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腳下的變革:綜合管廊提升城市“地下現代化”

今日財富報記者 劉岸松

不知不覺中, 日新月異的城市帶給人們越來越便利的生活: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無處不在的生活設施,

不需遠走便能駐足的綠地公園, 以及舒適溫馨休憩身心的各類公共空間。 這周圍發生的一切變化, 我們易於感知、觸手可及, 卻很難察覺腳下發生的一場變革——綜合管廊的設計與佈局正在悄然改變城市地下“生命線”的發展形態。 長春新區管委會規劃局副局長王昊昱認為, 長春新區綜合管廊的規劃與建設是百年大計, 它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水準, 對集約利用城市空間、建立更加現代化的城市支撐體系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綜合管廊作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長春新區的整體藍圖中有明確設計:規劃至2030年建設綜合管廊監控中心5處, 幹線綜合管廊84.2公里, 支線綜合管廊120公里。 以綜合管廊為契機,

充分利用數位化資訊處理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 集成市政基礎設施資訊資料, 建設高效、便捷、可靠、動態的數位化市政體系管理平臺, 實現市政設施的智慧化運行和管理, 打造東北地區智慧市政示範區。

給地下管線安個“家”

為地下管線建造一所房子, 讓埋在地下、架在空中的管線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家”, 施工人員可方便進出, 以此消除“馬路拉鍊”, 減少蜘蛛網式架空線, 這就是地下綜合管廊帶來的最大益處。

綜合管廊也稱“共同溝”, 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的綜合走廊, 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 將電力、通訊, 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中在一起, 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 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

實現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和資源分享。

地下綜合管廊起源於歐洲, 早在1833年, 巴黎為了解決地下管線的敷設問題和提高環境品質, 開始興建地下管線共同溝。 如今巴黎已經建成總長度約100公里、系統較為完善的綜合管廊網路。 在發達國家, 綜合管廊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 在系統日趨完善的同時其規模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 不僅是大城市, 在眾多的中小城市, 過去因為部門分割, 許多城市的路面常常是“你挖了我填, 你填好我再挖”, 造成大量浪費。 地下綜合管廊工程, 正是“拉鍊路”的治本良方。

2013年以來, 政府把綜合管廊建設作為完善城市基礎的重要內容, 制定了多項措施加以持續推進,

出臺了《關於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多個檔, 要求統籌城市各類地下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 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 截至2016年12月, 全國147個城市28個縣已累計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5公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 2017年全國要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綜合管廊建設的一次性投資常常高於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 據測算, 目前我國內陸城市的綜合管廊平均造價約為10萬元/米, 較之普通的管線埋入方式要高出很多, 如何收回高額的成本?這是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 對此, 長春新區管委會規劃局副局長王昊昱認為,

綜合管廊的建設不能只看簡單的投入產出比, “綜合管廊建設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綜合工程。 儘管前期投入較大, 但從集約利用城市空間、城市基礎設施長期維護與使用方面考量, 從長遠看實際上節約了城市的綜合成本”。

綜合管廊先試區落位智慧新城

現代化城市寸土寸金, 地面如此, 地下空間同樣如此。 作為有著20年城市規劃設計經驗的規劃師, 王昊昱對長春的地面與地下空間規劃同樣熟悉, “對於城市的老城區來說, 目前以保護和精緻化的提升為主, 進行大規模綜合管廊的建設很難實現;而新城區規劃先行, 地面地下尚無大規模的開發, 建設綜合管廊對城市的正常運行影響較小, 更為適合推動綜合管廊的建設。 ”

因此,在城市的新城區推動地下綜合管廊的設計與建設,無論是發展空間還是成本考量,都具有巨大的優勢。

2015年4月,吉林省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開發銀行共同達成將吉林省作為全國首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的意見,並於7月正式簽署了《全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與此同時,相繼出臺管廊建設實施意見,成立專家顧問組,對全省管廊建設給予政策諮詢和技術支援;制定並完善了一系列技術性檔。

空港經濟開發區作為長春新區生態智慧型定位的新城區,被確定為吉林省綜合管廊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在地下綜合管廊的設計與規劃上更加具有針對性。王昊昱正是空港經濟開發區整體規劃的總設計師。

“空港經濟開發區的定位是生態智慧型新城區,整體設計,包括基礎設施的設計也要符合綠色與智慧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此,在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上,我們採用了全面的綜合管廊體系建設。”王昊昱說,“地下綜合管廊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還將採用數位化監控或安全保障技術,構建統一的綜合管廊智慧化運營管理平臺,這些都能體現空港經濟開發區的智慧生態理念。”

到2030年,長春新區將力爭累計完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超過200公里,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地下綜合管廊投入運營,地下綜合管廊逐步形成規模。有專家認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可以綜合地探索智慧型城市管理體系發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水準,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還可以增加更優質的公共產品供給,對於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區域形象、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因此,在城市的新城區推動地下綜合管廊的設計與建設,無論是發展空間還是成本考量,都具有巨大的優勢。

2015年4月,吉林省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開發銀行共同達成將吉林省作為全國首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的意見,並於7月正式簽署了《全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與此同時,相繼出臺管廊建設實施意見,成立專家顧問組,對全省管廊建設給予政策諮詢和技術支援;制定並完善了一系列技術性檔。

空港經濟開發區作為長春新區生態智慧型定位的新城區,被確定為吉林省綜合管廊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在地下綜合管廊的設計與規劃上更加具有針對性。王昊昱正是空港經濟開發區整體規劃的總設計師。

“空港經濟開發區的定位是生態智慧型新城區,整體設計,包括基礎設施的設計也要符合綠色與智慧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此,在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上,我們採用了全面的綜合管廊體系建設。”王昊昱說,“地下綜合管廊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還將採用數位化監控或安全保障技術,構建統一的綜合管廊智慧化運營管理平臺,這些都能體現空港經濟開發區的智慧生態理念。”

到2030年,長春新區將力爭累計完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超過200公里,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地下綜合管廊投入運營,地下綜合管廊逐步形成規模。有專家認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可以綜合地探索智慧型城市管理體系發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水準,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還可以增加更優質的公共產品供給,對於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區域形象、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