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女留學生槍殺丈夫:對於“你離開就毀滅你”這種人,請遠離!

2005年8月30日, 美國拉斐特市警方在一停車場內, 發現了一具被肢解成碎塊的殘屍。 當時的屍體已經嚴重腐爛, 幾乎只剩下了白骨。

在經過警方縝密的調查之後, 屍體的身份很快就得到了確認——他就是來自上海的28歲留學生何磊, 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生。

這一慘劇震驚了整個中國留學圈, 在師友們的印象中, 何磊陽光而又活潑, 根本不會有什麼仇家, 他和同為普渡大學研究生的妻子陳丹蕾在學校附近居住, 過著平靜而恬淡的生活。

何磊、陳丹蕾夫婦(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隨著調查進一步深入, 一個可怕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陳丹蕾, 正是殺害何磊的兇手!美國警方幾乎可以肯定, 是陳丹蕾開槍打死了丈夫並將其肢解, 隨後拋屍至停車場中。

其實, 陳丹蕾和何磊本同為清華大學畢業的校友, 又在本科畢業後雙雙赴美深造, 是大家眼中的“才子佳人”,

是人人羨豔的佳偶。

是什麼原因, 讓陳丹蕾竟然對朝夕相處的丈夫痛下殺手?

而央視一檔涉及此案的訪談節目, 又是如何觸動了眾怒, 引發爭議紛紛?

在這令人痛心的悲劇背後, 又能給予我們怎樣的警示呢?

陳丹蕾被抓捕歸案(圖片來源於網路)

1977年, 陳丹蕾出生在四川一個平凡的家庭。 父親是某高校的大學教授, 母親是一名女工。

說實話, 陳丹蕾的家庭生活並不幸福。 可能是由於父母的文化差異較大, 三觀很難調和, 陳丹蕾的童年一直在父母的爭吵打鬧中度過。

在央視一檔節目中, 對陳丹蕾的童年心境進行了再現。

(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父母感情的破碎, 給幼年時的陳丹蕾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同時她也固執地認為, 如果自己的成績一直很好, 分數一直很高, 也許就可以引起父母關注, 讓他們為自己這個女兒驕傲。

然而, 陳丹蕾的努力並沒有換來父母的“重修舊好”。 她的父親離開了這個家, 只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 在母親不斷的哭泣和對父親的咒駡中, 陳丹蕾個性中陰鬱孤僻的因素不斷加劇。

1995年, 陳丹蕾以全省第五名的高分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錄取。 就在同一年, 上海郊區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何磊也考進了清華。 自此, 兩人的命運開始不斷地糾纏與靠近。

何磊、陳丹蕾同為清華畢業的校友(圖片來源於網路)

根據何磊大學室友的回憶, 兩人的初識似乎帶有一種令人不安的“不對等關係”, 但也不能否認, 戀愛中的他們也有過美好與溫馨——

“陳丹蕾認識何磊, 大概是98年3月, 當時他們共同選修了模電科。

我第一次見陳丹蕾是某一個中午, 我和何磊剛從食堂吃過飯出來,在食堂門口遇見了一個女生。

當時給我的印象是長得挺矮,也不好看,而且腦袋形狀有點怪。

何磊和她聊了一會,然後我們一起回宿舍的路上,我問何磊那個女生是不是陳丹蕾。

問了兩次,何磊才勉強答應了一下,可能是覺得很沒面子吧。

98年11月,我和他們倆還有另外兩個清華的同學去看流星雨。那個晚上非常冷。

我記得何磊和陳丹蕾小聲聊天時還經常提起何磊的前女友。

我覺得當時何磊是把陳丹蕾當作一個安慰他失戀的物件了。當時他們倆還不是明確的關係。

從那次看流星雨之後,他們好像逐漸明確了關係。

但是他們的關係挺特別的。晚上清華的女生宿舍樓前總是有許多男生,或者等或者送女友。

清華女生總是受到男友的特別照顧。可陳丹蕾一個人來到我們宿舍,走的時候一個人回去,我從來沒見過何磊送她。當時我感覺陳丹蕾太可憐了。

當然他們也有開心的時候,那時候他們就在宿舍做飯。

爐子是我們宿舍買的電爐,鍋用的是十四食堂拿來的不銹鋼盤子。

他們做的回鍋肉挺好吃的,我一次可以就著肉吃三大碗米飯。

2000年我請宿舍同學去我新租的房子裡玩,他們兩個抱在一起嘻嘻哈哈,經常能逗大家開心。”

陳丹蕾的日常生活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2001年初,陳丹蕾在被保送到本校讀研的半年之後,順利拿到了美國工科牛校普渡大學的offer,從而選擇了赴美求學深造。只是根據陳丹蕾的同學透露,她留學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與國內的導師關係鬧僵了,不得已而為之”。

同年5月,陳丹蕾返回國內與何磊領取了結婚證,隨後,何磊便以陪讀的身份申請到了美國簽證。何磊抵達美國後,很快也在普渡大學找到了一位願意帶自己的導師,將陪讀簽證轉為了留學簽證,開啟了與妻子共同求學的生活。

夫婦倆在美國的生活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在異國他鄉的留學之旅中,兩人性格上的差異卻逐漸顯示了出來。何磊的個性活潑風趣,在中國留學生的圈子裡很吃得開;而陳丹蕾卻內向羞澀,和丈夫一起出去social相比,她還是更喜歡在家裡享受二人世界,安安靜靜待著。

和丈夫相比,陳丹蕾更內向文靜(圖片來源於網路)

兩人的處事風格呈現了兩極分化的特點,平日裡的相處也沒少磕磕絆絆。在後來央視推出的一檔節目中,便還原了可能出現的爭吵場景。

性格的差異,帶來的是矛盾與爭執(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以上場景並非空穴來風,根據夫妻倆共同好友的回憶,他們之間的矛盾似乎已根深蒂固,時不時就會爆發一次。可每當他們磕磕絆絆的時候,何磊採取的卻是“不聞不問”的處理方式:

“何磊在釣魚,陳丹蕾開始坐著看, 後來幫著上餌,也要求甩杆試試。

何磊沒有給她,還是自己堅持,爭搶嘻嘻之間,女的跌到,因為岸邊都是大石頭,不幸滑倒,紐了腳,破了皮,流了血。

我和我室友忙收杆了來幫她護理,邊上一個美國人也拿來創可貼,但是唯有何磊沒有動作,專注於釣。陳丹蕾見他不過來,就哭了。他還是沒動,估計生氣了,覺陳丹蕾多事,給他丟臉。”

何磊、陳丹蕾夫婦的結婚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何磊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冷漠與消極讓陳丹蕾暗暗在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由於她曾目睹母親婚姻的悲劇,再加上自身性格陰暗孤僻,陳丹蕾在處理兩性關係方面極易走向極端。

2004年耶誕節晚上,在一場爭吵過後,陳丹蕾第一次拿刀刺傷了何磊,她也因此受到起訴。

可就在親友們為此議論紛紛、擔憂不已的時候,何磊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他拿出5000美金保釋了陳丹蕾,還主動向法庭申請,取消兩人之間“禁止接觸”的禁令。

也許是因為對妻子尚有感情,也許是深知陳丹蕾的才華,不忍讓她判刑入獄、前程盡毀,天性善良的何磊還是選擇了原諒。只是他的寬容沒有換來事情的好轉,只等來了可怕的結局。

2005年8月19日,二人又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次日清晨,陳丹蕾從床頭取出手槍,對準熟睡中的何磊後腦勺開了一槍,奪去了他的生命。

根據陳丹蕾在獄中的自述,她想到殺人是因為爭吵中丈夫提到了“離婚”。她想著,如果離婚了,何磊那麼受歡迎,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女人,可自己作為離異女性,“這輩子就完了”。

陳丹蕾(化名為田羽)講述了殺人之際的心理活動(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槍殺丈夫後,陳丹蕾和屍體在同一個房間裡待了七天七夜。在這期間她還是正常飲食、正常睡覺,不覺得和屍體共處一室有何不妥。

直到屍體散發出的臭味實在難以忍受,陳丹蕾才開始想辦法毀屍滅跡。她自稱從網上找了一個叫Jack的槍手,幫她切割了屍體並拋屍。

然而美國警方的調查報告中提到,他們沒有在她的電話或電腦中,發現聯繫他人分屍的記錄,因此警方有理由懷疑,是陳丹蕾自己把丈夫一刀一刀切成了碎塊,然後遺棄在停車場中。

由於陳丹蕾之前有過刺傷丈夫的記錄,她的護照已被美國法院扣留。於是殺人後的陳丹蕾喬裝打扮成何磊的樣子,試圖用他的護照回國。

在從上海浦東入境的時候,護照上的修改痕跡引起了邊檢人員的注意,在百般盤問下,她終於吐露了殺害丈夫的實情,被中國警方扣留。

讓人感到寒心的是,當陳丹蕾剛剛被海關人員扣留的時候,何磊的父母曾趕去見她,疑惑地問何磊怎麼沒有一起回來。

她還笑著對他們說“你們的兒子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當殘忍的真相被揭穿後,這個細節對於失去兒子的何磊父母來說,無疑是噩夢般錐心刺骨的傷痛。

在法庭上的陳丹蕾(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美雙方的合力調查後,基本可以認定留美女學生陳丹蕾殺害丈夫何磊的犯罪事實。2006年9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陳丹蕾殺夫案作出宣判:判處死緩,緩刑兩年執行。

何磊的親屬明確表示,他們並不是很滿意這樣的結局。於是在判決結果出來後的第一時間,他們就表明會繼續上訴。當然,對於痛失愛子的老人來說,這種憤怒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就在這起案件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塵埃落定的時候,央視一檔心理訪談節目,卻再次將案件的主人公陳丹蕾拉回了大眾的視野。同時我們還從中意外地得知:在陳丹蕾父親的周旋下,她的“死緩”被改為了有期徒刑,出獄在望!

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這檔心理訪談節目似乎完全忘了陳丹蕾是個背負殺人血案的兇手,而是站在改造坐牢者、幫助她擁抱新生活的角度,向觀眾們強行灌輸了一波“正能量”。

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這檔節目中,陳丹蕾被塑造成了一個童年不幸而殘缺、常年忍受著丈夫冷暴力的可憐人,在監獄警官和心理學專家的幫助與愛心下,慢慢走出困擾自己多年的心魔,學會擁抱愛……

對於陳丹蕾殘忍殺害何磊的事實,他們沒有做過多的深究,而是一筆帶過,甚至在陳述案情事實方面存在不準確之處和一些奇怪的表述。

在提到陳丹蕾之前刺傷丈夫的“家暴”事實時,監獄女警官用了“拿東西刺”這樣一個較為輕微的表述。(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提及陳丹蕾殺害何磊的事實時,竟然使用了“擊斃”這個常用于犯人身上的詞。(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對於殺人後和丈夫的屍體共處一室的表現,女警官的評價是“內心強大”。(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而節目中請來的心理專家,也無一例外地對陳丹蕾表現了同情與理解。他們分析著她的童年,擔憂著她的心情,幫助她展望未來……

在某專家的表述中,夫妻吵架離婚就會想到殺人是很正常的想法。(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他們擔憂陳丹蕾出獄後,可能因為童年經歷和無法排解的心理問題再有痛苦。(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對於陳丹蕾在獄中積極學習,為將來的出獄生活做準備的做法,專家們予以了肯定和讚賞。(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整個節目中,何磊,一個被殘忍奪去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被簡化成了一個被消滅的符號。

當警官和專家熱烈討論著化解陳丹蕾的心理障礙、將她改造成一個心中有愛的全新生命之時,沒有人想到,那個年僅28歲的年輕人,已經永遠失去了呼吸、盡孝和為人父母的權利。

何磊在美國的生活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對陳丹蕾曾經擁有的悲慘童年、孤僻個性及何磊不恰當的夫妻相處之道予以否定,

也不是要對那些犯下罪行的人抱有自始至終的敵意,

如果對方確實是誠心悔過,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進行彌補,我們也該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惜的是,在央視的這檔節目中,陳丹蕾從頭到尾都沒有表現出對殺害他人的悔意,警官和專家們也沒有引導她正確認知自己的罪行,所有的重心,都被放在了“將陳丹蕾變得更好”上。

主持人在節目最後進行了“溫情”的總結。(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跳過“悔過”這最基礎的一步而大談特談“心靈重塑”,使這個節目充滿了為罪行辯白的詭異感。

節目開播後也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和討論,而除了四川監獄官方微信公眾號下一片叫好與點贊之外,網友們的評論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憤怒。

這檔節目在監獄官微上推出後的評論畫風以“讚歎”為主。

而換一個媒體平臺,網友們的評論則充滿了憤怒。

而網友們感到憤怒的原因,也無非是因為這檔節目會給何磊的親屬造成巨大的傷害。

他們已經承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現在又要看著央視把“改造陳丹蕾”當成積極案例來大肆宣傳推廣,面對著沒有公開認錯的殺人兇手即將出獄“擁抱新生活”的現實,換作誰恐怕都無法接受。

可以說,在央視的談笑風生中,何磊,這個已經被殘殺了的年輕人,又被當眾“殺害”了一遍。

如果跳出陳丹蕾殺夫案的案情本身,放下央視訪談節目引發的種種爭議,回到陳丹蕾自身展現出來的孤僻個性,我們就會發現,這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極端人格,是那麼地似曾相識。

而僅僅在中國留學圈裡,類似人物就有很多。

2012年1月,就讀於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博士朱海洋因求愛不成,持刀殺害了女生楊欣。

朱海洋(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3年9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主攻拓撲學和三維幾何的中國籍博士次永飛,殘忍地用尖刀刺死了同樣來自中國的前女友。

次永飛(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4年9月,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就讀本科的中國女留學生邵童突然失蹤。數日後,邵童的屍體在一轎車後備箱被發現,死於窒息,而兇手正是她的男友李向南。

李向南與邵童的合影(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你仔細研究以上這些走上絕路的中國留學生,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擁有非常偏執的極端個性,對另一半的佔有和控制往往超乎常人,一旦求愛失敗或感情破裂,為了將愛人“永遠留在身邊”,都會選擇痛下殺手。

而那些慘遭毒手的男孩女孩,撇開他們自身的問題或錯處不談,也都曾對兇手過於輕信。

中國學生在海外求學的時候, 總是會傾向於“抱團”,同一個留學生圈子裡,往往私交甚密。

再加上有能力出國讀書的學生,不是家境較為殷實,就是成績異常優秀,自然而然會以為大家都是素質較高的人群,彼此之間又知根知底。

可誰能想到,在海外共同“抱團取暖”的中國學子,會因為一時的情感糾葛,將刀刃或槍口對準自己?何磊當年被陳丹蕾第一次刺傷的時候,不也給予了對方最大的寬容和諒解,這大概也是出於堅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意。

然而,人格是否完好、心理是否健康本就與家境學業毫無關係,內心偏執成魔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留學生就不傷害你,輕易的信任,純粹的憐憫,也需要謹慎地給予。

看到這一個個令人痛心的悲劇,在海外求學的我們也該時刻提高警惕。對於那些為人處世過於極端的人,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畢竟自己的生命安全,不應是他人人格缺陷的試驗品!

我和何磊剛從食堂吃過飯出來,在食堂門口遇見了一個女生。

當時給我的印象是長得挺矮,也不好看,而且腦袋形狀有點怪。

何磊和她聊了一會,然後我們一起回宿舍的路上,我問何磊那個女生是不是陳丹蕾。

問了兩次,何磊才勉強答應了一下,可能是覺得很沒面子吧。

98年11月,我和他們倆還有另外兩個清華的同學去看流星雨。那個晚上非常冷。

我記得何磊和陳丹蕾小聲聊天時還經常提起何磊的前女友。

我覺得當時何磊是把陳丹蕾當作一個安慰他失戀的物件了。當時他們倆還不是明確的關係。

從那次看流星雨之後,他們好像逐漸明確了關係。

但是他們的關係挺特別的。晚上清華的女生宿舍樓前總是有許多男生,或者等或者送女友。

清華女生總是受到男友的特別照顧。可陳丹蕾一個人來到我們宿舍,走的時候一個人回去,我從來沒見過何磊送她。當時我感覺陳丹蕾太可憐了。

當然他們也有開心的時候,那時候他們就在宿舍做飯。

爐子是我們宿舍買的電爐,鍋用的是十四食堂拿來的不銹鋼盤子。

他們做的回鍋肉挺好吃的,我一次可以就著肉吃三大碗米飯。

2000年我請宿舍同學去我新租的房子裡玩,他們兩個抱在一起嘻嘻哈哈,經常能逗大家開心。”

陳丹蕾的日常生活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2001年初,陳丹蕾在被保送到本校讀研的半年之後,順利拿到了美國工科牛校普渡大學的offer,從而選擇了赴美求學深造。只是根據陳丹蕾的同學透露,她留學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與國內的導師關係鬧僵了,不得已而為之”。

同年5月,陳丹蕾返回國內與何磊領取了結婚證,隨後,何磊便以陪讀的身份申請到了美國簽證。何磊抵達美國後,很快也在普渡大學找到了一位願意帶自己的導師,將陪讀簽證轉為了留學簽證,開啟了與妻子共同求學的生活。

夫婦倆在美國的生活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在異國他鄉的留學之旅中,兩人性格上的差異卻逐漸顯示了出來。何磊的個性活潑風趣,在中國留學生的圈子裡很吃得開;而陳丹蕾卻內向羞澀,和丈夫一起出去social相比,她還是更喜歡在家裡享受二人世界,安安靜靜待著。

和丈夫相比,陳丹蕾更內向文靜(圖片來源於網路)

兩人的處事風格呈現了兩極分化的特點,平日裡的相處也沒少磕磕絆絆。在後來央視推出的一檔節目中,便還原了可能出現的爭吵場景。

性格的差異,帶來的是矛盾與爭執(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以上場景並非空穴來風,根據夫妻倆共同好友的回憶,他們之間的矛盾似乎已根深蒂固,時不時就會爆發一次。可每當他們磕磕絆絆的時候,何磊採取的卻是“不聞不問”的處理方式:

“何磊在釣魚,陳丹蕾開始坐著看, 後來幫著上餌,也要求甩杆試試。

何磊沒有給她,還是自己堅持,爭搶嘻嘻之間,女的跌到,因為岸邊都是大石頭,不幸滑倒,紐了腳,破了皮,流了血。

我和我室友忙收杆了來幫她護理,邊上一個美國人也拿來創可貼,但是唯有何磊沒有動作,專注於釣。陳丹蕾見他不過來,就哭了。他還是沒動,估計生氣了,覺陳丹蕾多事,給他丟臉。”

何磊、陳丹蕾夫婦的結婚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何磊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冷漠與消極讓陳丹蕾暗暗在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由於她曾目睹母親婚姻的悲劇,再加上自身性格陰暗孤僻,陳丹蕾在處理兩性關係方面極易走向極端。

2004年耶誕節晚上,在一場爭吵過後,陳丹蕾第一次拿刀刺傷了何磊,她也因此受到起訴。

可就在親友們為此議論紛紛、擔憂不已的時候,何磊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他拿出5000美金保釋了陳丹蕾,還主動向法庭申請,取消兩人之間“禁止接觸”的禁令。

也許是因為對妻子尚有感情,也許是深知陳丹蕾的才華,不忍讓她判刑入獄、前程盡毀,天性善良的何磊還是選擇了原諒。只是他的寬容沒有換來事情的好轉,只等來了可怕的結局。

2005年8月19日,二人又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次日清晨,陳丹蕾從床頭取出手槍,對準熟睡中的何磊後腦勺開了一槍,奪去了他的生命。

根據陳丹蕾在獄中的自述,她想到殺人是因為爭吵中丈夫提到了“離婚”。她想著,如果離婚了,何磊那麼受歡迎,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女人,可自己作為離異女性,“這輩子就完了”。

陳丹蕾(化名為田羽)講述了殺人之際的心理活動(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槍殺丈夫後,陳丹蕾和屍體在同一個房間裡待了七天七夜。在這期間她還是正常飲食、正常睡覺,不覺得和屍體共處一室有何不妥。

直到屍體散發出的臭味實在難以忍受,陳丹蕾才開始想辦法毀屍滅跡。她自稱從網上找了一個叫Jack的槍手,幫她切割了屍體並拋屍。

然而美國警方的調查報告中提到,他們沒有在她的電話或電腦中,發現聯繫他人分屍的記錄,因此警方有理由懷疑,是陳丹蕾自己把丈夫一刀一刀切成了碎塊,然後遺棄在停車場中。

由於陳丹蕾之前有過刺傷丈夫的記錄,她的護照已被美國法院扣留。於是殺人後的陳丹蕾喬裝打扮成何磊的樣子,試圖用他的護照回國。

在從上海浦東入境的時候,護照上的修改痕跡引起了邊檢人員的注意,在百般盤問下,她終於吐露了殺害丈夫的實情,被中國警方扣留。

讓人感到寒心的是,當陳丹蕾剛剛被海關人員扣留的時候,何磊的父母曾趕去見她,疑惑地問何磊怎麼沒有一起回來。

她還笑著對他們說“你們的兒子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當殘忍的真相被揭穿後,這個細節對於失去兒子的何磊父母來說,無疑是噩夢般錐心刺骨的傷痛。

在法庭上的陳丹蕾(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美雙方的合力調查後,基本可以認定留美女學生陳丹蕾殺害丈夫何磊的犯罪事實。2006年9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陳丹蕾殺夫案作出宣判:判處死緩,緩刑兩年執行。

何磊的親屬明確表示,他們並不是很滿意這樣的結局。於是在判決結果出來後的第一時間,他們就表明會繼續上訴。當然,對於痛失愛子的老人來說,這種憤怒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就在這起案件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塵埃落定的時候,央視一檔心理訪談節目,卻再次將案件的主人公陳丹蕾拉回了大眾的視野。同時我們還從中意外地得知:在陳丹蕾父親的周旋下,她的“死緩”被改為了有期徒刑,出獄在望!

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這檔心理訪談節目似乎完全忘了陳丹蕾是個背負殺人血案的兇手,而是站在改造坐牢者、幫助她擁抱新生活的角度,向觀眾們強行灌輸了一波“正能量”。

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這檔節目中,陳丹蕾被塑造成了一個童年不幸而殘缺、常年忍受著丈夫冷暴力的可憐人,在監獄警官和心理學專家的幫助與愛心下,慢慢走出困擾自己多年的心魔,學會擁抱愛……

對於陳丹蕾殘忍殺害何磊的事實,他們沒有做過多的深究,而是一筆帶過,甚至在陳述案情事實方面存在不準確之處和一些奇怪的表述。

在提到陳丹蕾之前刺傷丈夫的“家暴”事實時,監獄女警官用了“拿東西刺”這樣一個較為輕微的表述。(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提及陳丹蕾殺害何磊的事實時,竟然使用了“擊斃”這個常用于犯人身上的詞。(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對於殺人後和丈夫的屍體共處一室的表現,女警官的評價是“內心強大”。(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而節目中請來的心理專家,也無一例外地對陳丹蕾表現了同情與理解。他們分析著她的童年,擔憂著她的心情,幫助她展望未來……

在某專家的表述中,夫妻吵架離婚就會想到殺人是很正常的想法。(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他們擔憂陳丹蕾出獄後,可能因為童年經歷和無法排解的心理問題再有痛苦。(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對於陳丹蕾在獄中積極學習,為將來的出獄生活做準備的做法,專家們予以了肯定和讚賞。(圖片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在整個節目中,何磊,一個被殘忍奪去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被簡化成了一個被消滅的符號。

當警官和專家熱烈討論著化解陳丹蕾的心理障礙、將她改造成一個心中有愛的全新生命之時,沒有人想到,那個年僅28歲的年輕人,已經永遠失去了呼吸、盡孝和為人父母的權利。

何磊在美國的生活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對陳丹蕾曾經擁有的悲慘童年、孤僻個性及何磊不恰當的夫妻相處之道予以否定,

也不是要對那些犯下罪行的人抱有自始至終的敵意,

如果對方確實是誠心悔過,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進行彌補,我們也該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惜的是,在央視的這檔節目中,陳丹蕾從頭到尾都沒有表現出對殺害他人的悔意,警官和專家們也沒有引導她正確認知自己的罪行,所有的重心,都被放在了“將陳丹蕾變得更好”上。

主持人在節目最後進行了“溫情”的總結。(動圖截取自央視心理訪談節目《高牆內的女博士》)

跳過“悔過”這最基礎的一步而大談特談“心靈重塑”,使這個節目充滿了為罪行辯白的詭異感。

節目開播後也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和討論,而除了四川監獄官方微信公眾號下一片叫好與點贊之外,網友們的評論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憤怒。

這檔節目在監獄官微上推出後的評論畫風以“讚歎”為主。

而換一個媒體平臺,網友們的評論則充滿了憤怒。

而網友們感到憤怒的原因,也無非是因為這檔節目會給何磊的親屬造成巨大的傷害。

他們已經承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現在又要看著央視把“改造陳丹蕾”當成積極案例來大肆宣傳推廣,面對著沒有公開認錯的殺人兇手即將出獄“擁抱新生活”的現實,換作誰恐怕都無法接受。

可以說,在央視的談笑風生中,何磊,這個已經被殘殺了的年輕人,又被當眾“殺害”了一遍。

如果跳出陳丹蕾殺夫案的案情本身,放下央視訪談節目引發的種種爭議,回到陳丹蕾自身展現出來的孤僻個性,我們就會發現,這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極端人格,是那麼地似曾相識。

而僅僅在中國留學圈裡,類似人物就有很多。

2012年1月,就讀於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博士朱海洋因求愛不成,持刀殺害了女生楊欣。

朱海洋(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3年9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主攻拓撲學和三維幾何的中國籍博士次永飛,殘忍地用尖刀刺死了同樣來自中國的前女友。

次永飛(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4年9月,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就讀本科的中國女留學生邵童突然失蹤。數日後,邵童的屍體在一轎車後備箱被發現,死於窒息,而兇手正是她的男友李向南。

李向南與邵童的合影(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你仔細研究以上這些走上絕路的中國留學生,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擁有非常偏執的極端個性,對另一半的佔有和控制往往超乎常人,一旦求愛失敗或感情破裂,為了將愛人“永遠留在身邊”,都會選擇痛下殺手。

而那些慘遭毒手的男孩女孩,撇開他們自身的問題或錯處不談,也都曾對兇手過於輕信。

中國學生在海外求學的時候, 總是會傾向於“抱團”,同一個留學生圈子裡,往往私交甚密。

再加上有能力出國讀書的學生,不是家境較為殷實,就是成績異常優秀,自然而然會以為大家都是素質較高的人群,彼此之間又知根知底。

可誰能想到,在海外共同“抱團取暖”的中國學子,會因為一時的情感糾葛,將刀刃或槍口對準自己?何磊當年被陳丹蕾第一次刺傷的時候,不也給予了對方最大的寬容和諒解,這大概也是出於堅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意。

然而,人格是否完好、心理是否健康本就與家境學業毫無關係,內心偏執成魔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留學生就不傷害你,輕易的信任,純粹的憐憫,也需要謹慎地給予。

看到這一個個令人痛心的悲劇,在海外求學的我們也該時刻提高警惕。對於那些為人處世過於極端的人,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畢竟自己的生命安全,不應是他人人格缺陷的試驗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