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會孩子這樣暖心的事丨面對自殺 我們如何識別與安撫?

今天塞卡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女子為逼丈夫妥協而跳樓, 反被率先趕來的員警救了上來, 事後女子說:“我從來沒想到你們會這麼負責, 一下就來了。 ”

說實在話, 塞卡真的不知道應該是笑還是哭。

笑——幸好女子被就上來了。

哭——如果員警趕到不及時, 女子衝動之下真的跳樓了怎麼辦?

不管女子自殺的初衷多麼的讓人無語, “自殺”這個話題, 真的很沉重。

在我們國家, 女性與孩子自殺的比率真的太高了。

2017年2月3日, 雲南年僅15歲留守少年除夕夜自殺, 並留下遺書:爸, 我死了你就高興了。

2017年2月24日, 一位17歲《暴走漫畫》的粉絲, 因為抑鬱症, 晚上12點在自家房間內嗑下8片頭孢和一瓶白酒自殺。

2017年2月26日, 一女子因與丈夫爭吵想不開, 喝農藥之後欲臥軌自殺, 被民警和保安趕到將其從鐵路上抬下來。

2017年3月8日, 在商洛市區一年輕女子在丹江公園喝農藥自殺。

這些發生在最近一段時間的自殺事件, 讓人感覺沉重而又痛心。

為何我們國家自殺人數如此之多?他們都是因為什麼自殺?如果有自殺傾向我們怎麼辨別?

我國自殺現象頻發, 每年有25萬人自殺, 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未遂指出現了自殺意念的人採取了自殺行動, 但由於各種原因, 而未能成功, 獲得挽救。 但可造成傷殘後果。 )。

在我國, 自殺的女性多於男性, 而國外則與我們相反, 國外自殺的男性多於女性。

自殺已經逐漸成為我國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 。

很沉重, 但是不得不思考。

為什麼自殺群體這麼龐大?自殺和什麼因素有關沒?

有的, 自殺和這些因素有關。

1、有關死亡的經歷:有過死亡經歷或者有過自殺經歷的群體會有再次自殺的行為。

2、精神疾病:患有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群體會有自殺行為。

3、遭受其他心理壓力與應激事件:遇到重大應激事件(例如:重要的人去世、天災人禍等), 在工作、生活或學習中遭受壓力巨大無法面對時, 這類群體會存在自殺行為。

4、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力不強的群體會有自殺行為。

5、宗教信仰與文化 :一些有著宗教信仰的群體對自殺存著敬畏之心, 認為自殺是神聖的, 這一類群體可能會出現自殺行為。

6、家庭、婚姻狀況: 當家庭、婚姻中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激烈爭吵、夫妻離婚、婆媳關係等問題),其中女性更容易出現自殺行為。

7、社會經濟地位:失去工作、金錢、地位、自尊這類群體可能存在自殺行為。

8、年齡:在年齡範圍,青少年,老年更容易出現自殺行為。

除此之外,自殺還具有傳染性。

1、自殺者的親屬或後代的自殺率高於常人。

2、媒體報導自殺事件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

不少研究都介紹過,因影視、廣播等媒體詳盡報導一些自殺事件,而使社會上自殺或企圖自殺者增加的事實。

日本曾出現一位走紅女演星跳樓自殺事件,此後的幾個月中,連續不斷出現採用類似方式而自殺的事件,其中女學生居多。

築波大學發生過一男性教師從理工大樓7層跳樓自殺,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後以同樣的方式自殺3人。

有研究表明,電視報導自殺事件確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越多媒體報導,內容越詳盡,則引致自殺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殺率上升約13%,男性上升5%。

而其中,媒體報導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其實說這麼多,塞卡也不是想批判媒體對自殺的詳細報導,塞卡更多的是想,將這些與自殺相關的知識,多說一些,多講一些,讓自殺的案例少一些,再少一些而已!

同時,無論是女性、孩子還是任何一個人自殺,在他們自殺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自殺的預兆的,而我們則是要識別這些預兆並且加強注意!

1.近期有過自傷或自殺未遂行為者。

2.流露出自殺意願者。

3.近期遭受了難以承受的巨大打擊者。

4.與人討論自殺方法者。

5.難治性軀體疾病患者。

6.精神病患者。

7、將至愛的物品送給朋友或家人。

8、談及“死亡”、“離開”或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等。

當大家遇到這些情況時,請務必認真考慮相信他的話。

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可能遇到了什麼麻煩,他們在不經意之間發出去救訊號。

所以遇到這類情況時,一定要給予這類人群更多的關愛和支援。

除此之外,告知他的親人或者報警都是有必要的行為。

就算是心理諮詢師發現自己的諮詢者有自殺傾向或者自殺行為的時候,也會主動向家屬或者員警提供相關情況,這時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是不存在的!

當你遇到正在自殺的個體時,你第一時間應該做的是穩定自殺個體的情緒。

在自殺個體情緒衝動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自殺行為,所以穩定自殺個體的情緒是關鍵而又重要的一步。

之後你可以與自殺個體建立關係,主動關心他,鼓勵他,聆聽他的心聲和感受,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

助人,真的會讓人感到快樂。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暖心的故事。

最早是在2013年7月,一名匿名的網友在百度百科發帖問“手上的動脈在哪?要具體”,之後有熱心網友回答說“你想咋啊???我愛你”。

看到這個問題和回答的一瞬間,大家是否都覺得這個回答很莫名其妙,可是你再仔細想想,卻覺得無比暖心。

暖心。

這還沒有結束,看到報導後,塞卡也在百度、搜狗、知乎等網站輸入“自殺”的字眼,出來的網頁前兩條資訊都是這樣的。

這些東西不是沒有,而是我們沒有去關注,而我們現在去關注,還不算晚!

塞卡說:

對於想要自殺的群體,塞卡想說,在你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在關注著你,請不要放棄!

- end -

6、家庭、婚姻狀況: 當家庭、婚姻中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激烈爭吵、夫妻離婚、婆媳關係等問題),其中女性更容易出現自殺行為。

7、社會經濟地位:失去工作、金錢、地位、自尊這類群體可能存在自殺行為。

8、年齡:在年齡範圍,青少年,老年更容易出現自殺行為。

除此之外,自殺還具有傳染性。

1、自殺者的親屬或後代的自殺率高於常人。

2、媒體報導自殺事件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

不少研究都介紹過,因影視、廣播等媒體詳盡報導一些自殺事件,而使社會上自殺或企圖自殺者增加的事實。

日本曾出現一位走紅女演星跳樓自殺事件,此後的幾個月中,連續不斷出現採用類似方式而自殺的事件,其中女學生居多。

築波大學發生過一男性教師從理工大樓7層跳樓自殺,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後以同樣的方式自殺3人。

有研究表明,電視報導自殺事件確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越多媒體報導,內容越詳盡,則引致自殺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殺率上升約13%,男性上升5%。

而其中,媒體報導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其實說這麼多,塞卡也不是想批判媒體對自殺的詳細報導,塞卡更多的是想,將這些與自殺相關的知識,多說一些,多講一些,讓自殺的案例少一些,再少一些而已!

同時,無論是女性、孩子還是任何一個人自殺,在他們自殺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自殺的預兆的,而我們則是要識別這些預兆並且加強注意!

1.近期有過自傷或自殺未遂行為者。

2.流露出自殺意願者。

3.近期遭受了難以承受的巨大打擊者。

4.與人討論自殺方法者。

5.難治性軀體疾病患者。

6.精神病患者。

7、將至愛的物品送給朋友或家人。

8、談及“死亡”、“離開”或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等。

當大家遇到這些情況時,請務必認真考慮相信他的話。

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可能遇到了什麼麻煩,他們在不經意之間發出去救訊號。

所以遇到這類情況時,一定要給予這類人群更多的關愛和支援。

除此之外,告知他的親人或者報警都是有必要的行為。

就算是心理諮詢師發現自己的諮詢者有自殺傾向或者自殺行為的時候,也會主動向家屬或者員警提供相關情況,這時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是不存在的!

當你遇到正在自殺的個體時,你第一時間應該做的是穩定自殺個體的情緒。

在自殺個體情緒衝動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自殺行為,所以穩定自殺個體的情緒是關鍵而又重要的一步。

之後你可以與自殺個體建立關係,主動關心他,鼓勵他,聆聽他的心聲和感受,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

助人,真的會讓人感到快樂。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暖心的故事。

最早是在2013年7月,一名匿名的網友在百度百科發帖問“手上的動脈在哪?要具體”,之後有熱心網友回答說“你想咋啊???我愛你”。

看到這個問題和回答的一瞬間,大家是否都覺得這個回答很莫名其妙,可是你再仔細想想,卻覺得無比暖心。

暖心。

這還沒有結束,看到報導後,塞卡也在百度、搜狗、知乎等網站輸入“自殺”的字眼,出來的網頁前兩條資訊都是這樣的。

這些東西不是沒有,而是我們沒有去關注,而我們現在去關注,還不算晚!

塞卡說:

對於想要自殺的群體,塞卡想說,在你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在關注著你,請不要放棄!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