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麼

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 反而會故意漠視他/她, 裝作很討厭他/她麼?

其實, 很多人有這樣的心理和行為, 這樣的行為不受控制, 越是喜歡一件東西, 自己往往不會去選擇, 似乎遮罩了關於那東西的一切。 這樣的心理是由於缺乏安全感, 所以對一切低期望值嗎? 如何正確認識這種心理?如何進行改善和治療?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想愛又想逃”的心態。

“想愛又想逃”, 包含了一種隱秘的羞恥感

我們小時候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 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影響著我們對另一半的“依戀”。 心理學家們將我們與他人依戀的方式分成四類:

安全型:他們容易與人親密, 並安心地依賴和被依賴, 不擔心會被拋棄

癡迷型:他們渴望與人親密, 但總是發現、懷疑和恐懼另一半並不想達到同樣的親密

恐懼型:他們期待親密但又恐懼親密

疏離型:他們感到與人親密是不舒服的,

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

其中, 恐懼型依戀的人, 便很可能出現這種“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狀況。 這是因為小時候, 他們很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而以此同時, 他們認為, 是自己不夠好, 父母才不愛自己, 他們渴望父母的愛, 卻很少被滿足。 從此, “羞恥”的感受, 自我嫌惡的“種子”便埋在了恐懼型依戀的人心中。

於是, 長大之後, 當面對親密愛人的時候, 他們一方面渴望親密, 渴望有人可以愛自己;但同時另一方面, 他們又根深蒂固地認為“自己不夠好”, 雙方走進了, 只會讓對方看到自己的不好, 對方也只會像父母那樣不愛自己, 自己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到對方的“愛”的。

與其接近對方來得到一個早就知道的答案, 不如遠遠地愛著他就好,

彼此還都能保有一些美好的幻想。

恐懼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還有哪些表現呢?

1. 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前

恐懼型依戀的人往往顯得很猶豫。

他們既渴望親密關係, 又十分害怕在關係中受困、受傷。 他們總是會預想許多自己被拋棄、被背叛的可能性,

有時候這種對被傷害的恐懼甚至會讓他們寧願長久孤獨也不願進入一段感情。

他們的猶豫有時還會表現為對親密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永遠在等待“對的人”, 認為只要等到這樣的人, 自己就會不害怕被拋棄也甘心相互依賴(實際上, 即使真的有合適的人出現, 他們也不會真的不怕且甘心的)。

2.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後

當伴侶不在身邊時, 恐懼型依戀者會感到不安, 但當伴侶回到自己身邊時, 又會感到厭煩。

他們自己總是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徘徊, 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戲劇化關係之中。 他們也總是試圖壓抑和隱藏自己的真是感受和想法, 害怕在伴侶面前暴露自己脆弱、依賴的一面。

3.在親密關係出現衝突時

比起直接與伴侶爭執, 他們更“擅長”以隱晦、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不滿

如出現爭執時, 他們會疏遠對方。 他們也常常是“愛的逃兵”, 總想做那個先放手的人。 當他們覺得自己總是反復陷入被拋棄的不安之中時, 他們不僅會疏遠對方, 還可能會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避免陷入對方的操控, 而採取更為極端方式——主動分手。

如何勇敢地去愛呢?

如前文所說,恐懼型依戀與一個人內心隱秘的“羞恥感”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如果你是恐懼型依戀的人,想要做出改變,那麼如何應對羞恥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你可以通過改變對過去的敘述來改變自己對過去的看法,減少自己所感受到的羞恥。

比如,你可以回顧兒時的經歷(可以是文字記錄也可以在腦海中回憶),試著不去將父母忽視和冷漠看作是自己的錯,找到並賦予這段經歷其他可能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家庭條件不允許等等。

你可以試著去釋放和表達那些被羞恥感所壓抑的情緒。

比如,當對方不接自己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先對自己說出當下的感受——“ta沒接我電話,這讓我感到很擔心/害怕”,而不是急忙壓抑感受而疏遠對方。

願你勇敢去愛,也願你有被愛的勇氣。不再做一個愛裡的“逃兵”。

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如何勇敢地去愛呢?

如前文所說,恐懼型依戀與一個人內心隱秘的“羞恥感”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如果你是恐懼型依戀的人,想要做出改變,那麼如何應對羞恥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你可以通過改變對過去的敘述來改變自己對過去的看法,減少自己所感受到的羞恥。

比如,你可以回顧兒時的經歷(可以是文字記錄也可以在腦海中回憶),試著不去將父母忽視和冷漠看作是自己的錯,找到並賦予這段經歷其他可能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家庭條件不允許等等。

你可以試著去釋放和表達那些被羞恥感所壓抑的情緒。

比如,當對方不接自己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先對自己說出當下的感受——“ta沒接我電話,這讓我感到很擔心/害怕”,而不是急忙壓抑感受而疏遠對方。

願你勇敢去愛,也願你有被愛的勇氣。不再做一個愛裡的“逃兵”。

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