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哈爾濱街舞史話:蛤蟆鏡 喇叭褲 雙卡答錄機裡的搖擺青春

文字+圖片=張澍

#哈爾濱街舞史話#1

街舞 一枚小小的時代符號

街舞, 字面直譯, 街頭舞蹈之意。

哈爾濱街舞史話裡的街舞, 與今天已程式化、廟堂化的街舞不同, 指的是曾經或正在哈爾濱街頭流行的青少年舞蹈。 它們與青春相系, 是年輕人消耗過剩荷爾蒙的一種表現或表達方式, 比如搖擺舞、比如霹靂舞, 比如曳步舞。

哈爾濱中央大街街頭的少年舞者

哈爾濱是音樂之城、舞蹈之城。 最早的“街舞”記錄, 是載於清末1910年10月16日出版的《遠東報》上的一篇報導:“本埠外國頭道街花園舊址原有戲園, 刻經俄國女優組織一俱樂部。 園內預備茶點酒飯, 並有音樂遊人, 有時開跳舞會, 履聲及音樂聲絡繹不絕, 較之上海夜花園之景象亦複不相上下。 ”這種“街舞”, 應該是交誼舞之類。 哈爾濱有一個詞:“舞皮子”, 是形容資深交誼舞者的稱謂。

街舞的核心是隨意、自由。 哈爾濱這種意義上的街舞,

出現在1980年, 那是隨意自由的搖擺舞。

音樂是時尚的符號, 舞蹈是時代的符號, 雖然這僅僅是一枚小小的符號, 但它卻記錄了此時、彼時的社會風貌。 記下, 可以明亮後人之目。

中央大街街頭舞者

蛤蟆鏡 喇叭褲 雙卡答錄機裡的搖擺青春

1、1980年 偷偷摸摸跳搖擺

搖擺舞流進哈爾濱的具體時間, 沒有官方記載, 也沒有人清楚記得了。 但哈爾濱的“老舞皮子”甲繼海清楚記得, 自己第一次跳搖擺舞, 是1980年夏天, 在太陽島上。

搖擺舞, 興起於1920年代的美國, 流行於二戰時期, 二戰結束, 搖擺舞沉寂。 1980年年初, 一群瑞典年輕人, 看到一盤1940年代的美國人的搖擺舞錄影, 他們十分喜歡。 就來到美國, 找到錄影中的表演者弗蘭克·曼寧, 請這位當時的郵遞員出山傳授搖擺舞技能。 從那時起, 搖擺舞重新流行於世。

弗蘭克·曼寧在跳搖擺舞

在1980年改革開放之前, 小群體的私下舞會是一度被禁止的。 搖擺舞的流行, 一開始處於一種“半地下”狀態。 甲繼海回憶;“1980、1981年那時候, 不少人的意識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 認為搖擺舞是不健康的黃色舞蹈。 我們那時候聚會跳舞, 都是在比較隱蔽的地方, 偷偷摸摸地跳。 一開始被派出所發現要抓, 後來跳的人多了, 管的就沒那麼嚴格了, 一般治安聯防隊的, 看到你們在街頭跳搖擺舞, 會過來攆‘別跳了, 別跳了, 走走。

’”

所以, 搖擺舞一開始在哈爾濱的流行, 是在空寂、管理者罕至的太陽島上。 1980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天, 二十歲的甲繼海與一幫返鄉的知青、戰友、同學, 拎著三洋答錄機, 每人花一毛錢坐輪渡來到太陽島。 找個人少草盛的地方, 鋪上布單, 十幾個人拿出各自帶的食物, 開始野餐。 那時的野餐, 最簡單的, 是帶著哈爾濱糕點廠出的圓麵包。 這種麵包, 當天做好當天賣的價錢是1毛錢一個, 隔夜後, 降到8分錢一個。 這麵包大, 飯量小的, 吃一個就飽, 年輕的, 吃倆肯定飽。 兩個麵包, 加倆鹹鴨蛋再加上些油炸花生米, 是太陽島野餐的最低配置。 家裡條件好的, 此時會拿出根粉腸, 按人頭掰成多份, 平均分給大家。 那時候, 這些剛返鄉上班的年輕人, 買不起紅腸。還沒有瓶裝水與大白梨,帶的飲料只有一種:一毛五一瓶的南坎汽水。這種聚會,最牛的,是帶著啤酒來的人。能買來整箱大哈啤的,在眾人眼中就是現在開著蘭博基尼、法拉利的人。

啤酒是稀罕物,所以男生多數帶著白酒。每個人的吃食都集中放好,每個人面前的搪瓷缸子裡本著男人多倒、女人少倒的原則,多多少少都倒上白酒,然後開喝。喝得差不多了,三洋答錄機放出快節奏的電聲音樂,點燃這群年輕人的荷爾蒙。就著音樂,他們就開始在松花江邊跳起搖擺舞。這時,周圍會圍上一群看熱鬧的人,還少不了拎著保溫瓶的賣冰棒老太太。蹦完,一身大汗。有錢的主,會掏錢買十幾根冰棒請大家吃。搖擺到末班船要開時,大家就收拾收拾回市里了。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身被蚊子叮咬出來的包。

後來,隨著去太陽島跳搖擺舞的年輕人的增多,還出現了提供一條龍服務的“機構”。甲繼海回憶,道外江邊那時候有家議價糧店,會把答錄機、磁帶以及吃喝,按照要求提前安排好。按照去太陽島的人數,收取每個人2-3元的服務費。

2、青年宮友誼宮是搖擺舞聖地搖擺也分大姿勢小姿勢

1981、1982年開始,搖擺舞開始進入市區街頭。跳的人最多的地方,是青年宮與友誼宮後身的江邊。“天一擦黑,治安聯防隊的下班後,大家都來了。年齡大的跳交誼舞,我們小年輕的 搖擺舞。”甲繼海說。

那時候,沒人知道搖擺舞起源在哪,就知道是港臺傳過來的。也沒有專門的老師教,舞者都是你看我我學你,加即興的自創在即興搖擺。甲繼海回憶:“我們搖擺起來,什麼姿勢都有,究竟誰搖得好看得是天賦。搖擺舞非常自由,隨著節奏做各種動作。有搖得像喝醉酒似的、有搖得很規整的……小姿勢——搖擺幅度弱的;大姿勢——搖擺幅度強的,都有。大家跳舞就是釋放。”這邊勁爆的舞曲一放,認識、不認識的舞者就圍著答錄機開始搖擺。一開始幾個人、十幾個人,跳著跳著就成了幾十個二十郎當歲的人的群舞。周圍是上百的吃瓜群眾在圍觀。一跳三四十分鐘, 跳得好的,就在當間兒領著大家哇哇一頓搖一頓跳,跳到出彩的地方,稀罕音樂懂得舞蹈的哈爾濱吃瓜群眾,會毫不吝惜自己的掌聲。

這些年輕的街舞者,在江邊搖得滿頭大汗,回家吃得香睡得好。“那時候,我們這幫年輕人,都過得無憂無慮。”甲繼海說。

3、搖擺青年的標配:不撕標蛤蟆鏡 八寸寬喇叭褲 格子襯衫尖頭皮鞋

騎著二八自行車,戴著深色鏡片的“蛤蟆鏡”,上身穿著格子襯衫,下身穿著喇叭褲,踏著鋥亮的小皮鞋,梳著大背頭,手中經常拎著三洋答錄機,這是1980年代搖擺小青年的標準配置。

大背頭上,要打著鋥亮的頭油;蛤蟆鏡,一定要晃眼的金屬框的。蛤蟆鏡,是因為橢圓形的鏡片類似趴著的蛤蟆而得名。當時沒有地產,都是從廣東過來的,售價,在哈爾濱買,一般18-20元一個,從廣東托人捎過來的,一般14塊錢一個。蛤蟆鏡上貼有不乾膠商標,有的上面標有價錢,花花綠綠的,很搶眼。不撕這些商標,是當時潮流的戴法。

喇叭褲是上緊下寬的一種褲子,形似喇叭。下端開口,多是八寸到八寸半的。皮鞋一定要尖頭的,時時刻刻要擦得可以照見人。襯衫,一定要格子的,帶花朵圖案的最好。答錄機,那時候只有一種日本三洋牌的,一開始是一個喇叭,售價是290多元。後來出了倆喇叭的,價錢漲到300多。一台答錄機的價錢,相當於這些小青年大半年的工資,所以不是每人都有。跟著別人的答錄機跳舞的,被叫做“蹭響的”。

那時自行車的地位和現在機動車的地位相當。最好的二八型號自行車,是上海產的售價156元的鳳凰牌。之後的是天津產的售價139元的飛鴿牌,和上海產的售價149元的永久牌。當時,哈爾濱也出產自行車,這款售價149元的孔雀牌自行車,車架子刷的是綠色的油漆,車瓦蓋是明亮照人的不銹鋼瓦蓋,車輪胎外側是紅色的,款式很潮。

4、跳舞是鋪墊和手段 是為了處物件

在1980年代的哈爾濱主城區的“三圈”,南崗圈、道裡圈、道外圈中,道外圈的搖擺舞發展得最火。生在在道外的甲繼海總結:道裡、南崗都是文化圈,注重學習,我們道外是散養圈,老不老混得早。

為啥那時候年輕人多喜歡跳搖擺舞?甲繼海認為:“是因為青春的衝動,是為了搞物件。大家跳舞時,一定要有姑娘。跳舞是鋪墊和手段;那時候處物件,手都不敢摸,面對面搖擺之後,把隔閡消除了,跳舞之後,雙方結識成家的很多。”

5、1985,搖擺舞者紛紛去經商

時間進入1985、1986年,這些六零後的街頭搖擺舞者,大多已經成家立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持續吹拂之下,他們開始做生意,遠離街頭舞場,生活以吃吃喝喝為主。一些舞者有錢了,腕上戴著名表,手指上都是金鎦子,穿西服打領帶,每日出去應酬吹牛胡侃。那時,哈爾濱的街頭,大大小小的舞廳、歌廳多起來。一些七零後青少年,找到一種叫“霹靂舞”的舞蹈,開始在街頭燃燒自己的荷爾蒙。

搖擺舞之父弗蘭克·曼寧的墓地

買不起紅腸。還沒有瓶裝水與大白梨,帶的飲料只有一種:一毛五一瓶的南坎汽水。這種聚會,最牛的,是帶著啤酒來的人。能買來整箱大哈啤的,在眾人眼中就是現在開著蘭博基尼、法拉利的人。

啤酒是稀罕物,所以男生多數帶著白酒。每個人的吃食都集中放好,每個人面前的搪瓷缸子裡本著男人多倒、女人少倒的原則,多多少少都倒上白酒,然後開喝。喝得差不多了,三洋答錄機放出快節奏的電聲音樂,點燃這群年輕人的荷爾蒙。就著音樂,他們就開始在松花江邊跳起搖擺舞。這時,周圍會圍上一群看熱鬧的人,還少不了拎著保溫瓶的賣冰棒老太太。蹦完,一身大汗。有錢的主,會掏錢買十幾根冰棒請大家吃。搖擺到末班船要開時,大家就收拾收拾回市里了。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身被蚊子叮咬出來的包。

後來,隨著去太陽島跳搖擺舞的年輕人的增多,還出現了提供一條龍服務的“機構”。甲繼海回憶,道外江邊那時候有家議價糧店,會把答錄機、磁帶以及吃喝,按照要求提前安排好。按照去太陽島的人數,收取每個人2-3元的服務費。

2、青年宮友誼宮是搖擺舞聖地搖擺也分大姿勢小姿勢

1981、1982年開始,搖擺舞開始進入市區街頭。跳的人最多的地方,是青年宮與友誼宮後身的江邊。“天一擦黑,治安聯防隊的下班後,大家都來了。年齡大的跳交誼舞,我們小年輕的 搖擺舞。”甲繼海說。

那時候,沒人知道搖擺舞起源在哪,就知道是港臺傳過來的。也沒有專門的老師教,舞者都是你看我我學你,加即興的自創在即興搖擺。甲繼海回憶:“我們搖擺起來,什麼姿勢都有,究竟誰搖得好看得是天賦。搖擺舞非常自由,隨著節奏做各種動作。有搖得像喝醉酒似的、有搖得很規整的……小姿勢——搖擺幅度弱的;大姿勢——搖擺幅度強的,都有。大家跳舞就是釋放。”這邊勁爆的舞曲一放,認識、不認識的舞者就圍著答錄機開始搖擺。一開始幾個人、十幾個人,跳著跳著就成了幾十個二十郎當歲的人的群舞。周圍是上百的吃瓜群眾在圍觀。一跳三四十分鐘, 跳得好的,就在當間兒領著大家哇哇一頓搖一頓跳,跳到出彩的地方,稀罕音樂懂得舞蹈的哈爾濱吃瓜群眾,會毫不吝惜自己的掌聲。

這些年輕的街舞者,在江邊搖得滿頭大汗,回家吃得香睡得好。“那時候,我們這幫年輕人,都過得無憂無慮。”甲繼海說。

3、搖擺青年的標配:不撕標蛤蟆鏡 八寸寬喇叭褲 格子襯衫尖頭皮鞋

騎著二八自行車,戴著深色鏡片的“蛤蟆鏡”,上身穿著格子襯衫,下身穿著喇叭褲,踏著鋥亮的小皮鞋,梳著大背頭,手中經常拎著三洋答錄機,這是1980年代搖擺小青年的標準配置。

大背頭上,要打著鋥亮的頭油;蛤蟆鏡,一定要晃眼的金屬框的。蛤蟆鏡,是因為橢圓形的鏡片類似趴著的蛤蟆而得名。當時沒有地產,都是從廣東過來的,售價,在哈爾濱買,一般18-20元一個,從廣東托人捎過來的,一般14塊錢一個。蛤蟆鏡上貼有不乾膠商標,有的上面標有價錢,花花綠綠的,很搶眼。不撕這些商標,是當時潮流的戴法。

喇叭褲是上緊下寬的一種褲子,形似喇叭。下端開口,多是八寸到八寸半的。皮鞋一定要尖頭的,時時刻刻要擦得可以照見人。襯衫,一定要格子的,帶花朵圖案的最好。答錄機,那時候只有一種日本三洋牌的,一開始是一個喇叭,售價是290多元。後來出了倆喇叭的,價錢漲到300多。一台答錄機的價錢,相當於這些小青年大半年的工資,所以不是每人都有。跟著別人的答錄機跳舞的,被叫做“蹭響的”。

那時自行車的地位和現在機動車的地位相當。最好的二八型號自行車,是上海產的售價156元的鳳凰牌。之後的是天津產的售價139元的飛鴿牌,和上海產的售價149元的永久牌。當時,哈爾濱也出產自行車,這款售價149元的孔雀牌自行車,車架子刷的是綠色的油漆,車瓦蓋是明亮照人的不銹鋼瓦蓋,車輪胎外側是紅色的,款式很潮。

4、跳舞是鋪墊和手段 是為了處物件

在1980年代的哈爾濱主城區的“三圈”,南崗圈、道裡圈、道外圈中,道外圈的搖擺舞發展得最火。生在在道外的甲繼海總結:道裡、南崗都是文化圈,注重學習,我們道外是散養圈,老不老混得早。

為啥那時候年輕人多喜歡跳搖擺舞?甲繼海認為:“是因為青春的衝動,是為了搞物件。大家跳舞時,一定要有姑娘。跳舞是鋪墊和手段;那時候處物件,手都不敢摸,面對面搖擺之後,把隔閡消除了,跳舞之後,雙方結識成家的很多。”

5、1985,搖擺舞者紛紛去經商

時間進入1985、1986年,這些六零後的街頭搖擺舞者,大多已經成家立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持續吹拂之下,他們開始做生意,遠離街頭舞場,生活以吃吃喝喝為主。一些舞者有錢了,腕上戴著名表,手指上都是金鎦子,穿西服打領帶,每日出去應酬吹牛胡侃。那時,哈爾濱的街頭,大大小小的舞廳、歌廳多起來。一些七零後青少年,找到一種叫“霹靂舞”的舞蹈,開始在街頭燃燒自己的荷爾蒙。

搖擺舞之父弗蘭克·曼寧的墓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