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民諺是農家兒女的“脫口秀”,現已斷茬兒

民諺即民間熟語, 小時候在故鄉, 人們總是在閒聊時, 不經意間一串民諺就隨口而出, 似乎不需要任何加工和思忖就水到渠成,

與即時即景所要表達的意思, 黏合得天衣無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民諺極具地方特色, 符合當地勞動人民的風俗習慣、飲食習慣和人文天象, 涵蓋了耕種收穫、婚喪嫁娶以及為人處世的準則。

王九雲丨文

民諺是母親口中做人的道理

上世紀饑饉年代, 為了活命, 很多人學會了“偷”, 見到能充饑的東西就拿回家。 一次, 我哥哥去城裡買鹽, 回來時見路邊不知誰家開的荒地裡, 南瓜葉子下有個南瓜, 就順手牽羊拿回家, 到家後卻發現把鹽袋掉了。

母親知道後, 生氣地說:“人怕壞心, 樹怕壞根, 人壞了良心要遭報應的!你瞧瞧, 多靈驗!兒啊, 咱人窮志不能短, 學啥也不能學偷!你趕緊把南瓜給人家送回去!”哥哥苦笑一聲:“娘, 就你認死理,

這天已經黑了, 又沒人瞧見, 甭往回送了吧?”

“要想人不知, 除非己不為, 小沖兒(麻雀)飛過去還要留個影兒嘞!”母親生氣地轉回屋裡, 拿了個手電燈遞給哥哥:“鹽袋丟了還能找回來, 人要是丟了良心可就沒地兒尋了。 這個老南瓜從哪兒摘的, 還送回那兒,

原樣蓋好, 別讓其他人發現了再偷去, 說不定這家人指望它度過難關呢。 ”

哥哥雖不情願, 還是按照母親說的去做了。 他出村不遠就找回了丟失的鹽袋, 又走了三四裡地, 才把老南瓜原樣放回去。 時隔半個多世紀, 我經常想起母親那語重心長的話, 那些樸實的鄉村俚語, 飽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 經常有些人一根筋, 任憑你把舌頭磨破, 把牙齒再磨上半截, 他還是認死理, 像一盆糊塗漿子, “有飯端給饑人, 有話說給知人”, 說的就是對於這樣的糊塗人, 就別給他白費口舌。

兩口子生氣了, 或者婆媳拌嘴了, 常有鄰居這樣相勸:“人常說, 誰家勺子不碰鍋沿兒, 誰家灶火不冒煙兒, 成人家過時光, 誰能沒個一言半語?磕磕碰碰純屬正常, 不必計較。 ”

“都是一塊地的蟲兒, 別亂咬。 ”“活人不能讓尿憋死”, “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 ”“送人送到家, 幫人幫到底”“露頭的椽子先爛”等。

這些民諺感覺像蒸熟的薄皮紅薯, 籠蓋一揭, 味兒噴哆哆的, 筷子一插就到底兒, 一點兒也不夾生。 若要用一個詞兒形容,

卻又很難表達, 就是既通透, 味道又很濃的那種。

不說幾句民諺, 你也好意思逗小孩?

“小煤火, 燉上鍋, 皮渣肉菜棗花饃。 ”

“臘月集了, 新年來了, 閨女要花, 小子要炮, 老婆婆要的是花生核桃。 ”

“滴滴金兒, 小炮兒, 蠍子光蟄小閨女兒。 ”

這些民俗諺語幾個短語就是一幅瑰麗的畫圖。 忽閃閃的大碗皮渣肉菜,頭白麵的棗花饃饃,在過去的饑饉年代,一想口水就豐潤起來。過年的花呀炮呀,花生核桃,再配上滴著小火花的滴滴金兒,想一想就醉幾分,孩子們哪個不是掰著指頭數日子?

等待新年心情該是多麼急迫呀!可是為啥“蠍子光蟄小閨女兒”?這與過年的場面多不和諧呀!在故鄉,大人逗小孩子玩,不把孩子逗哭不甘休。

你想,小女孩兒聽了“蠍子光蟄小閨女兒”後,會咋想?人家拿著滴滴金兒小炮兒玩,可是那褐色的大肚蠍子專門蟄小閨女兒,咋能不害怕呢?於是顰眉,撇唇,那欲哭非哭的樣子是否很逗趣兒?

在鄉下,逗小孩,也是社會和諧的表現形式,如果誰家孩子沒人逗,說明他家人緣不好,四鄰不和。小孩子光著屁股滿街跑,大人嘴邊的話:“來,拿小刀兒,把他的小雞兒割了!”說著,就裝出找刀子的架勢,小孩子急忙夾緊腿,倆手捂著小雞兒,哇的一聲哭出來,其他人一陣哄笑。

孩子不聽話時,大人會用“嚇唬”當刹手閘,一說“黑老貓了——”,孩子就乖乖兒的。黑老貓啥樣兒?誰也沒見過,反正一提起黑老貓小孩子都害怕。

有的孩子一瞧別人嘴動,自己嘴裡就伸出巴掌,以為人家吃的好東西,眼兒巴眼兒看的,大人說:“吃嘴精,打燒餅,打不動,可街(滿街)蹦,一蹦蹦到老婆兒家吃nie(人家)一口嗝眼媽(沒奶水,癟了的奶)。”聽到這話,孩子立馬就把舌頭縮回來,繃緊雙唇,表示自己不是吃嘴的孩子。

民間諺語把嬰兒發育階段歸納為“二抬三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不過一般家長十分重視抬頭、會坐和走步,忽視爬和滾,有的嬰兒,爬不好或沒怎麼爬就會走路了。如今優生優育,嬰兒也跟著社會的快節奏發育,學啥都比以前的孩子早。

在養育方面,有“嬌生慣養,不出好兒郎。”“小孩不能慣,慣了一定亂”等民諺。如今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子轉,任由孩子霸氣霸道,這些老話作家長的是應該學學了。

斷茬兒的不只是民諺,而是民風和家風

我村有個不孝兒子不贍養他父親,他的兒子長大結婚後怕老婆,也不孝順他,有人說“房檐滴水點點照”;也有人說:“麻尾翹,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

鄰村有個六親不認的“三隻手”,只要讓他碰著了,不管多親多厚,他都順手牽羊,使親戚鄰居防不勝防。他兒子上了學,常被同學告發偷鉛筆橡皮之類的小東西,有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啥爹啥孩子,啥蒜抽的啥薹子”。這些民諺,寥寥幾字就把事物的本質揭示得透徹明瞭。

故鄉的氣象諺語最多。突然刮起一陣大風,下了幾滴雨,轉眼天晴了,人們紛紛從避雨處走出來:“不下了啊。”“可唄吧,早看東南遲看西北。東南亮堂堂的,知道下不大。”“忽雷大雨點稀。”

還有“飯食(吃早飯時)雨兒,下到底兒(下一整天)”;“東絳(彩虹)忽雷西絳雨,南絳出來刀子雨,北絳出來賣兒女”,“頭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飽飯”,“ 南風倒北風,不下也可星(零星小雨)”……這都是勞動人民上千年生活經驗的積累,雖然和如今的氣象預報一樣,不是十分精確,但對農耕時代人們的耕作生活,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春捂秋凍,到老沒病”,好多民諺似乎就壓在老農舌根,一旦派上了用場,張嘴就蹦出來。

但是,在社會的進程中,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氣象資訊的暢通,如今除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老人,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還能說上幾段,八零後就基本上斷茬兒了。

“老人不講古,後人會失譜”,這茬兒斷的不僅僅是幾句口口相傳的民諺,而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民風、家風及做人底線的傳承。

作者簡介

王九雲,安陽人,教師,文學愛好者,喜歡鄉土文學,文章散見於多家報刊,散文《螢火微光亮童年》曾獲得2015《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忽閃閃的大碗皮渣肉菜,頭白麵的棗花饃饃,在過去的饑饉年代,一想口水就豐潤起來。過年的花呀炮呀,花生核桃,再配上滴著小火花的滴滴金兒,想一想就醉幾分,孩子們哪個不是掰著指頭數日子?

等待新年心情該是多麼急迫呀!可是為啥“蠍子光蟄小閨女兒”?這與過年的場面多不和諧呀!在故鄉,大人逗小孩子玩,不把孩子逗哭不甘休。

你想,小女孩兒聽了“蠍子光蟄小閨女兒”後,會咋想?人家拿著滴滴金兒小炮兒玩,可是那褐色的大肚蠍子專門蟄小閨女兒,咋能不害怕呢?於是顰眉,撇唇,那欲哭非哭的樣子是否很逗趣兒?

在鄉下,逗小孩,也是社會和諧的表現形式,如果誰家孩子沒人逗,說明他家人緣不好,四鄰不和。小孩子光著屁股滿街跑,大人嘴邊的話:“來,拿小刀兒,把他的小雞兒割了!”說著,就裝出找刀子的架勢,小孩子急忙夾緊腿,倆手捂著小雞兒,哇的一聲哭出來,其他人一陣哄笑。

孩子不聽話時,大人會用“嚇唬”當刹手閘,一說“黑老貓了——”,孩子就乖乖兒的。黑老貓啥樣兒?誰也沒見過,反正一提起黑老貓小孩子都害怕。

有的孩子一瞧別人嘴動,自己嘴裡就伸出巴掌,以為人家吃的好東西,眼兒巴眼兒看的,大人說:“吃嘴精,打燒餅,打不動,可街(滿街)蹦,一蹦蹦到老婆兒家吃nie(人家)一口嗝眼媽(沒奶水,癟了的奶)。”聽到這話,孩子立馬就把舌頭縮回來,繃緊雙唇,表示自己不是吃嘴的孩子。

民間諺語把嬰兒發育階段歸納為“二抬三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不過一般家長十分重視抬頭、會坐和走步,忽視爬和滾,有的嬰兒,爬不好或沒怎麼爬就會走路了。如今優生優育,嬰兒也跟著社會的快節奏發育,學啥都比以前的孩子早。

在養育方面,有“嬌生慣養,不出好兒郎。”“小孩不能慣,慣了一定亂”等民諺。如今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子轉,任由孩子霸氣霸道,這些老話作家長的是應該學學了。

斷茬兒的不只是民諺,而是民風和家風

我村有個不孝兒子不贍養他父親,他的兒子長大結婚後怕老婆,也不孝順他,有人說“房檐滴水點點照”;也有人說:“麻尾翹,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

鄰村有個六親不認的“三隻手”,只要讓他碰著了,不管多親多厚,他都順手牽羊,使親戚鄰居防不勝防。他兒子上了學,常被同學告發偷鉛筆橡皮之類的小東西,有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啥爹啥孩子,啥蒜抽的啥薹子”。這些民諺,寥寥幾字就把事物的本質揭示得透徹明瞭。

故鄉的氣象諺語最多。突然刮起一陣大風,下了幾滴雨,轉眼天晴了,人們紛紛從避雨處走出來:“不下了啊。”“可唄吧,早看東南遲看西北。東南亮堂堂的,知道下不大。”“忽雷大雨點稀。”

還有“飯食(吃早飯時)雨兒,下到底兒(下一整天)”;“東絳(彩虹)忽雷西絳雨,南絳出來刀子雨,北絳出來賣兒女”,“頭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飽飯”,“ 南風倒北風,不下也可星(零星小雨)”……這都是勞動人民上千年生活經驗的積累,雖然和如今的氣象預報一樣,不是十分精確,但對農耕時代人們的耕作生活,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春捂秋凍,到老沒病”,好多民諺似乎就壓在老農舌根,一旦派上了用場,張嘴就蹦出來。

但是,在社會的進程中,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氣象資訊的暢通,如今除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老人,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還能說上幾段,八零後就基本上斷茬兒了。

“老人不講古,後人會失譜”,這茬兒斷的不僅僅是幾句口口相傳的民諺,而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民風、家風及做人底線的傳承。

作者簡介

王九雲,安陽人,教師,文學愛好者,喜歡鄉土文學,文章散見於多家報刊,散文《螢火微光亮童年》曾獲得2015《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