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火化後骨灰要趁熱灑到恒河,他們相信這樣才能儘快升入天堂

不知道印度民族, 是不是世界上將生與死看得最透徹的民族?不知道還有哪一個城市, 如印度聖城瓦拉納西般, 讓生與死、人與神、人類和動物,

如此這般地共用著一條河?這個只有100萬人口的城市, 如今依然還有87個河台。 這些河台中的大部分, 建於1700年前後。
它們中的一部分, 既用於火葬, 也用於沐浴。 另有一部分, 則只用於火葬而不能沐浴, 或者相反。 無論什麼用途, 它們大都與印度神話有關。
有些河台, 據傳說根本就是某些神為了某些原因, 親自修建的, 如達薩斯瓦梅朵河台, 馬尼卡尼卡河台。 有些, 則是印度國王, 甚至尼泊爾國王, 遠道而來建成的。
恒河是印度人的聖河, 聖河的那頭, 便是神們居住的天堂。 於是國王和富商們, 在河邊修起了許多臺階,
方便下到聖河中沐浴, 淨身去病消罪。 他們還希望這些人工修建的階梯, 是通往天堂之路, 尤其是在他們死後。 如果他們人生的路, 能最後在這裡走完, 將是無比幸運的事情。
在這84個河台中, 馬尼卡尼卡河台, 是印度歷史最悠久、最著名也最神聖的場所之一,
在印度教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 根據傳說, 這個河台是印度教中主掌守護與創造的毗濕奴神所建。 而他建這個河台, 又是為了印度教中另一主司毀滅與生殖之神濕婆神。
傳說濕婆神的妻子薩蒂, 因為不滿父親對丈夫的羞辱,
將自己投入熊熊烈火, 用生命捍衛丈夫的尊嚴。 悲憤又感動的濕婆神, 扛著妻子燃燒的屍體, 去到喜瑪拉雅山的深處, 從此避世不再見人。 見濕婆神守著薩蒂的屍體沉浸在無盡的哀思之中不能自拔, 毗濕奴用自己帶刀的轉輪, 將薩蒂的屍體砍成51塊, 撒到不同的地方。
濕婆神於是在每一個薩蒂墜落的地方,建起一個神廟,共建了51個。這些神廟成為印度教的性力派最重要的朝聖地。性力派認為,女神的性能力是創造宇宙萬物的根源和動力。但濕婆神仍然不能減輕對薩蒂的懷念,憤怒之中摧毀了全世界,只剩下瓦拉納西。
毗濕奴急急趕往瓦拉納西,試圖攔住濕婆神並說服他不要毀掉這個城市。為了取悅濕婆神,毗濕奴在恒河邊挖了口井,供濕婆神和與他一起的女神帕爾瓦蒂沐浴。大約是已經將世界毀壞得差不多了,也或許有女神陪伴而另一位大神竭力討好之故,濕婆神的心情果然好了許多,決定不再破城,而是到井邊沐浴。
他的耳環,卻在沐浴時不小心掉入了井中,這便是馬尼卡尼卡的來歷。馬尼卡尼卡在梵語中,就是“寶石耳環”的意思。毗濕奴在井的周圍建起了石台,一是為了保護藏有寶石耳環的井,也供人們祭祀用。馬尼卡尼卡台就這樣繁榮發展起來,成為人們,尤其是寄望死後升天的人們,最為嚮往之地。
馬尼卡尼卡的臺階建於1302年,但何時開始用於火葬的,卻沒有記載。如今,它是一個私人擁有的火葬台,也是瓦拉納西最重要繁忙的火葬台。火葬大多在夜晚舉行,偶有白天,有時一夜要燒幾十具屍體。而那些苦修的信徒,也喜歡選擇在馬尼卡尼卡台附近的階梯上、石窟裡打坐冥想。
不但人,似乎到這裡來晃悠的狗、牛、羊、猴,也比別的地方多,還有時不時在天上盤旋的飛鷹。到瓦拉納西的旅遊者,沒有不去馬尼卡尼卡台一睹奇觀的。在階梯上走幾個來回,或者乘小船遠遠地看盡、拍盡這裡古老的石階、雜亂的人群牲畜以及那一堆堆等待召喚的木柴。此時,無論什麼人,都會在恒河上暢想一下自已的或人類的,生與死。
在印度教習俗中,靈魂能否升天,來世能否超生,火葬的過程和火葬地點一樣,都十分重要。有些將死之人,被送到馬尼卡尼卡附近的一所小屋子裡,等待靈肉分離。城市裡有專門的抬屍者,他們大多是流浪漢。這些抬屍者用鮮豔的布裹著屍體、上面放個花環,用竹擔架抬到火葬台。
在火化之前,屍體要合著布,先在聖河裡小泡一會兒,然後才放在早已碼好了的木柴堆上。木柴堆的大小,隨家屬的意願或經濟狀況,沒有一定之規。印度教徒認為,火焰會消去人的罪孽,同時照亮前往天堂與來生的路。所以有些貧窮的印度人,會畢其一生的積蓄,早早地在恒河邊為自己買好一堆木柴,就如同中國人,早早地為自己準備好一口棺材。
印度教徒堅信,在一些十分吉祥的時刻,所有的神都會和人一樣,到恒河裡來沐浴嬉戲。而馬尼卡尼卡,是濕婆神和毗濕奴神,最喜歡相跟著來到的地方。離火葬台不遠的馬尼卡尼卡廟裡,有毗濕奴神的腳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所以他們堅持,身體火化後,骨灰要趁熱撒到恒河裡。

濕婆神於是在每一個薩蒂墜落的地方,建起一個神廟,共建了51個。這些神廟成為印度教的性力派最重要的朝聖地。性力派認為,女神的性能力是創造宇宙萬物的根源和動力。但濕婆神仍然不能減輕對薩蒂的懷念,憤怒之中摧毀了全世界,只剩下瓦拉納西。
毗濕奴急急趕往瓦拉納西,試圖攔住濕婆神並說服他不要毀掉這個城市。為了取悅濕婆神,毗濕奴在恒河邊挖了口井,供濕婆神和與他一起的女神帕爾瓦蒂沐浴。大約是已經將世界毀壞得差不多了,也或許有女神陪伴而另一位大神竭力討好之故,濕婆神的心情果然好了許多,決定不再破城,而是到井邊沐浴。
他的耳環,卻在沐浴時不小心掉入了井中,這便是馬尼卡尼卡的來歷。馬尼卡尼卡在梵語中,就是“寶石耳環”的意思。毗濕奴在井的周圍建起了石台,一是為了保護藏有寶石耳環的井,也供人們祭祀用。馬尼卡尼卡台就這樣繁榮發展起來,成為人們,尤其是寄望死後升天的人們,最為嚮往之地。
馬尼卡尼卡的臺階建於1302年,但何時開始用於火葬的,卻沒有記載。如今,它是一個私人擁有的火葬台,也是瓦拉納西最重要繁忙的火葬台。火葬大多在夜晚舉行,偶有白天,有時一夜要燒幾十具屍體。而那些苦修的信徒,也喜歡選擇在馬尼卡尼卡台附近的階梯上、石窟裡打坐冥想。
不但人,似乎到這裡來晃悠的狗、牛、羊、猴,也比別的地方多,還有時不時在天上盤旋的飛鷹。到瓦拉納西的旅遊者,沒有不去馬尼卡尼卡台一睹奇觀的。在階梯上走幾個來回,或者乘小船遠遠地看盡、拍盡這裡古老的石階、雜亂的人群牲畜以及那一堆堆等待召喚的木柴。此時,無論什麼人,都會在恒河上暢想一下自已的或人類的,生與死。
在印度教習俗中,靈魂能否升天,來世能否超生,火葬的過程和火葬地點一樣,都十分重要。有些將死之人,被送到馬尼卡尼卡附近的一所小屋子裡,等待靈肉分離。城市裡有專門的抬屍者,他們大多是流浪漢。這些抬屍者用鮮豔的布裹著屍體、上面放個花環,用竹擔架抬到火葬台。
在火化之前,屍體要合著布,先在聖河裡小泡一會兒,然後才放在早已碼好了的木柴堆上。木柴堆的大小,隨家屬的意願或經濟狀況,沒有一定之規。印度教徒認為,火焰會消去人的罪孽,同時照亮前往天堂與來生的路。所以有些貧窮的印度人,會畢其一生的積蓄,早早地在恒河邊為自己買好一堆木柴,就如同中國人,早早地為自己準備好一口棺材。
印度教徒堅信,在一些十分吉祥的時刻,所有的神都會和人一樣,到恒河裡來沐浴嬉戲。而馬尼卡尼卡,是濕婆神和毗濕奴神,最喜歡相跟著來到的地方。離火葬台不遠的馬尼卡尼卡廟裡,有毗濕奴神的腳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所以他們堅持,身體火化後,骨灰要趁熱撒到恒河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