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殺人蜂只能淪為它的口中肉,它才是蜂界最殘暴最可怕的霸主

看似兇猛的動物都有一些諢號, 好比食人魚、食人花, 它們實際沒有諢號那麼嚇人。

殺人蜂則不然, 國際上認可的非洲化蜜蜂已經具備殺人能力。

被國人喚作殺人蜂的胡蜂(wasp)則更危險, 它的毒性比蜜蜂強5~7倍, 5下就可能讓一個成年人得急性腎衰竭。

它們的性格極為剛烈, 一些脾氣大的胡蜂甚至不允許其他生物進入巢穴20米範圍內。

早在2013年, 陝西三個市就體驗了一把胡蜂災, 過剩的胡蜂一與人接觸就瘋狂進攻, 僅一個月造成1675人受傷, 41人死亡。

“殺人蜂”之名這回是徹底坐實了。

我們常說的胡蜂, 其實不是指某一種蜂, 而是泛指膜翅目下的胡蜂科。

胡蜂科有5000多個種, 常見如虎頭蜂、馬蜂等, 這些脾氣大、性子急的蜂種都涵蓋其中。

國內已知的200多種胡蜂, 常見的有黃腰胡蜂、金環胡蜂 、黑盾胡蜂、陸馬蜂等。

金環胡蜂

和蜜蜂一樣, 胡蜂也擁有蟄針這種武器。

蟄針是由蜂類的產卵管特化而來, 只有雌蜂才有這種武器, 雄蜂就沒有*。

蜜蜂工蜂的蟄針上有倒刺, 一端又連著內臟, 猛烈攻擊後會連內臟都被扯出而死。

但是胡蜂不一樣, 它的蟄針是更純粹的武器, 可以連續追擊又不危及生命。

*注:群居性蜂而言, 雄性只負責產生精子繁殖後代, 其他全是雌性負責。

胡蜂對自己不狠但對敵人特別狠, 一般成年人受5只胡蜂攻擊就可能引發腎衰竭。

胡蜂的蟄針有著一條導管通入毒囊, 毒囊連接酸腺, 可分泌酸性液體。

而另一端連接著堿腺, 一旦蟄針刺入敵人體內, 酸堿液就同時釋放, 致毒性發作。

同時, 它們還會釋放資訊素, 告訴夥伴“這是壞人”, 被蟄次數大大增加。

累積遭襲上百次, 距離死亡就只剩一步之遙, 絕對是當之無愧的“殺人蜂”。

胡蜂的毒液非常複雜, 現已知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肽類和生物胺三種。

如果從致病機制來看, 主要分作多器官功能障礙症(MODS)和過敏反應。

國內患者主要以器官功能障礙為主, 而國外患者是以過敏休克*為主。

*注:胡蜂毒中的胡蜂抗原-5、組胺、透明質酸酶都會引起人體過敏, 乃至休克。

眾所周知,胡蜂蟄傷會導致急性腎衰竭。

蜂毒能使肌肉細胞壞死崩壞,伴隨而來的是肌肉疼痛、嘔吐、意識混亂。

同時,蜂毒中的肽類還能使血管中的紅細胞破裂。

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肌紅蛋白、血紅蛋白,導致了腎小管堵塞,加重腎臟缺血。

最終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或是急性腎衰竭。

除此以外,也有我們不常聽說的症狀。

部分患者會因為過敏反應,出現低血壓,造成心肌缺血。

同時,蜂毒中的血管活性物質增加心肌動力,加劇需氧量,加重了心肌損傷。

這種對心臟的影響,甚至能夠導致心臟停搏。

一系列併發症還會危及神經系統。

例如嚴重的過敏反應,導致炎性遞質不斷變多,最後誘發如腦脊髓炎、視神經病變一類疾病。

部分胡蜂的毒素具有肝細胞毒性,能促使肝細胞分解,對消化系統也會造成損傷。

被胡蜂蟄傷是否嚴重,還得參照蜂毒劑量、被蟄部位、患者體質等因素。

有研究資料表示,胡蜂蟄傷潛在致死叮咬數為500次。

一般而言,頭頸部受傷的病死率較高。

不過也有極端案例,2007年的《印度兒科雜誌》報導一例,叮咬一處便引發器官衰竭致死。

因此被胡蜂蟄傷,要儘快進行處理。

可用鑷子或其他工具沿刺入方向的反方向拔出,要注意不要因為操作不當,導致擠入更多毒液。

用水沖洗,或是用冰敷減輕疼痛,如果出現過敏休克反應,要將其躺平抬高雙腳。

有條件還是應當儘快就醫。

胡蜂絕對是最常見的昆蟲中最致命的一種。

登山旅遊時,衣著黑色被當成愛掏蜂窩的熊、衣著鮮豔也可能被當成花朵、香水或是手中的甜食都可能引來了胡蜂。

如果你隨意攻擊它,它會留下資訊素,你會被當成復仇物件的。

只是不經意的舉動,都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不同的胡蜂的警戒範圍也不同。

如黑絨胡蜂,你只要距離它的蜂巢5米就被視作入侵。

比較常見的黃腰胡蜂,則是會攻擊30釐米內的其他生物,比較激進的則會攻擊2米內的。

當然也有比較“溫順”的威氏胡蜂,只有觸及蜂巢才會有攻擊反應。

不過這不代表它就不兇悍,只是不敏感而已。

黃腰胡蜂

胡蜂給人類帶來的害處不言而喻,但它們也有有利於人類的一面。

胡蜂是肉食性昆蟲,食性非常廣,乃至同是胡蜂之間也免不了一場惡鬥。

它的戰鬥力又格外驚人,日本曾有個《世界最強昆蟲》的節目,胡蜂就被參加了一回。

它一路過關斬將止步三強,最終敗給比他大好幾倍的蠍子,當它“就是幹”的戰鬥模式永遠留在觀眾心中。

別在意畫質,它真的是猛蜂

人類看中這份強悍,將它們的戰鬥力轉化為生產力。

胡蜂能吃很多種農業害蟲,可以做生態防治。

同時也有胡蜂入食入藥,合理養殖,豈不美哉。

可能有些人就感到不解了,蜂類采蜜眾所周知,還存在有食肉蜂嗎?

美國昆蟲學家米切納曾提出一個觀點:蜜蜂是從1億年前的細腰胡蜂進化而來。

它們捨棄了肉食習性,成了採集花粉的素食習性,長出了便於採集花粉的攜粉足。

億萬年水陸升沉,蜜蜂獨特的進化選擇,讓它們成為分佈最廣、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昆蟲之一。

不過捨棄了肉食者的身份,自然就成為了胡蜂的盤中餐。

一般到了繁殖高峰的秋季,兩者上億年的戰爭就會再次重演。

20只胡蜂足以戰勝一整巢的蜜蜂,胡蜂戰鬥力驚人,一口就能擰下一個蜜蜂的腦袋。

這種大規模的進攻主要是為了奪取蜜蜂的幼崽們,帶回去給自家幼蟲食用。

不過有一點有趣的是,胡蜂其實消化能力不強。

為了高效生存,都由幼蟲負責消化食物,然後分泌出一種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

當然,蜜蜂也不是任其宰割。

近些年引入的義大利蜜蜂,因為缺少與胡蜂戰鬥的經驗,基本就是被屠殺的份。

且看東方蜜蜂日本亞種,因為常年爭鬥,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技術。

它們會在金環胡蜂進攻時將其圍在中間,隨後不斷舞動翅膀,使中心溫度快速達到47℃,成功將其擊殺。

食性讓它們變得富有侵略性,而成長之不易或許才是它們領地意識極強的原因。

一般到了秋季,雄蜂和處女蜂王就會外出交尾。

受精後的蜂王會尋找合適的地點越冬,原本的族群以及雄蜂會因為寒冷、饑餓或是微生物而毀滅。

等到來年春天,蜂王蘇醒,開始尋找落腳點。

它會親自建巢,這是胡蜂王國的基點,隨後產卵、育幼。

直到第一批幼蟲羽化成蟲後,子代才接替母親的工作,讓蜂王專心產卵。

這個期間,只要一點失誤整個蜂群就會覆滅,例如被天敵捕食,甚至多花些時間找住處都不行。

來年春天到來之前,它們都需要努力生存。

捕獵、採食,照顧蜂王和幼蟲,為了更加節約時間,它們將生殖權交由蜂王,將消化的任務交給幼蟲。

一隻胡峰(除了蜂王)壽命在45~120天之間,要完成傳宗接代的歷史使命,短短數十天怎麼會夠呢?

在《自私的基因》裡,用這麼一句話描寫蜜蜂自殺式殺敵——

一隻不育工蜂的死亡對它自己基因的影響,宛如秋天一棵樹落下一片樹葉對樹的基因的影響。

族群延續刻進了它們的基因裡,捨棄生命是它們最後的悲歌。

*參考資料

孫毓徽, 肖敏, 陳宗運, 楊賢義. 胡蜂蜇傷致病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 臨床急診雜誌, 2017.

郭雲膠, 李兆雲, 陶順碧. 胡蜂資源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J]. 中國農業資訊, 2017.

李俊蘭, 方海濤. 我國胡蜂的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 2008.

崔俊, 張躍甯, 李幸輝, 張雅林, 王培新, 李有忠, 李孟樓. 中國襲人胡蜂防治研究進展[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7.

李建軍, 和紹禹, 譚墾. 蜜蜂的敵害——胡蜂的研究進展[J]. 蜜蜂雜誌, 2005.

錢銳. 關於蜜蜂起源進化的討論[J]. 蜜蜂雜誌, 1997.

江敬晧. 德林校園之胡蜂調查和風險評估. 德林學報.

知乎回答:如何區分黃蜂、蜜蜂、馬蜂、胡蜂……各種蜂?

三蝶紀. 看《在下阪本》,認識蜇人胡蜂. 果殼.

眾所周知,胡蜂蟄傷會導致急性腎衰竭。

蜂毒能使肌肉細胞壞死崩壞,伴隨而來的是肌肉疼痛、嘔吐、意識混亂。

同時,蜂毒中的肽類還能使血管中的紅細胞破裂。

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肌紅蛋白、血紅蛋白,導致了腎小管堵塞,加重腎臟缺血。

最終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或是急性腎衰竭。

除此以外,也有我們不常聽說的症狀。

部分患者會因為過敏反應,出現低血壓,造成心肌缺血。

同時,蜂毒中的血管活性物質增加心肌動力,加劇需氧量,加重了心肌損傷。

這種對心臟的影響,甚至能夠導致心臟停搏。

一系列併發症還會危及神經系統。

例如嚴重的過敏反應,導致炎性遞質不斷變多,最後誘發如腦脊髓炎、視神經病變一類疾病。

部分胡蜂的毒素具有肝細胞毒性,能促使肝細胞分解,對消化系統也會造成損傷。

被胡蜂蟄傷是否嚴重,還得參照蜂毒劑量、被蟄部位、患者體質等因素。

有研究資料表示,胡蜂蟄傷潛在致死叮咬數為500次。

一般而言,頭頸部受傷的病死率較高。

不過也有極端案例,2007年的《印度兒科雜誌》報導一例,叮咬一處便引發器官衰竭致死。

因此被胡蜂蟄傷,要儘快進行處理。

可用鑷子或其他工具沿刺入方向的反方向拔出,要注意不要因為操作不當,導致擠入更多毒液。

用水沖洗,或是用冰敷減輕疼痛,如果出現過敏休克反應,要將其躺平抬高雙腳。

有條件還是應當儘快就醫。

胡蜂絕對是最常見的昆蟲中最致命的一種。

登山旅遊時,衣著黑色被當成愛掏蜂窩的熊、衣著鮮豔也可能被當成花朵、香水或是手中的甜食都可能引來了胡蜂。

如果你隨意攻擊它,它會留下資訊素,你會被當成復仇物件的。

只是不經意的舉動,都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不同的胡蜂的警戒範圍也不同。

如黑絨胡蜂,你只要距離它的蜂巢5米就被視作入侵。

比較常見的黃腰胡蜂,則是會攻擊30釐米內的其他生物,比較激進的則會攻擊2米內的。

當然也有比較“溫順”的威氏胡蜂,只有觸及蜂巢才會有攻擊反應。

不過這不代表它就不兇悍,只是不敏感而已。

黃腰胡蜂

胡蜂給人類帶來的害處不言而喻,但它們也有有利於人類的一面。

胡蜂是肉食性昆蟲,食性非常廣,乃至同是胡蜂之間也免不了一場惡鬥。

它的戰鬥力又格外驚人,日本曾有個《世界最強昆蟲》的節目,胡蜂就被參加了一回。

它一路過關斬將止步三強,最終敗給比他大好幾倍的蠍子,當它“就是幹”的戰鬥模式永遠留在觀眾心中。

別在意畫質,它真的是猛蜂

人類看中這份強悍,將它們的戰鬥力轉化為生產力。

胡蜂能吃很多種農業害蟲,可以做生態防治。

同時也有胡蜂入食入藥,合理養殖,豈不美哉。

可能有些人就感到不解了,蜂類采蜜眾所周知,還存在有食肉蜂嗎?

美國昆蟲學家米切納曾提出一個觀點:蜜蜂是從1億年前的細腰胡蜂進化而來。

它們捨棄了肉食習性,成了採集花粉的素食習性,長出了便於採集花粉的攜粉足。

億萬年水陸升沉,蜜蜂獨特的進化選擇,讓它們成為分佈最廣、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昆蟲之一。

不過捨棄了肉食者的身份,自然就成為了胡蜂的盤中餐。

一般到了繁殖高峰的秋季,兩者上億年的戰爭就會再次重演。

20只胡蜂足以戰勝一整巢的蜜蜂,胡蜂戰鬥力驚人,一口就能擰下一個蜜蜂的腦袋。

這種大規模的進攻主要是為了奪取蜜蜂的幼崽們,帶回去給自家幼蟲食用。

不過有一點有趣的是,胡蜂其實消化能力不強。

為了高效生存,都由幼蟲負責消化食物,然後分泌出一種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

當然,蜜蜂也不是任其宰割。

近些年引入的義大利蜜蜂,因為缺少與胡蜂戰鬥的經驗,基本就是被屠殺的份。

且看東方蜜蜂日本亞種,因為常年爭鬥,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技術。

它們會在金環胡蜂進攻時將其圍在中間,隨後不斷舞動翅膀,使中心溫度快速達到47℃,成功將其擊殺。

食性讓它們變得富有侵略性,而成長之不易或許才是它們領地意識極強的原因。

一般到了秋季,雄蜂和處女蜂王就會外出交尾。

受精後的蜂王會尋找合適的地點越冬,原本的族群以及雄蜂會因為寒冷、饑餓或是微生物而毀滅。

等到來年春天,蜂王蘇醒,開始尋找落腳點。

它會親自建巢,這是胡蜂王國的基點,隨後產卵、育幼。

直到第一批幼蟲羽化成蟲後,子代才接替母親的工作,讓蜂王專心產卵。

這個期間,只要一點失誤整個蜂群就會覆滅,例如被天敵捕食,甚至多花些時間找住處都不行。

來年春天到來之前,它們都需要努力生存。

捕獵、採食,照顧蜂王和幼蟲,為了更加節約時間,它們將生殖權交由蜂王,將消化的任務交給幼蟲。

一隻胡峰(除了蜂王)壽命在45~120天之間,要完成傳宗接代的歷史使命,短短數十天怎麼會夠呢?

在《自私的基因》裡,用這麼一句話描寫蜜蜂自殺式殺敵——

一隻不育工蜂的死亡對它自己基因的影響,宛如秋天一棵樹落下一片樹葉對樹的基因的影響。

族群延續刻進了它們的基因裡,捨棄生命是它們最後的悲歌。

*參考資料

孫毓徽, 肖敏, 陳宗運, 楊賢義. 胡蜂蜇傷致病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 臨床急診雜誌, 2017.

郭雲膠, 李兆雲, 陶順碧. 胡蜂資源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J]. 中國農業資訊, 2017.

李俊蘭, 方海濤. 我國胡蜂的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 2008.

崔俊, 張躍甯, 李幸輝, 張雅林, 王培新, 李有忠, 李孟樓. 中國襲人胡蜂防治研究進展[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7.

李建軍, 和紹禹, 譚墾. 蜜蜂的敵害——胡蜂的研究進展[J]. 蜜蜂雜誌, 2005.

錢銳. 關於蜜蜂起源進化的討論[J]. 蜜蜂雜誌, 1997.

江敬晧. 德林校園之胡蜂調查和風險評估. 德林學報.

知乎回答:如何區分黃蜂、蜜蜂、馬蜂、胡蜂……各種蜂?

三蝶紀. 看《在下阪本》,認識蜇人胡蜂. 果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