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四時養生之春季養生

養生古稱為“道生”“養性”“攝生”“衛生”等, 即保養生命之意, 《靈樞本神》篇有“智者之養生也”。 養生集中體現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傳統預防思想和追求“不老延年”的壽養思想。 何清湖教授是中醫亞健康學學科體系的主要莫基人, 在養生保健理論和實踐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今天讓我們通過四時養生之春季開篇, 領略中醫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

四時養生是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 《黃帝內經》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即“天人相應”。 人要健康長壽就應“法于陰陽”,

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所雲:“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故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終始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此外, 《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 《仟金要方.養性》引列子之說:“一體之盈虛消息, 皆通于天地, 應於物類”。 強調人體必須順應四時的自然變化, 加強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天人相應, 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亙古不變的規律。 “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三月是自然界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季節。 歷代醫家在其順應四時自然變化進行調養的理論中,對於春季養生尤為重視,

因為春季養生是四時養生之首, 開端一定得搞好, 否則會影響全年的生命活動。

春時養生, 流長淵遠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集中醫藏象、病因病機、診斷、辨證、防治、調護之大成, 在春季養生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 此謂發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可以說是後世春季養生的理論源頭, 指出在春令季節, 人們應從生活起居、運動健身、精神調攝等諸多方面, 以“生”為中心對人體進行調養, 否則就會有“傷肝, 夏為寒變, 奉長者少”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逆春氣, 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之變。 可見, 《黃帝內經》實為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源頭。

此後, 《千金方》、《本草綱目》、《壽親養老新書》、《攝生消息論》對《黃帝內經》春時養生學說多有闡發, 形成了春時養生的理論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