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華為生意架構完成,阿裡巴巴感覺危機!馬雲、任正非將展開博弈!

2017年以後, 在本地市場有一番持續的博弈。 不過也是中國ICT基礎設施融合加深的動向。

最近, 任正非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每到一處都會成為各省市領導的座上賓,

地方媒體和企業紛紛拋向橄欖枝。 過去多年, 華為雖然也做政府部門單子, 尤其依賴運營商, 但整體來說, 任正非似乎刻意與政府、官員保持著距離。 當話題涉及國際化時, 有時還有種隱秘地淡化紅色的用意。 但時光變了。 過去華為集中在運營商業務上, 現在更多期待企業級業務。 而發展企業級業務, 它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跟政府保持太多距離。 國民經濟中關鍵行業, 往往都是國有性質或政府管控較深的領域。 政務不用說, 華為擅長的電信領域不用說, 諸如金融、電力、大交通等等領域, 莫不如此。 當然還有一些關鍵的製造業。

這就意味著, 華為到了一個必須跟政府密集打交道甚至抱大腿的週期。

任正非本人這兩年跟政府開始走得更近, 去年甚至還多次在國家領導人旁邊現身。 我在任正非在虹橋機場被前同事偶然拍到的話題上說過, 即便沒有偶拍, 他也到了一個通過大眾注意力向當局、整個社會傳遞某種開放形象的週期。 面對諸多行業, 跟政府打交道, 需要部分務虛, 需要涉入城市治理甚至整個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提升, 從而需要打包成一種整體的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 物聯網, 雲計算, 都是如此。 通過地方政府然後向下宣貫, 容易形成示範效應。

但這種動向就會引發新的博弈。 因為巨頭們都在通過這類策略滲透同類市場。 比如, 阿裡、騰訊們也在快速本地市場, 也在嫁接地方政府。

比如之前的“雲上貴州”,

就是阿裡雲平臺第一個整體合作的地方專案。 其他區域、關鍵的政府機構, 也持續嫁接合作, 阿裡與金融、海關、交通部門都有合作的案例。 截至目前, 當然, 整體上, 阿裡的優勢地盤仍在於龐大的中小企業群。 但是, 雙方在區域經濟的雲計算領域會有一場角逐。

華為早已經不是一家硬體公司(其實本來也不純粹是), 無論是運營商業務還是如今重點突起的企業級業務裡, 大量服務都是以軟體與互聯網形態體現。 新的ICT基礎設施服務商, 本身就是雲計算時代的構成部分。 要從互聯網維度審視它的存在。 而互聯網服務本身更多是軟體形態的服務。

政府市場一直是各家企業的爭奪的重點。 而目前政府對做實業的華為也有好感, 認為華為具有硬體企業的優勢。 企業和政府重要的決策系統和核心業務系統都可以通過華為的雲計算、政務雲來實現。

反觀阿裡, 更多以軟體形態提供服務。 它的開台, 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集成商。 它跟華為看上去不是那麼直接肉搏,

甚至還有很多層面的合作, 畢竟阿裡需要華為們的伺服器等產品。 但是, 後者也只是它的一部分。 在軟體與網路基礎設施服務形態, 它們會有持續的競爭。

本質上, 華為與阿裡都是基礎設施企業。 當然各有參差。 華為偏重硬體, 但也能提供雲管端的垂直一體服務, 甭看它常常說唄集成, 其實行業裡統籌力量很強。 這是一家善於韜光養晦的公司;阿裡幾年前也提出了雲端計畫, 馬雲甚至將它標榜為未來10年的戰略, 當時是跟從IT到DT一起論述的。 阿裡強大的賦能, 會攪動偌大的商業版圖, 動搖很多過去巨頭的生意。 同時, 跟著阿裡作生意的更多。 華為存儲已經很強, 也有更多垂直的佈局, 尤其是半導體。 阿裡存儲路徑不同, 但是資料庫很強大, 飛天系統及其周邊,有100多款產品方案。

相比華為,阿裡底層生態觸達更好。它有強大的資料優勢。華為也有資料,只是更多流動在管道中,B端部分直接變現會違反它的價值觀,C端的流量,比如華為消費者雲事業部,其實也已經有很多變現的手段,只是這部分還不能真正打破邊界去宣傳。

不過,華為在通訊業標準領域的地位,更具底層優勢。未來5G開啟後,它的整合力會更強大。

其實雙方在資料的價值觀上已經隔空交火。記得前年,就在阿裡雲北京一場大型發佈會後,華為方面幽幽地傳播了自己的資料價值觀。就是說,同樣是ICT類企業,它們雖然有很大差異,但就未來硬體趨於標準化,更多依靠軟體與網路定義來看,它們之間少不了競爭。過去兩家公司合作大於競爭,但2017年往後,在中國競爭的味道會濃於合作。

在全球範圍,任正非的名聲覆蓋面未必如馬雲,後者已像一個時代英雄。但任正非更有沉穩之氣,他被中國當局、以及海外諸國家視為中國原始創新的傳奇人物。他們都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但華為也不那麼輕鬆。這幾年,任正非雖然沒寫什麼華為的新冬天,但是幾乎每隔一段,都有危機意識的渲染。越是市場地位最強盛的時刻,行業裡往往醞釀著顛覆的生機。

昨天美國幾大巨頭在天空互聯網等領域的最新探索,華為的未來也充滿一些不明朗處。即便眼前,年報顯示出,未來一個週期,它也要面臨營收增長乏力、毛利進一步下滑的雙重壓力。它確實處於一段驅動性業務的轉軌期。

阿裡們也會給它新的壓力。聯通混改,即便阿裡最終不在其中,滲透電信運營商一定是它未來的動作。這個可以補足它在ICT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無論中國還是全球,未來相當長週期,忽視運營商都會充滿風險。用華為一名業務主管的話說,運營商渾身都是寶。所以,如果阿裡能參與混改,我並不以為這是出於當局的某種意志,要它參與,它一定有阿裡長久的願景。樂觀一點,其實,混改不僅涉及電信運營商,它也是中國互聯網業通過重塑基礎設施來獲得成長的動作。甚至也可以這麼說,它也是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期的關鍵信號。基礎設施部分割裂,縱向缺乏垂直整合,橫向又有區域條塊的分割,本就是中國多年來經濟缺乏效能的原因之一。

相信阿裡還會在全球範圍補足這一短板,從而獲得更強大的平臺整合力。

當然阿裡同樣面臨許多壓力。若將它的基礎設施列為觀察維度,它仍有很強大的生命力。未來多年,它與華為們的競爭不會處於下風。

當然,雙方仍會有深度的合作。只是,就生態來說,它們確實無法繞過巨大的博弈。記得去年初,阿裡與一幫本地企業成立物聯網聯盟,而幾乎同期,華為密集傳播它參與的NB-IOT,它的國際範更足。記得同期,英特爾也與美國一幫企業成立了類似的組織。

若從全球來說,這種動向反應出,未來的競爭,尤其是這種體量的公司,單體肉搏的案例會越來越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走向一種聯盟或生態競爭。

未來,在面向全球的佈局進程裡,兩家公司可能會有更多合作。這是後話了。2014年,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到影響未來多年全球科技業競爭格局的要素時,也提到了阿裡與華為。華為們與阿裡們在本地一定會有比較深的博弈,會持續多年。但是,同樣,這種博弈一是會促進科技板塊內部的整合,基礎設施的交匯會大幅降低整個社會的成本,效能也會提高;二是它也會推動本土各種產業之間發生融合,促進資料廣泛共用、流動。

未來真正的產業生機,會在交匯地帶。不經歷這個重構的過程,所謂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什麼供應側改革云云,都只會在過去的路徑裡,一個個都是孤島局面,怎麼可能真正實現。事實上,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種種理想的智慧概念,遲遲打不開局面,不在於技術,正在於各種產業壁壘與孤島效應。即便5G時代來臨,也不可能真正實現。這類概念都帶有烏托邦的印記。就像一個國家絕對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一樣,類似深度的科技概念,同樣不可能在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實現。它們都只是一個過程。

所以,將阿裡們、華為們現有生態博弈,放在這一層面,其實都不過是非常小的邊角之爭。它們都只不過從自己擅長的路徑走向融合的世界。

飛天系統及其周邊,有100多款產品方案。

相比華為,阿裡底層生態觸達更好。它有強大的資料優勢。華為也有資料,只是更多流動在管道中,B端部分直接變現會違反它的價值觀,C端的流量,比如華為消費者雲事業部,其實也已經有很多變現的手段,只是這部分還不能真正打破邊界去宣傳。

不過,華為在通訊業標準領域的地位,更具底層優勢。未來5G開啟後,它的整合力會更強大。

其實雙方在資料的價值觀上已經隔空交火。記得前年,就在阿裡雲北京一場大型發佈會後,華為方面幽幽地傳播了自己的資料價值觀。就是說,同樣是ICT類企業,它們雖然有很大差異,但就未來硬體趨於標準化,更多依靠軟體與網路定義來看,它們之間少不了競爭。過去兩家公司合作大於競爭,但2017年往後,在中國競爭的味道會濃於合作。

在全球範圍,任正非的名聲覆蓋面未必如馬雲,後者已像一個時代英雄。但任正非更有沉穩之氣,他被中國當局、以及海外諸國家視為中國原始創新的傳奇人物。他們都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但華為也不那麼輕鬆。這幾年,任正非雖然沒寫什麼華為的新冬天,但是幾乎每隔一段,都有危機意識的渲染。越是市場地位最強盛的時刻,行業裡往往醞釀著顛覆的生機。

昨天美國幾大巨頭在天空互聯網等領域的最新探索,華為的未來也充滿一些不明朗處。即便眼前,年報顯示出,未來一個週期,它也要面臨營收增長乏力、毛利進一步下滑的雙重壓力。它確實處於一段驅動性業務的轉軌期。

阿裡們也會給它新的壓力。聯通混改,即便阿裡最終不在其中,滲透電信運營商一定是它未來的動作。這個可以補足它在ICT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無論中國還是全球,未來相當長週期,忽視運營商都會充滿風險。用華為一名業務主管的話說,運營商渾身都是寶。所以,如果阿裡能參與混改,我並不以為這是出於當局的某種意志,要它參與,它一定有阿裡長久的願景。樂觀一點,其實,混改不僅涉及電信運營商,它也是中國互聯網業通過重塑基礎設施來獲得成長的動作。甚至也可以這麼說,它也是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期的關鍵信號。基礎設施部分割裂,縱向缺乏垂直整合,橫向又有區域條塊的分割,本就是中國多年來經濟缺乏效能的原因之一。

相信阿裡還會在全球範圍補足這一短板,從而獲得更強大的平臺整合力。

當然阿裡同樣面臨許多壓力。若將它的基礎設施列為觀察維度,它仍有很強大的生命力。未來多年,它與華為們的競爭不會處於下風。

當然,雙方仍會有深度的合作。只是,就生態來說,它們確實無法繞過巨大的博弈。記得去年初,阿裡與一幫本地企業成立物聯網聯盟,而幾乎同期,華為密集傳播它參與的NB-IOT,它的國際範更足。記得同期,英特爾也與美國一幫企業成立了類似的組織。

若從全球來說,這種動向反應出,未來的競爭,尤其是這種體量的公司,單體肉搏的案例會越來越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走向一種聯盟或生態競爭。

未來,在面向全球的佈局進程裡,兩家公司可能會有更多合作。這是後話了。2014年,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到影響未來多年全球科技業競爭格局的要素時,也提到了阿裡與華為。華為們與阿裡們在本地一定會有比較深的博弈,會持續多年。但是,同樣,這種博弈一是會促進科技板塊內部的整合,基礎設施的交匯會大幅降低整個社會的成本,效能也會提高;二是它也會推動本土各種產業之間發生融合,促進資料廣泛共用、流動。

未來真正的產業生機,會在交匯地帶。不經歷這個重構的過程,所謂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什麼供應側改革云云,都只會在過去的路徑裡,一個個都是孤島局面,怎麼可能真正實現。事實上,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種種理想的智慧概念,遲遲打不開局面,不在於技術,正在於各種產業壁壘與孤島效應。即便5G時代來臨,也不可能真正實現。這類概念都帶有烏托邦的印記。就像一個國家絕對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一樣,類似深度的科技概念,同樣不可能在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實現。它們都只是一個過程。

所以,將阿裡們、華為們現有生態博弈,放在這一層面,其實都不過是非常小的邊角之爭。它們都只不過從自己擅長的路徑走向融合的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