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紀念丁文江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舉行

丁文江紀念館。 熊珠琴攝

本報訊昨天是地質學家丁文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和泰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系列活動,

深切緬懷這位中國現代地質事業和地質科學的主要創始人。 當天, 丁文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丁文江學術思想研討會、科普報告會以及丁文江紀念館開館、丁文江研究會揭牌、《丁文江》電影開拍儀式等活動相繼舉行。

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壽嘉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裴榮富,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首都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于洸,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賈躍明, 中國地質圖書館館長劉延明,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常勝梅, 以及國家、省、市國土系統有關領導, 省檔案局有關領導,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 地質界代表, 丁文江先生親屬等出席相關活動。

丁文江出生在泰興黃橋, 15歲赴日本留學, 後又輾轉英倫, 學成歸國後, 以“天生能辦事”的行政才幹和組織能力, 與章鴻釗、翁文灝一起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地質調查所、地質研究所, 發起、創建中國地質學會, 推動中國地質科學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躋身世界先進水準, 被譽為中國地質科學的“開山大師”、“地學之父”, 贏得了世界級聲譽。

丁文江紀念館位於黃橋鎮米巷10號——丁文江故居丁家花園內, 這裡是丁文江誕生和少年時期生活、讀書的地方, 也是原黃橋戰役紀念館所在地。

丁家花園為清代園林建築,

地勢南低北高, 自南至北各進建築, 依次抬高, 每進建築之間為天井。 花園東部為迎賓待客區及花園, 中部為居住區, 西部為廂房。 建築均為硬山式屋面, 粉牆青瓦坡屋頂, 色調古樸典雅。 占地3785平方米, 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丁家花園分為東軸線、中軸線和西軸線三個區域。 東軸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橋戰鬥舊址——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 中軸線和西軸線均為丁文江紀念館, 展覽面積約500平方米。

中軸線主要是丁文江生平展示廳, 共四個展廳;西軸線為丁氏沿革廳、標本陳列廳, 共三個展廳。

紀念館通過大量的圖文資料、標本實物等, 向世人展示了丁文江的家國情懷和人格魅力。

《丁文江傳》作者、負責丁文江紀念館布展工作的泰興市文聯主席林林介紹,

丁文江紀念館布展得到了泰興籍院士王德滋和常印佛的關心和支持。 在兩位元院士倡議下, 共有八家單位向紀念館捐贈412件標本, 其中南京地質博物館捐贈71件、南京大學捐贈61件、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捐贈50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捐贈55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捐贈60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捐贈10件, 中國地質博物館捐贈105件,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捐贈重達3噸的古杯生物礁灰岩。

“紀念館標本主要分為三類;礦物、岩石、古生物。 ”林林介紹, 館內, 有一小塊藍銅礦極為珍貴, 這是中國地質博物館所捐贈。 藍銅礦常被作為原生銅礦的探礦指標。

在古生物類的展品中, 分別展出了一些無脊椎、有脊椎的生物標本。 這些展品分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捐贈。 “其中, 一個維氏大唇犀頭骨標本, 產生於晚中新世(中新世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 開始於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時代, 世所罕見, 為鎮館之寶。 ”

丁文江研究會將集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致力於文江先生的學術思想研討。

丁文江曾主持編寫《中國分省新圖》和《中華民國新地圖》, 並被合稱為《申報地圖》。 在國外, 這兩套地圖被稱為“丁氏地圖”, 英國皇家學會《地理雜誌》和美國紐約地理學會《地理評論》當年多次刊文評論, 認為是“最可靠的”中國地圖。 《丁文江》電影將主要圍繞“丁氏地圖”的誕生展開故事情節,展現丁文江獨特性格、傳奇經歷、紳士風格、愛國情懷。

《丁文江》電影將主要圍繞“丁氏地圖”的誕生展開故事情節,展現丁文江獨特性格、傳奇經歷、紳士風格、愛國情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