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人們在復活節吃棉花糖?

隨著復活節的到來, 大批的復活節糖果也來了, 其中最讓人好奇的可能就是棉花糖了。 在2004年“講解”欄目有一次就是針對Rachel Deahl對棉花糖與復活節, 人們對糖果業的熱愛的研究。 文章如下。

這次復活節美國人民會消耗掉大約7億個棉花糖。 有一部分是從他們這消耗的——棉花糖狂熱分子的網站, 這裡有從糖果色情, 片名為“污穢糖果”, 到富有新意的線上電影“糖果之王”, 每年也總會有幾家報紙刊登歌頌糖果的作品。 但儘管人們對糖果如此喜愛, 它們與復活節之間的關係卻好像一直沒被搞清楚。 小兔子棉花糖代表了復活節兔子,

但這些小雞棉花糖和耶穌的復活到底有什麼關聯呢?

結果是, 小雞和耶穌毛關係也沒有, 但是和春天的到來密切相關。 1917年, 俄羅斯移民Sam Born在紐約開了一家兜售巧克力和其他糖果的小店。 隨著生意不斷壯大, Born將店西遷到了賓州的伯利恒(Bethlehem), 並將公司更名為Just Born(剛剛出生之意), 與之呼應的則是他的新廣告語。 到了1953年, Just Born收購了賓夕法尼亞當地一家叫Rodda Candy公司的糖果點心店。

儘管Just Born獲得了Rodda製作軟糖豆的工藝, Born家族對Rodda一直在做的另一種立體小雞棉花糖更感興趣, 這就是復活節棉花糖(Peeps)。 復活節棉花糖的品牌經理Lauren Easterly說這些棉花糖是原Rodda廠的女員工手工製作出來的。 在1953年, 在Rodda製作一個棉花糖要花27個小時。 後來Just Born使得棉花糖的生產自動化,

1954年就有了大規模生產這些棉花糖以滿足顧客需求的能力了。

Just Born裡沒有人知道為什麼Rodda公司覺得小黃雞適合做復活節糖果。 Rodda一度也嘗試過生產雞蛋形狀的棉花糖, 但公司發言人也不能確定Rodda是否在1953年還有其他的嘗試。 無論如何, Just Born只選擇了小雞樣式, 公司只到70年代後才開始製作其他樣式的棉花糖(如小兔子)。

糖果歷史學家們推測棉花糖與復活節的關係更多是來自於其他的節假日因素, 而非教義淵源。 很久以來, 雞蛋和小雞作為豐產與重生的象徵, 順理成章地進入了這個慶祝春之降臨的節日。 起初部分非基督徒在豐收儀式上使用了雞蛋作為新生的象徵, 在之後中歐基督教化的進程中, 這種非基督教的儀式逐漸被吸收進來成為了基督文化的一部分。

原Rodda公司所在地賓夕法尼亞州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點, 這裡有大量的德國移民, 他們對復活節小兔子的喜愛同樣推動了這一習俗的發展。 伊斯特(Eastre)是日爾曼民族的曙光女神, 她有著能把鳥兒變成兔子的能力, 這裡兔子正是一種快速繁殖的動物象徵。 在19世紀的德國, 人們會在復活節期間互送一些禮物, 其中就包括放有小兔子圖案的一籃雞蛋。 美國內戰之後, 這些復活節禮物籃和小兔子就變得風靡起來。 所以有糖果歷史學家提到, Rodda或者更早的糖果商們想到把小雞圖案放到雞蛋裡去算不上是件十分創新的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