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上評|《後來的我們》疑似刷票,這波操作傷害了誰?

最近, 由劉若英執導的電影《後來的我們》首日預售票房破1億, 上映首日票房則達到2.8億, 破了國產愛情片預售成績的記錄。 與成績“齊飛”的是, 上映當晚, 網上不少消息指出該片出現大面積惡意刷票和退票、涉嫌票房造假。

情懷與醜聞, 高票房與“小伎倆”, 何以相生相伴、屢禁不絕?

某影城發出的針對《後來的我們》退票一事的通知。

退票異常, 這波操作傷害的是誰?

資料顯示, 《後來的我們》的退票率, 在有些城市的影院已經達6%, 有些甚至高達15%, 這遠高於正常水準的2‰~3‰的退票率。 目前, 電影局稱已關注到上述情況, 初步認定該影片退票情況確有異常, 具體問題尚待研判。

這波操作傷害的是誰?毫無疑問, 首當其衝者是影院, 接著是被這種虛假“繁榮”吸引買單的觀眾。 而往長遠了看, 當類似的非常規操作越來越常見, 最終傷害的還是國內電影生態, 傷害的是電影藝術本身。

近年來, 我國電影市場的發展突飛猛進, 在國際市場上用“一枝獨秀”來形容, 似乎都不為過。

剛剛舉辦的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上, 發佈的《影視藍皮書:中國影視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 2017年我國電影產業的票房達到559億元, 增幅達兩位數。 預計2018年, 中國整個影視產業的直接規模有望達到1250億元至1300億元以上, 總體規模則有望達到2200億元至2300億元以上。

而隨意檢索即可看到這樣的標題:“中國成全球電影市場發展主引擎”“中國電影產業進入新快速發展期”“中國為全球電影市場穩定增長做出重要貢獻”……電影市場的火爆由此可見一斑, 觀眾們買起票來, 也不管是高分片、低分片、小鮮肉影集或者超長PPT。

但是, 這些電影真正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

又有多大呢?

門檻有點低, 似乎誰都可以當導演?

在中國做電影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 它只需要天時地利, 而這份天時地利, 又得天獨厚。 這裡有著令其他很多國家甚至好萊塢都要垂涎三尺的觀眾市場, 而且近年來, 這個市場隨著中國經濟水準的不斷發展, 還在急劇膨脹中, 前景遠大。

這對中國的電影人來說, 無異於是一出道就在含著金鑰匙做電影。 一部只要不是那麼難看的電影, 憑藉後期龐大市場的買單, 通常都有得賺, 甚至會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 我們常常會感歎, 韓國這個只有五千萬人口的國家, 卻常常拍出直面社會問題、優質高分的影片;而經濟水準遠不如我們的印度, 每一部被引進的影片似乎都能成就一段時間的熱議話題,

評分和票房都令人讚歎。

我們這個先天優勢的背後, 卻造就了令人擔憂的隱患。

國內的電影市場門檻實在太低, 導演可以拍, 演員可以拍, 作家可以拍, 歌手可以拍, 主持人可以拍;而從電影內容來講, 國內的創新精神和腦洞不亞於新四大發明:一首歌可以拍成電影, 一檔綜藝節目也可以拍成電影, 一種回憶可以拍成電影, 一種情緒也可以拍成電影, 甚至只要是某個經典影片的諧音名字都可以拍成電影。

當然, 無論是什麼人, 都有權利去拍電影, 無論是什麼內容, 都有做成電影的可能, 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但導演的內涵正在國內無限擴大化, 這挺可怕。

讓商業的歸商業、藝術的歸藝術

因此, 我們有必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最大的優勢會不會淪為最大的BUG?文章憎命達, 是不是電影憎市場大?

如果電影市場純粹淪為商場, 這對電影藝術來說是一種災難。 所以, 理想的狀態還是商業的歸商業、藝術的歸藝術。 商業可以滋養藝術, 藝術可以為商業開闢新空間, 但二者絕不可以混為一體。 否則, 既是對商業的竭澤而漁, 也是電影藝術的釜底抽薪。

有媒體報導, 2013年, 國內電影行銷費高達28億, 約占電影產業整體規模的10%。 2014年, 這一數字達到了36億, 占全國總票房的12%。 此外, 很多電影的行銷花費超過總預算的一半, 據第一財經週刊報導, 《小時代》行銷費甚至占總成本2/3。

行銷不是忽悠。 從票房注水到偷票房, 從水軍刷票到水軍刷評分, 再到如今的“不約而同退票”事件。這甚至不能夠被稱為商業和藝術的達爾文主義,拼智商和節操的蠻荒市場,還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弱肉強食的戰場,而是比誰更加不要臉,比誰更加虛偽貪婪。

所以,如果這次《後來的我們》是行銷手段的又一次刷新底線,我們很難想像未來的國產電影市場會是什麼樣,未來的電影又是什麼樣。

不妨先將情懷放一邊,扎扎實實地把規矩立好。從製片方到發行方、從院線到協力廠商售票平臺,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是高壓線,犯了規該咋懲罰……把這些問題厘清、落實了,中國電影才有更好的未來。

再到如今的“不約而同退票”事件。這甚至不能夠被稱為商業和藝術的達爾文主義,拼智商和節操的蠻荒市場,還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弱肉強食的戰場,而是比誰更加不要臉,比誰更加虛偽貪婪。

所以,如果這次《後來的我們》是行銷手段的又一次刷新底線,我們很難想像未來的國產電影市場會是什麼樣,未來的電影又是什麼樣。

不妨先將情懷放一邊,扎扎實實地把規矩立好。從製片方到發行方、從院線到協力廠商售票平臺,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是高壓線,犯了規該咋懲罰……把這些問題厘清、落實了,中國電影才有更好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