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非法集資:公安部預警“虛擬貨幣”等十類“投資理財”

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陳劍)23日, 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下簡稱“聯席會議”)召開, 公安部經偵局副局長王志廣表示, 當前我國非法集資犯罪形勢依然嚴峻, 案件高發多發、波及領域廣泛、犯罪手法嬗變, 廣大群眾應警惕十類“投資”“理財”項目。

公安部統計資料顯示, 2017年, 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偵辦非法集資案件8600餘起, 發案數呈高位運行態勢, 涉案金額超億元的案件達50起。 從2017年非法集資涉案的領域來看, 商品行銷、資源開發、種植養殖、投資擔保等傳統領域案件時有發生, 借貸理財、私募股權、虛擬貨幣、消費返利等新興領域已逐步成為非法集資犯罪重災區,

特別是互聯網上非法集資犯罪成為普遍模式, 跨界特徵突出, 傳染積聚速度更快。

非法集資犯罪手法變形變異, 欺騙性更強。 有的攀附冒用金融創新、精准扶貧、慈善互助等名目, 裹挾誘騙大量群眾;有的授意唆使參與者虛構商品交易獲得“消費返利”, 妄圖快速聚斂公眾資金;更有甚者包裝造假、隱匿資金、肆意揮霍, 淪為赤裸裸的集資詐騙。

在非法集資的侵害對象方面, 老年人被“騙子們”重點盯上。 王志廣介紹, 非法集資侵害物件涉及各年齡、收入和職業人群, 特別是許多低收入人群、農民群眾、退休人員參與其中, 有的案件中超過半數的參與者是老年人, 不少群眾把“養老錢”、“救命錢”投入集資,

幾乎血本無歸。

因此, 公安部特別提醒廣大群眾, 如遇以下情形之一的“投資”“理財”項目, 務必警惕:

一是以“看廣告、賺外快”、“消費返利”等為幌子的;

二是以投資境外股權、期權、外匯、貴金屬等為幌子的;

三是以投資養老產業可獲得高額回報或“免費”養老為幌子的;

四是以私募入股、合夥辦企業為幌子, 但不辦理企業工商註冊登記的;

五是以投資“虛擬貨幣”、“區塊鏈”等為幌子的;

六是以“扶貧”、“慈善”、“互助”等為幌子的;

七是在街頭、商超發放廣告的;

八是以組織考察、旅遊、講座等方式招攬老年群眾的;

九是“投資”、“理財”公司、網站及伺服器都在境外的;

十是要求以現金方式或向個人帳戶、境外帳戶繳納投資款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