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巴菲特贏得十年賭注,指數型基金漸成投資主流

巴菲特10年前為提醒全球投資者在中長線投資時必須考慮的重點, 不惜與基金經理Ted Seides訂下賭約。 他旗下基金可以最多投資於5只對沖基金, 並在10年間表現必須優於無人管理的標普500指數基金為目標。 巴菲特挑選Vanguard旗下低費用率的標普500指數基金, 而Ted Seides則挑選5只對沖基金中的基金。 美股經歷9年牛市, 投資者利用指數基金幾乎獨享收益, 反觀必須每年支付20%表現費分給主動投資的基金經理, 巴菲特過去一直建議投資者投資于指數基金, 也不應投資于收費高昂的主動投資基金, 包括部分認可的長期基金及對沖基金類別等;都因主動投資基金的收費率為(2% & 20%),

即2%管理費及20%表現費, 過去10年共收取投資者共千億美元收益, 似乎非常誇張!

牛市更不利對沖基金及主動型基金的表現。 對沖基金策略可運用多空持倉, 故時常多頭與空頭一起進行, 形成淨多頭持倉及淨空頭持倉同時持有情況;而在慢牛下淨多倉不足100%, 若整體投資組合看好及建立看多頭持倉至160%, 但若看空持倉80%, 淨多頭持倉即僅有80%, 故比不上100%的指數基金, 另外還必須支付20%分成費, 管理費一般約為2%至3%;若為基金中的基金, 管理收費率更再多加一倍。 根據晨星從2009年至今的資料顯示, 在28個季度中, 傳統的股債指數基金之整體表現在22個季度優於對沖基金指數, 近期對沖基金的負面新聞接踵而來,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毫不客氣直指對沖基金收費昂貴及表現欠佳外, 還指出指數基金的長遠回報較對沖基金更有利投資者。 過去10年間表現優於標普500指數表現者, 簡直屈指可數。 就算10年裡真的出現這位基金經理又如何?或可能至表現出色7、8年後, 其他投資者才會知曉。 不少知名投資經理在其內地或新興市場表現不盡如意, 如香港、中國或其他地區自金融海嘯後一直處於熊市, 期間只有波動、並沒有大幅上升。

指數基金發源於1976年8月時的指數公募基金, 一種與股市指數同步;持有指數成分股然後跟隨股市升跌, 不主動買入或賣出且收費極低的指數基金, 全球首支指數基金為1976年底由領航基金發行的第一指數信託(First Index Trust)。

隨後40年, 指數基金(債券, 股指, 商品等)逐步發展成資產總額達到3.9萬億美元, 2016年, 流入指數型(被動管理)基金資金額超過了主動型管理基金, 指數基金的收費平均在資金0.11%-0.30%, 而且沒有收益分成, 可謂盈利都歸投資者。

被動型基金(尤其是ETF)在開始增強影響力, 其中, 降低管理費用, 是被動型基金對投資領域的最大貢獻。 投資者買入並持有ETF。 這種做法更加立足中長期。 投資者看重ETF的追蹤能力和低廉成本。 較低的管理費用、簡單便捷和自動化, 讓全權委託的投資組合管理服務進入了小額投資者可企及的範圍。 ETF相當透明且流動性好, 它們性價比高, 個人投資者通過單位信託投資一些資產類別的成本會非常高,

但ETF可以幫助投資者低成本地投資這些資產。 另一方面, 指數追蹤型產品已經佔據了機構投資者被管理資產的三分之一。

市場一直認為全球投資方向仍以G2為主, 即中國及美國。 畢竟美國目前仍處於霸主位置, 倘若美股及美國經濟欠佳, 全球經濟必然受拖累!美國亦暫時擁有全球最優質上市企業的股市, 投資者不妨觀察這些企業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的表現。 當年金融海嘯源於美國, 如今美國經濟率先復蘇, 形成美國疲軟、全球亦衰落, 故投資者宜考慮投資於美股指數外, 未來5-10年, 投資於中國主要股指的指數型基金或將成為全球投資者及內地投資者不可缺少的投資標的, 受惠於中國經濟穩健成長,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 中國股市投資環境完善成熟, 相較於動盪的新興市場與發展停滯的歐日市場, 中國境內指數(債券, 股指等)基金有機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 包括在香港地區發行的北上指數基金亦將受到追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