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效應挺神的,您用了嗎?

先說一個古希臘的神話。 賽普勒斯的國王畢馬龍是個雕塑家。 他用象牙雕了一位美麗少女。 雕像的美貌讓他深深愛上, 但是,

無論給她穿上美麗的長袍, 擁抱她、親吻她, 她依然是一尊雕像。 於是, 畢馬龍帶著豐盛的祭品祈求愛神。 愛神感念他的愛意, 真的將雕象變成了美麗的少女, 讓畢馬龍獲得了愛情。

1968年, 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 他們隨機抽取一些學生, 告訴大家這些孩子都是高智商的人才。 過了一段時間, 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改善, 超出常人。

於是, 羅森塔爾將這種效應命名為畢馬龍效應。 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 一個人會回應外在對他的期望或是自己對自己的期望, 同時會出相應的表現。

畢馬龍效應實驗的20年後, 哈佛商學院教授李文斯通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管理中的畢馬龍》,

將畢馬龍效應引入到管理學。 畢馬龍效應又成了管理學中的經典, 員工的能力高低, 不僅僅來自於個人的學習能力, 主管的期待和激勵也會對下屬的表現造成影響。

如果將這個效應引用到對孩子的教育, 效果更加顯著, 當父母認為子女是聰明優秀的, 在子女心目中會形成自我肯定的正向力量, 孩子不僅會克服困難努力學習, 甚至激發潛能, 自我突破, 達成超乎預期的表現。 反之, 如果認為孩子能力很差, 則會導致孩子自暴自棄, 學習成績和行為每況愈下。

圖文由老杜原創、繪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