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造“眼睛”的林師傅:30多年接受著變與不變的打量

來源:工人日報

30多年來, 林春生和他的鏡頭一起接受著變與不變的打量。 一直改變的是任務內容、產品標準, 始終不變的是他那份執著的情懷——

【勞動光榮·勞動圓夢 講述勞模故事】造“眼睛”的林師傅

趴在設計圖紙上30多年, 工程師林春生一直在和各種各樣的鏡頭打交道。

他設計的鏡頭密佈於城市的大街小巷, 出現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天文臺, 服務於神舟系列飛船等航太設備, 也應用在軍事領域。 這些大大小小的鏡頭, 像是一雙雙“眼睛”, 讓想要看清目標的物體擁有了“視力”。

4月27日, 福州西湖湖畔的福建會堂裡華燈璀璨。

這一天, 包括林春生在內的388名福建省勞動模範和158名福建省先進工作者在這裡接受表彰。

閃光燈聚焦處, 55歲的林春生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作為勞模代表, 他站在主席臺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造“眼睛”的故事。 而在此之前, 他更多時候是守著電視機, 被螢幕裡激動人心的畫面默默掀起心跳, 他知道, 自己和同事們見證並參與創造了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瞬間。

企業轉型的“領跑者”

1993年, 被福建引進人才的政策吸引, 畢業于山東大學光學系的林春生舉家回到家鄉福建。 此前的10年裡, 他一直在陝西漢中一家軍工企業從事導彈設計工作。

在福建光學儀器廠, 大大小小的光學鏡頭成為每天與林春生“並肩作戰”的夥伴。

精度達到微米級的光學鏡頭, 需要通過光學設計、光學結構設計以及加工、調試, 最終完成“眼睛”的使命。

如果說, 光學設計解決的是理論上的可能性問題, 那麼, 光學結構設計解決的就是製作中的現實問題, 直接影響設計圖紙能否通過加工、調試成為現實產品。 而林春生負責的就是鏡頭的光學結構設計。

1998年前後, 福建光學儀器廠開始經歷軍工企業改制轉型的“陣痛”, 經濟效益下滑, 人才流失嚴重, 林春生成了少數幾個留下來的老師傅。 臨危受命的“林師傅”帶領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投入到新產品的研發中。

每一次的新品研發都像是一次長跑, 而林春生總會主動套上“領跑衫”, 跑在隊伍的最前面。 直徑300毫米大光電陣搜索望遠鏡頭的設計便是一次“馬拉松”歷程。

要保證這個“大眼睛”順利觀測星空, 必須找到和玻璃鏡片膨脹係數接近的鏡筒材料。 否則, 一旦遭遇高溫或低溫, 鏡片就會因為鏡筒壓力而變形, 不僅影響成像品質, 還可能會將鏡片壓裂。 第一次試驗時, 鏡片就在鏡筒的擠壓下破裂了。

經歷了多次試驗失敗的低落後, 林春生耐力不減。 他帶領團隊查詢資料、反復實驗, 終於發現一種合金的膨脹係數與玻璃鏡片的膨脹係數接近, 然而, 這種合金價格高、加工性能差, 並不適合大批量的工業生產。

出現的曙光又暗淡下去, 林春生沒有放棄, 他知道, 過了耐力的臨界點就更接近賽程終點。

查閱學術專著, 反復更改優化設計方案。

已經不記得做了多少次比對試驗, 一種低合金鋼終於浮出水面。 這種材料不僅最接近玻璃的膨脹係數, 而且價格便宜、方便加工、適於量產。 至此, 大型透射式望遠鏡的製作材料難題被攻克。 現在,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近地空間目標監視光電望遠鏡陣”全部使用的是林春生設計的鏡頭。

2006年, 福建光學儀器廠順利完成改制, 變身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把圖片還原成產品

隨著企業在變焦鏡頭領域逐漸成為行業領先, 林春生和同事們開始不斷接到新的研製任務。

林春生和同伴們面對的經常是一片此前無人涉足的荒漠, 很多產品的全部資料僅有一張圖片或是幾個參數, 他們不僅要將產品還原製作出來, 還要實現從無到有,

從有到優的飛躍。

2006年, 林春生接到了新任務。 一種無人機下方用於資訊採集和武器瞄準的吊艙光學部分由福光負責攻關。 彼時, 一張同類產品的照片就是全部參考資料, 國內沒有類似產品的設計經驗。

如何在只有半個籃球大的狹小空間內, 實現鏡頭12倍變焦, 同時整個吊艙重量不超過3公斤, 這對鏡片精度和材料選擇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研發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 失敗在所難免, 必須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

經過數次比對試驗和幾個月的晝夜公關, 林春生團隊最終找到了品質比最好的材料, 成功解決了重量問題, 並改進了光學結構設計, 實現了無人機光電吊艙任務的順利交付。

變與不變

20多年來,林春生團隊先後設計形成新產品150余項,累計為公司增加銷售收入5.5億元,新增利潤7500萬元,新增稅收1.3億元。

作為公司的技術帶頭人,林春生很重視培養年輕技術人員,他的很多徒弟都已經成長為企業的中堅力量。作為研發部裡最年長的老師傅,同事們都親切地叫他“春生師傅”。他帶領的研發團隊每年可以為企業創造50多項發明專利。

“我是一個趴在圖板上作圖30多年的典型‘理工男’。”這是林春生對自己的評價。習慣行動而不善於言談的他把每個產品當作是自己的孩子。他習慣了接受任務,習慣了接受挑戰,習慣了想方設法攻堅克難,習慣了如期完成產品交付。

新技術日新月異,新需求不斷湧現。如今,林春生和同事們正努力讓造出的“眼睛”更加清晰、明亮。

“我們的產品就是未來物聯網的感知層。所有資訊接入物聯網和資訊處理系統都必須首先通過我們的‘眼睛’,被‘眼睛’看到並看清。”林春生這樣介紹產品的未來發展願景。

林春生和他的鏡頭一起接受著變與不變的打量。一直改變的是任務內容、產品標準,始終不變的是他那份執著的情懷。當他看到遼寧艦上艦載機起飛的瞬間,當他看到閱兵時火炮精准命中目標的瞬間,當他看到神舟六號順利實現並軌的瞬間,他覺得,沒有哪一種職業比造“眼睛”更值得付出。

20多年來,林春生團隊先後設計形成新產品150余項,累計為公司增加銷售收入5.5億元,新增利潤7500萬元,新增稅收1.3億元。

作為公司的技術帶頭人,林春生很重視培養年輕技術人員,他的很多徒弟都已經成長為企業的中堅力量。作為研發部裡最年長的老師傅,同事們都親切地叫他“春生師傅”。他帶領的研發團隊每年可以為企業創造50多項發明專利。

“我是一個趴在圖板上作圖30多年的典型‘理工男’。”這是林春生對自己的評價。習慣行動而不善於言談的他把每個產品當作是自己的孩子。他習慣了接受任務,習慣了接受挑戰,習慣了想方設法攻堅克難,習慣了如期完成產品交付。

新技術日新月異,新需求不斷湧現。如今,林春生和同事們正努力讓造出的“眼睛”更加清晰、明亮。

“我們的產品就是未來物聯網的感知層。所有資訊接入物聯網和資訊處理系統都必須首先通過我們的‘眼睛’,被‘眼睛’看到並看清。”林春生這樣介紹產品的未來發展願景。

林春生和他的鏡頭一起接受著變與不變的打量。一直改變的是任務內容、產品標準,始終不變的是他那份執著的情懷。當他看到遼寧艦上艦載機起飛的瞬間,當他看到閱兵時火炮精准命中目標的瞬間,當他看到神舟六號順利實現並軌的瞬間,他覺得,沒有哪一種職業比造“眼睛”更值得付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