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延津“三級書記例會”為啥不是“會”?看“發起人”祁文華咋說?

導讀

自2014年5月以來, 延津縣“三級書記例會”制度運行近3年, 例會每月一次“雷打不動”定期召開, 借此傾聽基層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 集納社會各界智慧, 凝聚全縣上下共識, 齊心協力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難點、熱點問題, 已成為當地破解各種社會難題、引領基層治理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金鑰匙。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跳轉河南日報電子版查看詳細內容)

作為“三級書記例會”制度的發起人, 這項制度怎麼用?有啥用?來聽聽延津縣委書記祁文華怎樣說吧……

△《河南日報》4月14日版樣

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

——縣鄉(鎮)村三級書記例會制度的實踐探索

□祁文華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重在基層, 難在基層。 近年來, 延津縣堅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 牢牢抓住基層黨建這個“牛鼻子”, 創新性地建立了縣鄉(鎮)村三級書記例會制度,

以党的建設引領基層治理創新, 切實讓群眾感受到了黨的溫暖。

建立掌握社情民意的“直通車”, 真正走進群眾的心坎

邁進群眾的門檻容易, 走進群眾的心坎不易。 把群眾的需求瞭解清、解決好, 架起聯繫群眾的“連心橋”, 是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關鍵。

三級書記例會源起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2014年, 中央在市級以下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正處於我國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 群眾的利益需求多元化, 各種矛盾問題頻發, 稍有不慎就會給黨群幹群關係帶來傷害。 比如, 部分基層黨組織戰鬥力不強, 難以適應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需要;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薄弱, 難以滿足群眾提升生活品質的需要;一些信訪案件長期得不到有效化解, 難以得到群眾的理解和信任;部分幹部作風浮漂、浮在面上, 難以和群眾打成一片等。 這些問題非常具體、量特別大, 是長期困擾基層治理工作且又無法回避的難點, 縣鄉(鎮)村三級書記例會制度由此應運而生,

旨在通過三級聯動、合拍共振, 消除民意梗阻、政策棚架, 常態化地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破解基層治理工作中的諸多難題, 使群眾路線要求在延津落地生根。

三級書記例會的核心在於書記抓、抓書記。 書記是“領頭雁”和“主心骨”, 三級書記例會堅持書記抓、抓書記, 具體抓、抓具體, 始終以人民群眾為中心。 三級書記, 三個層級, 各有分工, 各有優勢, 村級黨組織書記離群眾最近、與群眾接觸最緊密, 最能瞭解群眾需求, 是群眾意願的反映者和建議者;鄉鎮黨委書記最瞭解本轄區的發展情況, 是各種問題解決措施的協調者、執行者;縣委書記作為一個縣的總指揮, 是會議研究事項的決策者和拍板者,

既壓實了責任, 又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在全縣形成了三級書記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體系, 真正發揮了黨委和黨委書記的主導作用, 體現了“視民知治不”的要求。

△延津縣委書記祁文華

三級書記例會跳出了會議怪圈、彌補了制度缺陷。 三級書記例會嚴格來說不是一種會議, 而是一個議事定事辦事的平臺,有探討、有研究、有落實,覆蓋了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全過程,是彌補基層治理缺陷的制度創新。基層治理的難題,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會議能夠解決的,相比黨代會、人代會、縣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三級書記例會更加常態化、具體化,研究的事項小到家長里短,大到信訪穩定;小到一家一戶衛生,大到人居環境改善;小到個人致富,大到鄉村經濟,解決了其他會議涵蓋不了的問題,真正使群眾的“聲音”有人知、群眾的“需求”有人辦。

規範聯繫服務群眾的“金鑰匙”,真正打開群眾的心鎖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三級書記例會制度,是聯繫服務群眾、實現治理重心下移的一把“金鑰匙”,必須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做到久久為功,長期堅持,務求實效。

堅持就是最好的落實。2014年6月,《縣鄉(鎮)村三級書記例會制度》以縣委檔正式印發,例會由縣委書記召集並主持,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參加,根據工作需要相關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和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列席,主要任務是傳達上級政策、聽取下級建議、研究“三農”工作、推廣先進經驗。三級書記例會制度建立之初,每週召開一次,用了3個月時間實現了全縣所有行政村(居委會)的全覆蓋,此後每月召開一次,雷打不動,從未間斷,三級書記定期溝通思想、交流經驗,解剖麻雀、處理問題,始終把握工作的主動性和前瞻性,目前已累計召開三級書記例會41次,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許多村黨組織書記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當村支書以來,還是第一次和縣委書記面對面交流。”如今已成為了常態。

群眾個個成為“意見簍子”。起初,有部分村黨組織書記認為是走形式,問題說了也不會有人管,意見提了也是白提,發言並不積極踴躍,經過幾次會議後,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個個都成了“意見簍子”,提出的問題更加具體,更加符合農村實際。據村黨組織書記反映,不是他們是“意見簍子”,而是群眾個個都是“意見簍子”,看到通過三級書記例會辦理的實事,群眾現在有啥問題都找村黨組織書記,這一方面是解決了群眾的所期所盼,另一方面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和諧,把群眾緊密地團結在了党的周圍。

台賬管理提升落實速度。“千條萬條,不落實就是白條”。對每次例會反映出來的問題,由縣委組織部進行梳理歸類,建立台賬,明確責任,限期解決,村裡解決不了的問題鄉里解決,鄉里解決不了的問題縣裡解決;對重大事項通過縣委常委會會議、縣黨政聯席會議等集體研究解決,必要時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現場辦公、現場決策,確保問題以最快速度解決,達到群眾滿意。列入台賬的事項全部由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進行跟蹤督查,完成進度及時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注重健全完善制度體系。三級書記例會制度作為議事平臺,尚不足以完全彌補基層治理的制度缺陷,對此我們又配套建立完善了領導幹部蹲點調研制度、縣級領導幹部聯繫鄉村制度、書記縣長直通車制度、縣級黨政領導幹部接訪處訪工作制度、領導幹部現場辦公制度、決策評估糾錯制度、權力清單服務承諾制度、督促查辦問責制度、農村幹部創先爭優激勵保障制度等九項制度,這十項制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一竿子插到底,既保證了能夠多管道發現問題,又保證了能夠深入調研、解決問題,避免推諉扯皮、人浮於事,釋放了執行的“強度”,激發了幹部的“熱度”,提升了服務的“溫度”。

用好檢驗施政得失的“試金石”,真正化解群眾的心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三級書記例會堅持聚焦基層、聚焦群眾,讓基層幹部群眾充分參與到決策中來,群眾不滿意、不高興、不答應的,堅決不做、不行、不施,41次三級書記例會共解決經濟發展、信訪穩定、民生改善、幹部作風等問題580餘個,辦理民生實事520件,通過發自內心的真情服務,得到了群眾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擁護。

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基層黨組織處在第一線、最前沿,其領導能力和工作水準,直接決定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不能落實到“最後一公里”。三級書記例會圍繞打好“陣地戰”、選好“領頭雁”,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改變家鄉的意願和能力,實施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清零行動”,選優配強黨組織班子,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同時,建立了農村幹部創先爭優激勵保障制度,充分運用政治、報酬、保障“三重激勵”,有效提升了農村幹部投身發展、為民辦事的熱情和動力。

實現了黨員幹部作風轉變。基層幹部是治理體系中的具體運行者,其作風好壞直接決定著治理能力的水準和有效性。三級書記例會除聚焦發展和民生外,也更加注重解決幹部作風問題,針對群眾反映的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等問題,研究制定了《延津縣整治懶政怠政為官不為責任追究辦法》《延津縣宣導勤政擔當為官有為容錯免責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抓住不落實的事,盯住不落實的人,嚴肅進行問責,讓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幹部受到懲處,引導廣大幹部敢於擔當、積極作為。

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矛盾糾紛大多發生在基層,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現實需要。三級書記例會研究制定了《關於在全縣城鄉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的意見》,全面推行城鄉網格化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實行縣、鄉、管理區、村四級網格管理體制,將平安建設、便民服務、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工作落實到網格中,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實現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真正讓群眾感覺到組織就在家門口,幹部就在眼門前。

推動了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群眾富裕了,社會才安定,治理就有效。利用三級書記例會平臺,對全縣的重大決策、重點工作進行廣泛徵求意見,在縣域發展層面,確立了建設“創新、富裕、文明、生態、開放”新延津的奮鬥目標,明確了“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糧食生產核心區、鎮(鄉)中心區”四區建設的工作重點;在鄉村層面,對各鄉鎮、村產業特色和優質資源進行逐一分析研究,提出發展規劃的建議,使謀劃的工作更加符合群眾意願,更加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

△延津小麥素有“中國第一麥”的美譽,創造6項“全國第一”

近年來,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並位居全市前列,培育出食品加工、節能環保兩大主導產業,“中國第一麥”品牌叫響全國,榮獲了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中國優質小麥產業化示範縣、全國小麥全產業鏈產銷銜接試點縣等榮譽稱號。

歡迎轉載,但請務必在文章開頭醒目處注明來源“河南日報新鄉觀察(ID:hnrbxxz)

而是一個議事定事辦事的平臺,有探討、有研究、有落實,覆蓋了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全過程,是彌補基層治理缺陷的制度創新。基層治理的難題,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會議能夠解決的,相比黨代會、人代會、縣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三級書記例會更加常態化、具體化,研究的事項小到家長里短,大到信訪穩定;小到一家一戶衛生,大到人居環境改善;小到個人致富,大到鄉村經濟,解決了其他會議涵蓋不了的問題,真正使群眾的“聲音”有人知、群眾的“需求”有人辦。

規範聯繫服務群眾的“金鑰匙”,真正打開群眾的心鎖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三級書記例會制度,是聯繫服務群眾、實現治理重心下移的一把“金鑰匙”,必須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做到久久為功,長期堅持,務求實效。

堅持就是最好的落實。2014年6月,《縣鄉(鎮)村三級書記例會制度》以縣委檔正式印發,例會由縣委書記召集並主持,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參加,根據工作需要相關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和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列席,主要任務是傳達上級政策、聽取下級建議、研究“三農”工作、推廣先進經驗。三級書記例會制度建立之初,每週召開一次,用了3個月時間實現了全縣所有行政村(居委會)的全覆蓋,此後每月召開一次,雷打不動,從未間斷,三級書記定期溝通思想、交流經驗,解剖麻雀、處理問題,始終把握工作的主動性和前瞻性,目前已累計召開三級書記例會41次,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許多村黨組織書記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當村支書以來,還是第一次和縣委書記面對面交流。”如今已成為了常態。

群眾個個成為“意見簍子”。起初,有部分村黨組織書記認為是走形式,問題說了也不會有人管,意見提了也是白提,發言並不積極踴躍,經過幾次會議後,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個個都成了“意見簍子”,提出的問題更加具體,更加符合農村實際。據村黨組織書記反映,不是他們是“意見簍子”,而是群眾個個都是“意見簍子”,看到通過三級書記例會辦理的實事,群眾現在有啥問題都找村黨組織書記,這一方面是解決了群眾的所期所盼,另一方面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和諧,把群眾緊密地團結在了党的周圍。

台賬管理提升落實速度。“千條萬條,不落實就是白條”。對每次例會反映出來的問題,由縣委組織部進行梳理歸類,建立台賬,明確責任,限期解決,村裡解決不了的問題鄉里解決,鄉里解決不了的問題縣裡解決;對重大事項通過縣委常委會會議、縣黨政聯席會議等集體研究解決,必要時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現場辦公、現場決策,確保問題以最快速度解決,達到群眾滿意。列入台賬的事項全部由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進行跟蹤督查,完成進度及時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注重健全完善制度體系。三級書記例會制度作為議事平臺,尚不足以完全彌補基層治理的制度缺陷,對此我們又配套建立完善了領導幹部蹲點調研制度、縣級領導幹部聯繫鄉村制度、書記縣長直通車制度、縣級黨政領導幹部接訪處訪工作制度、領導幹部現場辦公制度、決策評估糾錯制度、權力清單服務承諾制度、督促查辦問責制度、農村幹部創先爭優激勵保障制度等九項制度,這十項制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一竿子插到底,既保證了能夠多管道發現問題,又保證了能夠深入調研、解決問題,避免推諉扯皮、人浮於事,釋放了執行的“強度”,激發了幹部的“熱度”,提升了服務的“溫度”。

用好檢驗施政得失的“試金石”,真正化解群眾的心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三級書記例會堅持聚焦基層、聚焦群眾,讓基層幹部群眾充分參與到決策中來,群眾不滿意、不高興、不答應的,堅決不做、不行、不施,41次三級書記例會共解決經濟發展、信訪穩定、民生改善、幹部作風等問題580餘個,辦理民生實事520件,通過發自內心的真情服務,得到了群眾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擁護。

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基層黨組織處在第一線、最前沿,其領導能力和工作水準,直接決定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不能落實到“最後一公里”。三級書記例會圍繞打好“陣地戰”、選好“領頭雁”,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改變家鄉的意願和能力,實施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清零行動”,選優配強黨組織班子,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同時,建立了農村幹部創先爭優激勵保障制度,充分運用政治、報酬、保障“三重激勵”,有效提升了農村幹部投身發展、為民辦事的熱情和動力。

實現了黨員幹部作風轉變。基層幹部是治理體系中的具體運行者,其作風好壞直接決定著治理能力的水準和有效性。三級書記例會除聚焦發展和民生外,也更加注重解決幹部作風問題,針對群眾反映的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等問題,研究制定了《延津縣整治懶政怠政為官不為責任追究辦法》《延津縣宣導勤政擔當為官有為容錯免責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抓住不落實的事,盯住不落實的人,嚴肅進行問責,讓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幹部受到懲處,引導廣大幹部敢於擔當、積極作為。

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矛盾糾紛大多發生在基層,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現實需要。三級書記例會研究制定了《關於在全縣城鄉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的意見》,全面推行城鄉網格化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實行縣、鄉、管理區、村四級網格管理體制,將平安建設、便民服務、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工作落實到網格中,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實現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真正讓群眾感覺到組織就在家門口,幹部就在眼門前。

推動了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群眾富裕了,社會才安定,治理就有效。利用三級書記例會平臺,對全縣的重大決策、重點工作進行廣泛徵求意見,在縣域發展層面,確立了建設“創新、富裕、文明、生態、開放”新延津的奮鬥目標,明確了“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糧食生產核心區、鎮(鄉)中心區”四區建設的工作重點;在鄉村層面,對各鄉鎮、村產業特色和優質資源進行逐一分析研究,提出發展規劃的建議,使謀劃的工作更加符合群眾意願,更加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

△延津小麥素有“中國第一麥”的美譽,創造6項“全國第一”

近年來,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並位居全市前列,培育出食品加工、節能環保兩大主導產業,“中國第一麥”品牌叫響全國,榮獲了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中國優質小麥產業化示範縣、全國小麥全產業鏈產銷銜接試點縣等榮譽稱號。

歡迎轉載,但請務必在文章開頭醒目處注明來源“河南日報新鄉觀察(ID:hnrbxx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