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身邊的白求恩

醫, 仁術也。 仁人君子, 必篤於情。 梁英傑教授的情逾越了“東方之珠”的口岸, 遠行到蜜月湖東畔的格萊文赫斯特小鎮中, 迷醉在層林盡染的秋色裡。

梁英傑教授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消化病學教授, 香港兒童消化病學的領軍人物。 作為內地許多地區小兒消化學科的先導, 梁英傑教授曾用了十年的時間幫助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小兒消化科起步, 而今該科室已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專案。

浪跡浮蹤, 水遠山重。 從香港到美國, 從上海到廣州, 從多倫多到吉大一院, 梁英傑教授享受著骨子裡的任情適意,

體味著生活中的醫學苦旅。

梁教授是一個信馬由韁的人, 做了很多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 上學的時候, 他的數學成績本是極為優異的, 可學著學著覺得沒什麼太大發展, 就轉去學醫。 1971年正式成為了一名醫生後, 想要建立一個全世界最好的兒童消化專業, 他又躍躍欲試前往了美國。 在異國他鄉工作了5年, 歸心似箭的他不顧主任的挽留回到了香港, 不多時又來到了內地。 從那時起, 梁教授便像是星星之火, 親手開闢了這片荒蕪的土地, 為一個又一個城市點亮了小兒消化學科的光明前景。

在金錢上, 他對科室出手闊綽, 對自己卻很苛刻;在工作上, 他對患者盡心竭力, 對自己卻很敷衍。 這樣一個68歲的老人總是神采奕奕,

只要病人有需求, 哪怕是剛下飛機, 也會責無旁貸地直接趕到病房裡。

梁英傑教授帶給科室成員的不僅是最先進的醫療技術, 更是一種事無巨細的工作理念、推己及人的醫者風範和知足常樂的生活心態。

“一個高尚的人, 一個純粹的人, 一個有道德的人, 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是毛澤東主席對白求恩同志的讚譽, 也是梁英傑教授在身邊人眼中的寫照。

探尋歷史的蹤跡, 梁教授恍然發現, 白求恩並不是一個被拔高的“神”, 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出生在這樣普通的家庭裡, 也曾放浪形骸, 有過掙扎和取捨。 可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人, 成為了十億中國人學習的對象, 為200多萬執業醫師樹立了標杆。

梁英傑教授很希望年輕的一代也能夠來到這裡, 感受一下百年前的人是怎麼生活的, 瞭解一下白求恩為什麼會來到中國、他又是怎樣離開, 近距離觀察一下他小時候睡過的嬰兒床、穿過的白大衣和用過的儀器, 也順便看看加拿大火紅的楓樹林。

“年輕人應該多去外國走走, 這不代表說外國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 但是能夠接觸到另外一個世界。 ”梁教授對年輕人寄予厚望。

談起自己的醫者之道, 梁英傑教授沒有過多華麗的描述。 談起中國夢, 他卻給出了三個出人意料的見解:不讓吸煙的地方不吸煙, 不隨地吐痰, 右轉彎的車輛能夠禮讓行人———這就是梁教授的中國夢。 “不隨地吐痰這麼簡單的事情,

為什麼會做不到?中國夢不應該是世界和平等華而不實的事情, 提高人民素質應該從最基本的小事做起, 由老師們以身作則, 然後一代一代傳下去。 ”有時候聊到對醫院的看法, 梁英傑教授會表現出十分的耐心, 對醫院、對科室予以堅定的鼓勵, “發展需要一個過程, 慢慢都會好起來的。 ”

吉大一院院長華樹成曾將梁英傑教授譽為“我們身邊的白求恩”, 白求恩擁有的諸多特質在梁教授的身上也有著精准的呈現。 放之四海而皆準, 很多值得人學習的美好品質, 本就是不分年代、不分地域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