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書方法論”主題閱讀複盤:到底哪些讀書方法是對我有用的?

這個世界很焦慮, 一眼望去周圍人都在追求乾貨和方法論。

有些方法論僅僅為焦慮而生, 有些方法論真的為學習而生。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讀書需要功利、需要方法這件事的呢?你是從哪裡開始接觸到“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拆書”這些詞彙的呢?

對於實用類的工具書, 相信大部分人還是認同讀書需要方法、需要講究技巧的, 但很多人發現:我在公眾號、簡書上看了很多讀書方法論的文章, 但是發現還是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根本做不到呀?

這其中的原因等下再說, 本文是我剛剛完成的“閱讀方法論”主題閱讀複盤,

也許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溫馨提示:主題閱讀不為掌握所有, 僅為選我所用。

1、《書都不會讀, 你還想成功》

這本書的內容就像它的厚度一樣輕巧, 全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一位元讀書者的成長故事。

這麼說來這本書好像一點也不乾貨啊,

我為什麼把它放在第一位呢?

因為它不僅提供了一套非常實用、操作方法明確清晰的方法, 同時也全面展現了閱讀這件事本身的心法和價值觀——閱讀圍繞目標進行, 支撐你堅持閱讀的也是你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 這本書提供的方法是循序漸進的、符合人性的、它提前考慮了個人自律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一階段:100天閱讀33本書。 選擇一切自己感興趣的書即可, 不追求實用也不追求高深, 目的是為了培養讀書習慣。

這就考慮到了很多沒有閱讀習慣的初級讀者, 你讓他瞬間開始學乾貨、看工具書、學習行業知識, 那只能是以打瞌睡結束嘛。

100天33本書還是很挑戰的, 這一階段閱讀沒有任何“KPI”要求, 所以偶爾囫圇提速一下並沒有問題,

但完成這個階段卻能帶來很大的成就感。

第二階段:一年閱讀100本專業書。 所謂專業書, 就是圍繞你正在發展的事業所選擇的書, 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讀閒書, 而是變成一個很牛的人。

閱讀100本自己職業和行業的經典書籍, 很多東西會在工作上直接用上, 知識積少成多也能慢慢成為知識體系, 不成為行業專家也能成為行業高手。

在讀者已經有了讀書習慣的前提下, 把閱讀拉回到改變自己、改變生活的現實目標中來, 將閱讀挑戰往上提高一級。 這符合循序漸進的規律, 也符合現代人功利閱讀的需求。

第三階段:365天閱讀365本書, 這是高階訓練, 畢竟在真正長期的成長中, 你不僅僅需要學習專業和行業知識,

也要學習其他需要的知識, 而且會越來越發現需要加快學習的速度, 也越來越覺得有好多書需要讀。

在這一階段, 讀者已經有了很強的資訊處理能力和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 有些書大部分內容已經知道了, 是需要把少部分新的內容再消化, 有的書一眼看就知道我需要的只是其中某一章的內容……

另外, 本書的主人公經歷了閱讀的倦怠期和其他挑戰, 他通過導師的鼓勵、和書友的交流與互相促進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你看, 這些其實是人之常情。 所以, 你也需要導師, 你也需要書友, 如果你能找到的話。

當你看了一篇速讀的文章, 然後去試一試發現自己根本讀不快、堅持不下來, 然後陷入我能力不行、我自製力不行的自我懷疑中,

這就是為什麼碎片化的閱讀方法論常常不管用, 因為那個方法就像一幢房子中的幾根橫樑, 不是說它沒用, 而是你地基打好了沒呢?磚瓦準備好了沒呢?這些沒有光橫樑有啥用捏?

《書都不會讀, 你還想成功》這本書不僅全面展示了一個放棄者通過閱讀變成一個積極者的全過程, 無論你在哪一階段, 都可以從中獲得參考。

關於具體的讀書技能、方法, 本書有專門使用不同的排版放在章節之後, 很容易找到, 後期複習就不用再看故事了, 直接看總結就好。

2、《這樣讀書就夠了》

本書作者趙周老師是拆書幫的創始人, 從這本書就看得出來, 在讀書這件事情上, 拆書幫簡直是太有誠意了。

很多人去追尋“閱讀方法論”想的是學完我就可以快速讀書、高效讀書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在閱讀初期不下笨功夫和苦功夫,你是讀不快的。

這本書中就兩個最核心的、可以拿來就用的方法論:

其一是便簽閱讀法。面對一個知識點,你想記住它、掌握它,你應該怎麼做?三個便簽就可以解決,我來一個並不優秀的示範:

感官佔領寫作方法:描述體驗產品時,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和心理的感受。

假裝自己是顧客,重新體驗一次自家產品,把感官感受記錄下來。

用孩子般的好奇心體驗產品,用充滿激情的文案感染顧客。

——《爆款文案》

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給用戶營造一種他仿佛已經在享受這個產品的畫面感,充分調動使用者的想像力,讓使用者通過你的文字描述直觀感受產品的用處和好處。

A1便簽: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現在很多美食類帳號會經常使用動圖代替文字,比如筷子夾起一根牛肚Q著一彈的動圖、顏色鮮豔的火鍋在沸騰的動圖,其實就是用更直觀的圖片、視頻來佔領使用者的感官,但如果無法使用動圖的話,就需要用文字描述出這樣的畫面和感受。

A2便簽:以後我該怎麼運用

比如宣傳公司的益生菌產品,我要描述一下使用前後狀態對比,就要真真切切的把用戶所遇到的困擾和痛點描述出來,要充滿畫面感,要戳心。比如:趕緊告別上個大廁要使出吃奶的勁兒的日子吧,益生菌讓你無痛順暢三分鐘解決,簡直“縱享絲滑”。

其二是“前因後果、適用邊界”八字思考法。當你吸收一個新的知識或資訊,如何有自己的思維,不被洗腦、不被帶偏、不斷章取義?再來一個不是很優質的示範:

楊萃先老師的職場36計之“立定跳遠,該如何跳槽”:選擇跳槽時,行業、職位、公司三者只換一個是風險最小、最靠譜的,必要的時候跳兩個,最好不要選擇三個全跳,三個全跳基本相當於過去工作經驗歸零。

前(前車可鑒):她是怎麼引出這件事的,為什麼這件事對我很重要呢?

楊老師是職場導師,長期收到各種學員來信,很多是問關於跳槽的,她發現年輕人跳槽前不思考或者不充分思考,導致的浪費青春是很多的。

我有著畢業三年跳槽五次的可憐可恨的職場經歷,我現在已經不打算跳槽了,但我可能通過這一課更清楚地認識過去。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楊老師所舉了換過幾次不相干的工作,最終沒有哪一樣做專業了的例子(需要專注努力),舉了在選擇中拎不清形勢,跳槽太大意的例子(需要跳槽方法論)。我能想到的其他可能性有:

1、一個人到某個時候終於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事業方向,那該跳就跳。

2、年輕人普遍找不到方向,年輕的時候跳幾次探索方向以及明白一些道理可能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後(以觀後效):若依從資訊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如果按照楊老師的方法做,職業發展會比較穩妥,相關經驗會穩步積累上升。但是缺少多維度的嘗試很難確認現在這條路就是最好的,所以可以給楊老師的觀點進行一定的補充,職業發展穩穩走,興趣愛好多多玩,看準時機勇敢跳。

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事實上我就沒這麼做,從衡陽到深圳從製造業、行政跳到教育業,但之後兩次都是同時跳了行業和公司,職位一直是文案策劃。後果就是畢業三年後除了寫作這個技能之外沒有積累到一門過硬的專業知識。具體一點舉個例子,當知識付費如火如荼,大家都去分享,醫生分享健康知識,教師分享教育經驗,寶媽分享育兒技巧,攝影師分享攝影妙招,而我即使傾一身之力,無法自己做出一個網課或者訓練營。沒有技能挺可怕的,沒有專業更可怕。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援這個的實例?

賽美老師和秋水教主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支援這個的實例,她們都經歷了一次完全拋開過去投入一個新世界的蛻變,而且都是轉型非常成功的案例。不過,她們的轉型都是在人生比較成熟的時候進行的。

用(使用條件):這樣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前提條件是,個人對自己現有的行業職業公司至少有兩項是比較滿意的,如果誤入了自己非常不喜歡不適合的行業和職業,那要果斷跳出,減少沉默成本。

邊(旁敲邊鼓):以前有無類似資訊?其他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反對頻繁跳槽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本質上楊老師只是退一步比較溫柔地反對頻繁跳槽而已。綜合社會對於跳槽的討論,其實還是追求穩健、反對頻跳的聲音居多。

界(楚河漢界):其他類似資訊或是相反資訊,和它的區別在哪裡?交界又在哪裡?

都是希望年輕人能穩重對待職業,但楊老師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法和標準,相對拓寬了對跳槽的包容度。

這樣讀書累不累?累!

這樣讀書有沒有用?有!

這本書的其他內容裡,趙周老師一直在幫助大家梳理學習這件事的底層邏輯,你為了什麼而學習?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你要為自己的學習樹立什麼標準?有哪些學習的誤區?有啟發就記下,不適用可略過。

3、《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可以說是尋求閱讀方法的人繞不過去的書,但我卻把它放在第三位,是因為這本挺難的,直接從中這本書下手對普通讀者而言不符合人性,容易被這難懂的大部頭打壓。

既然是方法論的書,那就不只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做的。先通過通讀全書搞清楚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以及它們的適用場景,然後按自己的需求去參照對應的章節實踐即可。

比如上文提到的便簽閱讀和八字思考,其實都在分析閱讀層面上。

基礎閱讀基本上大家都會就不用說了。

檢視閱讀其實趙周老師也在書裡通俗地提過,相當於跟一本書“相親”,翻翻目錄和內容、瞭解作者,大概10-20分鐘的時間,這是為了你搞清楚:這本書的確是我的菜嗎?我打算囫圇吞棗地讀它還是分析閱讀地讀它?

主題閱讀就是你有一個確定的學習主題,比如我學習讀書方法,然後去把這個主題相關的書多買進去來一起看,再次強調:不為掌握所有。

《如何閱讀一本書》還為大家提供了各種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建議,但我建議除了實用型的書那一章需要現在就讀以外,其他的都可以等到你確實要讀一本那一類的書時,再來把這章看一看,然後開始讀。

4、《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把這個放在最後是因為這本書比《如何閱讀一本書》還難讀,從書名和目錄都很難看出來的是,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秋葉大叔的閱讀思考或書評合集。

其中教你讀書的內容主要聚集在序篇的四篇文章,也就是本書的前35頁。這幾篇內容很精煉,幾乎沒有案例,不是很好操作,不過仔細理解也是很有用的。

而在剩下的大部分內容裡,你將會看到秋葉大叔讀了什麼書、他是如何讀的、他通過某本書都思考了什麼問題、他如何把這些知識用在自己的事業上。

但問題是,秋葉大叔是什麼樣的人?他讀什麼樣的書?他讀的這些書你讀過或者打算讀嗎?如果你不讀,你怎麼能體會這個閱讀過程和思考過程?你只能吸收他加工過、詮釋過的內容,而沒有學會讀書。

秋葉大叔什麼樣的讀書功力?你目前什麼樣的讀書功力?你能不能學會他的讀書方法?他的方法是否適合你?這個很難說。

如果要真正領會《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我覺得有必要閱讀其中部分書籍,並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自己的思考,那麼你會讀多少?你會讀哪些?

當然,這本書會讓你獲得一份不錯的書單,主要是商業思考、思維升級、創業方面的。如果你確實也是秋葉大叔同類人(即創業型的人),全部讀完不為過,或者很可能你本來就讀過其中很多。

以上,複盤完畢。

寫這份複盤並沒有再次翻開以上任何一本書,這樣可能給人“不認真”的感覺,但是恰好可以説明我篩選出什麼內容看一遍就留在我印象中、引起了我的思考,這些內容大概率就是適合我和我需要的,方法已經夠多夠用了。

總結起來,找得到目標的人幾乎不存在找不到方法,讀書只是學習的一種方法。你最應該問自己的是:想在什麼時間實現什麼結果。

目前想學那類知識?用在什麼地方?

想要達到什麼效果?改變思維還是掌握技能?

誰是這方面權威可靠的人?要不要去請教他?

我給自己多少時間?我如何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果這些問題並沒有答案的話,可能確實需要經歷那100天33本書的第一階段,先發現閱讀的好,後面的事情往往可以水到渠成。

其實不是這樣的,在閱讀初期不下笨功夫和苦功夫,你是讀不快的。

這本書中就兩個最核心的、可以拿來就用的方法論:

其一是便簽閱讀法。面對一個知識點,你想記住它、掌握它,你應該怎麼做?三個便簽就可以解決,我來一個並不優秀的示範:

感官佔領寫作方法:描述體驗產品時,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和心理的感受。

假裝自己是顧客,重新體驗一次自家產品,把感官感受記錄下來。

用孩子般的好奇心體驗產品,用充滿激情的文案感染顧客。

——《爆款文案》

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給用戶營造一種他仿佛已經在享受這個產品的畫面感,充分調動使用者的想像力,讓使用者通過你的文字描述直觀感受產品的用處和好處。

A1便簽: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現在很多美食類帳號會經常使用動圖代替文字,比如筷子夾起一根牛肚Q著一彈的動圖、顏色鮮豔的火鍋在沸騰的動圖,其實就是用更直觀的圖片、視頻來佔領使用者的感官,但如果無法使用動圖的話,就需要用文字描述出這樣的畫面和感受。

A2便簽:以後我該怎麼運用

比如宣傳公司的益生菌產品,我要描述一下使用前後狀態對比,就要真真切切的把用戶所遇到的困擾和痛點描述出來,要充滿畫面感,要戳心。比如:趕緊告別上個大廁要使出吃奶的勁兒的日子吧,益生菌讓你無痛順暢三分鐘解決,簡直“縱享絲滑”。

其二是“前因後果、適用邊界”八字思考法。當你吸收一個新的知識或資訊,如何有自己的思維,不被洗腦、不被帶偏、不斷章取義?再來一個不是很優質的示範:

楊萃先老師的職場36計之“立定跳遠,該如何跳槽”:選擇跳槽時,行業、職位、公司三者只換一個是風險最小、最靠譜的,必要的時候跳兩個,最好不要選擇三個全跳,三個全跳基本相當於過去工作經驗歸零。

前(前車可鑒):她是怎麼引出這件事的,為什麼這件事對我很重要呢?

楊老師是職場導師,長期收到各種學員來信,很多是問關於跳槽的,她發現年輕人跳槽前不思考或者不充分思考,導致的浪費青春是很多的。

我有著畢業三年跳槽五次的可憐可恨的職場經歷,我現在已經不打算跳槽了,但我可能通過這一課更清楚地認識過去。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楊老師所舉了換過幾次不相干的工作,最終沒有哪一樣做專業了的例子(需要專注努力),舉了在選擇中拎不清形勢,跳槽太大意的例子(需要跳槽方法論)。我能想到的其他可能性有:

1、一個人到某個時候終於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事業方向,那該跳就跳。

2、年輕人普遍找不到方向,年輕的時候跳幾次探索方向以及明白一些道理可能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後(以觀後效):若依從資訊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如果按照楊老師的方法做,職業發展會比較穩妥,相關經驗會穩步積累上升。但是缺少多維度的嘗試很難確認現在這條路就是最好的,所以可以給楊老師的觀點進行一定的補充,職業發展穩穩走,興趣愛好多多玩,看準時機勇敢跳。

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事實上我就沒這麼做,從衡陽到深圳從製造業、行政跳到教育業,但之後兩次都是同時跳了行業和公司,職位一直是文案策劃。後果就是畢業三年後除了寫作這個技能之外沒有積累到一門過硬的專業知識。具體一點舉個例子,當知識付費如火如荼,大家都去分享,醫生分享健康知識,教師分享教育經驗,寶媽分享育兒技巧,攝影師分享攝影妙招,而我即使傾一身之力,無法自己做出一個網課或者訓練營。沒有技能挺可怕的,沒有專業更可怕。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援這個的實例?

賽美老師和秋水教主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支援這個的實例,她們都經歷了一次完全拋開過去投入一個新世界的蛻變,而且都是轉型非常成功的案例。不過,她們的轉型都是在人生比較成熟的時候進行的。

用(使用條件):這樣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前提條件是,個人對自己現有的行業職業公司至少有兩項是比較滿意的,如果誤入了自己非常不喜歡不適合的行業和職業,那要果斷跳出,減少沉默成本。

邊(旁敲邊鼓):以前有無類似資訊?其他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反對頻繁跳槽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本質上楊老師只是退一步比較溫柔地反對頻繁跳槽而已。綜合社會對於跳槽的討論,其實還是追求穩健、反對頻跳的聲音居多。

界(楚河漢界):其他類似資訊或是相反資訊,和它的區別在哪裡?交界又在哪裡?

都是希望年輕人能穩重對待職業,但楊老師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法和標準,相對拓寬了對跳槽的包容度。

這樣讀書累不累?累!

這樣讀書有沒有用?有!

這本書的其他內容裡,趙周老師一直在幫助大家梳理學習這件事的底層邏輯,你為了什麼而學習?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你要為自己的學習樹立什麼標準?有哪些學習的誤區?有啟發就記下,不適用可略過。

3、《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可以說是尋求閱讀方法的人繞不過去的書,但我卻把它放在第三位,是因為這本挺難的,直接從中這本書下手對普通讀者而言不符合人性,容易被這難懂的大部頭打壓。

既然是方法論的書,那就不只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做的。先通過通讀全書搞清楚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以及它們的適用場景,然後按自己的需求去參照對應的章節實踐即可。

比如上文提到的便簽閱讀和八字思考,其實都在分析閱讀層面上。

基礎閱讀基本上大家都會就不用說了。

檢視閱讀其實趙周老師也在書裡通俗地提過,相當於跟一本書“相親”,翻翻目錄和內容、瞭解作者,大概10-20分鐘的時間,這是為了你搞清楚:這本書的確是我的菜嗎?我打算囫圇吞棗地讀它還是分析閱讀地讀它?

主題閱讀就是你有一個確定的學習主題,比如我學習讀書方法,然後去把這個主題相關的書多買進去來一起看,再次強調:不為掌握所有。

《如何閱讀一本書》還為大家提供了各種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建議,但我建議除了實用型的書那一章需要現在就讀以外,其他的都可以等到你確實要讀一本那一類的書時,再來把這章看一看,然後開始讀。

4、《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把這個放在最後是因為這本書比《如何閱讀一本書》還難讀,從書名和目錄都很難看出來的是,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秋葉大叔的閱讀思考或書評合集。

其中教你讀書的內容主要聚集在序篇的四篇文章,也就是本書的前35頁。這幾篇內容很精煉,幾乎沒有案例,不是很好操作,不過仔細理解也是很有用的。

而在剩下的大部分內容裡,你將會看到秋葉大叔讀了什麼書、他是如何讀的、他通過某本書都思考了什麼問題、他如何把這些知識用在自己的事業上。

但問題是,秋葉大叔是什麼樣的人?他讀什麼樣的書?他讀的這些書你讀過或者打算讀嗎?如果你不讀,你怎麼能體會這個閱讀過程和思考過程?你只能吸收他加工過、詮釋過的內容,而沒有學會讀書。

秋葉大叔什麼樣的讀書功力?你目前什麼樣的讀書功力?你能不能學會他的讀書方法?他的方法是否適合你?這個很難說。

如果要真正領會《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我覺得有必要閱讀其中部分書籍,並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自己的思考,那麼你會讀多少?你會讀哪些?

當然,這本書會讓你獲得一份不錯的書單,主要是商業思考、思維升級、創業方面的。如果你確實也是秋葉大叔同類人(即創業型的人),全部讀完不為過,或者很可能你本來就讀過其中很多。

以上,複盤完畢。

寫這份複盤並沒有再次翻開以上任何一本書,這樣可能給人“不認真”的感覺,但是恰好可以説明我篩選出什麼內容看一遍就留在我印象中、引起了我的思考,這些內容大概率就是適合我和我需要的,方法已經夠多夠用了。

總結起來,找得到目標的人幾乎不存在找不到方法,讀書只是學習的一種方法。你最應該問自己的是:想在什麼時間實現什麼結果。

目前想學那類知識?用在什麼地方?

想要達到什麼效果?改變思維還是掌握技能?

誰是這方面權威可靠的人?要不要去請教他?

我給自己多少時間?我如何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果這些問題並沒有答案的話,可能確實需要經歷那100天33本書的第一階段,先發現閱讀的好,後面的事情往往可以水到渠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