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博覽會|AI音樂家會像阿法狗那樣碾壓人類嗎?

不管你注沒注意, AI都在“入侵”我們的生活, 在音樂方面亦是如此。

從流媒體利用AI進行智慧推薦去引導你的音樂品味, 到科學家基於AI打造出人工智慧的作曲家去再一次顛覆音樂行業。

看起來, AI改變整個音樂行業已經變成了時間問題。 不過, 對於人工智慧, 人們顯然也是愛恨交加的。 支持者認為, AI的加入能夠讓音樂行業更加完善, 讓這個行業的運作更加有效率;反對者則認為, 作為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 AI始終是冷冰冰沒有人情味的。

顯然, 在這兩種聲音的背後, 充斥著輿論對人工智慧顛覆與否的興奮與擔憂, 但也有聲音認為, 現在過於期待或者緊張仍然過早, 畢竟, 人工智慧仍處於早期學習階段。 而在流媒體平臺, 各類以AI為賣點的功能也迅速俘獲了眾多聽眾的心, 但即便如此, 它真的會比人類DJ更懂聽眾嗎?在冰冷的但越來越智慧化的AI, 以及儘管局限但充滿溫情的人類DJ之間,

我們該如何抉擇?

為此, 在2018小鹿角·中國音樂財經博覽會上, 我們邀請到了貓王收音機創始人曾德鈞、北京廣播電臺Metro Radio FM94.5總監戴以戎和貓王收音機首席內容官黎文, 一起探討人工智慧時代的AI推薦是否在改變著我們的音樂習慣, 以及揭示它與人類DJ之間那種複雜又微妙的關係。 這次沙龍對談的主題是:“變與不變, AI推薦趨勢下的音樂服務思辯”。

曾德鈞, 深圳市雲動創想科技有限公司CEO, 貓王收音機創始人, 聚匠計畫發起人、互聯創客, 是中國最早從事電子管功放研究的專家, 音響專家、Hi-Fi音響的先驅之一。

戴以戎, 北京廣播電臺Metro Radio FM94.5總監。 畢業於英國University of Stirling傳媒管理專業, 最初本是一名電臺音樂主持人, 從英國研究生畢業之後,

開始做電臺運營, 從而成為一名現代化的管理人員。 現任北京廣播電臺Metro Radio FM94.5總監。 戴以戎是中國第一位中英雙語節目主持人, 創立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類型化歐美流行音樂電臺——HIT FM88.7, 並用了十年時間把HIT FM和類型化電臺的概念推向了全國。

黎文, 貓王收音機首席內容官。 曾任中國知名生活方式雜誌《城市畫報》(Cityzine)執行主編, 資深傳媒人。 2017年加入“貓王收音機”任首席內容官, 創辦24小時音樂電臺“貓王音樂台”。

從搜索到AI餵養, 音樂服務之“變”

黎文(主持人):我們今天壓軸的思辨會, 主題就是變與不變, 我們要討論的是, 在AI推薦趨勢下的音樂服務到底是什麼樣的, 首先我想請兩位嘉賓說說變的地方是在哪裡?

戴以戎:我說一下變,

變其實是永恆的, 肯定會變, 時代在發展。 過去沒有的, 前面幾位嘉賓都講過, 過去聽音樂還是特別單一的形式, 在今後我看來, 在AI的時代, 所謂的變就是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有了AI給你推薦音樂的選擇。

△戴以戎

黎文:我們先來說說在整個收聽設備的變化,

有怎麼樣的變化?

戴以戎:收聽有特別大的變化, 之前如果大家聽音樂, 如果音樂的載體來講, 比如黑膠、盒帶, 或者收音機, 而收音機主要用來收聽電臺。 另外, 還有CD。 其實很多載體一直在變, 我覺得如今更多的年輕人完全就是依靠手機來聽的, 因此這個過程一直在變。

黎文:曾老師據說是在1964年就製造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收音機, 曾老師您來講講看, 您更有發言權。

曾德鈞:這個“變”是我們所說的“人從有聲音到有音樂, 從有音樂到能聽到被記錄的音樂”, 而我們剛才提到的黑膠、磁帶、卡帶、CD、硬碟, 再到現在的雲音樂, 整個音樂的載體一直在變, 記錄載體的播放設備也一直在變, 而這種變是永恆的。

黎文:由收音機到黑膠CD各種各樣的設備, 再到現在大家基本上在手機上聽音樂,這個變化是我們都能感覺到的。接下來我們想再去聊一聊,在發現音樂方式的變化是怎麼樣的?以前我們是怎麼發現好音樂的?

戴以戎:我認為以前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聽收音機,收音機到目前一直是傳播音樂非常好的途徑,一天到晚都在放。在沒有網路之前,其實更多的好音樂也要靠大家口口相傳,如果我聽到朋友說有好聽的音樂,我可能會去找來聽。但在有了網路之後,發現音樂的途徑又發生了質的變化,而且隨手可及了,可以同時聽到海量的東西。不像原來,原來我們那時候聽音樂還要買磁帶,不是隨時都可以聽到那些你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音樂。

黎文:曾老師,以您跨越幾個年代的經歷來談,您是怎麼發現好音樂的?

曾德鈞:最開始聽收音機的時候,那時候發現好音樂真的是靠不期而遇,有時候也靠口口相傳,然後再買到磁帶、買到CD。那時候,發現音樂一個靠別人介紹和推薦,包括電臺推薦。現在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在雲端,在音樂用戶端只要你知道就可以搜索,有很多的歌單推薦,形成個性化的歌單,我覺得這種變化真的是越來越人性,越來越符合我們新的需求。

△曾德鈞

黎文:對於兩位元說的通過收音機聽好音樂,有些90後可能理解不了。所以我們還是說回互聯網時代的音樂發現方式,下面的聽眾更能產生共鳴。我簡單捋一下。在第一個階段,我們是通過搜索。目前這個階段,我則把它定義為“AI餵食”。手機裡面所有的用戶端,QQ音樂或者是網易雲音樂,每天都會有很多歌單推送給你,但我發現一個非常悲慘的現實,就是“猜你喜歡”沒有一次是對的;但同時又很不幸,因為大家都在使用這樣一種音樂服務,而且很多年輕人都是那種,用戶端推給我什麼我就聽什麼,我也懶得找,這就是目前這個“AI餵養”階段典型的“資訊繭房”困境。但我們認為,未來的變化肯定會來到一個新的階段,AI+HUMAN SENSE, 以便提供更好的音樂服務給大家。未來的AI會更加懂我們的喜好,而這裡面必須加入真實人類的情感。

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未來的趨勢肯定是AI推薦+人類專家的方式結合出來一個更加聰明,更加具有人類情感的推薦方式,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但又可以突破自我喜好局限,去發現更多類型的好音樂。Spotify創始人Daniel Ek也說,他們的願景就是希望在未來成為AI+人類專家共同互相學習,得出更加好的方式給到音樂使用者的服務。

戴以戎:我是這樣看的,我覺得技術應該為人類服務的,但是音樂這個東西又很特殊,因為它首先是一個文化產品,是有極其強大的情感負載的,因此我覺得演算法本身沒有錯,技術本身也沒有錯,是你怎麼用技術。如果把一個技術真正還原到技術原貌上來講,會抓取更多的共性,不光是推送音樂,甚至可以創作出迎合大家口味的東西。但反過來說,為什麼說還是需要人類的參與,我覺得這個可能要返回到音樂本身的事情上來講。我做了20多年音樂電臺,我自己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一個人、一個個體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如果讓你馬上說出你最愛的Top10的歌曲,你肯定一下子說不出來。但有時候不經意的音樂也可以觸動到你。所以我的理解是,在音樂當中占特別重要位置的,需要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而不是純粹的演算法。

黎文: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實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下面就要討論一個話題,AI能夠代替人類音樂家和DJ嗎?

戴以戎:我肯定會說不能完全。

黎文:去年盧森堡跟英國一起開發了一位AI作曲家AIVA,而它創作出了一首名為《覺醒》的交響曲。如果不跟你說這是AI創作的交響曲,你可能會覺得這部作品很厲害,而且它還經過了好多輪的AI圖靈測試:找了一批人來聽這支曲子,讓他們分辨哪一段是人類創作的,哪一段是AI創作的。意料之中的是,很多人分辨不出來,我覺得這個發現挺可怕的。

雖然我不是很願意接受這樣的未來,但是我相信在未來AI一定會能夠創作出媲美人類的,比如說貝多芬,或者像其他大師創作的音樂,那麼好聽,那麼恢弘的音樂,前年我們還覺得AI是不可能再圍棋上戰勝人類的,但是Alpha Go很快就把所有人類高手碾壓了。我覺得,如果AI可以做到一些比較大眾化的需求,那麼隨著技術的進步,創造出一首好聽的歌,或者一支恢弘的交響樂,也是有可能的。

戴以戎:不否認做到,但是因為講的是替代,它可以是一種存在,但不是說它的存在就可以替代另一方。

曾德鈞:我也保留意見,我覺得這個東西在個性化和情感化上還是有差距。

黎文:我並不是說AI一定可以替代掉人類的音樂家,或者我們優秀的電臺DJ,但是他可能有機會成為一個標配,就像現在的數位音樂把黑膠趕到了一個角落是一樣的。剛才我們嘉賓說到,希望黑膠回潮。但是在一個大的層面上人類很懶惰,可能覺得那個東西也可以滿足我,我就用那個東西好了。從資本的角度來說,AI生產的東西更加便宜,可能以後人類音樂家做的音樂,就會變成真正的奢侈品。

△黎文

黎文:我們把音樂的未來大概探討了一下,再探討一下,假設AI未來也擔任了我們現在很多音樂電臺DJ的工作,會怎麼樣?

曾德鈞:對音樂的理解,電臺DJ是在思考過程中迸發出來的,而AI是按照預設的規則去做的。因此,在人性溫度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電臺DJ永遠不可以被AI代替。

伴隨性的長音訊內容,音樂服務之“不變”

黎文:感謝兩位元老師的真知灼見,討論過了音樂服務的“變”,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未來音樂服務不變的到底是什麼?

戴以戎:從音樂誕生到現在多種多樣的服務,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給大家提供每個人都想要的東西,而這個核心從未變過。包括剛才討論的AI技術的革新,在我看來只是多了一種選擇而已。再往後,我相信這種東西一定是可以並存的,“替代”這個詞是要慎用的,因為人的情感和溫度很難被機器代替。不過科技在持續發展,因此讓我們有了更多多元化的選擇。

曾德鈞:人和音樂的關係是不會被改變的,人對音樂的需求也不會被改變。未來不管科技和技術發展到哪一步,這兩種關係永遠是不會被改變的。

黎文:兩位元老師都說了,未來的音樂服務仍然是以人的溫度和人的需求為主,而人類對音樂的關係也不會改變。雖然現在幾乎所有的娛樂消費節目正變得越來越短,比如說短視頻和短音訊節目都非常多,但大家不會說我只聽5分鐘就夠了,真正喜歡音樂的人會讓音樂陪伴著他。所以,我認為在未來音樂服務的範疇內,長音訊內容是人類不變的需求,而這可以被稱作“伴隨性”。無論未來是AI主導還是人類繼續跟AI共存,只要人類繼續存在,那麼我們這個需求是不會被改變。我同意兩位老師的發言,尤其是這些優秀的人類音樂家也好或者人類DJ也好,他們創造的長音訊節目才是更加值錢的,因為未來AI可以替代很大部分的機械性工作,但是深度的、有情感的、需要分析的,是屬於人類獨有的價值。

曾德鈞:我非常喜歡電臺節目,也正因如此,我仍在堅持做收音機。在電臺和收音機的合作下,它們將共同陪伴著我們。雖然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短音訊非常流行,適合現在的年輕人,但一旦人們沉澱下來,他們會發現自己還是需要比較長的一些東西,因為這才是資深音樂愛好者真正需要的。

戴以戎:陪伴是永恆的主題,而且這種陪伴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情緒當中,都需要找到有溫度的音樂一起作伴。

挑戰:讓AI更懂音樂

黎文:再次感謝兩位老師跟我一起進行這場“AI推薦趨勢下,音樂服務的變與不變”的思辨。我們討論了“變”以及“不變”,那麼,接下來我想講講在這個AI大行其道的趨勢下,貓王收音機創辦的貓王音樂台將如何面對這個挑戰。

一、貓王提倡的“AI+HUMAN SENSE”是最珍貴的音樂溫度呈現方式

如剛才所講,我們認為未來音樂推薦的服務趨勢一定會變為“AI+HUMAN SENSE”,而之前曾老師的演講也表達了,貓王收音機未來的新產品也必將進入智慧音響這個領域,也會有自己的AI推薦演算法。所以,貓王收音機投資了我負責創辦的“貓王音樂台”,這件事就很有意思了。我們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讓AI更懂音樂”。

二、王牌明星DJ加盟,貓王音樂台更有人味

一方面,貓王音樂台主要擔任為AI提供“HUMAN SENSE”資料這個角色。另一方面,我們已經簽約了華語地區甚至海外最好的音樂電臺DJ:比如北京的張有待、臺北的萬芳、馬世芳,甚至遠在英國舉世聞名的“海盜電臺”(Radio Caroline)等等,我們的口號是“喜歡音樂的人都在聽”。這些王牌明星DJ為我們製作的音樂節目也在2018年元旦開始上線播出,僅用一個季度,貓王音樂台的全網播放量就突破了100萬次,這個結果讓我們很欣喜,因為初步印證了使用者是喜歡及需要這種類型的音樂服務的,而且這種服務需求也極具成長性。未來,我們會持續引入更多更好的內容製作人和機構,包括像戴姐的Metro Radio的精彩內容。

三、貓王音樂台的兩個小目標

基於目前取得的小成績,貓王音樂台計畫在兩年內達成兩個目標:

1.成長為華語地區領先的互聯網音樂電臺;

2.成長為長音訊音樂內容首屈一指的MCN機構。

目前,“貓王音樂台”的音樂節目全部由最出色的資深電臺DJ製作,爵士、搖滾、黑膠、電音、流行各種風格齊備。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AI更懂音樂”。這些“貓王音樂台”製作的長音訊音樂節目,可以給AI沉澱最有價值的差異化使用者資料,讓AI可以和人類音樂專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讓更多的聽眾輕鬆提升自己的音樂品味,讓更多的使用者享受到好音樂帶來的幸福感。

再次衷心感謝曾德鈞和戴以戎兩位老師參與本次思辨會。未來,我們願懷著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個AI時代的挑戰,用貓王音樂台的出色內容結合貓王收音機的優良硬體和AI推薦,讓用戶擰開貓王收音機就有不斷的好音樂。

Keep Radio On,喜歡音樂的人都在聽,這就是我們持續不變的願景。

再到現在大家基本上在手機上聽音樂,這個變化是我們都能感覺到的。接下來我們想再去聊一聊,在發現音樂方式的變化是怎麼樣的?以前我們是怎麼發現好音樂的?

戴以戎:我認為以前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聽收音機,收音機到目前一直是傳播音樂非常好的途徑,一天到晚都在放。在沒有網路之前,其實更多的好音樂也要靠大家口口相傳,如果我聽到朋友說有好聽的音樂,我可能會去找來聽。但在有了網路之後,發現音樂的途徑又發生了質的變化,而且隨手可及了,可以同時聽到海量的東西。不像原來,原來我們那時候聽音樂還要買磁帶,不是隨時都可以聽到那些你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音樂。

黎文:曾老師,以您跨越幾個年代的經歷來談,您是怎麼發現好音樂的?

曾德鈞:最開始聽收音機的時候,那時候發現好音樂真的是靠不期而遇,有時候也靠口口相傳,然後再買到磁帶、買到CD。那時候,發現音樂一個靠別人介紹和推薦,包括電臺推薦。現在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在雲端,在音樂用戶端只要你知道就可以搜索,有很多的歌單推薦,形成個性化的歌單,我覺得這種變化真的是越來越人性,越來越符合我們新的需求。

△曾德鈞

黎文:對於兩位元說的通過收音機聽好音樂,有些90後可能理解不了。所以我們還是說回互聯網時代的音樂發現方式,下面的聽眾更能產生共鳴。我簡單捋一下。在第一個階段,我們是通過搜索。目前這個階段,我則把它定義為“AI餵食”。手機裡面所有的用戶端,QQ音樂或者是網易雲音樂,每天都會有很多歌單推送給你,但我發現一個非常悲慘的現實,就是“猜你喜歡”沒有一次是對的;但同時又很不幸,因為大家都在使用這樣一種音樂服務,而且很多年輕人都是那種,用戶端推給我什麼我就聽什麼,我也懶得找,這就是目前這個“AI餵養”階段典型的“資訊繭房”困境。但我們認為,未來的變化肯定會來到一個新的階段,AI+HUMAN SENSE, 以便提供更好的音樂服務給大家。未來的AI會更加懂我們的喜好,而這裡面必須加入真實人類的情感。

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未來的趨勢肯定是AI推薦+人類專家的方式結合出來一個更加聰明,更加具有人類情感的推薦方式,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但又可以突破自我喜好局限,去發現更多類型的好音樂。Spotify創始人Daniel Ek也說,他們的願景就是希望在未來成為AI+人類專家共同互相學習,得出更加好的方式給到音樂使用者的服務。

戴以戎:我是這樣看的,我覺得技術應該為人類服務的,但是音樂這個東西又很特殊,因為它首先是一個文化產品,是有極其強大的情感負載的,因此我覺得演算法本身沒有錯,技術本身也沒有錯,是你怎麼用技術。如果把一個技術真正還原到技術原貌上來講,會抓取更多的共性,不光是推送音樂,甚至可以創作出迎合大家口味的東西。但反過來說,為什麼說還是需要人類的參與,我覺得這個可能要返回到音樂本身的事情上來講。我做了20多年音樂電臺,我自己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一個人、一個個體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如果讓你馬上說出你最愛的Top10的歌曲,你肯定一下子說不出來。但有時候不經意的音樂也可以觸動到你。所以我的理解是,在音樂當中占特別重要位置的,需要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而不是純粹的演算法。

黎文: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實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下面就要討論一個話題,AI能夠代替人類音樂家和DJ嗎?

戴以戎:我肯定會說不能完全。

黎文:去年盧森堡跟英國一起開發了一位AI作曲家AIVA,而它創作出了一首名為《覺醒》的交響曲。如果不跟你說這是AI創作的交響曲,你可能會覺得這部作品很厲害,而且它還經過了好多輪的AI圖靈測試:找了一批人來聽這支曲子,讓他們分辨哪一段是人類創作的,哪一段是AI創作的。意料之中的是,很多人分辨不出來,我覺得這個發現挺可怕的。

雖然我不是很願意接受這樣的未來,但是我相信在未來AI一定會能夠創作出媲美人類的,比如說貝多芬,或者像其他大師創作的音樂,那麼好聽,那麼恢弘的音樂,前年我們還覺得AI是不可能再圍棋上戰勝人類的,但是Alpha Go很快就把所有人類高手碾壓了。我覺得,如果AI可以做到一些比較大眾化的需求,那麼隨著技術的進步,創造出一首好聽的歌,或者一支恢弘的交響樂,也是有可能的。

戴以戎:不否認做到,但是因為講的是替代,它可以是一種存在,但不是說它的存在就可以替代另一方。

曾德鈞:我也保留意見,我覺得這個東西在個性化和情感化上還是有差距。

黎文:我並不是說AI一定可以替代掉人類的音樂家,或者我們優秀的電臺DJ,但是他可能有機會成為一個標配,就像現在的數位音樂把黑膠趕到了一個角落是一樣的。剛才我們嘉賓說到,希望黑膠回潮。但是在一個大的層面上人類很懶惰,可能覺得那個東西也可以滿足我,我就用那個東西好了。從資本的角度來說,AI生產的東西更加便宜,可能以後人類音樂家做的音樂,就會變成真正的奢侈品。

△黎文

黎文:我們把音樂的未來大概探討了一下,再探討一下,假設AI未來也擔任了我們現在很多音樂電臺DJ的工作,會怎麼樣?

曾德鈞:對音樂的理解,電臺DJ是在思考過程中迸發出來的,而AI是按照預設的規則去做的。因此,在人性溫度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電臺DJ永遠不可以被AI代替。

伴隨性的長音訊內容,音樂服務之“不變”

黎文:感謝兩位元老師的真知灼見,討論過了音樂服務的“變”,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未來音樂服務不變的到底是什麼?

戴以戎:從音樂誕生到現在多種多樣的服務,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給大家提供每個人都想要的東西,而這個核心從未變過。包括剛才討論的AI技術的革新,在我看來只是多了一種選擇而已。再往後,我相信這種東西一定是可以並存的,“替代”這個詞是要慎用的,因為人的情感和溫度很難被機器代替。不過科技在持續發展,因此讓我們有了更多多元化的選擇。

曾德鈞:人和音樂的關係是不會被改變的,人對音樂的需求也不會被改變。未來不管科技和技術發展到哪一步,這兩種關係永遠是不會被改變的。

黎文:兩位元老師都說了,未來的音樂服務仍然是以人的溫度和人的需求為主,而人類對音樂的關係也不會改變。雖然現在幾乎所有的娛樂消費節目正變得越來越短,比如說短視頻和短音訊節目都非常多,但大家不會說我只聽5分鐘就夠了,真正喜歡音樂的人會讓音樂陪伴著他。所以,我認為在未來音樂服務的範疇內,長音訊內容是人類不變的需求,而這可以被稱作“伴隨性”。無論未來是AI主導還是人類繼續跟AI共存,只要人類繼續存在,那麼我們這個需求是不會被改變。我同意兩位老師的發言,尤其是這些優秀的人類音樂家也好或者人類DJ也好,他們創造的長音訊節目才是更加值錢的,因為未來AI可以替代很大部分的機械性工作,但是深度的、有情感的、需要分析的,是屬於人類獨有的價值。

曾德鈞:我非常喜歡電臺節目,也正因如此,我仍在堅持做收音機。在電臺和收音機的合作下,它們將共同陪伴著我們。雖然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短音訊非常流行,適合現在的年輕人,但一旦人們沉澱下來,他們會發現自己還是需要比較長的一些東西,因為這才是資深音樂愛好者真正需要的。

戴以戎:陪伴是永恆的主題,而且這種陪伴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情緒當中,都需要找到有溫度的音樂一起作伴。

挑戰:讓AI更懂音樂

黎文:再次感謝兩位老師跟我一起進行這場“AI推薦趨勢下,音樂服務的變與不變”的思辨。我們討論了“變”以及“不變”,那麼,接下來我想講講在這個AI大行其道的趨勢下,貓王收音機創辦的貓王音樂台將如何面對這個挑戰。

一、貓王提倡的“AI+HUMAN SENSE”是最珍貴的音樂溫度呈現方式

如剛才所講,我們認為未來音樂推薦的服務趨勢一定會變為“AI+HUMAN SENSE”,而之前曾老師的演講也表達了,貓王收音機未來的新產品也必將進入智慧音響這個領域,也會有自己的AI推薦演算法。所以,貓王收音機投資了我負責創辦的“貓王音樂台”,這件事就很有意思了。我們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讓AI更懂音樂”。

二、王牌明星DJ加盟,貓王音樂台更有人味

一方面,貓王音樂台主要擔任為AI提供“HUMAN SENSE”資料這個角色。另一方面,我們已經簽約了華語地區甚至海外最好的音樂電臺DJ:比如北京的張有待、臺北的萬芳、馬世芳,甚至遠在英國舉世聞名的“海盜電臺”(Radio Caroline)等等,我們的口號是“喜歡音樂的人都在聽”。這些王牌明星DJ為我們製作的音樂節目也在2018年元旦開始上線播出,僅用一個季度,貓王音樂台的全網播放量就突破了100萬次,這個結果讓我們很欣喜,因為初步印證了使用者是喜歡及需要這種類型的音樂服務的,而且這種服務需求也極具成長性。未來,我們會持續引入更多更好的內容製作人和機構,包括像戴姐的Metro Radio的精彩內容。

三、貓王音樂台的兩個小目標

基於目前取得的小成績,貓王音樂台計畫在兩年內達成兩個目標:

1.成長為華語地區領先的互聯網音樂電臺;

2.成長為長音訊音樂內容首屈一指的MCN機構。

目前,“貓王音樂台”的音樂節目全部由最出色的資深電臺DJ製作,爵士、搖滾、黑膠、電音、流行各種風格齊備。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AI更懂音樂”。這些“貓王音樂台”製作的長音訊音樂節目,可以給AI沉澱最有價值的差異化使用者資料,讓AI可以和人類音樂專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讓更多的聽眾輕鬆提升自己的音樂品味,讓更多的使用者享受到好音樂帶來的幸福感。

再次衷心感謝曾德鈞和戴以戎兩位老師參與本次思辨會。未來,我們願懷著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個AI時代的挑戰,用貓王音樂台的出色內容結合貓王收音機的優良硬體和AI推薦,讓用戶擰開貓王收音機就有不斷的好音樂。

Keep Radio On,喜歡音樂的人都在聽,這就是我們持續不變的願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