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文FAQ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 但體積和品質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 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 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 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 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 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 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 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 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 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4號小行星:灶神星

4號小行星灶神星,

1807年3月29日由德國物理學家Heinrich Wilhelm Matthaus Olbers發現。 由於是緊接在穀神星(Ceres)、智神星(Pallas)、婚神星(Juno)之後, 第4個發現的小行星, 因此小行星編號為第4號。 (注:Olbers就是以提出「奧伯斯佯謬(Olbers paradox)」、詢問為何夜晚的天空滿天星斗卻仍然黑暗無比而聞名的天文學家, 2號小行星(智神星Pallas)也是他發現的。 )當時Olbers聽從Carl Friedrich Gauss的建議, 從羅馬故事的神祇中, 挑選代表「善與德、家庭與健康」的Vesta(女灶神)來為這顆小行星命名。

灶神星屬於V型小行星(火成岩成分的小行星), 直徑約525公里, 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 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 體積雖然不是最大的, 但灶神星卻是小行星中最亮的, 最亮時可達5.9等, 是為一一顆於天氣晴朗乾淨、無光害影響的環境下, 以肉眼即可看到的小行星。

體積最大的穀神星, 最亮時亮度只有6.7等左右, 還不及灶神星呢!

為什麼灶神星會是所有小行星中最亮的?原因有:(1)它的繞日軌道偏心率很大, 所以近日點時離日距離僅有2.15AU。 (2)它的直徑約530公里, 比智神星的524公里還大, 不過比穀神星的933公里則小多了。 (3)最重要的, 是它的表面反照率, 也就是反射陽光的比例, 高達42%, 與穀神星的11%相比, 真是大多了!因此, 種種因素結合之下, 硬是將其他小行星的亮度比了下去, 成了小行星家族的亮度冠軍。

移除灶神星

灶神星是少數有表面影像的小行星。 左側照片則是1995年4月19日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 HST)拍攝的灶神星影像, 顯示灶神星的地質狀況很類似地球和火星等類地行星和月球。 影像中可見到隨著灶神星自轉時,

會有一塊黑影出現。 天文學家相信這個黑影應該是一塊於10億年前遭受隕石撞擊形成的坑洞, 直徑高達430公里以上, 因此這個隕石撞擊坑不僅將灶神星的內部地函顯露出來, 更顯示即使只有525公里大, 這顆小行星仍然曾經擁有熔融狀態的地函及地核, 讓天文學家得以獲知這些太陽系古老天體的起源與組成結構的訊息, 更可將此知識應用在無法看見地殼以下結構的其他類地行星和月球。

此外, 天文學家相信撞擊當時所產生的碎片, 有些已墜落至地球成為隕石, 讓灶神星不僅是第4個發現的小行星, 而且是太陽系中除地球、月球、火星之外, 第4個擁有隕石碎片可供天文學家在實驗室中研究的天體。

美國航太總署(NASA)曾在2001年時宣佈一項「DAWN」太空探測計畫, 目標就是穀神星與灶神星, 于2006年發射升空後, 2010年5月抵達灶神星附近, 環繞灶神星研究9個月左右, 之後點燃離子推進器, 預定在2014年8月抵達穀神星進行研究, 希望藉由這些太陽系中最古老的天體, 帶來一些太陽系甚至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 「DAWN」太空探測計畫是NASA的「發現計畫(Discovery Program)」之一, 強調以快、好、省的方式來進行宇宙的探索。

http://neo.jpl.nasa.gov/images/vesta.html

3號小行星:婚神星

3號小行星婚神星(Juno), 直徑約240公里, 繞太陽公轉週期約4.36年, 自轉週期則約為7.2小時, 離太陽約2.7AU, 屬於介在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S型小行星, 1804年9月1日由德國天文學家Karl L. Harding發現。 2003年中, 天文學家以威爾遜天文臺2.5米望遠鏡觀測婚神星時, 發現它的外型不若穀神星那樣為圓球形,

而是像一般小行星一樣不規則(天文速報2003.08.12小行星的新傷疤)

在西方神話中, 她是天神「Jupiter」的妹妹兼老婆、戰神「Mars」的媽媽, 也是占卜學中婚姻與生育的保護神。

2號小行星:智神星

智神星是在1802年3月28日, 由天文學家H. Wilhelm Olbers發現, 是緊接在穀神星之後, 所有小行星中第二個被發現的, 所以排名為2號小行星。 「Pallas」在希臘神話故事中, 是海神崔頓(Triton)和智慧與戰爭之神雅典娜(Athena)的女兒;還有另一則希臘神話故事, 指Pallas為智慧之神, 是男性。 不過, 因為1號小行星--穀神星(Ceres)是女神, 所以後來的小行星命名, 一般都是沿用慣例, 以女神的名字來命名。 而中譯名稱則取希臘神祇的原意, 稱為「智神星」。

天文學家至今對智神星的認識還不夠多, 僅知智神星位在小行星帶--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聚集的地方,距離太陽平均為414500公里,繞太陽公轉週期約4.62年,直徑約525公里。它的組成成分相當獨特,但很接近C型小行星,目前尚未歸類到任何小行星分類中。不過智神星雖屬小行星帶天體,但它的軌道傾角高達34.8度,橢圓率也為0.23左右(與冥王星差不多),在小行星帶中算是有點異類份子。

1979年5月29日的一次小行星掩星觀測中,天文學家發現智神星可能有一顆直徑約1公里的「衛星」;後來在1980年利用散斑干涉(speckle interferometry)技術觀測後,卻說發現了一顆直徑約175公里的衛星,不過這項說法後來被否決了。至於到底有沒有那顆直徑1公里的小衛星,至今尚未證實。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太空船拜訪過智神星。天文學家們希望即將在2006年5月27日發射的「曙光任務(Dawn probe)」,如果在拜訪過1號小行星(穀神星)和4號小行星(灶神星)之後尚有餘力的話,就可以緊接著去拜訪這個天字第二號的智神星。

化學元素中排名第46號的「鈀(palladium)」,便是以智神星的名字命名的。鈀屬於「白金」家族。

小行星的分類方式

小行星分類的標準是根據小行星的光譜及反射率兩項物理條件來區分,目前主要分成C、S、M三大類,其次還有其他較稀少的類型,如D型及V型等。其中,

C型占了所有已知小行星總數的75%,反射率僅0.03,主要成分為碳酸鹽,與球粒隕石(Chondrite meteroites;)類似;組成成分則與太陽類似,但缺乏氫氣。253號小行星Mathilde是C型小行星中最大的,自轉速度為17.4天,也是C型中最慢者之一,密度僅1.3g/cm 3左右,因此小行星內部可能充滿了孔隙。

第二類的S型,占了小行星總數的17%,基本上亮度很亮,反射率為0.10~0.22左右,主要由鐵鎳金屬混合矽酸鎂或矽酸鐵等成分而組成。代表性的S型小行星,如著名的243號小行星愛神星Ida及其衛星Dactyl。另外,號稱是「地球第二顆月亮」的4179號小行星Toutatis,預計將在2004年9月29日以比月亮還接近的距離掠過地球,以雙筒望遠鏡即可見。而第一個被拍到影像的4769號小行星Castalia,也屬於S型。

第三類的M型,占了剩下的8%不到,反射率約為0.10~0.18,由純鎳與鐵等金屬組成。216號小行星Kleopatra為其中之一。

D型小行星基本組成與C型類似,但反射率更低、年代更古老。天文學家認為有些D型小行星可能是彗星的殘骸。

V型小行星:少見的火成岩成分。4號小行星灶神星(Vesta)就是第一個發現也是最大的V型小行星,主要組成成分是火成岩中的玄武岩。

小行星帶有多擁擠?

在星表中有列出,直徑在一公里以上小行星約有3500~ 4000顆,而小行星帶主要指介於2 ~ 3.3 AU 間的小行星分佈區域,但小行星的軌道分為幾個大的族群,並不是平均分佈在這廣達160億公里、厚近3,200 萬公里,總體積一千六百萬兆立方公里的空間內。各個小行星間的平均距離約有160,000 公里。但是,小行星真正的數量應該比目前所知要多得多。從航海家一號、二號穿越小行星帶時均安全通過而未被擊中便可想見,小行星的密度雖高,但並未到“擁擠”的程度。

以上問答資訊均來自臺北網路天文館天文FAQ,由@南充天文線上 整理

僅知智神星位在小行星帶--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聚集的地方,距離太陽平均為414500公里,繞太陽公轉週期約4.62年,直徑約525公里。它的組成成分相當獨特,但很接近C型小行星,目前尚未歸類到任何小行星分類中。不過智神星雖屬小行星帶天體,但它的軌道傾角高達34.8度,橢圓率也為0.23左右(與冥王星差不多),在小行星帶中算是有點異類份子。

1979年5月29日的一次小行星掩星觀測中,天文學家發現智神星可能有一顆直徑約1公里的「衛星」;後來在1980年利用散斑干涉(speckle interferometry)技術觀測後,卻說發現了一顆直徑約175公里的衛星,不過這項說法後來被否決了。至於到底有沒有那顆直徑1公里的小衛星,至今尚未證實。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太空船拜訪過智神星。天文學家們希望即將在2006年5月27日發射的「曙光任務(Dawn probe)」,如果在拜訪過1號小行星(穀神星)和4號小行星(灶神星)之後尚有餘力的話,就可以緊接著去拜訪這個天字第二號的智神星。

化學元素中排名第46號的「鈀(palladium)」,便是以智神星的名字命名的。鈀屬於「白金」家族。

小行星的分類方式

小行星分類的標準是根據小行星的光譜及反射率兩項物理條件來區分,目前主要分成C、S、M三大類,其次還有其他較稀少的類型,如D型及V型等。其中,

C型占了所有已知小行星總數的75%,反射率僅0.03,主要成分為碳酸鹽,與球粒隕石(Chondrite meteroites;)類似;組成成分則與太陽類似,但缺乏氫氣。253號小行星Mathilde是C型小行星中最大的,自轉速度為17.4天,也是C型中最慢者之一,密度僅1.3g/cm 3左右,因此小行星內部可能充滿了孔隙。

第二類的S型,占了小行星總數的17%,基本上亮度很亮,反射率為0.10~0.22左右,主要由鐵鎳金屬混合矽酸鎂或矽酸鐵等成分而組成。代表性的S型小行星,如著名的243號小行星愛神星Ida及其衛星Dactyl。另外,號稱是「地球第二顆月亮」的4179號小行星Toutatis,預計將在2004年9月29日以比月亮還接近的距離掠過地球,以雙筒望遠鏡即可見。而第一個被拍到影像的4769號小行星Castalia,也屬於S型。

第三類的M型,占了剩下的8%不到,反射率約為0.10~0.18,由純鎳與鐵等金屬組成。216號小行星Kleopatra為其中之一。

D型小行星基本組成與C型類似,但反射率更低、年代更古老。天文學家認為有些D型小行星可能是彗星的殘骸。

V型小行星:少見的火成岩成分。4號小行星灶神星(Vesta)就是第一個發現也是最大的V型小行星,主要組成成分是火成岩中的玄武岩。

小行星帶有多擁擠?

在星表中有列出,直徑在一公里以上小行星約有3500~ 4000顆,而小行星帶主要指介於2 ~ 3.3 AU 間的小行星分佈區域,但小行星的軌道分為幾個大的族群,並不是平均分佈在這廣達160億公里、厚近3,200 萬公里,總體積一千六百萬兆立方公里的空間內。各個小行星間的平均距離約有160,000 公里。但是,小行星真正的數量應該比目前所知要多得多。從航海家一號、二號穿越小行星帶時均安全通過而未被擊中便可想見,小行星的密度雖高,但並未到“擁擠”的程度。

以上問答資訊均來自臺北網路天文館天文FAQ,由@南充天文線上 整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