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創新就業扶貧機制 助推脫貧致富奔康——全省烏蒙山片區就業扶貧會在筠連縣召開

4月14日, 四川省就業扶貧現場會在筠連縣召開, 來自烏蒙片區樂山、宜賓、瀘州等市州的人社、就業負責人和貧困縣的就業局負責人, 深入筠連縣電商創業孵化園和電商培訓、五鳳村就業服務工作站和五鳳肉牛養殖合作社、春風綜合體就業扶貧培訓基地和焊工培訓現場實地參觀, 觀摩筠連縣在就業扶貧工作上的創新經驗和做法。

抓好就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戰役。 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川省委立足省情實際, 提出了“五個一批”行動計畫: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生態扶貧和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災後重建幫扶一批。 就業扶貧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中具有“一子落而全盤活”的重要作用。

2016年, 我省農民的收入結構中, 工資性收入為3738元, 占比高達33.4%。 務工就業對維持貧困家庭生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據統計, 2016年我省農民工平均月收入為3275元, 年收入約39300元, 以“四口之家、一人務工”的標準測算, 年人均收入9825元, 遠遠超出2016年3200元的脫貧標準。 因此, 就業扶貧是脫貧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月中旬以來, 我省各級人社系統組織近萬名工作人員, 採取入戶調查、資料比對等方式, 對入庫農村勞動力資料進行了全面更新, 摸清了全省農村勞動力及轉移就業底數、尚未脫貧的272.2萬貧困人口中的勞動力底數, 和今年計畫脫貧105萬貧困人口中的勞動力底數。 其中, 烏蒙山片區尚未脫貧的16—60歲貧困勞動力有19.5萬人。 我省將鞏固資料更新成果, 確保資料的動態精准。 同時, 大力抓好技能培訓。 今年, 全省將通過在院校機構開設“扶貧專班”、舉辦送培訓下鄉活動、依託“農民夜校”定點培訓、開展定向定崗和訂單式培訓等方式,

培訓貧困勞動力10萬人。

烏蒙山片區跨雲、貴、川三省, 覆蓋我省宜賓、瀘州、樂山3個市的9個縣、181個鄉鎮、2240個村, 現有貧困村620個、貧困戶17萬戶、貧困人口54.5萬人。

烏蒙山片區今年的脫貧任務比去年更重, 有2個貧困縣要摘帽、233個貧困村要退出、8.9萬貧困人口要脫貧。 相對于其他3大片區, 烏蒙山片區的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產業發展、經濟基礎等方面優勢較為明顯, 特別是勞務開發的空間和潛力巨大。

筠連縣

自精准扶貧工作全面啟動以來, 筠連縣緊緊圍繞“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 創新工作機制, 全面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 實現貧困戶穩定就業增收。

筠連縣委、縣政府堅持把就業扶貧與加快區域發展相結合、與生態環境保護和人口控制相結合, 努力把筠連建設成為扶貧、生態與人口統籌發展示範區, 努力打造綠色筠連、生態筠連、宜居筠連。 該縣成立全縣脫貧致富職業技能培訓領導小組,

制定印發《筠連縣貧困家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工作計畫》、《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檔, 分類實施就業培訓、創業扶持、產業帶動、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吸納、轉移輸出、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等措施。 該縣通過整合發改、財政、扶貧等部門產業發展、創業就業、金融支農等政策, 促進就業創業。 至目前, 整合政策資金232萬元, 開展免費培訓40197人次, 發放創業補貼40萬元惠及210人。

在扶貧就業培訓上, 筠連縣通過開展產業發展、轉移就業、小微創業等“三項培訓”, 以增強貧困群眾就業能力。 該縣通過建立脫貧致富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在貧困村建立種植養殖實訓基地, 結合生漆、茶葉、肉牛、中藥材等主導產業開展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2016年開展種植技術培訓22067人次、養殖技術培訓15700人次,就業技能及短期實用技術培訓2330人次。在轉移就業培訓上,則與宜賓市焊接協會、川大科技園等建立合作機制,2016年開展焊工、廚師、建築工、電工、掘煤工、電腦等培訓3122人次。在實施小微創業培訓上,通過“請師來縣、辦班到鄉、送教進村”等形式解決貧困群眾技能培訓需求,共培訓3113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86人。

在拓展就業管道上,筠連縣通過搭建就業資訊、創業服務、資金支援等“三大平臺”,助力貧困群眾實現就業。通過構建就業資訊平臺,依託就業資訊網和筠連駐外商會和“十萬筠商”,通過“親幫親、友拉友”實現“一人就業、帶出一幫、致富一方”。 2016年,該縣舉辦招聘活動25場次,發佈崗位資訊4000餘個,實現2292個貧困勞動力就業。

在構建創業服務平臺上,筠連縣通過引進企業建立電商孵化園,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搭建創業就業平臺等方式,實現265名貧困戶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業、電商實現創業就業。在構建資金支持平臺上,該縣通過整合創業擔保等資金394萬元建立返鄉創業分險基金,創新“好牛貸”“返鄉創業貸”等金融產品。至目前,累計發放“好牛貸”貸款2.6億元、“返鄉創業貸”貸款1010萬元,促進全縣3400餘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同時,筠連縣創新推出了“產業+項目”帶動、“轉移+維權”輸出、“兜底+救助”服務這三種“模式”,讓貧困群眾的就業有了穩定保障。“產業+專案”帶動模式,即該縣通過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實施重大專案建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據悉,該縣生漆、茶葉、肉牛、中藥材、綠色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解決3000餘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在“轉移+維權”輸出模式上,筠連縣通過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專業技術培訓,與宜賓市臨港開發區、省外商會等建立勞務用工合作機制,提供固定就業崗位3000餘個。在“兜底+救助”服務模式上,筠連縣制定了《筠連縣定向開發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定向促進農村建卡貧困勞動者就業實施方案》,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年齡大、殘疾、家庭比較困難的貧困勞動力實行就業兜底安置。到目前,全縣18個鄉鎮農村公益性崗位以及開發護林員、村級勞動保障協理員、畜牧發展員兜底安置貧困勞動力1105人,每月每人給予300元-400元的崗位補貼。

四川省就業局局長黃曉東,宜賓市政府副市長、筠連縣委書記王萍等出席現場會。

四川台記者 王映 報導

結合生漆、茶葉、肉牛、中藥材等主導產業開展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2016年開展種植技術培訓22067人次、養殖技術培訓15700人次,就業技能及短期實用技術培訓2330人次。在轉移就業培訓上,則與宜賓市焊接協會、川大科技園等建立合作機制,2016年開展焊工、廚師、建築工、電工、掘煤工、電腦等培訓3122人次。在實施小微創業培訓上,通過“請師來縣、辦班到鄉、送教進村”等形式解決貧困群眾技能培訓需求,共培訓3113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86人。

在拓展就業管道上,筠連縣通過搭建就業資訊、創業服務、資金支援等“三大平臺”,助力貧困群眾實現就業。通過構建就業資訊平臺,依託就業資訊網和筠連駐外商會和“十萬筠商”,通過“親幫親、友拉友”實現“一人就業、帶出一幫、致富一方”。 2016年,該縣舉辦招聘活動25場次,發佈崗位資訊4000餘個,實現2292個貧困勞動力就業。

在構建創業服務平臺上,筠連縣通過引進企業建立電商孵化園,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搭建創業就業平臺等方式,實現265名貧困戶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業、電商實現創業就業。在構建資金支持平臺上,該縣通過整合創業擔保等資金394萬元建立返鄉創業分險基金,創新“好牛貸”“返鄉創業貸”等金融產品。至目前,累計發放“好牛貸”貸款2.6億元、“返鄉創業貸”貸款1010萬元,促進全縣3400餘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同時,筠連縣創新推出了“產業+項目”帶動、“轉移+維權”輸出、“兜底+救助”服務這三種“模式”,讓貧困群眾的就業有了穩定保障。“產業+專案”帶動模式,即該縣通過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實施重大專案建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據悉,該縣生漆、茶葉、肉牛、中藥材、綠色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解決3000餘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在“轉移+維權”輸出模式上,筠連縣通過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專業技術培訓,與宜賓市臨港開發區、省外商會等建立勞務用工合作機制,提供固定就業崗位3000餘個。在“兜底+救助”服務模式上,筠連縣制定了《筠連縣定向開發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定向促進農村建卡貧困勞動者就業實施方案》,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年齡大、殘疾、家庭比較困難的貧困勞動力實行就業兜底安置。到目前,全縣18個鄉鎮農村公益性崗位以及開發護林員、村級勞動保障協理員、畜牧發展員兜底安置貧困勞動力1105人,每月每人給予300元-400元的崗位補貼。

四川省就業局局長黃曉東,宜賓市政府副市長、筠連縣委書記王萍等出席現場會。

四川台記者 王映 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