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未雨綢繆方顯教育本色

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 許多父母都對孩子沉迷網路有著切膚之痛。 而看到教育部日前印發的《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路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 心中的焦慮想必有所平復:國家教育部門如此重視, 治理沉迷網路前路可期。

“緊急”“致信”的字眼、“防迷網”三字文、5項具體要求, 國家想每個家庭之所想, 可謂誠意滿滿, 語重心長。 但也要看到, 再誠懇的態度、再細緻的要求、再簡練的解決藥方, 都需要學校和父母反思自身, 精准落實, 唯此才有望讓沉迷網路的孩子“回頭是岸”。

坦率地說, 當下許多孩子沉迷網路,

是多種因素合力促成的, 是許多教育“慢性病”帶來的結果。 首當其衝的是, 當互聯網時代到來, 電子設備逐漸成為孩子的生活標配, 學校和家庭沒有主動應對這一形勢, 構建、實施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 沒有説明孩子正確看待電子設備, 處理好自己與包括電子設備在內的新媒介的關係, 更不用說有意識地遵守網路倫理和互聯網法律法規。

父母自身媒介素養不足, 沒有很好做出表率, 勢必帶來孩子有樣學樣, 不知不覺間沉迷網路。 《成都晚報》的報導就佐證了這一現實:“家長在監督和説明子女正確利用網路時, 也存在著很大困難。 調查顯示, 一半以上的家長因為文化程度不高, 家長的網路知識和技能弱于孩子。

超過四成的學生表示自己網路運用能力強過自己的父母或相當。 ”而學校由於資訊技術教育視域狹窄、媒介素養教育普遍缺位元, 使得學生在使用電子媒介時缺乏正面引導。 個別學校採取簡單的堵與禁, 乃至暴力手段沒收、毀壞手機或斷網等做法, 顯然如飲鴆止渴。

一些學校和家庭在閱讀、社會實踐方面做得不到位、不扎實、不深入, 某種程度上也為孩子沉迷網路“助攻”。 中新網日前報導的甘肅省“相伴共讀·書香潤德”親子閱讀活動, 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李玥凝小朋友談及閱讀的好處時說:“書本拉近了我和朋友、同學、父母之間的距離, 使我們有更多的話題, 更加親密, 甚至能讓父母少做低頭族, 暫時忘卻手機。

”當孩子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閱讀上, 用在社會實踐、公益活動中, 把每一天當作閱讀日、成長日, 自然豐富了生活, 更少沉迷網路。

沉迷網路看似孩子的行為問題, 背後則是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實踐層面有歷史欠帳, 需要做的不只是説明孩子, 還包括檢視自身, 做好該做的教育功課, 如媒介素養教育課、閱讀課、社會實踐課、親近自然課等。 實際上, 在後喻文化較為明顯的當下, 學校和家庭都不能無視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實, 要學會未雨綢繆, 及早教會孩子應對新的資訊環境, 使其在接觸電子設備前即對新媒介有相當多的瞭解。 換而言之, 教育要跳出當下,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著眼于長遠, 為未來社會儲備人才, 並引領而不是迎合社會發展,

更不是僅僅滿足於亡羊補牢。 有了提前佈局的前瞻意識, 進行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的及早儲備, 孩子便有了應對社會發展變化的本領, 自身綜合素養提高了, 再面對成癮性網路遊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 乃至其他更嚴峻的問題時, 就有了足夠的抵禦能力, 不至於早早繳械投降。

從長遠來看, 互聯網、電子設備、慕課、翻轉課堂等, 是未來教育的重要幫手與工具, 如何對之用好用足, 對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未來公民意義非凡。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 在日前舉行的2018年全國教育資訊化工作會議上,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就表示, 要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

提高資訊化應用水準、提高師生資訊素養, 建設一個“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這一平臺如果真的建好了, 無疑有助於形成全新的教育生態。

孩子沉迷網路固然需要警醒, 但沒有前瞻意識、不能引領時代發展的教育更需要警醒。 徹底解決網路沉迷乃至其他教育頑疾, 需要教育放眼長量, 把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傑出人才作為目標, 從被動解決問題轉向瞄準時代發展, 主動排解問題。 做到了未雨綢繆, 孩子的腳步會越來越自信, 國家的前路越來越寬廣, 教育的價值也越來越得到彰顯。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30日第2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