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之上,國有殤│一把名古屋軍刀上的松山戰役

作者:楊啟彥

★鐵血文章★名古屋軍刀

話說:“敗家買股票, 持家藏古董。 ”我偶然也買幾手股票, 結果都是高臺跳水, 腰斬於市, 不幸與前話契合。

所喜中國股民基本沒有一個像巴菲特, 都是跳水王子, 我不算揹運;鬧心的是, 我也還算是半個古董愛好者, 閒時折騰點瓷玉文玩, 可也不曾出現“持家”跡象, 所買的古董全是“今董”, 又恰與“敗家”雷同, 誠可歎也!事實上, 中國的古董玩家, 都與馬未都差了何止千里萬里, 就我所知的那些二貨, 沒有一個不是倒楣蛋——入行前個個是姚明, 入行後無一例外地都成了潘長江。

一日, 一個相熟的古董販子相告說, 江坡鎮和平江家村, 有個九旬老者, 叫江得財, 傳說他有家傳寶貝, 央求多次不示人, 你有興趣可去試試。

我當然有興趣, 千呼萬喚始出來, 才是尋寶的鐵律, 得來全不費功夫, 那基本就是垃圾了。

得了個空, 我就起程了, 一路勞頓,

自不必說。 我提著禮品, 在江家村子裡轉了半天, 幸得一位撅著屁股弄菜地的老大嫂說:“你找江瘸子呀?一直往前走, 再朝左拐, 再朝右拐, 有扇破爛得要倒的大門, 就是他家了。 沒有狗。 ”

我沿著她的指示, 七彎八轉就找到了。 那門在村裡太與眾不同啦, 似乎是漢代文物:門黑乎乎的, 仿佛塗了一層厚厚的牛屎;也有門聯, 卻斑駁陸離, 目測幾年沒有換了, 剝蝕得一個字都認不出來;兩扇門的下部偏中處又各缺了一大塊, 像是被狗咬掉的, 可以鑽進一頭大肥豬去。

我叩門, 呼道:“有人在家嗎?”片刻, 門內一個沙啞卻粗大的聲音應道:“推呀, 又沒關。 ”

我推門進去。 這是一個兩間房的小院子, 在農村算小的。 地上佈滿了包穀稈、雜草, 爛豬槽等什物——還真像是漢代遺產。

上午的陽光暖暖地塞滿院子, 複雜的氣味彌散在空氣中。 陽光中, 朦朧地坐著一個老者, 一動也沒有動, 像是凡高的印象派油畫。

我朗聲道:“請問, 是江得財老人家嗎?”

那嘶啞粗大的聲音又響起:“是呀, 吵什麼?過來坐。 ”

我忙快步過去, 老人坐在草墩上, 吸著旱煙, 身板直直的, 我看不出什麼蹊蹺。 我尋過一個草墩, 挨著老人坐下, 把東西放老人身邊, 說:“老人家, 你好。 我是特地來看望你的。 ”

老人說:“來看我?你是村公所的?”

我忙說:“不是不是, 我是教書的。 別人介紹我來看你的。 ”

老人嘟噥道:“又是別人介紹來的。 ”

老人把他的茶杯朝我這邊挪了挪, 說:“年輕人, 吃茶。 ”我謝過, 趕緊端起茶杯來呷了一小口, 苦得咬牙切齒, 那茶杯黑得跟鍋底似的。

之後我們便開始了艱苦漫長的、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 無非說些家常——老人生於1924年, 今年91歲了, 老伴早去世了, 現在就一個人, 自己做飯過日子。 有個女兒, 路不算遠, 平時隔三差五回來看一眼, 送點菜啊什麼的, 可女兒也是老人了, 回來一次也都難。

說話間, 正午了。 老人說:“在我這兒吃頓飯吧?”我爽快地答應了, 說:“做什麼, 你讓我做吧。 ”

老人說:“用不著, 你坐著就得了。 ”老人緩緩起身, 向堂屋走去, 我這才發現, 老人的左腳不靈光, 好像不是他自己的。 我站起來想去幫忙, 一想, 又重新坐下。

堂屋中一陣濃煙滾滾, 漫出門來, 像是投放了幾顆毒氣彈。 不多會兒硝煙散去, 老人叫我了。

我鑽進裡屋, 昏暗的屋中, 放著一張古老破爛的小桌子,

桌上一個炒臘肉, 一碗白菜, 一個黑色的鹹菜, 兩碗白飯。 我好多年沒有吃過這種菜了, 反倒可口, 竟吃了滿滿兩大碗。

飯畢, 重落座, 又是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 老人終於有些沉不住氣了, 說道:“年輕人, 你來找我, 為了什麼東西?”

我答道:“老人家, 當然是為了老東西。 ”

老人的眼神凝重起來, 良久, 說道:“老東西還真有一件。 一般人來, 我不讓看的, 你是文化人, 就讓你看看吧。 ”

我忙恭敬地道:“感謝老人家厚待。 ”

老人一瘸一拐地進屋去了。 不大一會兒, 抱出一個黑乎乎的長包裹來, 說:“年輕人, 看看這是什麼?”包裹放在地上, 黑布一層層打開, 我的心怦怦直跳, 感覺心臟再不願待在胸腔裡, 要飛上天去。

黑布全展開了, 有的布片脆了, 成塊地掉了下來。 我知道,這包裹很多年沒有動過了。最後,黑布窮盡,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把鐵套的刀。我震撼了:刀套,蝕鏽斑斑;刀柄,蝕鏽斑斑。卻散出一股寒氣,直裂腦門,還有一股臭味,直鑽鼻孔。

我從心裡喊道:“好刀!”

老人看著我,目光如炬,牙縫中蹦出倆字:“看嘛。”我向前趨身,幾乎是跪在了地上,雙手抖抖地捧起刀,端詳著。老人又說:“好好看看。”我的手還在微微地抖著,我換了下手,左手握刀套,右手握刀柄,右手暗暗用力向外抽,卻紋絲不動。

我抬頭看老人,老人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嘴裡吐出縷縷煙霧,像剛才堂屋門飄出的硝煙,彌漫開來,又向空中飄去。我低下頭,看那刀柄,突然靈光一閃,心裡微微一笑。右手拇指按下機關,繼續用力,終於刀抽動了。我暗喜,緩緩抽出刀條。

抽出一多半,我停止了。一股寒氣攜著一股臭氣襲來,像死人的味道,我一陣噁心,緩緩地把刀條推回套內,輕輕放回原處。

老人把茶遞給我,緩緩說道:“年輕人,說說嘛。”

我呷了一小口苦茶,慢慢說道:“老人家,說錯莫怪。這是一把日本下級軍官用的刀,叫九五式士官刀。這把是名古屋產的,生產時間是1932年至1936年之間,配給連以下軍官。這把刀不是普通的傳世品,是戰場遺留品。也就是說,它可能殺過人,犯過罪。這刀還有一個惡名,叫‘鐵棍’。下級軍官是戰鬥的主力,所以,它就是一把血債累累的殺人刀。”

說完,我抬頭看著老人。他雙眼濕了,似乎看著遠方,咬著牙,腮幫鼓動著,雙唇緊閉,一言不發。我也乖巧地閉上了嘴,低頭看著那刀。

不知過了多久,耳旁傳來老人緩慢而凝重的聲音:“你說得對,這是一把血債累累的殺人刀,不知殺了多少中國人。你是文化人,到底有些見識,不比那些不三不四的人。”

“老人家,這刀裡的故事,我能知道嗎?我很想知道。”

老人咬了咬牙,停頓了許久,發狠說道:“能呀!70年了,我不能帶到棺材裡去。你知道了也別說出去,或者,等我死後再說吧。”

——那是民國31年,我18歲,爹不幸去世了,娘眼睛也壞了,快看不清物件了。我有個哥哥叫江得富,出遠門了,到現在都沒有回來。還有個妹妹,才6歲。娘托人給我說了個媳婦,河那邊的,正準備娶親呢。一天,村公所來人了,還有幾個帶槍的,對我娘說:“嫂子,抗戰時期,非比平時。兩丁抽一,你家老二江得財得當兵去,打日本人,光榮著呢。你看帶兵的長官都來了,也不用收拾什麼,跟著上路吧。”

娘一聽,嚎啕大哭,呼天搶地。可沒有用,當兵的不容分說,拖上我就走了。出門後,那長官模樣的人對我說:“從現在起,你就是國軍士兵了。一切聽從命令,違者按漢奸罪論處,就地槍決。”

我們先到楚雄,再往昆明走。一路上抓的人越來越多,我認識了一個比我小幾個月的兄弟,叫吳招弟,雙柏人,是個孤兒。他想著只要有口飯吃就行,這就來當兵了。這人成了我過命的兄弟,這是後話。去昆明的路上,有幾個人因為不聽話或是想逃走,被槍打死了,扔在路邊的山溝裡。到了昆明,人就更多,裝了滿滿幾卡車,往開遠去了。

到了開遠,我們就正式到營地了。我和吳招弟在同一個連同一個班,屬新編第8軍榮譽第1師307團黃營2連,軍長原先是鄭洞國,後來是何紹周,師長李彌(他後來成了軍長),團長陳永思,而營、連長換得太勤,一個都沒記住。班長叫高有旺,是中條山戰役下來的老兵,出生入死幾十回了,四川巴縣人。第8軍是湯恩伯的嫡系,何紹周是他內侄,所以人們稱他“侄帥”。

第8軍多數是貴州人,少數雲南人和四川人,屬於遠征軍序列。所以裝備是美式的,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用的是自動火器,訓練也有美國軍人參加。

那種魔鬼式訓練,一生都忘不了。記得有一次,課目是野外生存,找食物時,吳招弟讓毒蛇咬了,全身立即腫了起來,高燒不退。軍醫去看了說治不好了,長官說治不好就扔了吧。我說還有氣呢,我來背他。到第三天回營地,吳招弟奄奄一息了。長官用槍指著我,不讓背回連隊,讓扔了。我只好把他扔在營地外的一個樹林裡了。

晚上我偷偷去看他,還有一口氣,就回來和軍醫商量,要了幾片奎寧,兩天燒就退了。我一看有救,又去開遠城裡找人問藥,還真問著了。拿了些草藥回來,煮成湯給他喝,大概半個月,吳招弟活回來了。我讓他離開部隊算了,他說離開部隊吃飯的地方都沒有,於是又回了軍營。

衝鋒訓練,在山坡上畫了兩條線,衝鋒時要側著身子彎著腰,還要跑得快,還要完成射擊任務。考核時,山坡上兩挺機槍“噠噠噠”地響著,有的弟兄就因為姿勢不對,被機槍打死了打傷了。

長官說,訓練不過硬,打起仗來就是送死,遲死不如早死。我在衝鋒時,腳下一閃,上身出了要求範圍,被機槍射中了左臂,骨頭都斷了,要是沒有吳招弟伺候,早就成了殘廢。

老人喝了口茶,抬了抬頭,慢慢地說:“所以我們兩人是過命的兄弟。”我聽了老人的敘述,背上直冒寒氣,不知說什麼了。我等老人家緩過勁來,虔誠地說:“老人家,你接著說。”老人說:“嗯。”於是才又慢慢地往下講述。

——在開遠住了一年多,我們奉命開往滇西作戰。途中步行1000多公里,草鞋爛了幾雙,才到達保山,有的弟兄半路就病死了。說起來你們不信,美式裝備的軍隊,穿的還是草鞋。

在保山短暫休整,馬上開上了前線。我們第8軍是總預備隊,全軍被分成若干部分,分散在整個滇西戰場,我們師兩個團參加了松山戰役。

1944年7月中旬,部隊到達松山腳下,才知道松山戰役已經打了40多天了,可是才攻克了幾個陣地,整個松山大部分還被日軍佔領著。我們無法想像山上的是一些怎樣的敵人,都覺得是前面的部隊太熊,要是換了我們,幾個衝鋒就完了。

官兵們摩拳擦掌,都急於投入戰鬥,殺敵立功,可我們得到的命令是:“待命。”

當時,天天下大雨,但槍炮聲一刻也不停歇。我們能看到的,是成團成營的弟兄出去戰鬥,回來時成排成班,都變成了泥人血人。躺著回來的多,走著回來的少。

之後的幾天,我們參加了後勤工作——抬傷患,埋葬犧牲的兄弟。聽活著回來的弟兄說,能抬回來的,走運,是少數。多數留山上了,沒法搶回來。

一開始,每個死去的弟兄用一塊白布包裹,二三十人一個坑。可是後來,白布也不夠了,就去村子裡和老百姓買布,什麼布都行,老鄉們也都不要錢。再後來,布沒有了,就這樣掩埋,坑也挖不了那麼多,就埋幾百人的大坑。死去的兄弟根本無法看清臉面,更別說知道誰是誰了,只能從領章上看出是軍官還是士兵。

我們終於知道戰鬥的慘烈了,於是人們之間彌漫著一股陰霾,大家都渴望沖上山去和小鬼子拼命,反正是為國而戰,死了算球。

終於聽到我們參戰的消息了,弟兄們一陣興奮。但後來消息變了,不是我們參戰,而是第8軍的軍官組成突擊隊參戰。聽說松山久攻不下,委員長斥責了衛立煌,衛立煌斥責了何紹周,何紹周急紅了眼,才想出這種下三爛的招數。於是師長任隊長,團長當連長,排長當士兵——大家的心緊了。

出發前,大家都去送行,只見軍長何紹周在那兒大聲訓話,我們團長陳永思站在佇列中間,扛著最新式的美制迫擊炮。人人都背著個籮筐,裡面全是手榴彈炸藥包,有的抱著輕機槍,有的抱著衝鋒槍,有的背著噴火槍。真是精英戰松山哪!但結果呢,敗得很慘,軍官死傷無數,何紹周哭了。

8月7日,我們團奉命出擊,終於輪到我們了。

(未完待續)

【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載於《軍事故事會》2016年第12期

主編:丁曉平

編輯:申思萌 宋園園 宋瑋

插圖:孫文然

我知道,這包裹很多年沒有動過了。最後,黑布窮盡,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把鐵套的刀。我震撼了:刀套,蝕鏽斑斑;刀柄,蝕鏽斑斑。卻散出一股寒氣,直裂腦門,還有一股臭味,直鑽鼻孔。

我從心裡喊道:“好刀!”

老人看著我,目光如炬,牙縫中蹦出倆字:“看嘛。”我向前趨身,幾乎是跪在了地上,雙手抖抖地捧起刀,端詳著。老人又說:“好好看看。”我的手還在微微地抖著,我換了下手,左手握刀套,右手握刀柄,右手暗暗用力向外抽,卻紋絲不動。

我抬頭看老人,老人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嘴裡吐出縷縷煙霧,像剛才堂屋門飄出的硝煙,彌漫開來,又向空中飄去。我低下頭,看那刀柄,突然靈光一閃,心裡微微一笑。右手拇指按下機關,繼續用力,終於刀抽動了。我暗喜,緩緩抽出刀條。

抽出一多半,我停止了。一股寒氣攜著一股臭氣襲來,像死人的味道,我一陣噁心,緩緩地把刀條推回套內,輕輕放回原處。

老人把茶遞給我,緩緩說道:“年輕人,說說嘛。”

我呷了一小口苦茶,慢慢說道:“老人家,說錯莫怪。這是一把日本下級軍官用的刀,叫九五式士官刀。這把是名古屋產的,生產時間是1932年至1936年之間,配給連以下軍官。這把刀不是普通的傳世品,是戰場遺留品。也就是說,它可能殺過人,犯過罪。這刀還有一個惡名,叫‘鐵棍’。下級軍官是戰鬥的主力,所以,它就是一把血債累累的殺人刀。”

說完,我抬頭看著老人。他雙眼濕了,似乎看著遠方,咬著牙,腮幫鼓動著,雙唇緊閉,一言不發。我也乖巧地閉上了嘴,低頭看著那刀。

不知過了多久,耳旁傳來老人緩慢而凝重的聲音:“你說得對,這是一把血債累累的殺人刀,不知殺了多少中國人。你是文化人,到底有些見識,不比那些不三不四的人。”

“老人家,這刀裡的故事,我能知道嗎?我很想知道。”

老人咬了咬牙,停頓了許久,發狠說道:“能呀!70年了,我不能帶到棺材裡去。你知道了也別說出去,或者,等我死後再說吧。”

——那是民國31年,我18歲,爹不幸去世了,娘眼睛也壞了,快看不清物件了。我有個哥哥叫江得富,出遠門了,到現在都沒有回來。還有個妹妹,才6歲。娘托人給我說了個媳婦,河那邊的,正準備娶親呢。一天,村公所來人了,還有幾個帶槍的,對我娘說:“嫂子,抗戰時期,非比平時。兩丁抽一,你家老二江得財得當兵去,打日本人,光榮著呢。你看帶兵的長官都來了,也不用收拾什麼,跟著上路吧。”

娘一聽,嚎啕大哭,呼天搶地。可沒有用,當兵的不容分說,拖上我就走了。出門後,那長官模樣的人對我說:“從現在起,你就是國軍士兵了。一切聽從命令,違者按漢奸罪論處,就地槍決。”

我們先到楚雄,再往昆明走。一路上抓的人越來越多,我認識了一個比我小幾個月的兄弟,叫吳招弟,雙柏人,是個孤兒。他想著只要有口飯吃就行,這就來當兵了。這人成了我過命的兄弟,這是後話。去昆明的路上,有幾個人因為不聽話或是想逃走,被槍打死了,扔在路邊的山溝裡。到了昆明,人就更多,裝了滿滿幾卡車,往開遠去了。

到了開遠,我們就正式到營地了。我和吳招弟在同一個連同一個班,屬新編第8軍榮譽第1師307團黃營2連,軍長原先是鄭洞國,後來是何紹周,師長李彌(他後來成了軍長),團長陳永思,而營、連長換得太勤,一個都沒記住。班長叫高有旺,是中條山戰役下來的老兵,出生入死幾十回了,四川巴縣人。第8軍是湯恩伯的嫡系,何紹周是他內侄,所以人們稱他“侄帥”。

第8軍多數是貴州人,少數雲南人和四川人,屬於遠征軍序列。所以裝備是美式的,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用的是自動火器,訓練也有美國軍人參加。

那種魔鬼式訓練,一生都忘不了。記得有一次,課目是野外生存,找食物時,吳招弟讓毒蛇咬了,全身立即腫了起來,高燒不退。軍醫去看了說治不好了,長官說治不好就扔了吧。我說還有氣呢,我來背他。到第三天回營地,吳招弟奄奄一息了。長官用槍指著我,不讓背回連隊,讓扔了。我只好把他扔在營地外的一個樹林裡了。

晚上我偷偷去看他,還有一口氣,就回來和軍醫商量,要了幾片奎寧,兩天燒就退了。我一看有救,又去開遠城裡找人問藥,還真問著了。拿了些草藥回來,煮成湯給他喝,大概半個月,吳招弟活回來了。我讓他離開部隊算了,他說離開部隊吃飯的地方都沒有,於是又回了軍營。

衝鋒訓練,在山坡上畫了兩條線,衝鋒時要側著身子彎著腰,還要跑得快,還要完成射擊任務。考核時,山坡上兩挺機槍“噠噠噠”地響著,有的弟兄就因為姿勢不對,被機槍打死了打傷了。

長官說,訓練不過硬,打起仗來就是送死,遲死不如早死。我在衝鋒時,腳下一閃,上身出了要求範圍,被機槍射中了左臂,骨頭都斷了,要是沒有吳招弟伺候,早就成了殘廢。

老人喝了口茶,抬了抬頭,慢慢地說:“所以我們兩人是過命的兄弟。”我聽了老人的敘述,背上直冒寒氣,不知說什麼了。我等老人家緩過勁來,虔誠地說:“老人家,你接著說。”老人說:“嗯。”於是才又慢慢地往下講述。

——在開遠住了一年多,我們奉命開往滇西作戰。途中步行1000多公里,草鞋爛了幾雙,才到達保山,有的弟兄半路就病死了。說起來你們不信,美式裝備的軍隊,穿的還是草鞋。

在保山短暫休整,馬上開上了前線。我們第8軍是總預備隊,全軍被分成若干部分,分散在整個滇西戰場,我們師兩個團參加了松山戰役。

1944年7月中旬,部隊到達松山腳下,才知道松山戰役已經打了40多天了,可是才攻克了幾個陣地,整個松山大部分還被日軍佔領著。我們無法想像山上的是一些怎樣的敵人,都覺得是前面的部隊太熊,要是換了我們,幾個衝鋒就完了。

官兵們摩拳擦掌,都急於投入戰鬥,殺敵立功,可我們得到的命令是:“待命。”

當時,天天下大雨,但槍炮聲一刻也不停歇。我們能看到的,是成團成營的弟兄出去戰鬥,回來時成排成班,都變成了泥人血人。躺著回來的多,走著回來的少。

之後的幾天,我們參加了後勤工作——抬傷患,埋葬犧牲的兄弟。聽活著回來的弟兄說,能抬回來的,走運,是少數。多數留山上了,沒法搶回來。

一開始,每個死去的弟兄用一塊白布包裹,二三十人一個坑。可是後來,白布也不夠了,就去村子裡和老百姓買布,什麼布都行,老鄉們也都不要錢。再後來,布沒有了,就這樣掩埋,坑也挖不了那麼多,就埋幾百人的大坑。死去的兄弟根本無法看清臉面,更別說知道誰是誰了,只能從領章上看出是軍官還是士兵。

我們終於知道戰鬥的慘烈了,於是人們之間彌漫著一股陰霾,大家都渴望沖上山去和小鬼子拼命,反正是為國而戰,死了算球。

終於聽到我們參戰的消息了,弟兄們一陣興奮。但後來消息變了,不是我們參戰,而是第8軍的軍官組成突擊隊參戰。聽說松山久攻不下,委員長斥責了衛立煌,衛立煌斥責了何紹周,何紹周急紅了眼,才想出這種下三爛的招數。於是師長任隊長,團長當連長,排長當士兵——大家的心緊了。

出發前,大家都去送行,只見軍長何紹周在那兒大聲訓話,我們團長陳永思站在佇列中間,扛著最新式的美制迫擊炮。人人都背著個籮筐,裡面全是手榴彈炸藥包,有的抱著輕機槍,有的抱著衝鋒槍,有的背著噴火槍。真是精英戰松山哪!但結果呢,敗得很慘,軍官死傷無數,何紹周哭了。

8月7日,我們團奉命出擊,終於輪到我們了。

(未完待續)

【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載於《軍事故事會》2016年第12期

主編:丁曉平

編輯:申思萌 宋園園 宋瑋

插圖:孫文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