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勞動之花 最美盛開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 我們向在各行各業默默耕耘的廣大職工致以敬意。 他們中的優秀代表被稱為“最美職工”, 都是在平凡崗位上作出不平凡業績的人。 作為基層勞動者, 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堅守、付出和奉獻, 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真諦。 在他們的身上, 我們看到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本報從今天起將連續推出“勞動之花 最美盛開”兩個專版報導, 介紹他們的先進事蹟。

徐工集團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孫麗:“創新讓我們永不止步”

她進入徐工集團那年, 徐工剛剛生產出第一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50噸履帶起重機。 當時, 德國的利勃海爾已製造出800噸履帶起重機產品。 她在心中發誓:一定要讓中國起重機站上世界之巔。

↑孫麗在鑽研業務。 薛海燕攝

20年後, 她帶領徐工科研團隊,

設計出能一次起吊3600噸履帶起重機, 並可變形為一車兩用的2000噸級起重機, 從而向全世界宣告:世界第一吊, 屬於中國!

她, 就是徐工集團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孫麗, 46歲的她已在徐工集團工作了整整24年。 24年來, 孫麗帶領徐工科研團隊開展了多項核心技術研究, 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 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 獲發明專利20項。

2013年前, 我國2000噸以上的大型履帶起重機全部依賴進口, 價格、售後服務等都受制於國外。 根據徐工集團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噸位的“三高一大”產品戰略要求, 孫麗毅然扛起了3600噸履帶起重機的研發重任。 該產品被稱為“世界第一吊”, 也是國家“863”項目重要課題之一。 面對超乎想像的技術難度, 孫麗日思夜想:要吊起4000噸重量,

必須有4000噸的配重對稱“壓著”。 這樣一來, 產品總體承重接近1萬噸, 還要能移動, 究竟該怎麼辦?

窮盡所有思路後, 孫麗開始研究橋樑建築。 她認為, 橋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帶起重機的受力模式相似, 那麼, 它們的結構也應該有相通之處。 孫麗考察了全國著名橋樑, 儘管橋樑設計理念遠遠超出工程機械設計理念的範疇, 但也極大地啟發了她的設計思路。

然而, 當孫麗剛剛在力學領域找到新的設計方向時, 用戶又進一步提出實現一車兩用的全新要求。 孫麗再次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大型工程的施工工法, 對每個部件都做了數輪討論和優化。 最終, 創造性地採用超大型履帶起重機模組化、集成化設計技術, 將配重方案做到了7種,

臂架形式超過了10種, 採用組合臂架、多機構同步控制、一車多用、超起配重動態平衡等多項創新技術和創新設計理念, 設計出了真正的國之重器——XGC88000型3600噸履帶起重機, 創造了3項國際首創技術及6項國際領先技術, 擁有80多項國家專利, 將我國的起重機設計水準迅速提升到國際前沿, 打破了國外企業在超大噸位起重機的壟斷地位, 迫使國外同類產品報價下降了20%以上。

孫麗說:“創新讓我們不怕苦, 創新讓我們不服輸, 創新讓我們永不止步。 只有創新, 才能成就我們的夢想。 ”孫麗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最美科技人物”、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中石油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試油公司井下作業工具工譚文波:勇於鑽研才能更加優秀

最近, 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試油公司井下作業工具工譚文波與螺杆鑽現場檢測技術創新較上了勁。

↑譚文波在維修管道設備。 馬呈忠攝

“螺杆鑽是連續油管水準井作業的關鍵工具, 使用頻繁。 入井前,只能靠人工目測判斷,出了問題效率就會受影響。我要努力攻克它,讓工友們有個稱手的工具!”說起鑽井工具創新改進,譚文波如數家珍。

1970年出生的譚文波,從小目睹父親在採油一線的辛勤工作,對石油鑽井工作的艱辛深有感觸。長大後子承父業的譚文波,不滿足遞遞工具,打打下手,而是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技術論文,鑽研實驗。

2013年,新型橋塞坐封工具即將投入使用。為了能夠徹底擺脫原動力源的坐封方式,降低生產風險、節約作業成本,譚文波連續十幾天沒回家,一直堅守在生產基地。

電機調試完畢,工具本體緊固到位,打壓泵連結完成,壓力錶顯示正常,在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後,最後一次工具坐封實驗正式開始,1MPa、2MPa……隨著逐級打壓,壓力錶盤數值指到了20MPa,電機工作正常,工具運轉正常,坐封成功。看著運轉正常的坐封工具,譚文波才踏踏實實地睡了一覺。

在推廣應用現場,譚文波一口井接一口井地跑,親自把關工具下井,甚至有3天沒合眼加班搞科研的經歷。截至目前,該技術在新疆油田橋塞封閉作業中應用1300多井次,創直接經濟效益6000多萬元。在技術創新的路上,譚文波努力前行,先後完成技術論文24篇,開展小改革34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8項、發明專利4項。

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膠工梁慶蓮:割膠“神刀手”

成為一名“全國割膠技術能手”,靠的是什麼?“苦練!”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膠工梁慶蓮回答乾脆。

↑梁慶蓮在示範割膠。 (資料圖片)

1993年,年僅20歲的梁慶蓮從廣西邕甯來到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當上了一名割膠工。

在廣西時,梁慶蓮從沒見過橡膠樹,更沒拿過膠刀。剛到海南的一天淩晨,看到膠林中閃爍的膠燈和熟練操作的割膠工時,她內心充滿敬佩,“我要成為優秀割膠工”。

割膠並非易事。回想起當年做學徒的日子,梁慶蓮用“狼狽不堪”形容自己:“割膠看似簡單,當拿起膠刀,才知道有多難,不是手到腰不轉,就是腰轉腳不到,要麼深淺不均,要麼割線不整。”

技術不達標會損害橡膠樹。梁慶蓮找了一大堆割膠技術書籍,反復學習,挨個向割膠老師傅求教。她抱著樹樁,一遍又一遍練習,有一陣,她每天要練10多個小時,吃飯時間都用上了。

不同品系的膠樹,割法是有區別的。為此,梁慶蓮專門挑選樹皮厚的枇杷樹來練,手劃破了,包一下接著練,雙臂脹痛,甩一甩再割。膠林裡蚊子叮咬,她就在膠筐上綁塊蚊香。為了練割膠,她被蛇咬過、被蠍子和毒蜈蚣蟄過。

日復一日,梁慶蓮很快掌握了割膠“穩、准、輕、快”的要訣和本領,做到了割面光潔,割線流暢,深淺適度。

從此,梁慶蓮與橡膠樹結緣了。25年來,她總是第一個起床敲鐘上崗,對於不按時起床的膠工,她一個個去喊、去催。該下班了,當看到還有人沒有割完膠時,她都會幫忙割完,還經常為生病的膠工頂班。

由於工作出色,2007年梁慶蓮擔任山榮公司榮發隊割膠輔導員;2011年3月份,梁慶蓮被任命為山榮分公司割膠總輔導員,負責分公司2500多名膠工的割膠技術。自此,她將主要精力用於指導膠工提高割膠技術,把優秀的割膠技藝傳授給更多的膠工。同時,她還參與指導地方膠農的割膠技術,每年為地方培訓膠農1200人次,不收取任何報酬。

教徒弟,梁慶蓮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她的第一課是教育徒弟要先學會用技術呵護膠樹。“不能一味追求產量,技術非常重要。”梁慶蓮說,有的膠樹已割了40年,由於技術到位,保養得當,產量仍然可以保持中高產;掠奪式割膠,10年的膠樹就死皮的例子屢見不鮮。

在梁慶蓮的帶領下,膠工的割膠效率大幅提高。公司的割膠技術一二等率從90.2%提高到93.6%,還培養出多個割膠好手。山榮分公司萬沖作業區6隊職工陳少雄是梁慶蓮帶出的傑出徒弟代表之一,他在2012年全國第三屆割膠工技能大賽中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梁慶蓮的成功與她的敬業精神分不開。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老隊長吳樂宏說,梁慶蓮不僅技術過關,而且為人好,對工作兢兢業業。她把集體膠林看得很神聖,對膠樹充滿感情。她施的肥,總比別人多。她壓的青,總比別人厚。

一把膠刀一顆匠心。莽莽膠林中,梁慶蓮用25年的堅守,書寫了一個平凡膠工的不平凡故事。

中鐵二局六公司中老鐵路磨萬二工區經理徐州:好男兒志在“一帶一路”

2016年10月份,亞吉鐵路開通了,這是非洲大陸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一帶一路”上的重大建設工程。通車後,從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到吉布地首都吉布地市原本7天的車程縮短到10個小時。

↑徐州(左一)向衣索比亞鐵路公司副董事長德博先生(左三)講解工程進展。(資料圖片)

回想通車當天的喜悅,時任亞吉鐵路總工程師的徐州難掩喜悅之情。今年35歲的徐州,是中國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中老鐵路磨萬二工區經理。中老鐵路既是“一帶一路”上的區域典範工程,又是老撾的“一號工程”,徐州和他的團隊在這裡續寫著“奇跡”。

2012年,在妻子身懷六甲之時,徐州服從中鐵二局的安排,遠赴衣索比亞工作。由於項目部標段地處衣索比亞熱帶高原,地層以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岩、次生岩土為主,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沿線找不到符合標準的常規填料,50公里的地段無料可填。對此,由徐州領銜的中鐵二局唯一海外勞模創新工作室立即成立課題攻關小組,尋求對天然火山角礫(俗稱“火山灰”)的級配和黏結性改良方法。

徐州和12名工作室成員,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帶著實驗儀器,頭頂非洲高原的炎炎烈日,每天徒步十幾公里,對沿線土源取樣、分析。半個月下來,腳磨破了皮,手搓出了繭。在翻越非洲高原的大沖溝時,徐州還差點跌落山谷,所幸化險為夷。

走完鐵路沿線100多公里,再經過上千次的配比實驗,徐州帶領團隊終於成功攻克“火山灰”技術,不僅解決了填料匱乏的難題,節約了2000多萬元的工程建設成本,還為衣索比亞找到了一種可以廣泛應用的施工技術和材料,為當地未來的建設發展拓展了資源。

在比沿線兄弟單位晚進場1個月的情況下,徐州和他的團隊克服了自然環境惡劣、語言交流不暢、建場資源匱乏、雨季道路受阻等重重困難,在全線率先澆築完成第一根樁基、第一個承台、第一個墩柱和第一座簡支T梁,多次在全線綜合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2017年5月份,徐州再次臨危受命,從非洲轉戰老撾,任中老鐵路磨萬二工區經理。他參建的磨萬鐵路Ⅵ標項目地處老撾首都萬象市境內,距離萬象市區僅30公里,是中老鐵路最重要的標段。

為了充分展示我國鐵路建設的綜合實力,徐州帶領團隊在老撾悶熱的雨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創下中老鐵路全線第一個橋樑樁基成樁、第一個橋樑墩台成型的好成績。12天建成3#鋼筋廠、20天建成中老鐵路展示館和安全體驗館、1個月打造出楠科內河特大橋和萬象北站兩個標準化施工示範段共計2.7公里,刷新了建設速度。

為了築路事業,徐州曾兩度推遲婚期。女兒出生了,遠在異國他鄉的徐州幾經努力,才在斷斷續續的電話裡聽到了女兒清脆的哭聲。

在工作與家庭難以兩全時,徐州毅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的就是自己肩上“中國工程師”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山西陽泉煤業集團三礦機電動力部綜采技術組工人李傑:“就是想當個好電工”

世人皆知華佗神醫能治病。在山西陽煤,也有這樣一位“神醫”,工作20年,“治療”井下設備無數,被工友們親切地稱為治理井下設備的礦山“華佗”。他,就是山西陽泉煤業集團三礦機電動力部綜采技術組工人李傑。

↑李傑在檢修測試控制系統。 梁 婧攝

“每個人的夢想不同,有想當大老闆的,有想當官的……因為我學的是電鉗,所以我只想當好綜采維修電工!”1997年年僅18歲的李傑帶著這個“當好電工”的夢想,從陽煤技校電鉗工專業畢業來到三礦綜采隊。

工作後的李傑,得空就向老師傅請教,借閱專業書學習。315開關、575採煤機、雙速開關、1000安饋電開關、設備圖紙資料等,全部摘抄在筆記本上,隨身揣在兜裡,有事沒事就拿出來翻看。遇到不懂的就問,實在問不到的就從書本中找答案。老天不負苦心人,李傑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綜采電工,工友們知道他愛鑽研且為人大方不藏私,遇著啥“疑難雜症”都找他幫忙。

2013年,李傑被推薦參加第五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綜采維修電工組競賽選拔。競賽專案中,有一項是PLC程式設計技術。李傑雖然在井下電氣維修方面經驗豐富,但對PLC程式設計卻從未涉及,對PLC可編程式控制器也只是停留在使用方面,所以在第一天的比試,他就與其他高手拉開了距離,僅排在第8位。

李傑自己明白,分數天天累計,照這樣下去想進入前3名難比登天。為儘快學習掌握PLC程式設計,他抓緊一切業餘時間加班練,反復推敲每一個程式碼,隨著比賽的進程,他一點點縮小了與其他選手的差距,最終獲得第二名。

煤礦企業有句老話“抓住機電就是煤”,道出了機電維修人才對企業生產的重要性。2015年,三礦成立了李傑勞模創新工作室,李傑先後培訓井下電鉗工8期163人。其中,24人成為技術骨幹,75人取得高級工職稱,還有6人獲得井下電鉗工技師職稱。

從2012年至2017年,李傑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生產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積極參與提出合理化建議186條,其中被礦上採納應用116條,創造經濟價值3000余萬元。

(見習編輯:於浩)

入井前,只能靠人工目測判斷,出了問題效率就會受影響。我要努力攻克它,讓工友們有個稱手的工具!”說起鑽井工具創新改進,譚文波如數家珍。

1970年出生的譚文波,從小目睹父親在採油一線的辛勤工作,對石油鑽井工作的艱辛深有感觸。長大後子承父業的譚文波,不滿足遞遞工具,打打下手,而是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技術論文,鑽研實驗。

2013年,新型橋塞坐封工具即將投入使用。為了能夠徹底擺脫原動力源的坐封方式,降低生產風險、節約作業成本,譚文波連續十幾天沒回家,一直堅守在生產基地。

電機調試完畢,工具本體緊固到位,打壓泵連結完成,壓力錶顯示正常,在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後,最後一次工具坐封實驗正式開始,1MPa、2MPa……隨著逐級打壓,壓力錶盤數值指到了20MPa,電機工作正常,工具運轉正常,坐封成功。看著運轉正常的坐封工具,譚文波才踏踏實實地睡了一覺。

在推廣應用現場,譚文波一口井接一口井地跑,親自把關工具下井,甚至有3天沒合眼加班搞科研的經歷。截至目前,該技術在新疆油田橋塞封閉作業中應用1300多井次,創直接經濟效益6000多萬元。在技術創新的路上,譚文波努力前行,先後完成技術論文24篇,開展小改革34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8項、發明專利4項。

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膠工梁慶蓮:割膠“神刀手”

成為一名“全國割膠技術能手”,靠的是什麼?“苦練!”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膠工梁慶蓮回答乾脆。

↑梁慶蓮在示範割膠。 (資料圖片)

1993年,年僅20歲的梁慶蓮從廣西邕甯來到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當上了一名割膠工。

在廣西時,梁慶蓮從沒見過橡膠樹,更沒拿過膠刀。剛到海南的一天淩晨,看到膠林中閃爍的膠燈和熟練操作的割膠工時,她內心充滿敬佩,“我要成為優秀割膠工”。

割膠並非易事。回想起當年做學徒的日子,梁慶蓮用“狼狽不堪”形容自己:“割膠看似簡單,當拿起膠刀,才知道有多難,不是手到腰不轉,就是腰轉腳不到,要麼深淺不均,要麼割線不整。”

技術不達標會損害橡膠樹。梁慶蓮找了一大堆割膠技術書籍,反復學習,挨個向割膠老師傅求教。她抱著樹樁,一遍又一遍練習,有一陣,她每天要練10多個小時,吃飯時間都用上了。

不同品系的膠樹,割法是有區別的。為此,梁慶蓮專門挑選樹皮厚的枇杷樹來練,手劃破了,包一下接著練,雙臂脹痛,甩一甩再割。膠林裡蚊子叮咬,她就在膠筐上綁塊蚊香。為了練割膠,她被蛇咬過、被蠍子和毒蜈蚣蟄過。

日復一日,梁慶蓮很快掌握了割膠“穩、准、輕、快”的要訣和本領,做到了割面光潔,割線流暢,深淺適度。

從此,梁慶蓮與橡膠樹結緣了。25年來,她總是第一個起床敲鐘上崗,對於不按時起床的膠工,她一個個去喊、去催。該下班了,當看到還有人沒有割完膠時,她都會幫忙割完,還經常為生病的膠工頂班。

由於工作出色,2007年梁慶蓮擔任山榮公司榮發隊割膠輔導員;2011年3月份,梁慶蓮被任命為山榮分公司割膠總輔導員,負責分公司2500多名膠工的割膠技術。自此,她將主要精力用於指導膠工提高割膠技術,把優秀的割膠技藝傳授給更多的膠工。同時,她還參與指導地方膠農的割膠技術,每年為地方培訓膠農1200人次,不收取任何報酬。

教徒弟,梁慶蓮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她的第一課是教育徒弟要先學會用技術呵護膠樹。“不能一味追求產量,技術非常重要。”梁慶蓮說,有的膠樹已割了40年,由於技術到位,保養得當,產量仍然可以保持中高產;掠奪式割膠,10年的膠樹就死皮的例子屢見不鮮。

在梁慶蓮的帶領下,膠工的割膠效率大幅提高。公司的割膠技術一二等率從90.2%提高到93.6%,還培養出多個割膠好手。山榮分公司萬沖作業區6隊職工陳少雄是梁慶蓮帶出的傑出徒弟代表之一,他在2012年全國第三屆割膠工技能大賽中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梁慶蓮的成功與她的敬業精神分不開。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老隊長吳樂宏說,梁慶蓮不僅技術過關,而且為人好,對工作兢兢業業。她把集體膠林看得很神聖,對膠樹充滿感情。她施的肥,總比別人多。她壓的青,總比別人厚。

一把膠刀一顆匠心。莽莽膠林中,梁慶蓮用25年的堅守,書寫了一個平凡膠工的不平凡故事。

中鐵二局六公司中老鐵路磨萬二工區經理徐州:好男兒志在“一帶一路”

2016年10月份,亞吉鐵路開通了,這是非洲大陸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一帶一路”上的重大建設工程。通車後,從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到吉布地首都吉布地市原本7天的車程縮短到10個小時。

↑徐州(左一)向衣索比亞鐵路公司副董事長德博先生(左三)講解工程進展。(資料圖片)

回想通車當天的喜悅,時任亞吉鐵路總工程師的徐州難掩喜悅之情。今年35歲的徐州,是中國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中老鐵路磨萬二工區經理。中老鐵路既是“一帶一路”上的區域典範工程,又是老撾的“一號工程”,徐州和他的團隊在這裡續寫著“奇跡”。

2012年,在妻子身懷六甲之時,徐州服從中鐵二局的安排,遠赴衣索比亞工作。由於項目部標段地處衣索比亞熱帶高原,地層以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岩、次生岩土為主,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沿線找不到符合標準的常規填料,50公里的地段無料可填。對此,由徐州領銜的中鐵二局唯一海外勞模創新工作室立即成立課題攻關小組,尋求對天然火山角礫(俗稱“火山灰”)的級配和黏結性改良方法。

徐州和12名工作室成員,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帶著實驗儀器,頭頂非洲高原的炎炎烈日,每天徒步十幾公里,對沿線土源取樣、分析。半個月下來,腳磨破了皮,手搓出了繭。在翻越非洲高原的大沖溝時,徐州還差點跌落山谷,所幸化險為夷。

走完鐵路沿線100多公里,再經過上千次的配比實驗,徐州帶領團隊終於成功攻克“火山灰”技術,不僅解決了填料匱乏的難題,節約了2000多萬元的工程建設成本,還為衣索比亞找到了一種可以廣泛應用的施工技術和材料,為當地未來的建設發展拓展了資源。

在比沿線兄弟單位晚進場1個月的情況下,徐州和他的團隊克服了自然環境惡劣、語言交流不暢、建場資源匱乏、雨季道路受阻等重重困難,在全線率先澆築完成第一根樁基、第一個承台、第一個墩柱和第一座簡支T梁,多次在全線綜合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2017年5月份,徐州再次臨危受命,從非洲轉戰老撾,任中老鐵路磨萬二工區經理。他參建的磨萬鐵路Ⅵ標項目地處老撾首都萬象市境內,距離萬象市區僅30公里,是中老鐵路最重要的標段。

為了充分展示我國鐵路建設的綜合實力,徐州帶領團隊在老撾悶熱的雨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創下中老鐵路全線第一個橋樑樁基成樁、第一個橋樑墩台成型的好成績。12天建成3#鋼筋廠、20天建成中老鐵路展示館和安全體驗館、1個月打造出楠科內河特大橋和萬象北站兩個標準化施工示範段共計2.7公里,刷新了建設速度。

為了築路事業,徐州曾兩度推遲婚期。女兒出生了,遠在異國他鄉的徐州幾經努力,才在斷斷續續的電話裡聽到了女兒清脆的哭聲。

在工作與家庭難以兩全時,徐州毅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的就是自己肩上“中國工程師”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山西陽泉煤業集團三礦機電動力部綜采技術組工人李傑:“就是想當個好電工”

世人皆知華佗神醫能治病。在山西陽煤,也有這樣一位“神醫”,工作20年,“治療”井下設備無數,被工友們親切地稱為治理井下設備的礦山“華佗”。他,就是山西陽泉煤業集團三礦機電動力部綜采技術組工人李傑。

↑李傑在檢修測試控制系統。 梁 婧攝

“每個人的夢想不同,有想當大老闆的,有想當官的……因為我學的是電鉗,所以我只想當好綜采維修電工!”1997年年僅18歲的李傑帶著這個“當好電工”的夢想,從陽煤技校電鉗工專業畢業來到三礦綜采隊。

工作後的李傑,得空就向老師傅請教,借閱專業書學習。315開關、575採煤機、雙速開關、1000安饋電開關、設備圖紙資料等,全部摘抄在筆記本上,隨身揣在兜裡,有事沒事就拿出來翻看。遇到不懂的就問,實在問不到的就從書本中找答案。老天不負苦心人,李傑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綜采電工,工友們知道他愛鑽研且為人大方不藏私,遇著啥“疑難雜症”都找他幫忙。

2013年,李傑被推薦參加第五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綜采維修電工組競賽選拔。競賽專案中,有一項是PLC程式設計技術。李傑雖然在井下電氣維修方面經驗豐富,但對PLC程式設計卻從未涉及,對PLC可編程式控制器也只是停留在使用方面,所以在第一天的比試,他就與其他高手拉開了距離,僅排在第8位。

李傑自己明白,分數天天累計,照這樣下去想進入前3名難比登天。為儘快學習掌握PLC程式設計,他抓緊一切業餘時間加班練,反復推敲每一個程式碼,隨著比賽的進程,他一點點縮小了與其他選手的差距,最終獲得第二名。

煤礦企業有句老話“抓住機電就是煤”,道出了機電維修人才對企業生產的重要性。2015年,三礦成立了李傑勞模創新工作室,李傑先後培訓井下電鉗工8期163人。其中,24人成為技術骨幹,75人取得高級工職稱,還有6人獲得井下電鉗工技師職稱。

從2012年至2017年,李傑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生產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積極參與提出合理化建議186條,其中被礦上採納應用116條,創造經濟價值3000余萬元。

(見習編輯:於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