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普及新媒體特性護佑資訊安全

法制網評論員 杜曉

2017年4月15日是我國第二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 要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資訊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近年來, 隨著電信網路詐騙的日益增多, 資訊安全問題變得愈發突出, 構建國家安全體系需要大力維護好資訊安全。

資訊安全是資訊技術雙刃劍效應的集中體現。 一方面, 資訊技術越發達, 個人資訊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 程度也越深。 從文字、圖片到音訊、視頻, 在資訊技術節節攀升的同時,

個人資訊保護也越來越無險可守, 越來越輕易就能被用來在更加廣袤的時間和空間中傳播。 另一方面, 資訊技術的發達, 讓一些遠端、非現場的犯罪更加複雜、隱蔽、多樣化, 令人防不勝防。

除了運用法律手段大力規制之外, 從過往的一些案例來看, 要切實維護好資訊安全, 讓盡可能多的人樹立起高度的資訊安全觀念, 還需要不斷普及新媒體特性, 這對於整個國家安全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媒體是資訊技術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徑, 以個人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在硬體如手機和軟體如APP兩方面發展得異常迅猛, 一般人的認識、觀念難以追上其發展步伐, 而且新媒體融合、交互的能力遠超傳統媒體,

進而構築起十分複雜的生態系統, 令人更加一頭霧水、顧此失彼, 容易在資訊安全方面引發連鎖反應, 加大了人們防範資訊安全風險的難度。 比如在有的電信網路詐騙案件中, 受害者在某個平臺帳號被盜之後, 其他平臺帳號接連不保。

儘管每個人都能接觸新媒體、使用新媒體, 但是面對新媒體如此複雜的特性, 如果不能及時、深入瞭解, 就無法準確知道資訊安全的漏洞和風險在哪裡, 甚至表現出一種“無知者無畏”的狀態。 隨著物聯網、雲計算、虛擬實境等技術的逐漸成熟, 前沿領域還在不斷延伸, 人們對於新媒體特性更加難以把握, 某些潛在影響也已經不局限于資訊安全, 同樣涉及到其他安全領域。

時至今日, 即便是一流的資訊安全專家, 也難以給出盡善盡美的解決方案, 還是會反復強調提升個人資訊安全風險防範意識的重要性, 而這需要建立在對新媒體相當程度的熟悉、理解基礎之上。

國家安全教育日是人們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特別是資訊安全風險防範意識的良好契機。 當前還需要做的一項工作就是不斷推進“網路扶貧”、“資訊扶貧”, 抹平數位鴻溝。 那些對於新媒體特性不夠瞭解乃至生疏的人群, 有些是因為經濟實力不夠, 或者是所處地區不夠發達, 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新媒體的機會相對較少, 比如徐玉玉就是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 資訊時代, 資訊傳播的不均衡會給社會生活很多方面埋下安全隱患。

各地各有關部門在這方面要切實有所作為, 從各個方面不斷加大投入、提高宣傳力度, 護佑資訊安全, 夯實國家安全體系根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