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南日報農村版:平橋區脫貧路上的職業教育力量

2月24日的信陽, 一掃前兩天暴雪帶來的寒冷, 天氣晴好。 河南日報農村版“走基層看脫貧”採訪團走進信陽市平橋區震雷山風景區, 在這裡, 依山坐落著占地千余畝的平橋區職業教育集團實訓基地。

“在學校裡學了國學、禮儀還有訂票等專業課, 覺得很實用。 ”河南信陽航空服務學校2015級秋航班的學生虞夢詩告訴記者, 她今年17歲, 在學校已經學習兩年, 馬上就要實習了, 實習期每月可以拿兩千多元的工資, 實習結束可以選擇學校推薦的單位直接上班。 “上學時有政府發的‘代金券’, 剩下的學費實習期就能全部掙回來,

一上班就可以賺錢補貼家裡了。 ”虞夢詩的眼睛裡滿是憧憬。

虞夢詩學習的實訓基地, 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學校”, 在這片平橋區計畫投資8億元、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的基地內, 中間是學校教育培訓機構, 周邊是車間, 一個車間連著一個企業, 學校開設的每個專業都有一家企業在校生產、辦公。 這就是廣受業界讚譽的職業教育“平橋樣板”:“職業學校+實訓基地+企業”的職教模式。 “在實訓基地建廠, 不愁招工的事情。 我們在基地邊建廠邊試產, 職業學校針對我們企業招生培訓, 待廠房建起來, 熟練工人也可以直接上崗了。 ”“前校後廠”的新路子樂壞了從四川來投資的信陽智航航空科技公司的總經理楊紅。

記者隨意走進一間教室,

看到機器旁一位老師傅帶著幾個學徒正在擺弄著一個零部件。 “這是我們的‘三明治’教學法, 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 可以立刻運用到真實的工作環境, 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又可以馬上帶回課堂, 由老師分析指導, 真正實現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完全結合。 ”河南信陽航空服務學校的校長劉品生告訴記者, 把企業引進基地後, 企業培訓的就是自己的工人, 企業捨得投資買設備, 派最優秀的技工、工程師來教, 學校實現了理論教學和車間實踐一體化, 職業教育和職業生涯達到了完美的無縫銜接。

平橋區是傳統農區, 總人口85萬, 有23萬農村富餘勞動力。 一方面是產業發展迫切需要技術工人, 另一方面是渴望就業的人群迫切需要技術培訓,

怎麼辦?虞夢詩提到的“代金券”, 就是平橋區實施的職教扶貧的做法之一。 區政府每年拿出財政預算500萬元, 向每一名有培訓願望的群眾發放1000元的“代金券”, 在職教集團任何一家培訓機構都可以使用, 結業後培訓機構憑“代金券”和結業證書報銷培訓費用。

“把全區所有上不起學、上不了學的孩子, 一個不少、一個不落地免費培訓一遍, 讓他們學一門技術, 謀一個出路。 ”這是平橋區委書記王繼軍2010年說的一番話。 政府投資職業教育劃不划算?為此, 他們算了這樣一筆賬, 政府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 用於免費職業教育, 可培訓5000名工人。 如果能帶動他們年薪提高一萬元以上, 僅此一項收入就達到5000萬元, 還可以帶動5000個家庭走上致富路。

這是回報率很高的一筆民生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