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球場下的勝負,老炮兒和小鮮肉的恩怨糾葛

時常混跡於網球圈, 常常會遇到兩類人, 一者是動輒十多年球齡的老炮兒, 這類人多半是實打實的實戰派, 多年打磨積累出的深厚基礎和卓越球感, 足以讓他們叱吒風雲、笑傲一片社區;而另一者則是初出茅廬的小鮮肉, 基礎和經驗皆不足, 無奈埋首於理論, 以求另闢蹊徑, 走上無坑的康莊大道, 實現對老炮兒的彎道超車。

老炮兒自恃實力和經驗, 哪容得小輩對技術環節的質疑, 管你千般錦囊計, 我自橫拳掃萬敵;小鮮肉自然不服, 場上輸的是先天不足, 場下又豈能認栽, 嚷嚷著莫欺少年窮。

【削球咋還扯上進攻了?】

鮮肉:您老可知道, 切削真是門學問, 從攻防技戰層面分為防守型切削和進攻型切削;尤其是進攻型切削, 弧線很平、球速也快, 很適合在深落點壓迫對手以及改變回合節奏, 結合來球高度, 切削還能細分成壓削、平削和切削三種不同類型呢。

老炮:年輕人, 少聽那些溝溝道道的胡說八道, 都是騙騙小白的紙上談兵。 球場上走一波, 一加速加旋轉, 哪還管你這個削那個削的, 實戰削球就是陷入被動, 作死罷了。 不服?來耍耍, 分分鐘閃身正手教你做人。

鮮肉:這是沒得聊了嗎......

毫無疑問, 切削作為網球中的常規技術,

肯定是有其價值的, 因為存在即合理;但是統計相關職業、業餘和休閒網球的比賽錄影資料, 顯示底線反手切削球的占比為:28%、36%、46%;也就是相對于水準越來越高的人, 切削會用的越來越少。

老炮兒對切削的看輕, 實際上是當前球友過多甚至濫用切削的結果,

濫用切削會降低自己對腳步到位的要求, 單純為了維持回合而忽視正反手擊球品質的提高, 從而陷入消極的比賽模式。

但難道真的沒有進攻型切削?當然不是, 看看費德勒就知道了, 切削技術網壇無人出其右, 鼎盛時期的費德勒在2006年拿下三座大滿貫, 來看看那年美網決賽的部分資料:反手抽球23、正手抽球54、反手削球52次。 可以說, 反手切削和正手抽球同樣重要, 結合上網、截擊、放小等戰術搭配, 實乃下分的大殺器。

一個合理的削球, 等於下一板對手無法全力進攻, 等於為我方攻擊做鋪墊, 削球就是劣勢的老舊觀念還是不要有為好。 當然, 對於業餘休閒愛好者, 拋開技術水準談戰術都是耍無賴, 在非被動的情況下堅持不用削球, 能抽的就抽, 也是對自身高要求的體現。

【手腕要固定, 你咋就教不會呢?】

老炮:看看你打的破球, 飄飄乎乎的到處亂飛, 控球、球速和旋轉對你來說等於沒有;說了多少次了, 要固定手腕, 你當是打羽毛球呐, 這麼打下去, 別說球技沒長進手腕也得折了。

鮮肉:您老說的對,最近練得多手腕疼,我下次一定改;可是雜誌和解說裡都提到甩腕的說法,打球到底要不要用手腕這得兩說吧,或許是我細節不到位。

老炮:這真是沒得聊了......

該不該鎖腕真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我們學習網球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模仿職業選手,比如費德勒的“上帝正手”,一個甩腕經常會勾出難以置信的角度,直接打出制勝分;又比如德爾波特羅的“雷霆正手”、納達爾的甩鞭式抽球,都可以看到明顯的手腕動作。

而現實中我們照葫蘆畫瓢,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難道僅僅是因為手腕力量不夠,甩腕技術就成了業餘選手的“禁區”?當然不是,手腕力量只是基礎,重點是時機的掌控。

我們在發力時,包括前臂、腕屈肌、握屈肌以及所有綁在一起的肌肉和韌帶都在共同參與運作,單純的鎖死手腕就像是往飛速運轉的齒輪裡卡進一根鐵棍,結果會導致整個機器的癱瘓。鎖定手腕不是不用手腕,在每秒250幀的高速相機下可以看到,只有擊球到球離拍的短短瞬間,手腕才是鎖死的,被固定在最穩固的杠杆位置。

甩腕還是鎖腕,沒有絕對之說,一切都取決於瞬間的把握,只不過業餘選手控制力和敏銳度不足,通過延長揮拍過程中的鎖腕時間來減少失誤和受傷幾率;潛移默化,自然有了老炮說不清道不明的鎖腕鐵則。

【打網球居然不擼鐵?】

鮮肉:您老最近有點“腫”啊,都快把小背心撐破了,真是辣眼睛。

老炮:這是我剛買的進口蛋白粉,打完球就去健身房擼鐵,看看這肱二頭肌和八塊腹肌,打網球沒有力量和耐力怎麼行?看著你這瘦猴樣,怪不得打球輕飄飄的,等會兒和我一塊兒擼鐵去。

鮮肉:這,我還是跟您聊聊吧......

其實,大多數網球運動員肌肉都算不上很發達,看起來勻稱而協調,比如錦織圭的BMI指數(肌肉量)是21.5kg/m2,而費德勒和納達爾大概在24.8kg/m2左右;相比其它運動,如NBA的詹姆斯大概有30kg/m2,健美和舉重之類甚至會達到四五十以上。

網球作為全身性運動,強調協調發力,局部發達、過度練出的肌肉只會阻礙動力鏈的流暢運行。

鮮肉:您老說的對,最近練得多手腕疼,我下次一定改;可是雜誌和解說裡都提到甩腕的說法,打球到底要不要用手腕這得兩說吧,或許是我細節不到位。

老炮:這真是沒得聊了......

該不該鎖腕真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我們學習網球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模仿職業選手,比如費德勒的“上帝正手”,一個甩腕經常會勾出難以置信的角度,直接打出制勝分;又比如德爾波特羅的“雷霆正手”、納達爾的甩鞭式抽球,都可以看到明顯的手腕動作。

而現實中我們照葫蘆畫瓢,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難道僅僅是因為手腕力量不夠,甩腕技術就成了業餘選手的“禁區”?當然不是,手腕力量只是基礎,重點是時機的掌控。

我們在發力時,包括前臂、腕屈肌、握屈肌以及所有綁在一起的肌肉和韌帶都在共同參與運作,單純的鎖死手腕就像是往飛速運轉的齒輪裡卡進一根鐵棍,結果會導致整個機器的癱瘓。鎖定手腕不是不用手腕,在每秒250幀的高速相機下可以看到,只有擊球到球離拍的短短瞬間,手腕才是鎖死的,被固定在最穩固的杠杆位置。

甩腕還是鎖腕,沒有絕對之說,一切都取決於瞬間的把握,只不過業餘選手控制力和敏銳度不足,通過延長揮拍過程中的鎖腕時間來減少失誤和受傷幾率;潛移默化,自然有了老炮說不清道不明的鎖腕鐵則。

【打網球居然不擼鐵?】

鮮肉:您老最近有點“腫”啊,都快把小背心撐破了,真是辣眼睛。

老炮:這是我剛買的進口蛋白粉,打完球就去健身房擼鐵,看看這肱二頭肌和八塊腹肌,打網球沒有力量和耐力怎麼行?看著你這瘦猴樣,怪不得打球輕飄飄的,等會兒和我一塊兒擼鐵去。

鮮肉:這,我還是跟您聊聊吧......

其實,大多數網球運動員肌肉都算不上很發達,看起來勻稱而協調,比如錦織圭的BMI指數(肌肉量)是21.5kg/m2,而費德勒和納達爾大概在24.8kg/m2左右;相比其它運動,如NBA的詹姆斯大概有30kg/m2,健美和舉重之類甚至會達到四五十以上。

網球作為全身性運動,強調協調發力,局部發達、過度練出的肌肉只會阻礙動力鏈的流暢運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