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博會專稿 l 胡靜:一片綠葉的前世今生(1)

8760個小時的等待, 336次採摘, 經過殺青、攤涼、二炒、攤涼、輝鍋系列工序, 一片綠葉才浸染出一杯香茶。

這片小小的綠葉, 由無名到有名, 由眉尖到湄江茶, 再到名聞天下的湄潭翠芽, 更是輾轉千山萬水, 歷盡了坎坷曲折。

一、眉 尖

湄潭茶剛出世時, 只是一株生長于山野的野草, 沒有名姓, 就連家鄉夷州, 也不知道具體方位。 揚名世界的永興萬畝茶海, 那時也沒有一株茶樹, 長滿山坡和原野的是一種叫馬桑樹的灌木。 近年, 方志家考證出夷州在湄潭縣復興鎮的隨陽山后, 因為朝代更替, 治所變遷, 也有可能歸屬正安和鳳岡, 仍然無法確證。

湄潭茶的天生麗質卻沒法自棄。 大詩人李白, 和一些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流放到貴州的官員領略到湄潭茶的芳香, 將她帶出了大山。 從偏僻的山野到繁華的京城, 湄潭茶仍然沒有自己的芳名, 和貴州其他地方上貢的茶葉統稱為貴州茶。

從未到過夷州的茶聖陸羽, 從別人手裡品嘗到湄潭茶後, 在《茶經》中也只是泛泛地提了一句:黔中茶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 其味極佳。

如同御批, 這句“其味極佳”讓湄潭茶脫穎而出, 和貴定的雲霧茶、石阡的苔茶一起成為上貢朝廷的貢品。

對於朝廷來說, 這樣上貢的方物太多了, 在那些吃遍了山珍海味、見慣了奇珍異寶的達官貴族眼裡, 湄潭茶至多就是一位清秀可人的村姑。 而且, 貴州上貢的不僅僅是茶葉, 還有騾馬、金絲楠木、丹砂等方物, 史官懶得一一枚舉, 只籠統用“貢方物”, 或“來朝獻方物”代替。

又經過了幾百年的等待, 清代, 不知是哪一次回眸, 湄潭茶才真正地贏得上方的喜愛, 贊其“質細味佳, 所產最盛”, 被列入上貢的土特產之首。 上有所好, 下必投之, 皇上的青睞讓湄潭茶的面目開始清晰起來, 取其細長如眉的外形, 湄潭茶有了一個可人的名字:眉尖。 至於是取自于宋朝黃公度的“眉尖早識愁滋味, 嬌羞未解論心事”, 還是清代納蘭性德的“新恨暗隨新月長,

不辨眉尖心上”, 無從查證。

一入帝眼身始貴, 湄潭茶的芳名四散傳播, 開始供不應求, 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吃不起茶葉。 皇帝沒了後, 民國年間, 興隆雲貴山的茶葉仍然不用拿到市場上去賣, 牛場、永興、湄潭一些講究的茶館會派專人來收購。

湄潭茶的種植也開始廣泛起來:興隆鎮的廟塘、紅坪、帝臥壩幾個村的田邊土角, 至今仍存有茶樹疙篼(茶樹的根系);在一個叫打木埡的地方還發現成片的老茶園;復興鎮隨陽山村的陳家茶園還生長著幾十叢清代和民國年間栽種的老茶樹。 位於湄潭北部永興鎮和魚泉鎮交界、海拔1200米的平靈台就栽種有茶樹千余叢。 民國年間, 當地山民不慎失火引發森林燃燒, 大火燒毀了森林, 還燒毀了幾戶附近的民居, 《縣誌》記載的千叢茶樹也化為灰燼。 數十年後的今天, 在重新長出的茂密竹林中仍然能發現被搶奪養分而頑強生長出來的茶樹。 其株雖瘦弱, 卻如星火燎原, 將茶香撒遍了湄潭大地;康熙時的象山茶園, 一直保留到民國年間。 知縣楊玉柱描繪象山茶姑揮舞靈巧雙手的採茶詩“兩岸踏歌聲,士女採茶工且豔”,就記載了當時的盛景。象山茶園還是茶葉泰斗張天福選址湄潭,將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總部設於象山腳下萬壽宮的因由。

在這之前的湄潭茶,雖然有了名姓,卻只是富貴人家庭院深處豢養的一個寵物,歡喜哀樂仍然得看人臉色。(未完待續)

(胡靜)

知縣楊玉柱描繪象山茶姑揮舞靈巧雙手的採茶詩“兩岸踏歌聲,士女採茶工且豔”,就記載了當時的盛景。象山茶園還是茶葉泰斗張天福選址湄潭,將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總部設於象山腳下萬壽宮的因由。

在這之前的湄潭茶,雖然有了名姓,卻只是富貴人家庭院深處豢養的一個寵物,歡喜哀樂仍然得看人臉色。(未完待續)

(胡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