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牽著馬 身穿紅軍軍裝 貴州夫婦重走二萬五千里長征路

近日, 當貴州70後夫婦羅建華、丁啟梅身穿紅軍軍裝、牽著馬出現在瀘州市敘永縣城, 引起眾人關注。 他們不是在拍電影, 而是在一步一個腳印地重走紅軍長征路。 受紅軍精神激勵, 夫妻倆去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 目前正在敘永境內重走長征路。

羅建華、丁啟梅夫婦行進在前往敘永“營盤山上桔子紅“革命紀念地的途中

創業路上“紅軍精神”一路支撐

羅建華, 貴州遵義新蒲新區新蒲鎮新中村農民, 在老家創業開辦過企業。 創業路上遇到過不少困難, 每次遇到難關, 他總是用紅軍精神激勵自己。

以前, 羅建華在老家辦過礦廠、磚廠, 開過養豬場, 直到2016年因當地徵用土地, 才停止辦企業。 正是這段閒暇時光, 讓他有了把“重走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的想法付諸實踐的機會。

羅建華說, 小時候讀書, 他對紅軍精神有了粗淺的認識, 長大後, 萌生了進一步瞭解紅軍精神、感受紅色文化的想法。

10年前, 羅建華就向妻子提出“重走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的構想, 還買好馬匹操練起來。 但因為當時企業還在經營、兩個孩子還小等諸多原因, 這一想法擱置了下來。

直到2016年, 企業停辦, 羅建華和妻子有了大把時間, 有機會重拾夢想。 他們計畫用一年時間, 沿著中央紅軍的行軍路線, 騎馬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路全程。

羅建華、丁啟梅夫婦在敘永傅鐘將軍故居留言簿上簽名

計畫一年騎馬走完長征路

二萬五千里長征路, 沒有毅力和健康的體魄是無法走完的。 羅建華堅持冬泳5年, 鍛煉強健的身體;堅持騎馬操練, 摸熟馬的脾性。 夫妻倆還訂做了12套紅軍服, 在路上換著穿。 臨行前, 60多歲的老母親還為羅建華夫婦趕制了4雙手工布鞋。

一切準備就緒後, 去年10月, 羅建華找來車輛將馬匹運到江西瑞金, 10月5日一早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葉坪出發, 於10月8日到達歷史上的紅軍長征出發地——於都。 結合歷史上紅軍萬里長征的出發時間和出發地,

羅建華騎馬於10月10日準時從於都出發, 開始了騎馬重走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實踐。

整個行程由羅建華規劃, 夫妻倆沿著中央紅軍的行軍路線, 整個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預計於10月19日前後抵達當年紅軍會師地點——陝西省吳起鎮, 最終完成這次重走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的壯舉。

妻子丁啟梅一路開車跟隨, 負責物資保障。 車裡裝著喂馬的草料、換洗衣物、鍋碗瓢盆、帳篷等物資。 在車輛不能前往的地方, 羅建華則牽著馬沿著原中央紅軍路線繼續行進, 妻子開車繞行與羅建華會合。

近半年來, 夫妻倆沿著中央紅軍的路線, 從瑞金出發, 經於都、第一道封鎖線廣東信豐、第二道封鎖線廣東仁化、第三道封鎖線湖南宜章、第四道封鎖線廣西湘江,

到達貴州黎平。 今年1月, 兩人進入貴州遵義, 向雲南、四川行進。

4月14日, 夫妻倆抵達敘永石廂子後, 前往雲南, 於4月17日抵達紮西會議舊址。 4月19日, 夫妻倆抵達敘永縣黃坭鎮, 參觀了黃坭鎮紅色文化一系列紀念地。 二人預計一周後離開瀘州境內, 進入貴州, 再沿著雲南、四川、甘肅、陝西的路線行進。

一路艱險 更覺紅軍長征不易

羅建華說, 一路行來, 親身感受過長征路的艱險, 才更覺紅軍長征之不易。

“選擇按照中央紅軍長征時的行軍路線前進, 途中遇到不少困難。 ”羅建華說, 當年的很多小地名如今已經更改, 只有一邊前行一邊向當地老鄉打聽。 但是很多當地的年輕人不知道這些地點, 只能找到上了年紀又略知紅軍長征歷史的人瞭解。

有些山路地勢險峻,車輛根本過不去,連馬也上不去。羅建華說,行進途中的老山界,曾經的紅軍隊伍就有很多人和馬從這裡掉下山去。當他們來到距離老山界5公里左右的地方,車、馬都上不去了,只好另選其他道路繞行。而像這樣的地方,他們已經遇到過五六處。

還有貴州的擦耳岩,從名字就能看出它的險峻,這個地方同樣車、馬無法通過,只能選擇馬繞行,羅建華獨自通過,再與妻子會合。記得有一天,因為車輛無法通行,羅建華獨自走了30多公里鄉道,當天晚上10點多才與妻子會合。而有的地方太險峻,妻子開車也被嚇出一身冷汗。

羅建華說,最初他提出重走長征路的想法時,妻子並不支持。但後來看到他執著的態度,也為了照顧他,最終答應隨同前往。但出發幾百公里後,妻子就開始打“退堂鼓”。羅建華鼓勵妻子說:“你想想,我們再苦,能有當年紅軍苦麼?”在羅建華的堅持和紅軍精神的鼓勵下,妻子成為了羅建華堅定的追隨者。

帶著馬上路,羅建華說,其實是想體驗紅軍當初帶著馬、馱著包袱前行的艱辛,沒想到一路上照顧馬匹是一件難事。車上帶的草料喂完了,夫妻倆就在路上割草準備草料。天下雨,人和馬都要穿雨衣。晚上,為了照顧馬,夫妻倆睡帳篷,馬匹也睡專門準備的馬蓬。

聽聞他們的舉動,一路行來,夫妻倆受到了各地的歡迎,不少紅色文化紀念館、當地文史部門都為他們提供了有關長征的資料或書籍。羅建華說,他們此行還有一個想法,把這次的行程以及沿途收集到的資料和得到的口口相傳的資料,整理、彙編成一本書,也算是夫妻倆為長征文化所盡的微薄之力。

川江都市報記者 許亞琴(蘇忠國供圖)

有些山路地勢險峻,車輛根本過不去,連馬也上不去。羅建華說,行進途中的老山界,曾經的紅軍隊伍就有很多人和馬從這裡掉下山去。當他們來到距離老山界5公里左右的地方,車、馬都上不去了,只好另選其他道路繞行。而像這樣的地方,他們已經遇到過五六處。

還有貴州的擦耳岩,從名字就能看出它的險峻,這個地方同樣車、馬無法通過,只能選擇馬繞行,羅建華獨自通過,再與妻子會合。記得有一天,因為車輛無法通行,羅建華獨自走了30多公里鄉道,當天晚上10點多才與妻子會合。而有的地方太險峻,妻子開車也被嚇出一身冷汗。

羅建華說,最初他提出重走長征路的想法時,妻子並不支持。但後來看到他執著的態度,也為了照顧他,最終答應隨同前往。但出發幾百公里後,妻子就開始打“退堂鼓”。羅建華鼓勵妻子說:“你想想,我們再苦,能有當年紅軍苦麼?”在羅建華的堅持和紅軍精神的鼓勵下,妻子成為了羅建華堅定的追隨者。

帶著馬上路,羅建華說,其實是想體驗紅軍當初帶著馬、馱著包袱前行的艱辛,沒想到一路上照顧馬匹是一件難事。車上帶的草料喂完了,夫妻倆就在路上割草準備草料。天下雨,人和馬都要穿雨衣。晚上,為了照顧馬,夫妻倆睡帳篷,馬匹也睡專門準備的馬蓬。

聽聞他們的舉動,一路行來,夫妻倆受到了各地的歡迎,不少紅色文化紀念館、當地文史部門都為他們提供了有關長征的資料或書籍。羅建華說,他們此行還有一個想法,把這次的行程以及沿途收集到的資料和得到的口口相傳的資料,整理、彙編成一本書,也算是夫妻倆為長征文化所盡的微薄之力。

川江都市報記者 許亞琴(蘇忠國供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