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廣州最好吃的三家腸粉店在此,最年輕的都開了20年

視頻載入中...

▲全廣州最好吃的三家拉腸店再此

嫩滑是布拉腸的魂, 這份鮮蝦肉蛋腸可以說近乎滿分了, 不誇張的說句, 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布拉腸。

當我還沉浸在布拉腸絕妙的口感中時, 旁邊做拉腸的阿姨早已大聲提醒, 裡面的蝦仁才是主角, 我趕緊將拉腸戳開, 挑出藏在底下肉質飽滿的三隻蝦仁, 一邊感歎它的貨真價實, 一邊塞到嘴裡, 讓唇齒來感受它彈牙的口感,

一份十幾塊的拉腸竟能吃到如此蝦仁, 可說是一絕了。

最後的亮點要數淋在拉腸表面的自製面豉辣醬, 既不失面豉的鹹香, 又帶著恰到好處的辣勁, 適當的中和了肉與蛋的膩, 甚是開胃。

窩籃拉腸的口感與布拉腸截然不同, 韌性十足是它最大的特色,

嘗起來與手工製作的沙河粉有異曲同工之妙。

拉腸師傅先在窩籃中刷上少許生油, 再倒入適量米漿, 依次放入芝麻、花生碎、蝦米、冬菇粒和自製的醃蘿蔔丁, 手法流暢一氣呵成。 放入蒸爐中三十秒後取出, 薄透的拉腸均勻的包裹著所有配料, 每一口都嚼勁十足。

若是覺得清淡, 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醬油, 可我更偏好原味, 這樣更能嘗出蘿蔔丁的鹹脆, 與軟硬適中的拉腸搭配起來再合適不過, 口感清爽又解膩, 頗有一番滋味。

早上來一份肉片腸或牛肉腸, 是大部分廣州人的習慣, 其中不少人喜歡鴛鴦, 也就是雙拼, 花一份錢嘗到兩種肉的滋味, 也挺不錯。

這份鴛鴦腸嘗起來特別軟糯綿滑, 第一次吃或許不太習慣, 要多嘗幾口才吃得出其中的用心, 從老闆口中探知, 原來每桶米漿得加六隻生雞蛋才能攪和出如此特別的原漿, 難怪口感與一般抽屜拉腸的完全不同。

醬香味略重也是這份鴛鴦腸的一大特色, 這是他們偏好鹹味較重的醬油的緣故, 不過這倒與厚實的拉腸形成了完美搭配,

吃完最後一口碟中還剩些許醬油, 老闆說這才是一碟好拉腸的最高境界。

幾十年如一日的擠, 幾十年如一日的單一, 幾十年如一日的態度惡劣。

對於採訪的需求, 不論媒體大小, 他們一律拒絕。 拍攝可以, 先消費再說, 能拍多久, 則要看阿姨們的心情。

心情好的時候,阿姨還會提醒你要用四十五度角拍她的側臉,這樣上鏡才好看;心情不好的時候,感覺快門多按一下,阿姨就會拿起勺子甩過來馬上趕人。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新聯。

儘管新聯如此有名,也別直接跟廣州人直呼它的店名,因為大部分廣州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把店名與它的名氣關聯到一起,你得跟他們說 「西關培英對面那家拉腸店」,他們才會反應過來 :哦,就是那家拽到不行的拉腸店。

三十平不到的店面,只要不下雨,總是擠滿了來吃拉腸的人。運氣好的話,能在店內僅有的十幾張椅子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這可不代表你將會擁有一次食客至上的服務體驗。

當你暗自慶倖不必端著碗碟站在過道中狼狽用餐,而是名正言順的坐下來吃東西時,收拾碗筷的阿姨早已站在你身後,隔著背盯著你的碗碟,只要最後一口離碟,她會在你毫無防備的前提下迅速伸出手來,將空碟收走。

很多人儘管愕然,卻也釋然,誰讓這裡的腸粉是真好吃。

鮮蝦肉蛋腸,店裡價格最高的拉腸,也是最受歡迎的招牌。

在收銀台付現點餐完畢,阿叔給了我一個神秘的紅色塑膠牌,不過很快被等在一旁的阿姨拿走。她將牌子扔回收銀臺上方掛著的塑膠袋中,走到兩步之遙的開放性爐具前,開始做拉腸。

布拉腸是這裡的一大特色,阿姨熟練地舀起半勺米漿倒在布上,戴著手套的雙手飛速拿起些許肉片、三隻鮮蝦在米漿上鋪勻,最後打了個雞蛋,蓋上蓋子,整個過程迅速且俐落。

「靚女過來拿拉腸」

兩分鐘不到,我聽到阿叔洪亮的聲音,花了兩秒意識到他在叫我,趕緊起身,在阿叔失去耐性前,快步來到他面前,加了點特製的面豉辣醬,乖乖端到一旁供同事拍攝。

從下單到拍攝再到吃完整份拉腸,不超過八分鐘的時間,在阿姨們無聲的注視下,我趕緊自覺起身,把椅子讓給下一個客人。

雖說這裡根本沒有服務可言,但對於我們的拍攝,阿姨們也算是半推半就的配合。因此在離開之前,我還是忍不住向收銀的阿叔豎了個大拇指,道了聲好吃,對於此類的讚美他早已習以為常,面無表情的點點頭,算是回應了我。

態度拽得讓人印象深刻,味道卻好得讓人甘之如飴,這就是全廣州當之無愧的布拉腸之王。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G4出動、至經濟、最佳拍檔、都市線上、香港有線電視臺、香港新假期雜誌、美國公共電視網、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資訊時報、新浪網……

這是芳村窩籃拉腸頭頂的光環,誰也不曾想到,這家走過路過都極有可能會錯過的小店,竟有如此多背書。據老闆容姨介紹,她還有很多頭銜未曾掛出,店裡地方小,先放這麼多吧。

窩籃拉腸與芳村的緣分已有三十多年,是容姨退休以後才開的,難以相信凡事親力親為的她,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了。

拍攝當天,剛和女兒喝完早茶的容姨特地趕回店裡,與我們打了個招呼,便駕輕就熟地詢問要如何配合。我請她休息一下不著急,她告訴我閑下來更難受。

趁著店裡的食客不太多,我與容姨隨意就坐,聊起了窩籃拉腸來。

容姨開店只為興趣二字,不然也不會等退休以後才來折騰自己。三十多年前,容姨從沙河飯店的一位師傅那兒學得了窩籃制粉的工藝,於是便想到以窩籃替代傳統布拉腸的形式,獨創出窩籃拉腸。

每天早上,容姨總是比店裡任何一個員工來的都早,準備好當天所用的米漿與調料以後,她就安心地到處去找吃的,特別是那些口碑好店,她說這樣才能不斷地取長補短,改善自己的出品。

就在我們談話期間,店裡的土貓悠然自得地來到我腳邊蹭了蹭,便安心地趴在我的鞋背上睡起覺來。店裡養貓也是容姨的主意,主要目的是驅趕老鼠。而我卻覺得,這只土貓反而給小小的店面增添了不少生機,也更顯人情味。

店裡的人情味,遠不止這些。

在我們坐下採訪之前,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坐在我們鄰桌的一個孩子突然流起了鼻血,旁邊的爸爸不知所措,不斷拿紙巾給孩子擦拭。容姨馬上從飲水機倒出一杯涼水,讓那位爸爸把孩子的頭仰起,再教他倒些許涼水在手上輕拍孩子的額頭。

可能是容姨的方法真的有效,孩子的鼻血很快止住了。八十多歲的容姨終於放鬆下來,找張椅子坐下,再反復交代孩子父親:不用怕的,下次再流鼻血照著這方法來,很快就好了。

家鄉拉腸是店裡的招牌,也是容姨獨創的,其他地方吃不到。

這是容姨特地為愛美的女士研發的家鄉拉腸,蒸好就能直接吃,無需加醬油。裡頭用的雖然都是最普通的食材,但一點不乏味,醃蘿蔔丁的鹹味給拉腸提了鮮,吃起來口感豐富又濃淡適宜。容姨給我介紹這道家鄉拉腸的時候,店裡的員工與有榮焉。

飯點時分,店裡的食客陸續變多,容姨要抽身到店面幫忙,我們在店外的一張桌子繼續拍攝,各自忙碌了一個多小時。一點半左右,我們看到容姨背著包包,手上擰著兩顆生菜準備離開。

我們向容姨再次表達了感謝,她擺擺手,穩步地朝家的方向走去。

如今提到廣式拉腸,抽屜拉腸與布拉腸皆廣為人知,對比之下,窩籃拉腸已屬難得,然而,更為稀罕的還有木櫃拉腸。

八層的木櫃構成店裡唯一的風景,就藏在江南西杏壇大街內。老闆剛哥告訴我,這裡以前是巷弄的盡頭,除了附近的居民,只有懂的人,才會特地尋到這兒來吃一份木櫃拉腸。

木櫃拉腸的原理與一般的抽屜拉腸無異,不過是把製作工具換成了特製的木頭櫃子而已。可能是心理暗示,我在拉腸中似乎嘗到了一絲木調的香味,剛哥說,這樣的木香,在櫃子全新的時候更為明顯。

以木櫃作為製作拉腸的主要工具,木材的選擇尤為關鍵。每天蒸爐長時間開啟,底下沸騰的水形成蒸汽不斷往上竄,必須選擇不吸水、揮發性高,且耐腐性極強的木料,為此,剛哥堅持選用杉木。

另外,每層櫃子的高度也有講究。從底部往上數六層,那是拉腸專用的,大小剛好放得進一個特製的不銹鋼圓盤;最頂端的兩層,則是飯市時熱菜用的,因此稍微高出幾公分。

剛哥強調,這櫃子每隔五個月必須換一個新的,每次定制新櫃子就要花出去上千元。對此,我略有不解,既然成本如此高,為何還堅持使用木櫃?

其實,木櫃拉腸與常見的抽屜拉腸在味道上並無明顯區別,之所以堅持使用木櫃,主要還是十九年下來養成的習慣,太多街坊認准了這份木櫃拉腸,因此輕易還換不得。

鴛鴦片拉腸是店裡的招牌,一份拉腸裡同時嘗到豬肉與牛肉的滋味,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木櫃拉腸的口感比布拉腸軟糯許多,吃起來軟綿綿的沒什麼嚼頭,頭一次吃可能不太習慣。然而,剛哥告訴我,拉腸的軟硬度是受米漿的濃稠度所影響的,與木櫃拉制無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醬油。大部分拉腸店使用的醬油一般偏甜,因為這更符合廣東人的口味,而剛哥則選用咸香味更足的醬油,醬油的香味隨著吃下去的每一口留存在唇齒之間,倒是別有一番風味。

這份鴛鴦拉腸的分量不少,若是早上來上一份,撐到中午絕對沒問題。許多在附近上班的人,早上都習慣來這兒吃上一份木櫃拉腸。

這大概就是木櫃拉腸在街坊心中的獨特滋味。此時的我想,若不是參與了這期故事的製作,或許在若干年以後,我仍舊不會知道廣州有一種快要失傳的拉腸,是用木櫃拉制的。

拍攝新聯之前,我們原本還有一個目標,那是位於荔灣區華貴路的一家老字型大小腸粉店,以抽屜拉腸出名,名氣絲毫不輸新聯。

到達華貴路的時候下著中雨,我讓同事在一旁等候,先到收銀台詢問店家是否方便讓我們在這兒拍一些鏡頭,他全程幾乎沒抬起頭來,一邊滑著手機一邊用言簡意賅的字眼拒絕了我。

我不死心,再次厚著臉皮爭取,向他保證我們一定會消費的,並且不會耽誤他們太多時間,他聲音開始變得不太耐煩:經常有媒體來我們這裡拍啊,每次都妨礙我們做生意,消費也不行,不拍了不拍了。

我道了聲打擾後,只能與同事遺憾離開。

下至五塊錢,上不封頂,廣州人的早晨,是從一份拉腸開始的。

新聯讓人嘗到了傳統布拉腸該有的水準,食尚居讓人品到了老廣州的人情味,剛輝讓人看到了幾近失傳的木櫃拉腸。然而,廣式拉腸的故事何止如此,只不過受限於故事篇幅,只能選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家罷了。

若不是這期故事,我不會知道,原來拉腸曾經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食物;也不會知道,原來所有形式的拉腸都來自於布拉腸;更不會知道,看似最不值錢的米漿,才是製作拉腸最核心的材料。

這碟看似上不了檯面的小吃,在一家家毫不起眼的小店裡,傳遞著廣州人務實、耐勞的一面。也能搖身一變出現在一家家大酒樓中,擔負起廣州美食名片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

這就是廣式拉腸的故事,可俗可雅,但總能讓挑剔的廣州人難以割捨。

則要看阿姨們的心情。

心情好的時候,阿姨還會提醒你要用四十五度角拍她的側臉,這樣上鏡才好看;心情不好的時候,感覺快門多按一下,阿姨就會拿起勺子甩過來馬上趕人。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新聯。

儘管新聯如此有名,也別直接跟廣州人直呼它的店名,因為大部分廣州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把店名與它的名氣關聯到一起,你得跟他們說 「西關培英對面那家拉腸店」,他們才會反應過來 :哦,就是那家拽到不行的拉腸店。

三十平不到的店面,只要不下雨,總是擠滿了來吃拉腸的人。運氣好的話,能在店內僅有的十幾張椅子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這可不代表你將會擁有一次食客至上的服務體驗。

當你暗自慶倖不必端著碗碟站在過道中狼狽用餐,而是名正言順的坐下來吃東西時,收拾碗筷的阿姨早已站在你身後,隔著背盯著你的碗碟,只要最後一口離碟,她會在你毫無防備的前提下迅速伸出手來,將空碟收走。

很多人儘管愕然,卻也釋然,誰讓這裡的腸粉是真好吃。

鮮蝦肉蛋腸,店裡價格最高的拉腸,也是最受歡迎的招牌。

在收銀台付現點餐完畢,阿叔給了我一個神秘的紅色塑膠牌,不過很快被等在一旁的阿姨拿走。她將牌子扔回收銀臺上方掛著的塑膠袋中,走到兩步之遙的開放性爐具前,開始做拉腸。

布拉腸是這裡的一大特色,阿姨熟練地舀起半勺米漿倒在布上,戴著手套的雙手飛速拿起些許肉片、三隻鮮蝦在米漿上鋪勻,最後打了個雞蛋,蓋上蓋子,整個過程迅速且俐落。

「靚女過來拿拉腸」

兩分鐘不到,我聽到阿叔洪亮的聲音,花了兩秒意識到他在叫我,趕緊起身,在阿叔失去耐性前,快步來到他面前,加了點特製的面豉辣醬,乖乖端到一旁供同事拍攝。

從下單到拍攝再到吃完整份拉腸,不超過八分鐘的時間,在阿姨們無聲的注視下,我趕緊自覺起身,把椅子讓給下一個客人。

雖說這裡根本沒有服務可言,但對於我們的拍攝,阿姨們也算是半推半就的配合。因此在離開之前,我還是忍不住向收銀的阿叔豎了個大拇指,道了聲好吃,對於此類的讚美他早已習以為常,面無表情的點點頭,算是回應了我。

態度拽得讓人印象深刻,味道卻好得讓人甘之如飴,這就是全廣州當之無愧的布拉腸之王。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G4出動、至經濟、最佳拍檔、都市線上、香港有線電視臺、香港新假期雜誌、美國公共電視網、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資訊時報、新浪網……

這是芳村窩籃拉腸頭頂的光環,誰也不曾想到,這家走過路過都極有可能會錯過的小店,竟有如此多背書。據老闆容姨介紹,她還有很多頭銜未曾掛出,店裡地方小,先放這麼多吧。

窩籃拉腸與芳村的緣分已有三十多年,是容姨退休以後才開的,難以相信凡事親力親為的她,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了。

拍攝當天,剛和女兒喝完早茶的容姨特地趕回店裡,與我們打了個招呼,便駕輕就熟地詢問要如何配合。我請她休息一下不著急,她告訴我閑下來更難受。

趁著店裡的食客不太多,我與容姨隨意就坐,聊起了窩籃拉腸來。

容姨開店只為興趣二字,不然也不會等退休以後才來折騰自己。三十多年前,容姨從沙河飯店的一位師傅那兒學得了窩籃制粉的工藝,於是便想到以窩籃替代傳統布拉腸的形式,獨創出窩籃拉腸。

每天早上,容姨總是比店裡任何一個員工來的都早,準備好當天所用的米漿與調料以後,她就安心地到處去找吃的,特別是那些口碑好店,她說這樣才能不斷地取長補短,改善自己的出品。

就在我們談話期間,店裡的土貓悠然自得地來到我腳邊蹭了蹭,便安心地趴在我的鞋背上睡起覺來。店裡養貓也是容姨的主意,主要目的是驅趕老鼠。而我卻覺得,這只土貓反而給小小的店面增添了不少生機,也更顯人情味。

店裡的人情味,遠不止這些。

在我們坐下採訪之前,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坐在我們鄰桌的一個孩子突然流起了鼻血,旁邊的爸爸不知所措,不斷拿紙巾給孩子擦拭。容姨馬上從飲水機倒出一杯涼水,讓那位爸爸把孩子的頭仰起,再教他倒些許涼水在手上輕拍孩子的額頭。

可能是容姨的方法真的有效,孩子的鼻血很快止住了。八十多歲的容姨終於放鬆下來,找張椅子坐下,再反復交代孩子父親:不用怕的,下次再流鼻血照著這方法來,很快就好了。

家鄉拉腸是店裡的招牌,也是容姨獨創的,其他地方吃不到。

這是容姨特地為愛美的女士研發的家鄉拉腸,蒸好就能直接吃,無需加醬油。裡頭用的雖然都是最普通的食材,但一點不乏味,醃蘿蔔丁的鹹味給拉腸提了鮮,吃起來口感豐富又濃淡適宜。容姨給我介紹這道家鄉拉腸的時候,店裡的員工與有榮焉。

飯點時分,店裡的食客陸續變多,容姨要抽身到店面幫忙,我們在店外的一張桌子繼續拍攝,各自忙碌了一個多小時。一點半左右,我們看到容姨背著包包,手上擰著兩顆生菜準備離開。

我們向容姨再次表達了感謝,她擺擺手,穩步地朝家的方向走去。

如今提到廣式拉腸,抽屜拉腸與布拉腸皆廣為人知,對比之下,窩籃拉腸已屬難得,然而,更為稀罕的還有木櫃拉腸。

八層的木櫃構成店裡唯一的風景,就藏在江南西杏壇大街內。老闆剛哥告訴我,這裡以前是巷弄的盡頭,除了附近的居民,只有懂的人,才會特地尋到這兒來吃一份木櫃拉腸。

木櫃拉腸的原理與一般的抽屜拉腸無異,不過是把製作工具換成了特製的木頭櫃子而已。可能是心理暗示,我在拉腸中似乎嘗到了一絲木調的香味,剛哥說,這樣的木香,在櫃子全新的時候更為明顯。

以木櫃作為製作拉腸的主要工具,木材的選擇尤為關鍵。每天蒸爐長時間開啟,底下沸騰的水形成蒸汽不斷往上竄,必須選擇不吸水、揮發性高,且耐腐性極強的木料,為此,剛哥堅持選用杉木。

另外,每層櫃子的高度也有講究。從底部往上數六層,那是拉腸專用的,大小剛好放得進一個特製的不銹鋼圓盤;最頂端的兩層,則是飯市時熱菜用的,因此稍微高出幾公分。

剛哥強調,這櫃子每隔五個月必須換一個新的,每次定制新櫃子就要花出去上千元。對此,我略有不解,既然成本如此高,為何還堅持使用木櫃?

其實,木櫃拉腸與常見的抽屜拉腸在味道上並無明顯區別,之所以堅持使用木櫃,主要還是十九年下來養成的習慣,太多街坊認准了這份木櫃拉腸,因此輕易還換不得。

鴛鴦片拉腸是店裡的招牌,一份拉腸裡同時嘗到豬肉與牛肉的滋味,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木櫃拉腸的口感比布拉腸軟糯許多,吃起來軟綿綿的沒什麼嚼頭,頭一次吃可能不太習慣。然而,剛哥告訴我,拉腸的軟硬度是受米漿的濃稠度所影響的,與木櫃拉制無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醬油。大部分拉腸店使用的醬油一般偏甜,因為這更符合廣東人的口味,而剛哥則選用咸香味更足的醬油,醬油的香味隨著吃下去的每一口留存在唇齒之間,倒是別有一番風味。

這份鴛鴦拉腸的分量不少,若是早上來上一份,撐到中午絕對沒問題。許多在附近上班的人,早上都習慣來這兒吃上一份木櫃拉腸。

這大概就是木櫃拉腸在街坊心中的獨特滋味。此時的我想,若不是參與了這期故事的製作,或許在若干年以後,我仍舊不會知道廣州有一種快要失傳的拉腸,是用木櫃拉制的。

拍攝新聯之前,我們原本還有一個目標,那是位於荔灣區華貴路的一家老字型大小腸粉店,以抽屜拉腸出名,名氣絲毫不輸新聯。

到達華貴路的時候下著中雨,我讓同事在一旁等候,先到收銀台詢問店家是否方便讓我們在這兒拍一些鏡頭,他全程幾乎沒抬起頭來,一邊滑著手機一邊用言簡意賅的字眼拒絕了我。

我不死心,再次厚著臉皮爭取,向他保證我們一定會消費的,並且不會耽誤他們太多時間,他聲音開始變得不太耐煩:經常有媒體來我們這裡拍啊,每次都妨礙我們做生意,消費也不行,不拍了不拍了。

我道了聲打擾後,只能與同事遺憾離開。

下至五塊錢,上不封頂,廣州人的早晨,是從一份拉腸開始的。

新聯讓人嘗到了傳統布拉腸該有的水準,食尚居讓人品到了老廣州的人情味,剛輝讓人看到了幾近失傳的木櫃拉腸。然而,廣式拉腸的故事何止如此,只不過受限於故事篇幅,只能選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家罷了。

若不是這期故事,我不會知道,原來拉腸曾經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食物;也不會知道,原來所有形式的拉腸都來自於布拉腸;更不會知道,看似最不值錢的米漿,才是製作拉腸最核心的材料。

這碟看似上不了檯面的小吃,在一家家毫不起眼的小店裡,傳遞著廣州人務實、耐勞的一面。也能搖身一變出現在一家家大酒樓中,擔負起廣州美食名片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

這就是廣式拉腸的故事,可俗可雅,但總能讓挑剔的廣州人難以割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