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圳生物醫學研究行政備案下月啟動

基因、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等治療技術已成為前沿醫學最活躍的領域, 而這些前沿生物技術也正紛紛進入臨床研究。 在臨床研究中,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受試者的利益呢?4月13日, 深圳市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正式掛牌, 這也是我國首個市級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 該委員會將牽頭擬定深圳市生物醫學研究審查倫理工作規範及技術標準, 嘗試在全國率先建立人類受試者保護體系。 據筆者瞭解, 從今年5月份開始, 深圳衛計委將正式啟動全市所有生物醫學研究的行政備案。

深圳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成立,

與深圳引入以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我國著名腫瘤學家柯楊教授的臨床研究方法學團隊密切相關。 通過此次合作, 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北大深圳醫院將與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進行合作, 在深圳市建設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臨床研究技術平臺和支撐體系。

將承擔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工作

啟動儀式上, 深圳衛計委主任羅樂宣表示, 深圳健康衛生事業起步雖晚, 但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發展很快, 目前全市圍繞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平臺僅省級以上就有約200個。 他透露, 此前深圳“三名工程”引入的100多個高層次團隊均以臨床科學建設為主, 此次引入的柯楊教授研究團隊是一個技術支撐性載體,

將幫助深圳培養一批懂臨床、會研究的高級人才, 提升整個深圳市醫療衛生行業的臨床研究和創新能力, 對於整個醫療及生物醫藥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與以往大量自發性、自由探索性的基礎研究不同, 臨床研究需要以臨床流行病思想方法、統計學、資訊學, 需要團隊合作、多中心進行。 目前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 還需要從培訓做起。 ”柯楊說, 研究設計需要指導, 專案監控管理也需要規範, 而倫理審查目前是缺失的一環。

生物醫學倫理審查有助於規範臨床研究。 對於此次合作的背景,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現有的各類生物醫學倫理委員都是圍繞某個疾病、研究項目等建立的, 也有地域性的,

儘管工作制度在完善, 審查水準在提高, 但仍存在難以保證獨立性、審查能力薄弱等問題。

據介紹, 作為一個區域性倫理委員會, 深圳市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掛牌後, 將牽頭擬訂深圳市生物醫學研究審查倫理工作規範及技術標準, 承擔深圳市重大多中心臨床研究及技術研究專案的倫理審查工作。

建醫療機構倫理委員會備案制度

此次合作還包括將引進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成熟的“臨床研究設計與方案撰寫國際訓練營”和“臨床研究設計培訓班”, 同時將不定期面向全市臨床醫生進行專家講座。 此舉有助於深圳臨床研究人才培養, 提升深圳醫療衛生行業創新發展。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兼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主席叢亞麗說,

深圳做好了相關工作可以為廣東省成立相關機構提供基礎, 並輻射到全國。 不過她表示, 這項工作並不容易, 進行受試者保護體系是非常有挑戰的, “這一體系如果建立起來, 也是開先河的”。

據悉, 去年10月, 國家衛計委出臺《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 深圳衛生部門也要求相關研究必須進行備案。 羅樂宣表示, 深圳今年5月份將正式啟動所有生物醫學研究的行政備案, 建立醫療機構倫理委員會備案制度, 並成立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 推動全市建立生物醫學研究的受試者保護體系, 促進生物醫學研究規範開展。

(責編:史抒逸(實習生)、陳育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