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絲路青春”有故事 青年力量引聚焦

在2018 年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以下簡稱兩會)召開之際, 兩會獻禮之作——紀錄片《我的青春在絲路》火了。

這部紀錄片用5 個單元分別紀錄了5 位元中國青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的經歷, 而這5 位年輕人平均年齡還不到35 歲。

這些“小人物”用“簡單、快樂、緊張、忙碌、自信、責任”彰顯了自己的青年力量, 令“一帶一路”上的故事變得可感可觸。

5 位中國青年的“絲路青春”

1、蔡軍

蔡軍在巴基斯坦推廣“複雜”的雜交水稻技術, 起初令當地人十分不解, 因為當地人堅信糧田的收成是由上天決定的。

就是在這樣的“質疑”聲中, 蔡軍和同事們在兩年半的時間裡, 將當地3000多畝水稻的畝產量從500公斤提高到900公斤, 用成果得到了當地人的信任和尊重。

2、胡天然

2017 年9 月,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尼泊爾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 作為尼泊爾巴瑞巴貝引水隧道工程的專案總經理, 胡天然的工作就是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 將1000 噸的掘進機拉上山挖掘隧道。

項目推進的每一步在當地都是一件費腦費神的大事, 胡天然一直在與各種“攔路虎”博弈, 推進著這項浩大的工程。

3、張念

張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的一名文物保護工程師, 5 年來, 他一直在柬埔寨的熱帶雨林裡“拼圖”——負責吳哥古跡茶膠寺的保護修復工作。 吳哥修復工程是中國第一次參與對外國文物古跡修復的專案, 也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投入時間最長、技術支持程度最高的文化遺產修復項目。

張念需要從已經坍塌嚴重的古跡中, 完整地找回所有原石, 按一千多年前的樣子進行拼接還原。 “細節控”的張念認為自己每一項工作成果體現的都是“中國標準”, 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讓外國人看到中國的高標準、嚴要求。

4、王金磊

在哈薩克的戈壁灘上負責給370 多口油井“治病”。 在年最大溫差超過90 攝氏度, 野狼出沒的地方, 他每天堅持跑上5 公里。

戈壁灘上條件艱苦, 他想辦法種蔬菜, 為工人們調整飲食習慣, 同時也用充滿人情味的鼓勵式、包容式的管理方法贏得了當地工人的信任和尊重。

5、孫欽勇

孫欽勇為了亞吉鐵路的順利開通四處奔波。這是中國協助非洲修築的第一條電氣化現代鐵路。衣索比亞當地人的工作方式比較隨性,動輒停工走人。

作為中國中鐵二局工程商務經理,孫欽勇只能多次與村主席、鎮長進行溝通和談判,竭盡所能地與人周旋,使“軌道重載測試”順利進行下去。

這些小人物的講述,令“一帶一路”上的故事變得可感可觸。在該片中可以看到,巴基斯坦、柬埔寨、尼泊爾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人民對5 位主人公以及中國的感謝與尊重。很多當地人都表示特別佩服中國人,“中國人在解決問題時很有活力,而且態度很積極。”

關鍵字

《我的青春在絲路》為這5位中國青年總結了6個關鍵字:簡單、快樂、緊張、忙碌、自信、責任。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大背景下,他們被時代賦予了不一樣的氣質,身體力行地為中國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

讓“一帶一路”口號變得接地氣

《我的青春在絲路》在2018 年中國兩會召開之際熱播,迅速掀起熱議與好評,許多觀眾為這5 位故事主人公的“絲路青春”點贊——“原以為只是一部煽情的主旋律影片,看完之後完全改觀,當代中國年輕人的責任擔當讓人感動,這才是國家棟樑應有的樣子。”

“看得人熱血沸騰,青春就該這樣。”對很多人來說,“一帶一路”原本只是一個“高大上”的議題,而《我的青春在絲路》非常直觀地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果進行了接地氣的展示,從中體現的“一帶一路”倡議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

該紀錄片總導演傅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節目裡所呈現的這5 位主人公其實是從在“一帶一路”沿線60 多個國家中參與項目建設的80 多位青年中篩選出來的。

節目組通過親自去瞭解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從他們發過來的視頻判斷每個人的談吐、為人,以及其是否有“故事”。

最終,5 位年輕人的典型故事和精氣神讓傅卓覺得“找對了”,自己和團隊想把這些故事分享給大家,包括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價值觀、理想和情懷。

傅卓認為,儘管片中的5 位主人公年齡不一,籍貫不一,個性、工作經歷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特別積極、能吃苦,特別有責任感。對工作的態度是必須無比完美地完成。

“他們每個人在國外負責的都是很大一個專案,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解決。沒有人幫忙,在國外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下來,我覺得特別不容易。他們足夠代表中國的形象,這些年輕人在海外的生活以及他們跟外國人的交往,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年輕人的風貌。”

重視“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青年力量

這部獻禮兩會的片子在熱播之餘,“一帶一路”已連續第5 年成為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年輕人、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來講,會產生什麼影響;如何挖掘青年力量,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落地培養好綜合型青年人才?兩會代表委員們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提案,發表相關看法,各路專家學者也把目光聚焦於此。

中國政協委員、廣西大學校長趙躍宇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給大學生帶來的啟示是:一是要轉變觀念,真正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上來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單位、思考中國社會。二是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如果文化不交流,就會走向閉關。三是“一帶一路”倡議通過與其他國家共建的方式來促進共同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趙躍宇介紹,受益於區位優勢。廣西大學的留學生中有70%~80%來自東盟國家,這些學生的到來使得中國跟東盟之間產生了很多的聯繫。無獨有偶,在陸上絲路源頭,中國西安交通大學的留學生覆蓋國也高達137 個。

全國人大代表、該校校長王樹國表示,這些留學生的到來,把不同國家的文化呈現在中國學生面前,帶來一個全球觀的意識。尤其是21 世紀,需要讓學生開闊眼界,站在世界的角度來反觀自己。

王樹國最初提出要建立絲路大學聯盟時,本校很多師生還有所疑議。但王樹國堅持認為,一所偉大的大學,不在於它的夥伴有多麼偉大,而在於其自身是否具備一種偉大的文化和包容精神。

“中國是一個很包容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生生不息,我們對外交往也是如此。”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楊建國提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型國際化青年人才,對於當前以及下一階段“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落地而言非常關鍵。

這樣的人才應該是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語言、掌握國際交往規則、瞭解當地法律制度、熟悉當地宗教傳統和文化的。因而中國要搭建、培育好一個適應“走出去”的人才支撐體系。

撰文:林芊芊

編輯:黃乙司

5、孫欽勇

孫欽勇為了亞吉鐵路的順利開通四處奔波。這是中國協助非洲修築的第一條電氣化現代鐵路。衣索比亞當地人的工作方式比較隨性,動輒停工走人。

作為中國中鐵二局工程商務經理,孫欽勇只能多次與村主席、鎮長進行溝通和談判,竭盡所能地與人周旋,使“軌道重載測試”順利進行下去。

這些小人物的講述,令“一帶一路”上的故事變得可感可觸。在該片中可以看到,巴基斯坦、柬埔寨、尼泊爾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人民對5 位主人公以及中國的感謝與尊重。很多當地人都表示特別佩服中國人,“中國人在解決問題時很有活力,而且態度很積極。”

關鍵字

《我的青春在絲路》為這5位中國青年總結了6個關鍵字:簡單、快樂、緊張、忙碌、自信、責任。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大背景下,他們被時代賦予了不一樣的氣質,身體力行地為中國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

讓“一帶一路”口號變得接地氣

《我的青春在絲路》在2018 年中國兩會召開之際熱播,迅速掀起熱議與好評,許多觀眾為這5 位故事主人公的“絲路青春”點贊——“原以為只是一部煽情的主旋律影片,看完之後完全改觀,當代中國年輕人的責任擔當讓人感動,這才是國家棟樑應有的樣子。”

“看得人熱血沸騰,青春就該這樣。”對很多人來說,“一帶一路”原本只是一個“高大上”的議題,而《我的青春在絲路》非常直觀地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果進行了接地氣的展示,從中體現的“一帶一路”倡議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

該紀錄片總導演傅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節目裡所呈現的這5 位主人公其實是從在“一帶一路”沿線60 多個國家中參與項目建設的80 多位青年中篩選出來的。

節目組通過親自去瞭解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從他們發過來的視頻判斷每個人的談吐、為人,以及其是否有“故事”。

最終,5 位年輕人的典型故事和精氣神讓傅卓覺得“找對了”,自己和團隊想把這些故事分享給大家,包括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價值觀、理想和情懷。

傅卓認為,儘管片中的5 位主人公年齡不一,籍貫不一,個性、工作經歷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特別積極、能吃苦,特別有責任感。對工作的態度是必須無比完美地完成。

“他們每個人在國外負責的都是很大一個專案,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解決。沒有人幫忙,在國外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下來,我覺得特別不容易。他們足夠代表中國的形象,這些年輕人在海外的生活以及他們跟外國人的交往,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年輕人的風貌。”

重視“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青年力量

這部獻禮兩會的片子在熱播之餘,“一帶一路”已連續第5 年成為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年輕人、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來講,會產生什麼影響;如何挖掘青年力量,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落地培養好綜合型青年人才?兩會代表委員們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提案,發表相關看法,各路專家學者也把目光聚焦於此。

中國政協委員、廣西大學校長趙躍宇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給大學生帶來的啟示是:一是要轉變觀念,真正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上來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單位、思考中國社會。二是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如果文化不交流,就會走向閉關。三是“一帶一路”倡議通過與其他國家共建的方式來促進共同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趙躍宇介紹,受益於區位優勢。廣西大學的留學生中有70%~80%來自東盟國家,這些學生的到來使得中國跟東盟之間產生了很多的聯繫。無獨有偶,在陸上絲路源頭,中國西安交通大學的留學生覆蓋國也高達137 個。

全國人大代表、該校校長王樹國表示,這些留學生的到來,把不同國家的文化呈現在中國學生面前,帶來一個全球觀的意識。尤其是21 世紀,需要讓學生開闊眼界,站在世界的角度來反觀自己。

王樹國最初提出要建立絲路大學聯盟時,本校很多師生還有所疑議。但王樹國堅持認為,一所偉大的大學,不在於它的夥伴有多麼偉大,而在於其自身是否具備一種偉大的文化和包容精神。

“中國是一個很包容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生生不息,我們對外交往也是如此。”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楊建國提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型國際化青年人才,對於當前以及下一階段“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落地而言非常關鍵。

這樣的人才應該是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語言、掌握國際交往規則、瞭解當地法律制度、熟悉當地宗教傳統和文化的。因而中國要搭建、培育好一個適應“走出去”的人才支撐體系。

撰文:林芊芊

編輯:黃乙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