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探秘四川珙縣僰人懸棺:“蜘蛛人”特攻隊安放?

蘇麻灣懸棺

珙本僰地, 僰人多懸棺。

僰人懸棺, 一種南方民族的墓葬習俗, 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均有分佈。

宜賓市珙縣洛表鎮麻塘壩和曹營鄉蘇麻灣,

有最為集中、保存最完好、年代最近的僰人懸棺。 1956年, 珙縣僰人懸棺被批准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 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僰人懸棺, 千古之謎。

雖然珙縣懸棺的“三最”成了眾多專家學者研究僰人的有力參考, 但對於僰人的來源、僰人懸棺的放置朝代、放置方式等, 學術界眾說紛紜。

珙縣當地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黎成田, 對僰人研究有獨特的地理、時間等優勢, 一有時間, 他便會深入研究僰人文化。 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 “僰人懸棺”的建造由一支類似“蜘蛛人”的秘密特攻隊完成。 這是他在貴州追蹤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時發現的, 至今, 仍有家族在秘密傳授這項徒手攀爬懸崖的精湛本領。

亙古之謎

僰人可能為僚人

墓葬時才有“打牙”的習俗

對於川南懸棺族屬問題, 有多種說法。 有人說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所為, 有人說是苗、瑤的部分部落所為, 也有人說是僚人所為。 但這些說法基本上是推測, 誰也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黎成田認為, 僰人最有可能就是僚人。

1974年, 四川省博物館在麻塘壩對10具懸棺進行了清理發掘, 其中有幾具屍骨上頜側牙是被“鑿”掉了的。 於是有人根據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載的“僚人既長, 皆鑿去上齒牙各一, 以為身飾”, 《黔書》記載的“打牙仡佬(僚人的分支)女將嫁, 必折其二齒, 恐方害夫家也”, 提出川南的懸棺疑為僚人所葬, 因為僚人才有“打牙”的習俗。

“但是這10具懸棺中,

僅有4具是打了牙的, 另外6具又作何解釋呢?以此推之, 幾百具、幾千具、幾萬具中, 又有多少是鑿了牙的?”黎成田分析, 懸棺是不同族別、不同習俗的人群所使用的一種共同的葬式, 就像現在川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土葬一樣。 “若干年後, 誰又能說得清楚這片土地上的土葬到底是漢族的, 還是苗族的或者其他民族的?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會成為歷史, 在後人的眼裡, 也許今天司空見慣的一切, 都會成為百思不得其解的亙古之謎。 ”

黎成田認為, 懸棺是在特定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 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和文化信仰背景下一定區域的一類社會群體的習俗慣例。 “僰人會為死去的人選擇風水寶地, 使死人的靈魂有一個好的居所,

從而在另一個世界快樂強盛, 更好地關懷後輩人。 因此推測, 僰人的懸棺葬的葬俗意思就是祖先崇拜。 ”

撲朔迷離

七種說法流傳

不能合理解釋各地懸棺方式

珙縣僰人懸棺所在地麻塘壩, 是左右聳立著延綿山脈的一個峽谷, 面積約30平方公里。 一條名叫螃蟹溪的清澈溪流, 從壩子中心潺潺流過, 兩邊的懸崖上, 掛著200多具懸棺。 懸棺是在岩壁上打孔, 插入木樁, 將棺材平放在兩根木樁上, 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岩穴裡。

蘇麻灣的懸棺則是在岩壁上鑿出長方形的龕, 把棺材橫著放進石龕裡。

在這些“人蹤滅、鳥飛絕”的絕壁懸崖上, 在科學技術非常落後的古代, 他們利用什麼方法把幾百公斤重的懸棺放上去呢?

“就算在今天,

借助機械方式, 把那麼重的棺木放上去,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黎成田說, 困擾歷史學界的僰人懸棺, 經過多年的研究, 基本形成了七種學說。

棧道說。

即用人力、蓄力順著事先鋪設好的棧道, 把棺材運到放置的部位。 黎成田經過多次實地勘察, 麻塘壩的懸棺和蘇麻灣的懸棺, 安裝棺材之處全是懸崖絕壁, 沒有緩坡可以架設棧道, 此說在無緩坡的地方是無法實施的。

水位說。

即懸棺一般都是臨水而葬。 有人認為過去水位很高, 如今的懸棺處, 當時離水面較近, 是利用水運放上去的。

黎成田說:“這種說法對麻塘壩懸棺一點意義都沒有, 因為這裡是一片平壩, 壩中一條小溪。 岩上的懸棺多數只有幾百年, 幾百年前的水位不可能在今天就變成了潺潺小溪。 ”

搭架說。

相似現代工人蓋樓那樣。用竹木從懸崖底部開始逐層捆綁搭成施工架。抬棺材的人沿著這個架抬上去,放置在棺點。

黎成田認為,這個說法從表面上看來似有可能,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岩崖腳下就是江河,如蘇麻灣,又怎麼搭架呢?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則工程量太大,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壘土說。

即用土石壘台至岩崖上中部,鑿洞釘樁,從上而下放置棺木,從岩的上部往下部懸葬,逐漸降低土台,最後去掉土台。重重疊疊的懸棺就成了。

“這與搭架說一樣,存在著岩崖腳下就是咆哮江河水又怎麼壘土的疑問。”黎成田說。

升置說。

由一部分人在山頂上握住繩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懸崖,先將工人拉至預先選好的地點鑿好孔,然後將殮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釘上棺樁,隨後便將棺材緩緩擱置在棺樁上。

黎成田表示,這種說法一是對於特別高的岩崖,很難製作那麼長,那麼牢固的繩索。二是如果岩面是上部凸出比較嚴重,下半凹進去很多,那在山頂拉上棺材會懸在半空中,距凹陷處會相距很遠,而且不安全。棺材在半空中浮力較大,人站在地面用竹竿等推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梯說。

即製作牢固且很長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樓一樣把棺材抬上去。按照當時的木匠技術,一兩百米以上長的梯子可能還是很難製作的,安全性能也較差。

釘樁說。

即從下而上打孔釘樁,然後在木樁上鋪上木板,逐漸上到懸崖頂部或中上部,從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後就撤去木板。依次而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黎成田認為,這種說法在興文縣九絲城鎮一帶似有可能,至今這些地方殘留的樁孔最低的1至2米,但在珙縣麻塘壩的懸棺下邊部分岩面卻沒有孔。

蜘蛛人“蜘蛛人”安葬

技藝至今在貴州鄉間秘密流傳

在七種處置方式之外,最靠譜的應該是“垂索說”。

選定葬址後,由置棺人員腰纏藤索,從峭壁頂部懸吊而下,附於峭壁上,再從下往上鑿孔、加樁,然後將空棺木垂吊至選好的位置,放在釘好的木樁上,然後如法炮製,從頂部垂吊屍體、陪葬品及保護屍體不被侵蝕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後蓋上棺材蓋,完成安葬。

這就類似於現在廣泛運用於高空清洗和高空架設的“蜘蛛人”,黎成田認為,“蜘蛛人”這一靈感,是他在貴州、雲南等地考察時發現的。

2006年春天,黎成田集中利用全年公休假的時間,沿著當年“五尺道”進行了一次關於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的田野追蹤。

在這次追蹤過程中,黎成田在貴州發現,一片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有一個很大的燕子洞,成群的燕子展翅飛翔。一個中年男人,居然赤腳、嫺熟地上下,從洞裡把鳥糞背出來為莊家施肥,沒有使用任何輔助工具。

這一發現引起了黎成田的好奇,他和這個中年男人攀談得知,這是家族秘密傳下來的技巧。

在中年男人的引導下,黎成田見到了其父親,這位80多歲的老人談起他們家在歷史上是“蜘蛛人”的傳人,先祖是一個懸棺“安葬隊”的隊長,靠著精湛的技術,生意非常紅火。後來,隨著當地人葬俗的逐步演變,傳了上千年的技術也就慢慢退化了,他只傳了兩個兒子,此地也沒有人向他拜師學藝。

黎成田還在當地收集了一些有關蜘蛛人的傳說,調查了10多戶可能是蜘蛛人後裔的家庭,查閱了一些地方史料,採訪了相關人員。種種證據表明,古代實行懸棺葬的地區,有專門負責安葬的“技術隊伍”,這類“懸棺安葬隊”通過特殊技能訓練,集合了一批專業技術工人。這門技藝,在當時很普通,像木匠、石匠一樣,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有哪家人家死了人,需要安葬時,就雇請“懸棺安葬隊”。

“懸棺安葬隊”裡的人,特別擅長攀岩,會根據不同的地形,採用不同的方式實施懸棺葬。黎成田說:“僰人的懸棺葬,乃至所有的懸棺葬,都不可能是用同一種固定的形式。什麼地勢適合什麼方法就採用什麼方法,不同習俗群體,也可能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選擇不同的方法,也可能一個地方同時採用幾種方法,只要把棺材放置好就達到目的了。”

“如果‘蜘蛛人’這一懸棺安葬技術能夠傳承下來,也許還是一項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黎成田對此特別遺憾。

搭架說。

相似現代工人蓋樓那樣。用竹木從懸崖底部開始逐層捆綁搭成施工架。抬棺材的人沿著這個架抬上去,放置在棺點。

黎成田認為,這個說法從表面上看來似有可能,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岩崖腳下就是江河,如蘇麻灣,又怎麼搭架呢?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則工程量太大,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壘土說。

即用土石壘台至岩崖上中部,鑿洞釘樁,從上而下放置棺木,從岩的上部往下部懸葬,逐漸降低土台,最後去掉土台。重重疊疊的懸棺就成了。

“這與搭架說一樣,存在著岩崖腳下就是咆哮江河水又怎麼壘土的疑問。”黎成田說。

升置說。

由一部分人在山頂上握住繩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懸崖,先將工人拉至預先選好的地點鑿好孔,然後將殮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釘上棺樁,隨後便將棺材緩緩擱置在棺樁上。

黎成田表示,這種說法一是對於特別高的岩崖,很難製作那麼長,那麼牢固的繩索。二是如果岩面是上部凸出比較嚴重,下半凹進去很多,那在山頂拉上棺材會懸在半空中,距凹陷處會相距很遠,而且不安全。棺材在半空中浮力較大,人站在地面用竹竿等推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梯說。

即製作牢固且很長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樓一樣把棺材抬上去。按照當時的木匠技術,一兩百米以上長的梯子可能還是很難製作的,安全性能也較差。

釘樁說。

即從下而上打孔釘樁,然後在木樁上鋪上木板,逐漸上到懸崖頂部或中上部,從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後就撤去木板。依次而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黎成田認為,這種說法在興文縣九絲城鎮一帶似有可能,至今這些地方殘留的樁孔最低的1至2米,但在珙縣麻塘壩的懸棺下邊部分岩面卻沒有孔。

蜘蛛人“蜘蛛人”安葬

技藝至今在貴州鄉間秘密流傳

在七種處置方式之外,最靠譜的應該是“垂索說”。

選定葬址後,由置棺人員腰纏藤索,從峭壁頂部懸吊而下,附於峭壁上,再從下往上鑿孔、加樁,然後將空棺木垂吊至選好的位置,放在釘好的木樁上,然後如法炮製,從頂部垂吊屍體、陪葬品及保護屍體不被侵蝕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後蓋上棺材蓋,完成安葬。

這就類似於現在廣泛運用於高空清洗和高空架設的“蜘蛛人”,黎成田認為,“蜘蛛人”這一靈感,是他在貴州、雲南等地考察時發現的。

2006年春天,黎成田集中利用全年公休假的時間,沿著當年“五尺道”進行了一次關於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的田野追蹤。

在這次追蹤過程中,黎成田在貴州發現,一片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有一個很大的燕子洞,成群的燕子展翅飛翔。一個中年男人,居然赤腳、嫺熟地上下,從洞裡把鳥糞背出來為莊家施肥,沒有使用任何輔助工具。

這一發現引起了黎成田的好奇,他和這個中年男人攀談得知,這是家族秘密傳下來的技巧。

在中年男人的引導下,黎成田見到了其父親,這位80多歲的老人談起他們家在歷史上是“蜘蛛人”的傳人,先祖是一個懸棺“安葬隊”的隊長,靠著精湛的技術,生意非常紅火。後來,隨著當地人葬俗的逐步演變,傳了上千年的技術也就慢慢退化了,他只傳了兩個兒子,此地也沒有人向他拜師學藝。

黎成田還在當地收集了一些有關蜘蛛人的傳說,調查了10多戶可能是蜘蛛人後裔的家庭,查閱了一些地方史料,採訪了相關人員。種種證據表明,古代實行懸棺葬的地區,有專門負責安葬的“技術隊伍”,這類“懸棺安葬隊”通過特殊技能訓練,集合了一批專業技術工人。這門技藝,在當時很普通,像木匠、石匠一樣,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有哪家人家死了人,需要安葬時,就雇請“懸棺安葬隊”。

“懸棺安葬隊”裡的人,特別擅長攀岩,會根據不同的地形,採用不同的方式實施懸棺葬。黎成田說:“僰人的懸棺葬,乃至所有的懸棺葬,都不可能是用同一種固定的形式。什麼地勢適合什麼方法就採用什麼方法,不同習俗群體,也可能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選擇不同的方法,也可能一個地方同時採用幾種方法,只要把棺材放置好就達到目的了。”

“如果‘蜘蛛人’這一懸棺安葬技術能夠傳承下來,也許還是一項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黎成田對此特別遺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