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勞動節來了,三百年前你的祖先是良民抑或是賤民?

人口增長與環境轉變:清朝社會

清代人口大幅度增長, 1700年約1.5億人, 到1800年, 已超過3億人, 在1850年太平天國爆發前夕, 已達4.3億。 人口增長主要是死亡率下降。 美洲耐旱的馬鈴薯與花生等農作物的引進, 使許多人免於營養不良或饑餓而死;種痘的普及控制了天花, 接生和育嬰醫藥技術提高, 降低了母嬰和幼兒的死亡率。 另外, 社會太平, 新土地開發和生活好轉, 溺嬰減少也使人口增長。 人口增長最多的地區是新開發的邊遠與山區高地。 清政府用減免稅賦, 提供穀種和牲畜策略大舉往西遷移人口。 因明末張獻忠血腥屠殺使人口大降的四川,

政府實行“湖廣填四川, 江西填湖廣”。 1720年代, 四川70-80%的人口不是本地人。 1750-60年代征服新疆後, 為了保證兵糧供應駐軍和舒解中部省份的人口壓力, 乾隆提供多種資助, 鼓勵移民新疆。 漢人移民東北, 女真的祖地, 康熙時已開始, 但進度很慢。 往後的都是非法移民, 乾隆1735年即位禁止女真土地租讓漢人。 但禁令沒有起作用, 到乾隆晚年, 嘉慶初年, 移民東北的山東、河北人達2500萬。

在移民邊疆的同時, 漢人也移居中國本土山區高地, 但濫伐森林引起表土流失, 使土地貧瘠, 並淤塞河道, 河中沙洲也成了墾地, 結果導致洪水災難。 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 官府干預也無效。 開墾耕地和開採銅礦和鉛礦, 來增加糧食產量以應付日益增長人口對糧食及金屬貨幣的需求。

早期移居長江流域開墾者大量砍伐樹木, 進行“刀耕火種”作業。 另外還有富人與官府訂契約開墾大片高地, 拆成小塊轉租農戶耕種。 這樣生產了足夠糧食, 維持了人均食糧量。

土地與勞工:清朝社會

清朝大部分屬民都是自由的良民, 此外還有兩個群體, “賤民”和奴僕。 賤民是從事特定職業的群體, 包括山西的樂戶, 蘇州的乞丐和東南沿海的船居漁民。 各種經濟階層都有奴僕, 數量最大的是來自明代的世襲不自由的農地勞力和農奴化的佃農, 他們的叛亂導致明朝的滅亡。 他們的數量在清朝入主北京後已減少。 清朝為了得到漢人士紳認可其政治的合法性,

承認士紳在經濟上的支配地位, 與他們結盟, 所以沒有全面解放農奴。 康熙在1680年代實施一項政策使官府產業內的契約僕役能贖回自由, 成為平民。 雍正在1720年代頒發法令, 讓樂戶、漁戶脫離賤籍, 和解放了農奴。 他認為租佃關係應為自由簽訂的契約, 農戶對其租佃狀態有管理權, 可在租約到期時終止租佃關係。

明末農奴叛亂, 大地主逃遁, 他們拋棄或賤價出售土地, 結果降低了人口壓力和出現勞力短缺, 勞力的相對價值得到提高。 土地重歸小農擁有, 同時亟需勞力的地主願意以收納地租為條件, 向佃農提供永久租佃權或田面所有權。 這種安排讓佃戶安心, 可以嘗試種植新作物和改良生產方法, 使清朝的農業產量得以增加, 跟上大幅增長的人口。

鄉間富人士紳持續遷移城鎮, 從事其他職業活動, 讓佃戶有很大的耕種自主性。 在江南或其他地方, 興起一種稱為“租棧”的代理人, 專替居城地主向佃農收租。 但人口不斷增長減低勞力的價值, 地價相對提高。 在一些地區影響特別嚴重。 到1850年代以後, 太平天國起義引致人口減少, 造成勞力短缺, 才回到清初的情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