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秦嶺深處,北宋摩崖石刻記載,甘肅隴中林木,是這樣被砍伐的

西秦嶺深處, 北宋摩崖石刻記載, 甘肅隴中的荒山禿嶺, 是這樣形成的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閭閻相望, 桑麻翳野, 天下富庶者無出隴右。 ”他說的是盛唐的隴右。 不斷的砍伐, 誰想到, 到了清末甘肅隴中黃土高原, 到處是荒山禿嶺, 以“隴中苦, 甲天下”而聞名。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灘歌周圍山林

在西秦嶺深處的武山灘歌鎮, 有個石碑彎, 哪裡有塊宋代摩崖石刻, 記載了甘肅今日的荒山禿嶺是如何形成的。 在灘歌中學, 我們找到了楊建全老師, 他熟知灘歌鎮風土人情。 他說, 灘歌在藏語中是踏歌而舞的意思, 自唐中期到明之前的數百年間, 這裡一直是吐蕃族梟波部落的遊牧之地。

石碑灣距離灘歌鎮大約15公里, 楊建全老師為解開石壁上的秘密曾多次來過這裡。

灘歌小鎮

石碑灣在鄉親們口中還有個名字叫圈子闔, 意思是說這裡地處兩山相交, 地形非常封閉, 如同一個圈子。 這是一段倒“S”形的山路, 路在懸崖和小河之間, 看得出來, 如果不是現代化的施工手段, 這裡是不會有路的。

在倒“S”的拐彎處, 楊建全老師指著石壁上一個類似橫著的“日”字形狀的痕跡說, 那就是傳說中的石門了。 站在路邊我們只能看個大概,

果然有些像門。

這真是兩扇門嗎?不知道打開這扇“門”後, 究竟隱藏著什麼東西?上世紀九十年代末, 他實在忍不住了, 決定到石碑灣探個究竟。 那次, 他準備得非常充分, 專門從學校借了一架木梯, 帶了繩索、照相機等物, 和幾個鄉親開著三馬子來到這裡探秘。 當他沿著木梯, 爬到“門”邊, 搬開樹枝, 掃開塵土, 他發現這是一塊平坦的石壁, 石壁上刻著不少字。

一瞬間, 他驚呆了。 楊建全顧不上多想, 拿出本子、筆, 仔細將石壁上的文字抄錄了下來。

“石刻距地面約3米, 縱長225釐米, 橫寬162釐米, 楷書左行, 共16行, 首行9字, 次行3字, 尾行19字, 其餘皆20字。 ”楊建全說。 這塊石刻是按照宋版書的樣子鐫刻的, 好像是一本翻開的書一樣, 遠遠看上去可不就像兩扇門, 石門扇的來歷就由此而起。

“石門”的秘密解開了。 然而, 一個新問題又出現了, 這些字是什麼人刻的, 這裡曾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 值得人們爬到半壁上進行鐫刻。

“這塊石刻的開頭就說, 政和八年……”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 政和八年也就是1118年。

無疑這是一處宋代的摩崖石刻。

這是一個普通的砍伐林木的石刻。 碑文記述說, 政和八年, 宋徽宗下詔汴京重修被火燒毀的宣德樓、集英殿。 修建大殿沒有木料, 皇帝在政和八年八月下詔書給熙河路之鞏州(隴西), 命令他們伐木。 從碑文上看, 知州、縣令、鎮寨官非常重視, 最後選定了沿河的青竹坪為伐木地點。這次伐木從農曆九月初二開始,到十二月二十一結束,共109天,計採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餘本(棵)。

片描述

汴京修建宣德樓、集英殿為何非要從千里之外的天水武山伐木呢?這實在是無奈之舉。在六千年前,今天的河南開封一帶,生態植被非常好,隨著人口的增多,樹木逐漸地被砍伐使用了。到漢唐時期,隨著長安洛陽兩京的開發,這裡的大木也被砍伐一空了。

平定安史之亂時,又將終南山的樹木砍伐。宋初,人們只能沿渭水流域繼續向上游砍伐,經過百餘年的大肆採伐,從今寶雞到天水的河邊的原始森林帶也差不多砍光了。宋徽宗要修宮殿,只能繼續沿渭河支流山丹河而上尋找林木,結果就選中了距離汴京千里之外的威遠鎮青竹坪採伐。

這塊石刻成為宋人砍伐隴上林木的見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無出隴右。”他說的是盛唐的隴右。

不斷的砍伐,誰想到,到了清末甘肅隴中黃土高原,到處是荒山禿嶺,以“隴中苦,甲天下”而聞名。

到民國年間,渭河沿河的林木基本砍光了,人們只好到洮河流域砍伐,在甘南境內設了不少林業採伐點。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電話告知,也可發郵件。郵箱:358030614@qq.com

“攏史燴i " 知名文史學者王文元(蘭州老王)自媒體, 講蘭州故事,探絲路風情,解西部地理,精彩每天都有哦!

最後選定了沿河的青竹坪為伐木地點。這次伐木從農曆九月初二開始,到十二月二十一結束,共109天,計採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餘本(棵)。

片描述

汴京修建宣德樓、集英殿為何非要從千里之外的天水武山伐木呢?這實在是無奈之舉。在六千年前,今天的河南開封一帶,生態植被非常好,隨著人口的增多,樹木逐漸地被砍伐使用了。到漢唐時期,隨著長安洛陽兩京的開發,這裡的大木也被砍伐一空了。

平定安史之亂時,又將終南山的樹木砍伐。宋初,人們只能沿渭水流域繼續向上游砍伐,經過百餘年的大肆採伐,從今寶雞到天水的河邊的原始森林帶也差不多砍光了。宋徽宗要修宮殿,只能繼續沿渭河支流山丹河而上尋找林木,結果就選中了距離汴京千里之外的威遠鎮青竹坪採伐。

這塊石刻成為宋人砍伐隴上林木的見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無出隴右。”他說的是盛唐的隴右。

不斷的砍伐,誰想到,到了清末甘肅隴中黃土高原,到處是荒山禿嶺,以“隴中苦,甲天下”而聞名。

到民國年間,渭河沿河的林木基本砍光了,人們只好到洮河流域砍伐,在甘南境內設了不少林業採伐點。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電話告知,也可發郵件。郵箱:358030614@qq.com

“攏史燴i " 知名文史學者王文元(蘭州老王)自媒體, 講蘭州故事,探絲路風情,解西部地理,精彩每天都有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