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藝術家眼中的書是什麼?

克萊茲(Pieter Claesz)《Vanitas. Still Life》

據相關調查顯示, 近年來中國人年均讀書數量不足八本。 你一年讀書多少本?是否給國民平均讀書量拉了後腿?4月23日,

正值世界讀書日, 讓我們伴隨藝術作品, 共用讀書的樂趣。

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 流傳著一個傳說: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于深山, 勇士喬治隻身戰勝惡龍, 解救了公主, 公主回贈給喬治一本書作為禮物。 從此, 書籍成為了膽識和力量的象徵。 加泰羅尼亞居民在4月23日設立“聖喬治節”, 以示紀念。

Gerrit Dou《Still Life with Globe,Lute》

克萊茲(Pieter Claesz)《Still Life with a Burning Candie》

到了1995年, 在西班牙代表的提議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這一天定為“世界讀書與版權日”, 以推動更多人去閱讀和寫作, 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等大師們。

巧合的是, 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賽凡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Giuseppe Maria Crespi《Book Shelf with Music Writings》

在藝術的世界裡, 畫家們雖然甚少用文字表達自己, 但他們仍在圖像中留下了不少與書籍有關的印記。

Quentin Matsys《The Moneylender and His Wife》

書籍何時出現在繪畫中?

書籍出現在繪畫作品中的歷史, 幾乎與架上繪畫同時期出現。 早期的宗教繪畫中經常有書籍出現。

Simone Martini《Christ Discovered in the Temple》

起初, 基督教也並不支持偶像崇拜, 常常以聖餐、羔羊的形象來暗示聖人的出現。 而在擴大宗教傳播的過程中, 因當時的人們平均知識水準有限, 識字率較低, 不得不使宗教的傳播手段發生改變。

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The Annunciation》

聖人們開始更直接地出現在畫面中,以故事場景作為繪畫主題。書籍是有門檻的,圖像卻是對每個人都開放的,宗教繪畫使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基督教,並成為信徒。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繪畫也可以被視為“圖像書”,完成了與書籍相似的任務。

拉斐爾(Raphael)《The Madonna Conestabile》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Madonna of the Book》

在宗教繪畫中出現的書籍,自然也以《聖經》為主。在很多宗教畫中,聖母與基督相伴閱讀,聖徒們拿著《聖經》朗讀給教徒。

Fra Angelico《Virgin and Child with Sts. Dominic and Thomas Aquinas》

畫中的閱讀方式也被各教會所模仿,由於書籍的製作成本較高,書籍的數量較為稀少,朗讀成為了知識傳遞的重要方式,古代的閱讀多是公共閱讀。

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St Jerome Reading in the Countryside》

公共閱讀不僅對文字內容有要求,對朗讀者的誦讀也十分注重。聽眾關注朗讀者,欣賞他的聲音、激情、外貌和氣質。朗讀者的閱讀過程也像是一種表演,這也更有利於構成畫家作品中戲劇性的朗讀場面。

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Saint Jerome Reading》

書與畫結合的極致

而將圖像與文字配合得更默契的,當屬中世紀的手抄本。為了宗教更好地傳播,傳教士們煞費苦心,製作精美的手抄本來吸引信徒的注意力。在中世紀,手抄本與聖器、聖骨、祭服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一位中世紀瑞士西多會教士曾說:“一座修道院沒有手繪書籍,就像一個國家沒有能源,一個軍營中沒有部隊,一張飯桌沒有飯菜,一棵樹上沒有樹葉......”

正因如此,修道院為手抄本的製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在修道院的繕寫室裡,已然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專業分工,一部分僧侶專門抄書,謄寫完畢後,朱筆師傅便描上起始字母或者章節標題;接下來,彩繪師傅們則以工筆紋繪花樣或細密圖,裝飾頁面或大寫字母。

製作一本精美的手抄本需要耗費驚人的工作量,由多位工匠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這使得其本身就成為了一件藝術品,欣賞價值甚至超過實用功能,手抄本也被列入了名門望族的收藏。

女子無才便是德?

在舊有文化價值觀中,書籍是高等級人們的玩物和男性的專屬,而女性並無讀書的必要,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Piero di Cosimo《Maria Magdalena》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鉛字活板印刷後,歐洲出版了大量書籍,女性讀書者漸多。後來在藝術作品中,逐漸出現了記錄女性讀書時的倩影。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A Young Woman Reading》

19世紀,工業革命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也使社會政治趨向自由民主。中產階級的婦女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中解脫出來,閒居在家,親子讀書或者邀約好友開讀書會成了她們生活中重要的娛樂。

卡薩特(Mary Cassatt)《Mrs Cassatt Reading to her Children》

卡薩特(Mary Cassatt)《The Gden Reading》

與此同時,一大批女性也從讀書人變成寫書人。單單是19世紀的英國,就有30多位女作家相繼登上文壇,出現了簡·奧斯丁、夏洛蒂三姐妹、勃朗甯夫人等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女性作家。她們以女性視角出發的獨到描述,構成了英國文學史上一個特別的現象。

馬奈(Edouard Manet)《Woman Reading》

在中國,女性讀書的風潮也並不落後,讀書侍女的題材在明代末期流行起來。侍女圖中的女子們不再是繡花枕頭,而是手持書卷,若有所思。很多畫中女子的讀物都真實可查,更可說明侍女讀書不是畫家臆造,而是當時真正流行女子讀書的風氣。

其中,記錄從古逸時代至明代女詩人作品的《名媛詩歸》,備受畫家青睞,曾屢次出現在畫卷中。書中的歷代才媛與手持畫卷的美人相呼應,讓畫外的觀者將畫中美人與書中才女相聯繫,想像這位美人的才華,也許可以與書中的才女們媲美。

今天的我們讀什麼?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人們從公共誦讀到私人默讀,從書中收穫了“金銀山”、“顏如玉”。而在更文明的今天,我們不能讓人類的閱讀史變為“不讀史”。在浩瀚的書海中,芭莎藝術為您大浪淘沙,精選了五本藝術必讀書目。

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當之無愧為“西方藝術史《聖經》”,無論是“藝術小白”,還是狂熱者都能從中有所收穫。這本書從不以晦澀的語言烘托藝術的“高大上”,貢布裡希甚至認為“世界上沒有藝術,世界上只有藝術家”,他只試圖將藝術的整個歷史串成一個故事,一個仿佛就在你我身邊的故事。

比起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作品也許更能直觀地呈現藝術之美。《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從眾多佳作中再次精選,以名家配名作,較早地將西方藝術瑰寶帶給中國。作者傅雷不光是著名的翻譯家,文筆高妙,早年留學法國學習藝術理論,更是讓《世界美術名字二十講》有了上世紀法國藝術圈的風采。

提到美術,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達·芬奇、梵·高......而對我們自己的美術史卻知之甚少,《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正是為大家補上這一課。書如其名,這裡沒有艱深的專業詞彙,蔣勳深入淺出地將“傳統”變為活著的文化,在“美”和“年輕人”之間找到了一種自在。一本書,也是傳遞民族美的信仰火炬。

英國費頓出版社歷時13年,打造出了第一本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藝術博物館》。在這裡,分佈於世界各地的452間展廳打破了地理界限,史前與當代藝術的時間跨度取決於閱讀速度。如果這本書變成一座真正的博物館,那麼人們慢慢就不會需要其它的博物館了。

想知道最當下的藝術弄潮兒在做什麼,那就要靠《羅伯特·斯托爾:藝術訪談集》了。封面上滿滿的名字構成了一部當代藝術史,美國批評家、策展人羅伯特·斯托爾在其職業生涯中對60位藝術界知名人士進行訪談,探討他們的創作美學、人文關照與哲學思想。本書入選英國《泰晤士報》2017年度藝術書籍榜單。

介紹了那麼多關於書與藝術的歷史,值此世界讀書日,祝大家永葆閱讀之悅。

精彩回顧:

全球這10座名校博物館,此生你必須要去!

當藝術家不承認作品是自己畫的時,你拿他怎麼辦?

這位建築界奧斯卡獎得主,為中國設計了一座絕美博物館!

[編輯、文/蘆皙]

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The Annunciation》

聖人們開始更直接地出現在畫面中,以故事場景作為繪畫主題。書籍是有門檻的,圖像卻是對每個人都開放的,宗教繪畫使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基督教,並成為信徒。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繪畫也可以被視為“圖像書”,完成了與書籍相似的任務。

拉斐爾(Raphael)《The Madonna Conestabile》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Madonna of the Book》

在宗教繪畫中出現的書籍,自然也以《聖經》為主。在很多宗教畫中,聖母與基督相伴閱讀,聖徒們拿著《聖經》朗讀給教徒。

Fra Angelico《Virgin and Child with Sts. Dominic and Thomas Aquinas》

畫中的閱讀方式也被各教會所模仿,由於書籍的製作成本較高,書籍的數量較為稀少,朗讀成為了知識傳遞的重要方式,古代的閱讀多是公共閱讀。

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St Jerome Reading in the Countryside》

公共閱讀不僅對文字內容有要求,對朗讀者的誦讀也十分注重。聽眾關注朗讀者,欣賞他的聲音、激情、外貌和氣質。朗讀者的閱讀過程也像是一種表演,這也更有利於構成畫家作品中戲劇性的朗讀場面。

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Saint Jerome Reading》

書與畫結合的極致

而將圖像與文字配合得更默契的,當屬中世紀的手抄本。為了宗教更好地傳播,傳教士們煞費苦心,製作精美的手抄本來吸引信徒的注意力。在中世紀,手抄本與聖器、聖骨、祭服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一位中世紀瑞士西多會教士曾說:“一座修道院沒有手繪書籍,就像一個國家沒有能源,一個軍營中沒有部隊,一張飯桌沒有飯菜,一棵樹上沒有樹葉......”

正因如此,修道院為手抄本的製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在修道院的繕寫室裡,已然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專業分工,一部分僧侶專門抄書,謄寫完畢後,朱筆師傅便描上起始字母或者章節標題;接下來,彩繪師傅們則以工筆紋繪花樣或細密圖,裝飾頁面或大寫字母。

製作一本精美的手抄本需要耗費驚人的工作量,由多位工匠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這使得其本身就成為了一件藝術品,欣賞價值甚至超過實用功能,手抄本也被列入了名門望族的收藏。

女子無才便是德?

在舊有文化價值觀中,書籍是高等級人們的玩物和男性的專屬,而女性並無讀書的必要,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Piero di Cosimo《Maria Magdalena》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鉛字活板印刷後,歐洲出版了大量書籍,女性讀書者漸多。後來在藝術作品中,逐漸出現了記錄女性讀書時的倩影。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A Young Woman Reading》

19世紀,工業革命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也使社會政治趨向自由民主。中產階級的婦女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中解脫出來,閒居在家,親子讀書或者邀約好友開讀書會成了她們生活中重要的娛樂。

卡薩特(Mary Cassatt)《Mrs Cassatt Reading to her Children》

卡薩特(Mary Cassatt)《The Gden Reading》

與此同時,一大批女性也從讀書人變成寫書人。單單是19世紀的英國,就有30多位女作家相繼登上文壇,出現了簡·奧斯丁、夏洛蒂三姐妹、勃朗甯夫人等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女性作家。她們以女性視角出發的獨到描述,構成了英國文學史上一個特別的現象。

馬奈(Edouard Manet)《Woman Reading》

在中國,女性讀書的風潮也並不落後,讀書侍女的題材在明代末期流行起來。侍女圖中的女子們不再是繡花枕頭,而是手持書卷,若有所思。很多畫中女子的讀物都真實可查,更可說明侍女讀書不是畫家臆造,而是當時真正流行女子讀書的風氣。

其中,記錄從古逸時代至明代女詩人作品的《名媛詩歸》,備受畫家青睞,曾屢次出現在畫卷中。書中的歷代才媛與手持畫卷的美人相呼應,讓畫外的觀者將畫中美人與書中才女相聯繫,想像這位美人的才華,也許可以與書中的才女們媲美。

今天的我們讀什麼?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人們從公共誦讀到私人默讀,從書中收穫了“金銀山”、“顏如玉”。而在更文明的今天,我們不能讓人類的閱讀史變為“不讀史”。在浩瀚的書海中,芭莎藝術為您大浪淘沙,精選了五本藝術必讀書目。

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當之無愧為“西方藝術史《聖經》”,無論是“藝術小白”,還是狂熱者都能從中有所收穫。這本書從不以晦澀的語言烘托藝術的“高大上”,貢布裡希甚至認為“世界上沒有藝術,世界上只有藝術家”,他只試圖將藝術的整個歷史串成一個故事,一個仿佛就在你我身邊的故事。

比起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作品也許更能直觀地呈現藝術之美。《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從眾多佳作中再次精選,以名家配名作,較早地將西方藝術瑰寶帶給中國。作者傅雷不光是著名的翻譯家,文筆高妙,早年留學法國學習藝術理論,更是讓《世界美術名字二十講》有了上世紀法國藝術圈的風采。

提到美術,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達·芬奇、梵·高......而對我們自己的美術史卻知之甚少,《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正是為大家補上這一課。書如其名,這裡沒有艱深的專業詞彙,蔣勳深入淺出地將“傳統”變為活著的文化,在“美”和“年輕人”之間找到了一種自在。一本書,也是傳遞民族美的信仰火炬。

英國費頓出版社歷時13年,打造出了第一本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藝術博物館》。在這裡,分佈於世界各地的452間展廳打破了地理界限,史前與當代藝術的時間跨度取決於閱讀速度。如果這本書變成一座真正的博物館,那麼人們慢慢就不會需要其它的博物館了。

想知道最當下的藝術弄潮兒在做什麼,那就要靠《羅伯特·斯托爾:藝術訪談集》了。封面上滿滿的名字構成了一部當代藝術史,美國批評家、策展人羅伯特·斯托爾在其職業生涯中對60位藝術界知名人士進行訪談,探討他們的創作美學、人文關照與哲學思想。本書入選英國《泰晤士報》2017年度藝術書籍榜單。

介紹了那麼多關於書與藝術的歷史,值此世界讀書日,祝大家永葆閱讀之悅。

精彩回顧:

全球這10座名校博物館,此生你必須要去!

當藝術家不承認作品是自己畫的時,你拿他怎麼辦?

這位建築界奧斯卡獎得主,為中國設計了一座絕美博物館!

[編輯、文/蘆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