動各種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 使一大批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致富。

抓好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講, 需要立足實際、有力引導。 做好這項工作, 既是各級幹部的“責任田”, 理應在這裡盡職盡責;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的“試驗田”, 必須敢闖敢試、敢作敢為。 只有扭住產業不放鬆, 才能把發展機遇“做實”, 才能把脫貧攻堅的歷史機遇轉變為沉甸甸的勝利果實。

拓展脫貧機遇的中堅力量是人才

人才, 是精准扶貧脫貧的第一資源。 以前脫貧致富, 村裡的人只有出去打工;如今憑藉脫貧攻堅這一“最大的發展機遇”,

在家也能大有一番作為。 貧困地區的發展機遇, 可以表現在多個領域多個方面, 其中, 貧困地區人才和外來各類人才作用的發揮更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說到底, 當前決戰脫貧攻堅, 最急需的包括技術和人才。 只有當各類人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有了一展所長的廣闊舞臺, 全面小康才有了依託和根基。

日前, 科技部原部長萬鋼在回答記者提問時, 講到了一個有關人才、有關技術的小故事——在偏遠山區, 農村科技特派員用以豆換豆的方法, 幫助提高改善土豆品種, 產量增加了4倍;用以羊換羊的方法, 提高黑羊的產量, 一年能下四個崽, 而過去只是一個。 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人才在脫貧攻堅中的巨大作用。

人才扶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論從政策扶持還是各方招引,已吸引各類人才奔赴、紮根貧困地區,為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早在1999年,我國陸續開展科技特派員制度,廣大科技人才深入貧困地區,圍繞解決貧困群眾溫飽問題,瞄準地方特色主導產業,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造了不少扶貧成果。2015年,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階段,黨中央就從全國層面部署推動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從此,成千上萬的第一書記戰鬥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准扶貧,成為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事實證明,讓更多優秀人才參與脫貧攻堅,在各地脫貧事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才正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在這裡,一展所能、大展拳腳。他們中,既有第一書記、駐村幹部、科技特派員,又有大學畢業生、返鄉企業家、回鄉創業農民工;既有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又有金融人才、行銷人才;既有外來人才,又有鄉土人才等等。對於貧困地區來說,各類人才彙聚,完全可以“缺啥補啥”。讓各類優秀人才做貧困地區發展的“領頭羊”,將好經驗、好方法、好招數用起來、留下來,可以真正實現脫貧攻堅的提質增效,充分發揮人才在精准扶貧脫貧中的關鍵優勢。

從發展機遇看人才工作、人才作用,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讓“好鋼用到刀刃上”。各類人才到了脫貧攻堅第一線,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寬闊的視野、實用的技術、科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其帶領下,貧困群眾跟著幹、跟著學,久而久之,就會學到技術、學到“真經”,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以及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即使將來他們離開,也給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掌握新型實用技術和先進思維方式的本地人才、鄉土人才,給當地人民群眾留下了永遠帶不走的發展良機。

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產業,關鍵靠人才。充分發揮脫貧攻堅一線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能為脫貧攻堅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脫貧攻堅的舞臺才會好戲連台!

錘煉精神力量 挺起精神脊樑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論開發扶貧、輸血扶貧,還是移民搬遷扶貧、就業扶貧……都是外力。要讓貧困區域、貧困群眾持久地、高水準地擺脫貧困,除了必不可少的外在措施,起關鍵作用的,還要靠貧困群眾自身的自強自立。

曾經,有貧困戶拿到政府發放的產業補助,先去小飯館開一瓶白酒,喝完還提一瓶踉蹌回家。不用說,問題出在自身的思維意識上。外因措施不管多大,都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貧困群眾精神上的自強自立,才能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讓自身努力與外界助力同頻共振,才能真正擺脫貧困。否則,再多的資金也有用完之時,再好的政策也無法形成雙向合力,最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如今,扶貧先扶志已經成為各地政府共識,也大力採取多種措施。例如,村上幹部到貧困地區逐家逐戶宣傳政策,引導貧困戶改變認知;建道德講堂,宣傳貧困戶身邊的好人好事;設家風祠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辦扶貧夜校,消除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後顧之憂;開展脫貧先鋒評選活動,引導村民以勞動為榮,懶惰為恥;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成立村民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等。種種措施,都是貧困群眾轉換觀念,磨練意志,形成良好風氣的大好機遇。努力抓住機遇,補上精神短板,才能真正實現“站起來”“立得住”“走得遠”的根本脫貧。

“站起來”,這是轉換觀念的機遇。一些貧困戶貧困的重要原因,是落後的思想觀念,束縛了自身發展。如等靠要思想,怨天怨地怨命運的思想,只苦熬日子,不願進取的思想……這些負面觀念,必須進行轉換。要意識到,在國家力量推動之下,個人貧困命運正處於重大轉折時期,借助幫扶“東風”,加上自己努力,才能乘勢而上,摘掉窮帽。反之,機遇轉瞬即逝,觀念又未及時更改,視窗一旦關閉,日後更難脫貧。

“立得住”,這是磨練意志的機遇。幫一時易,幫一世難。現在社會各方力量助推脫貧攻堅,但根本上解決貧困,還需貧困戶樹立起自力更生的堅強意志。這種意志不會憑空生出,它發端於艱苦環境中的砥礪奮進——每奮進一次,意志就堅強一分;每堅強一分,就更能勇敢前行。當下,如火如荼進行的脫貧攻堅事業,就是貧困群眾磨練堅強意志的好去處,投身這主戰場,在脫貧事業中摔打,鍛煉自強自立、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意志,不僅解決當下的貧困問題,還能解決很多人生問題。

“走得遠”,這是形成風氣的機遇。優良風氣是衡量脫貧攻堅長遠效果的一個隱形指標。解決暫時貧困容易,解決長遠和反復等問題,最終要靠貧困地區形成優良風氣,以文化和人文的力量鞏固脫貧成果。現在,我們大力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是營造優良風氣的大好機遇,貧困地區順勢而動,趁機將優良風尚根植於心,外化於形,就能借文化的力量,鞏固和深化脫貧的成果。

自古以來,大變革時代也是人之命運大變動的時代,個人命運向好向壞,關鍵取決於是否順應發展的客觀規律。方此之時,貧困群眾抓住脫貧攻堅機遇,挺起奮進精神脊樑,就能順應客觀規律,從而走上康莊大道。

人才扶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論從政策扶持還是各方招引,已吸引各類人才奔赴、紮根貧困地區,為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早在1999年,我國陸續開展科技特派員制度,廣大科技人才深入貧困地區,圍繞解決貧困群眾溫飽問題,瞄準地方特色主導產業,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造了不少扶貧成果。2015年,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階段,黨中央就從全國層面部署推動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從此,成千上萬的第一書記戰鬥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准扶貧,成為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事實證明,讓更多優秀人才參與脫貧攻堅,在各地脫貧事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才正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在這裡,一展所能、大展拳腳。他們中,既有第一書記、駐村幹部、科技特派員,又有大學畢業生、返鄉企業家、回鄉創業農民工;既有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又有金融人才、行銷人才;既有外來人才,又有鄉土人才等等。對於貧困地區來說,各類人才彙聚,完全可以“缺啥補啥”。讓各類優秀人才做貧困地區發展的“領頭羊”,將好經驗、好方法、好招數用起來、留下來,可以真正實現脫貧攻堅的提質增效,充分發揮人才在精准扶貧脫貧中的關鍵優勢。

從發展機遇看人才工作、人才作用,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讓“好鋼用到刀刃上”。各類人才到了脫貧攻堅第一線,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寬闊的視野、實用的技術、科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其帶領下,貧困群眾跟著幹、跟著學,久而久之,就會學到技術、學到“真經”,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以及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即使將來他們離開,也給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掌握新型實用技術和先進思維方式的本地人才、鄉土人才,給當地人民群眾留下了永遠帶不走的發展良機。

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產業,關鍵靠人才。充分發揮脫貧攻堅一線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能為脫貧攻堅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脫貧攻堅的舞臺才會好戲連台!

錘煉精神力量 挺起精神脊樑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論開發扶貧、輸血扶貧,還是移民搬遷扶貧、就業扶貧……都是外力。要讓貧困區域、貧困群眾持久地、高水準地擺脫貧困,除了必不可少的外在措施,起關鍵作用的,還要靠貧困群眾自身的自強自立。

曾經,有貧困戶拿到政府發放的產業補助,先去小飯館開一瓶白酒,喝完還提一瓶踉蹌回家。不用說,問題出在自身的思維意識上。外因措施不管多大,都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貧困群眾精神上的自強自立,才能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讓自身努力與外界助力同頻共振,才能真正擺脫貧困。否則,再多的資金也有用完之時,再好的政策也無法形成雙向合力,最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如今,扶貧先扶志已經成為各地政府共識,也大力採取多種措施。例如,村上幹部到貧困地區逐家逐戶宣傳政策,引導貧困戶改變認知;建道德講堂,宣傳貧困戶身邊的好人好事;設家風祠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辦扶貧夜校,消除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後顧之憂;開展脫貧先鋒評選活動,引導村民以勞動為榮,懶惰為恥;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成立村民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等。種種措施,都是貧困群眾轉換觀念,磨練意志,形成良好風氣的大好機遇。努力抓住機遇,補上精神短板,才能真正實現“站起來”“立得住”“走得遠”的根本脫貧。

“站起來”,這是轉換觀念的機遇。一些貧困戶貧困的重要原因,是落後的思想觀念,束縛了自身發展。如等靠要思想,怨天怨地怨命運的思想,只苦熬日子,不願進取的思想……這些負面觀念,必須進行轉換。要意識到,在國家力量推動之下,個人貧困命運正處於重大轉折時期,借助幫扶“東風”,加上自己努力,才能乘勢而上,摘掉窮帽。反之,機遇轉瞬即逝,觀念又未及時更改,視窗一旦關閉,日後更難脫貧。

“立得住”,這是磨練意志的機遇。幫一時易,幫一世難。現在社會各方力量助推脫貧攻堅,但根本上解決貧困,還需貧困戶樹立起自力更生的堅強意志。這種意志不會憑空生出,它發端於艱苦環境中的砥礪奮進——每奮進一次,意志就堅強一分;每堅強一分,就更能勇敢前行。當下,如火如荼進行的脫貧攻堅事業,就是貧困群眾磨練堅強意志的好去處,投身這主戰場,在脫貧事業中摔打,鍛煉自強自立、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意志,不僅解決當下的貧困問題,還能解決很多人生問題。

“走得遠”,這是形成風氣的機遇。優良風氣是衡量脫貧攻堅長遠效果的一個隱形指標。解決暫時貧困容易,解決長遠和反復等問題,最終要靠貧困地區形成優良風氣,以文化和人文的力量鞏固脫貧成果。現在,我們大力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是營造優良風氣的大好機遇,貧困地區順勢而動,趁機將優良風尚根植於心,外化於形,就能借文化的力量,鞏固和深化脫貧的成果。

自古以來,大變革時代也是人之命運大變動的時代,個人命運向好向壞,關鍵取決於是否順應發展的客觀規律。方此之時,貧困群眾抓住脫貧攻堅機遇,挺起奮進精神脊樑,就能順應客觀規律,從而走上康莊大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