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減重5%意味著什麼?

對於肥胖或者超重的人來說, 減重5%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緩解關節壓力

體重每增加1%, 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部的小關節的壓力就會增加4%。 因此肥胖或者超重, 會影響關節的“使用壽命”。 另外, 體內脂肪堆積容易導致機體處於炎症狀態, 會對機體各器官造成損傷。 當然, 也包括你的關節。 體重減輕5%, 會改善關節的“高壓狀態”, 如果能夠一直堅持下去, 中老年患關節炎的概率也會降低。

預防2型糖尿病, 減輕胰島素抵抗

如果你有糖尿病的家族史, 或現在患有糖尿病, 或者目前是糖調節受損狀態(血糖高於正常水準, 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你可以考慮開始減肥了。 體內血糖水準的穩定, 主要靠胰島素(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來維持。

脂肪, 尤其是腹部脂肪會造成明顯的胰島素抵抗, 即胰島素無法發揮其降血糖的作用。 因此, 減輕體重可以減輕胰島素抵抗, 配合飲食控制, 可以減少降糖藥物的服用等。

升高HDL, 降低L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是體內好的膽固醇, 有助於體內壞的膽固醇的清除。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甘油三酯等對機體有害, 參與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 進而增加心臟疾病以及腦卒中等患病風險。 我們可以通過服用藥物來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 卻無法提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但是, 減輕體重既可以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 又提升體內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降血壓

體重增加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危險因素。 肥胖的類型與高血壓發生關係密切, 腹型肥胖者容易發生高血壓。 體重每下降1kg, 血壓就會下降1mmHg。 注意低鹽低脂飲食, 並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 適當運動, 定期進行血壓監測。

降低癌症的發病風險

肥胖或者超重, 可能增加一些器官發生癌症的風險, 如乳腺、結腸、肝臟、腎臟, 以及女性的卵巢、子宮和男性的前列腺等。 目前雖然並未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減輕體重, 可以避免上述癌症的發生。 但是有研究表明, 超重的人減輕體重後可以降低激素相關腫瘤的發生風險, 如性激素(主要指雌激素、雄激素)和胰島素等。

減少睡眠呼吸暫停,提高睡眠品質

超重或者肥胖的人頸部也會有脂肪堆積,夜間休息時,由於肌肉放鬆,頸部的脂肪等組織就會失去支撐,擠壓氣道,影響呼吸。吸入的氧氣不足,會對機體多個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尤其是心臟和大腦。減輕體重,將有助於改善夜間睡眠呼吸暫停的情況。另外,也可以提高睡眠品質,讓身體得到更好的休息,以及有助於體內各項功能的恢復與維持,但是這需要至少減重5%。

好心情

減輕體重可以趕走抑鬱。研究者至今未發現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是有一個好身材和一個好的睡眠或許就意味著能有一個好心情。有研究發現,對於那些超重的抑鬱症患者,體重下降8%會讓他們感覺到愉快一些。另外,這種情緒的改善甚至可以持續2年的時間。

作者:楊悅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 碩士研究生

審稿人:郭樹彬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醫學科普傳播專家團團長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會長

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副會長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 醫學媒體聯盟主任委員

北京醫學會科普分會會長

北京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副會長

本期編輯:楊悅

注: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中華醫學科普聯盟”獨家用稿,

轉載前請先與我們取得聯繫,

歡迎您給中華醫學科普平臺投稿:

zgyxkp@163.com

並轉發我們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繫。

減少睡眠呼吸暫停,提高睡眠品質

超重或者肥胖的人頸部也會有脂肪堆積,夜間休息時,由於肌肉放鬆,頸部的脂肪等組織就會失去支撐,擠壓氣道,影響呼吸。吸入的氧氣不足,會對機體多個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尤其是心臟和大腦。減輕體重,將有助於改善夜間睡眠呼吸暫停的情況。另外,也可以提高睡眠品質,讓身體得到更好的休息,以及有助於體內各項功能的恢復與維持,但是這需要至少減重5%。

好心情

減輕體重可以趕走抑鬱。研究者至今未發現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是有一個好身材和一個好的睡眠或許就意味著能有一個好心情。有研究發現,對於那些超重的抑鬱症患者,體重下降8%會讓他們感覺到愉快一些。另外,這種情緒的改善甚至可以持續2年的時間。

作者:楊悅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 碩士研究生

審稿人:郭樹彬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醫學科普傳播專家團團長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會長

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副會長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 醫學媒體聯盟主任委員

北京醫學會科普分會會長

北京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副會長

本期編輯:楊悅

注: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中華醫學科普聯盟”獨家用稿,

轉載前請先與我們取得聯繫,

歡迎您給中華醫學科普平臺投稿:

zgyxkp@163.com

並轉發我們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