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師生,亦幸,亦悔,亦怨,亦匆匆

一、

1991年9月, 我初中畢業, 以全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淮陽師範學校, 成為一名中師生。 從此, 與“中師”結緣。

2017年8月, 當年師範畢業的同學,

重聚淮陽, 暢遊龍湖, 共話當年中師青蔥歲月。

畢業後二十多年, 與幾十位同學再相逢, 心情難以平靜。 回來後, 寫下文章《一代中師生, 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大半個天空》。

文章發表在我的自媒體上, 全網閱讀近百萬, 被中國教師報的張老師看到, 進行了轉載。

二、

2017年12月份一個週末的中午, 一位朋友給我發過來一篇文章的連結, 文章的名字是《一代中師生的“芳華”》。

我打開閱讀, 發現文章內容就是《一代中師生, 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大半個天空》, 只是題目被編輯改成了《一代中師生的“芳華”》, 以應景當時熱播電影《芳華》。

因為這篇文章沒有得到我的授權, 我便與發表此文章的自媒體編輯聯繫, 要求其刪除。

文章編輯倪老師說自己也是一名中師生, 看到中國教師報的文章就轉發了, 閱讀總量已達到100多萬, 目的是為了整個中師生群體。

文章沒有刪除, 我和倪老師成了朋友。

同樣還有一位朋友, 文章被了編輯上照片, 閱讀達到百萬, 讚賞達2000多個。

因為這篇文章, 我的手機上每天都請求好友通過的中師朋友。

三、

我和倪老師各自己建了一個中師群, 後來因精力不濟, 轉給河南的張老師打理。 張老師曾是一位中師生, 後來在中師學校當老師。

因為中師生情結, 因為曾經有一個共同的中師生身份, 大家每天在群是討論的著中師生的事情。

有一個想法在每一個人心中萌動:是不是也可以像《芳華》一樣拍一部反映當年中師的電影。

大家在群中的討論, 因為有一個目標, 有一個新的共同話題, 大家的思維都異常的活躍。

於是, 又來深圳的電影人江老師, 上海的編劇蕭老師。

四、

大家每日討論怎樣給能夠拍一部中師的電影。

只有五個人的籌辦群, 每天的討論都熱火朝天, 不知不覺就淩晨二、三點。

討論有幾個方面的內容:

1, 聯絡全國中師生, 建立中師生群, 初步計畫建100個群, 招集到5萬名左右中師生。

2, 從全國中師生中尋找拍電影的各方面的人才。

3、收集有關中師生方面的文字、實物、影像資料。

4、制定籌備電影的計畫。 時間長度是十年。 大家並對怎麼選劇本, 導演問題進行討論。

5, 資金的問題。 張老師人脈較廣, 認為籌款500萬元到一千萬元不是問題。

6, 開一個中師生座談會, 交流意見。

五、

籌備拍電影這件事情,彼時彼刻,我認為雖然好高騖遠,但是,不是遙不可及。

我在自己的自媒體上,接連發佈了幾篇有關中師的文章,全國各的中師群慢慢的建起來,有一個多月時間,建立了50多個中師生群。

許多曾經的中師生,給我發來許多他們的文章,介紹自己的中師經歷,表達自己對拍電影的看法。

這其中,有黃老師,李老師、孫老師、季老師等,他們都事業有成,對拍電影提出建議。

六、

當群建的太多,問題也就多了。

一是廣告多,二是不當言論多。

春節前的一天,突然發現有幾個群在清退成員。那幾個群主都是張老師或者張老師的學生。

我急匆匆的了給張老師打電話,沒人接,再打,依然沒有人接。

過不多久,發來短信,說是張老師愛人,張老師病重住院,今後不要再討論拍電影的事了,不要再打擾他了。

在籌備電影這件事,張老師起到關鍵的作用,是大家共推的組長。如今張老師生病,頓時眾龍無首。

七、

事情到此,大家也許要調整心態,重新思考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辦?

黃老師打來電話,說這件事不能因為一個人而停下來,要想辦法做下去。

一位老師說,春節時,同學們聚會,還說到中師生電影的事,大家認為,如果真能拍成電影,一定能引起轟動。

一位博士朋友說,可以先出版一部中師生的書,並給我發來他的徵稿方案。

也許是大家都很忙,這些事就虎頭蛇尾的擱置了。

我想重新啟動,努力了一把。但是,一已之力,只能擱置了。

八、

幾個月過去,許多的中師群還在,在我手機3000多好友中,應該有一半左右是中師生。不時,還有中師生朋友申請加我好友。

這兩天,又看到幾位老師寫的中師生文章,讀之,我非常的感動。

中師生,是中國教育一個特殊的歷史群體,一個教育的特殊現象,這個群體者有400多萬人,有許多博士碩士的論文都在討論中師生現象。

一入中師門,終生中師人。

天下中師生是一家。

人生有朵最美麗的花,那是中師吐芳華。

我堅定的認為,今後一直會有更多的中師生文章、作品出現,相信不遠的將來,也一定會有中師生的影視作品出現。

我只能寂寞的等待,不時梳理一下自己的記憶,寫上一篇有關中師生文章,等待下一次,有心情,有意願的中師生人,再一起作一件有意義中師生群體的事!

九、

天空沒有什麼痕跡,鳥兒卻已經飛過。

五、

籌備拍電影這件事情,彼時彼刻,我認為雖然好高騖遠,但是,不是遙不可及。

我在自己的自媒體上,接連發佈了幾篇有關中師的文章,全國各的中師群慢慢的建起來,有一個多月時間,建立了50多個中師生群。

許多曾經的中師生,給我發來許多他們的文章,介紹自己的中師經歷,表達自己對拍電影的看法。

這其中,有黃老師,李老師、孫老師、季老師等,他們都事業有成,對拍電影提出建議。

六、

當群建的太多,問題也就多了。

一是廣告多,二是不當言論多。

春節前的一天,突然發現有幾個群在清退成員。那幾個群主都是張老師或者張老師的學生。

我急匆匆的了給張老師打電話,沒人接,再打,依然沒有人接。

過不多久,發來短信,說是張老師愛人,張老師病重住院,今後不要再討論拍電影的事了,不要再打擾他了。

在籌備電影這件事,張老師起到關鍵的作用,是大家共推的組長。如今張老師生病,頓時眾龍無首。

七、

事情到此,大家也許要調整心態,重新思考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辦?

黃老師打來電話,說這件事不能因為一個人而停下來,要想辦法做下去。

一位老師說,春節時,同學們聚會,還說到中師生電影的事,大家認為,如果真能拍成電影,一定能引起轟動。

一位博士朋友說,可以先出版一部中師生的書,並給我發來他的徵稿方案。

也許是大家都很忙,這些事就虎頭蛇尾的擱置了。

我想重新啟動,努力了一把。但是,一已之力,只能擱置了。

八、

幾個月過去,許多的中師群還在,在我手機3000多好友中,應該有一半左右是中師生。不時,還有中師生朋友申請加我好友。

這兩天,又看到幾位老師寫的中師生文章,讀之,我非常的感動。

中師生,是中國教育一個特殊的歷史群體,一個教育的特殊現象,這個群體者有400多萬人,有許多博士碩士的論文都在討論中師生現象。

一入中師門,終生中師人。

天下中師生是一家。

人生有朵最美麗的花,那是中師吐芳華。

我堅定的認為,今後一直會有更多的中師生文章、作品出現,相信不遠的將來,也一定會有中師生的影視作品出現。

我只能寂寞的等待,不時梳理一下自己的記憶,寫上一篇有關中師生文章,等待下一次,有心情,有意願的中師生人,再一起作一件有意義中師生群體的事!

九、

天空沒有什麼痕跡,鳥兒卻已經飛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