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年泉城濟南離世界遺產還有多遠 老舍筆下泉城一個老城有山有水

曾經的泉城, 正如老舍散文所描述的:“一個老城, 有山有水。 ”雖然古時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已不多見, 但仍然“有睡著了的大城樓, 有狹窄的古石路, 有寬厚的石城牆”。 市中心的商業街泉城路尺度適宜, 懸鈴木茂盛的枝葉投下陰涼, 街邊混雜著西洋風格的建築。

老城裡的胡同迂回曲折, 也不需要認路, 隨意逛逛, 總會有不經意的發現。 有一回, 我逮住一個胡同口往裡穿, 無意中發現了一座破舊的戲臺, 正想是不是哪個大戶人家的舊居, 旁邊廂房突然出來一個紮髻蓄須著袍的道士。 很久以後, 我才知道,

這個戲臺在一個道觀裡, 喚作昇陽觀, 原先是供奉呂洞賓的呂祖廟。

濟南老城裡的舊居

相比之下, 曲水亭街更為人熟知。 城中的泉水匯為街邊的曲水河, 流入城北的大明湖。 街名來自于古時文人曲水流觴的風雅傳統, 但更吸引人的是街邊鄰里濃郁的生活氣息。 自古河畔就是附近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 有的水中淘米、洗衣, 有的悠哉地釣魚, 有人閒話家常, 還有人認真地下棋對弈。 天熱的時候水邊納涼的人特別多, 小孩兒則趴在岸邊撈螺螄。

濟南老城的舊影, 圖片均來自網路

隨著城市建設與舊城改造, 街道拓寬了, 老房子拆了, 取而代之的, 是一幢幢尺度異常的建築和千篇一律的店鋪。 老城失去了原有的尺度感, 失去了它的歷史環境, 變得不倫不類。 故地重遊, 稍有些名氣的街巷, 改造成千篇一律的仿古街, 充斥著俗氣的紀念品小店, 彌漫著燒烤的氣味。 路上擠滿外地遊客, 以為這就是老濟南的樣貌。 而老城深處的巷子破敗不堪, 隱藏其中的道觀、戲臺, 無人知曉, 靜待衰亡。

這一切激發了我去研究濟南。

97年開始(至2008)老城及周邊的重大專案。

濟南申報世界遺產的失敗

2008年, 我進入紐約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濟南老城為論文的研究物件。 從專業角度而言, 濟南老城既具特殊性, 又有普遍性。 特殊性在於,

其獨一無二的空間特徵, 體現於老城的泉水與其周邊建成環境所形成的特定空間關係, 這種空間關係又與濟南的文化相輔相成;而普遍性在於, 濟南老城所面臨的, 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 每個城市, 尤其是老城都會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拆除還是保護, 如何保護, 保護規劃怎麼做, 做了之後怎麼執行, 執行的結果又如何?

當時, 濟南市決定將泉水及其周邊環境申報為世界遺產, 這一時間成為熱議話題。 考慮到濟南老城的保護狀況, 我對其申遺一直持保留態度, 正好借此機會, 通過研究, 再次審視老城的狀態與歷次規劃的效力, 並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的評價標準, 對其歷史空間進行評估。

但有趣的是,

儘管缺乏官方文獻, 民間仍有很多愛著泉城的市民們在默默地記錄歷史。 新浪博客上有位博主的文章提供了大量的歷史照片、地方史志, 各種名泉考、地名考, 雖然很多並非直接相關的資訊, 但確實是很有意思的資訊來源。 而另一位博主則分享了自己在1975年、2003年、2010年在大明湖同一位置拍攝的勝景佛山倒影, 成為寶貴的影像資料, 非常直觀地展示了城市建設對景觀的影響。

佛山倒影。 圖片出自新浪博主王承善。

而作者之所以選擇以濟南作為研究物件的原因在於, 他認為從1890到解放前這60年間, 作為一個主要的行政中心, 濟南卻從未作為通商口岸, 也從未出現過外國人所管轄的飛地, 政權幾乎一直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其近代發展的藍圖從起草到實施均出自國人自己之手。與其他開埠城市上海、天津等相比,濟南代表了一類由中國人自行治理的近代城市。我回國以後發現,這本書直到2010年才出版了中文版。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這些有趣的發現,更多的是,要面對一個令人遺憾而無奈的事實,歷史保護規劃(其實不僅是保護規劃)的效力極其微弱,不受重視,執行得不到法律保障,並且沒有徵詢公眾意見。自上而下的城市決策,多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然而歷史是不可逆的,待到經濟發展好的那一天,歷史遺存已經沒有了。

2003年至2010年,老城遺產環境的肌理變化(作者根據google衛星圖繪製,其中藍色線框部分為核心保護區,玫紅線框為歷次保護規劃劃定的風貌保護區域,規劃定位發展文化與旅遊產業)

濟南對於“泉”一直非常重視。北方氣候乾旱,城市也在開發建設,這些都會影響泉水水位。為此,政府採取了許多保育與應急措施,比如,興建水庫以減少對地下水的使用,旱季採取自來水回灌方式救急,有較顯著的成效。但一直以來,“城”並無人重視。歷次歷史保護規劃,儘管劃定了所謂風貌區,卻沒有完好地保存其中的街巷。從1990年代初至2006年,有168條歷史街巷消失。

2008年,因大明湖擴建一項工程,就拆除了老城西北角20餘條歷史街巷。更不用提之前的泉城廣場與之後各項商業開發專案。沒有了這些建築、街巷,“風貌保護“如何實現呢?

保護不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對歷史建築的價值判斷存在誤區。古建築較易被識別並被欣賞(上文所提到的昇陽觀,後於2012年被修復),而近代建築常因帶有殖民歷史印記而被詬病,例如由德國人建造的濟南老火車站,於1992年被拆除,公開宣稱的原因是,其象徵了被侵略的歷史,是恥辱的標記。而相比公共建築,傳統民居由於保存狀況不佳、基礎設施欠缺,其建築與空間的價值常被忽視。例如老城內部的四合院民居,要麼被拆除了,剩下的大部分淪落為大雜院,居住條件較差,缺少排汙等基礎設施。

修復後的昇陽觀

曾經的老火車站與現在的火車站,圖片來自lifeweek

最終,濟南並沒有申請到世界遺產。這個結果和我的研究推論一樣,因為,單獨討論泉或城,不具備特殊意義。泉城的特色、濟南泉水的價值在於與周邊建成環境所形成的獨特關係,泉與城相輔相成,由此而形成的物質空間,與其中發生的人居活動,共同傳達了濟南的文化特性。但新的建設破壞了這樣的空間與文化。世界遺產(尤其涉及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中,非常重要的兩條,是完整性與原真性。

簡單來說,完整性要求遺產在範圍、自身組分和結構等方面,盡可能保持完整,原真性要求遺產通過形態、材料、功能等內在或外在元素真實可信地傳達其文化價值。可以這樣理解,老城的歷史環境,因拆除過多而缺乏完整性,又因保存不當而缺乏原真性,因此不能達到世界遺產的標準。這樣的結果,任誰都會感到遺憾,但卻是無法逆轉的。

拆與不拆的爭論

有一件小趣事,我在美國讀書時,我爸爸恰好負責濟南西城的舊城改造工作,父女之間常就拆與不拆的問題進行爭論。隔著12小時的時差,父女進行視頻聊天,原本是個溫情的場景,但也會因為爭論這樣的專業問題,最終搞得不歡而散。

在當時西城某改造建設項目中,涉及一棟歷史建築的去留問題。該建築建於1920年,為創辦於1907年的濟南百年老字型大小中藥店——宏濟堂的西號分店(宏濟堂的創辦者,即電視劇《大宅門》中白景琦的原型樂鏡宇)。按照原定計劃,要將其拆除,但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反對意見,我也再次跳出來,非常激動地跟爸爸探討這個問題,甚至將自己看過的關於保護的書籍拿給他閱讀。

最終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像是自己的研究得到了回報。儘管出於項目限制,建築並不能原址保留,但舊改當局將其整體遷移進行保護,內部進行加固修繕。現在這座建築不僅是藥店,還增加了中醫藥知識普及、中醫藥古籍文物展示等功能,作為中醫藥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平移工程前後

改造為博物館,圖片來自新華網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能意識到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隨著城市化進程趨於穩定,希望更多歷史建築與街區能借此重生。與此同時,現在新的問題是,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去維護與利用?歷史城區的復興,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老城之中的場所精神與社會結構又該如何保護?保護之路漫漫,仍需上下求索。

其近代發展的藍圖從起草到實施均出自國人自己之手。與其他開埠城市上海、天津等相比,濟南代表了一類由中國人自行治理的近代城市。我回國以後發現,這本書直到2010年才出版了中文版。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這些有趣的發現,更多的是,要面對一個令人遺憾而無奈的事實,歷史保護規劃(其實不僅是保護規劃)的效力極其微弱,不受重視,執行得不到法律保障,並且沒有徵詢公眾意見。自上而下的城市決策,多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然而歷史是不可逆的,待到經濟發展好的那一天,歷史遺存已經沒有了。

2003年至2010年,老城遺產環境的肌理變化(作者根據google衛星圖繪製,其中藍色線框部分為核心保護區,玫紅線框為歷次保護規劃劃定的風貌保護區域,規劃定位發展文化與旅遊產業)

濟南對於“泉”一直非常重視。北方氣候乾旱,城市也在開發建設,這些都會影響泉水水位。為此,政府採取了許多保育與應急措施,比如,興建水庫以減少對地下水的使用,旱季採取自來水回灌方式救急,有較顯著的成效。但一直以來,“城”並無人重視。歷次歷史保護規劃,儘管劃定了所謂風貌區,卻沒有完好地保存其中的街巷。從1990年代初至2006年,有168條歷史街巷消失。

2008年,因大明湖擴建一項工程,就拆除了老城西北角20餘條歷史街巷。更不用提之前的泉城廣場與之後各項商業開發專案。沒有了這些建築、街巷,“風貌保護“如何實現呢?

保護不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對歷史建築的價值判斷存在誤區。古建築較易被識別並被欣賞(上文所提到的昇陽觀,後於2012年被修復),而近代建築常因帶有殖民歷史印記而被詬病,例如由德國人建造的濟南老火車站,於1992年被拆除,公開宣稱的原因是,其象徵了被侵略的歷史,是恥辱的標記。而相比公共建築,傳統民居由於保存狀況不佳、基礎設施欠缺,其建築與空間的價值常被忽視。例如老城內部的四合院民居,要麼被拆除了,剩下的大部分淪落為大雜院,居住條件較差,缺少排汙等基礎設施。

修復後的昇陽觀

曾經的老火車站與現在的火車站,圖片來自lifeweek

最終,濟南並沒有申請到世界遺產。這個結果和我的研究推論一樣,因為,單獨討論泉或城,不具備特殊意義。泉城的特色、濟南泉水的價值在於與周邊建成環境所形成的獨特關係,泉與城相輔相成,由此而形成的物質空間,與其中發生的人居活動,共同傳達了濟南的文化特性。但新的建設破壞了這樣的空間與文化。世界遺產(尤其涉及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中,非常重要的兩條,是完整性與原真性。

簡單來說,完整性要求遺產在範圍、自身組分和結構等方面,盡可能保持完整,原真性要求遺產通過形態、材料、功能等內在或外在元素真實可信地傳達其文化價值。可以這樣理解,老城的歷史環境,因拆除過多而缺乏完整性,又因保存不當而缺乏原真性,因此不能達到世界遺產的標準。這樣的結果,任誰都會感到遺憾,但卻是無法逆轉的。

拆與不拆的爭論

有一件小趣事,我在美國讀書時,我爸爸恰好負責濟南西城的舊城改造工作,父女之間常就拆與不拆的問題進行爭論。隔著12小時的時差,父女進行視頻聊天,原本是個溫情的場景,但也會因為爭論這樣的專業問題,最終搞得不歡而散。

在當時西城某改造建設項目中,涉及一棟歷史建築的去留問題。該建築建於1920年,為創辦於1907年的濟南百年老字型大小中藥店——宏濟堂的西號分店(宏濟堂的創辦者,即電視劇《大宅門》中白景琦的原型樂鏡宇)。按照原定計劃,要將其拆除,但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反對意見,我也再次跳出來,非常激動地跟爸爸探討這個問題,甚至將自己看過的關於保護的書籍拿給他閱讀。

最終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像是自己的研究得到了回報。儘管出於項目限制,建築並不能原址保留,但舊改當局將其整體遷移進行保護,內部進行加固修繕。現在這座建築不僅是藥店,還增加了中醫藥知識普及、中醫藥古籍文物展示等功能,作為中醫藥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平移工程前後

改造為博物館,圖片來自新華網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能意識到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隨著城市化進程趨於穩定,希望更多歷史建築與街區能借此重生。與此同時,現在新的問題是,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去維護與利用?歷史城區的復興,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老城之中的場所精神與社會結構又該如何保護?保護之路漫漫,仍需上下求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