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索溫哥華

作者:韓有趣(旅行家)

15年11月, 我獲得了攜程網和加拿大航空聯合舉辦的“飛行家0元遊世界”活動的溫哥華免費體驗大獎。 激動、興奮、感恩, 與大家分享交流, 一起看看我所瞭解的溫哥華。

一、簽證

加拿大簽證一直是傳說中最難辦理的, 如果有出國經歷申請起來會方便, 如果計畫好了出行, 一定要在出行前2個月就開始準備材料。 加拿大已經向中國公民開放旅遊簽證, 包括自由行, 詳細資訊見攜程加拿大簽證中心:http://vacations.ctrip.com/visa/p1663519s2.html

根據申請簽證類型準備需要的所有資料, 然後帶著所有資料郵遞到攜程, 然後24個工作日就可以拿到簽證咯!辦理遊簽證的宗旨就是“老老實實做人,

規規矩矩辦事”, 人家規定準備什麼就照規定去準備好了, 不要抱著挑戰規定的幻想。 我的經驗是:1, 要購買拒簽保險。 2, 要準備好充足的資金, 保證金越多越好萬起(5萬保證金估計會被拒的), 工資卡10萬以上餘額。 最重要的是有過歐簽+澳簽+美簽之後再申請加簽, 不然是非常會被拒簽的。 50萬保證金多套住房被拒簽的案例比比皆是, 絕非誇大。

好消息是, 現在是加拿大保守黨執政, 16年新黨上臺後加拿大簽證會寬鬆一些。

二、溫哥華那些事兒

溫哥華包括:溫哥華市(Downtown Vancouver)、西溫哥華市、北溫哥華市、里士滿(又譯列治文)市、本拿比市、素裡市、三角洲市、新西敏市(又譯二埠)、高貴林市、高貴林港市、蘭裡市、匹特草原區、楓樹嶺區、白石鎮、鮑文島,

以及行政獨立的UBC大學區等。

溫哥華的前生今世, 現在的溫哥華市是大溫諸城的帶頭大哥, 但說起來, 溫哥華能熬成大哥著實不容易, 因為在這二十來個小兄弟中, 溫哥華原本並不是頭大的。 當年那位叫喬治溫哥華的英國船老大棄船登岸,第一次留下“文明人”皮靴印的地界, 並不是現在的溫哥華, 而是Burrard灣盡頭的穆迪港( Port Moody );太平洋鐵路原先設計的終點站也是在穆迪港而非溫哥華;1865年, 皇家城市、BC省首府新西敏(New Westminster)已經建市7年後, 溫哥華這荒郊野嶺才剛剛出現一個鋸木廠。 所以, 要在大溫地面上拔頭份, 按說怎麼也輪不到“小溫”。 溫哥華的發跡, 追根溯源, 還得說到那個鋸木廠。 溫哥華這片地方,

那時候還是一片林莽。 那個開鋸木廠的傢伙原打算把廠子建在現在的斯坦利公園(Stanley Park)的位置上, 那地方樹多呀, 砍下來就地加工,就地裝船。 可一實地勘察, 不行。 因為那地方是Burrard灣的一個嗓子眼兒, 叫First Narrows, 水面在這裡突然變窄, 水流湍急, 建碼頭很困難, 船也停不住。 不得以只好往東挪, 最後廠子建在了現在溫哥華Downtown以東的Burrard灣岸邊。 您想鋸木廠周圍那森林還留得住嗎?很快那一帶就開出一大片白地來。 所以溫哥華人都得感念First Narrows的好兒, 要不是那兒的急流沖得船隻停不住, 今天大家就無福見到斯坦利公園這個占地6000多畝、巨木參天、北美地區最大的城市“綠肺”了。 鋸木廠只是把森林變成了空地, 距離建成一座城市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 就更不能把創建一座偉大城市的榮譽便宜了一個隻知道亂砍亂伐的鋸木廠廠主。

現在, 真正開創溫哥華的先驅該隆重登場了。 建市之父——“侃爺”傑克的功勞。 去過溫哥華的人都知道市中心偏東一點的地方有個“煤氣鎮”(Gas Town)。 煤氣鎮是生產煤氣的麼?不是, 跟煤氣一點關係都沒有。 1867年, 一個外號叫Gassy Jack(侃爺傑克)的小商人在鋸木廠的西邊開了家酒館, 聚起了此地的第一縷人氣。 掙了錢後, Gassy Jack又在酒館旁邊建起了旅館, 搞吃住玩一條龍服務。 沒過三、五年, 這周邊就已發展成為有6個街區的小鎮了, 當時官方命名為格蘭威爾(Granville)。 但是常來這裡喝酒泡妞的那些老客兒還是習慣把這裡稱作Gassy Town(侃爺的小鎮),

大概是酒喝多了舌頭不太利索, 叫著叫著就成了GasTown , 煤氣鎮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這地方常住人口越來越多, 到了1886年4月, 經上級領導批准, 格蘭威爾小鎮升格為“市”。 新城市得有個響亮的名字才是。 不破不立, 格蘭威爾這個老名字是不能再用了;Gas Town是大舌頭酒徒叫響了的, 更不能用。 當時主事兒的老哥兒幾個一商量:撿大個兒的挑吧, 最早登上這片海岸的那個英國船老大不是叫溫哥華嗎?咱就用溫老大的名字了!就這麼著, 世界上出現了一座叫“溫哥華”的城市。 儘管如此, 大家公認的溫哥華“建市之父”, 還是那個最早在此地開酒館的Gassy Jack, 這裡面其實沒九十多年前上岸睡一覺就走的溫老大什麼事。

溫哥華剛一建市, 一個大餡餅就從天下掉了下來。 1886年,也就是溫哥華建市那一年,太平洋鐵路修到了西海岸。來自蒙特利爾的第一班火車在歡呼聲中駛進了位於穆迪港的終點站。穆迪港居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地慶祝,就差唱“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了。哪兒知道美出來的鼻涕泡兒還沒破呢,第二年CPR(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就把火車站挪到溫哥華去了。如果我是那個鐵路上頭頭兒的也會這麼做決定。道理很簡單,鐵路一定要與港口連接上才能最大限度體現出效益來。穆迪港是Burrard灣盡處的死葫蘆頭兒,不適合建大港,而溫哥華的Gas Town那一帶卻是建港口的好地方。海港遇見鐵路,就跟流氓學會武術似的,溫哥華竄升為大溫地區的老大,當然也是誰也擋不住的事情了。

溫哥華市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市中心(Downtown)、西區和東區。Downtown,公寓的世界。我高度懷疑“襠燙”(Downtown,下城區)這個說法是從紐約傳出來的,因為在紐約市很容易看出來“襠燙”和“俺怕燙”(Uptown,上城區)的走向,而曼哈頓就在“下城區”的位置上。現在北美人不管自己的城市裡分不分上、下城區,一概把市裡面最繁華熱鬧的地區稱為“襠燙”,而我們呢,則習慣稱之為“市中心”。其實溫哥華的“襠燙”既不是在“襠”的位置上,也不是“中心”的位置上,而是在腦袋的位置上。溫哥華Downtown就像一個歪脖兒腦袋,斜麼戧兒地從市區北邊伸出來探到了海裡。這個歪脖兒腦袋長頭髮的那一大塊地方,就是前面提到的斯坦利公園。

這麼一說就知道Downtown是好地方了:兩邊臨海(東北面是Burrard灣,西南面是English灣),一頭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溫哥華Downtown像北美所有大城市的“襠燙”一樣,高樓密佈,遠遠望去一片鋼筋混凝土森林。這個區域內擠滿了購物中心、銀行、寫字樓和高檔公寓。論繁華與時尚,溫哥華不是多倫多的個兒,但那是就總體水準而論的,如果單把Downtown這一小片地方提溜兒出來,也未見得就遜色多少。那種走馬觀花的旅行團,如果只在溫哥華停留半天,這半天一定滿打滿地安排在Downtown,因為到了Downtown才算到了溫哥華了。這種安排不算離譜兒,Downtown確是溫哥華乃至大溫哥華地區的精華所在。Downtown除了公寓外幾乎沒有其他形式的民居。這裡是大溫地區公寓建築最集中的地方,當然也是最貴的地方,像“煤港”(Coal Harbour,早在“鋸木廠”時期,有人報告這裡發現了煤,政府還一度組織勘察,後來發現基本屬於扯淡。不過幸虧沒煤,不然現在的溫哥華就是一煤礦了)一帶的高層公寓,隨便一套小兩居就能賣到一兩百萬,頂層的“空中別墅”更有高達千萬以上的。您還別嫌貴,經濟危機的時候都沒見有打折的。也難怪,這一帶是溫哥華美景最集中的地方,大凡介紹溫哥華的圖片,多一半是在這片地方選的景兒。住在這裡,遠觀北山白雪,近看峽灣碧海,您說這景色就值多少錢?

除了臨Burrard灣的一線海景房之外,靠English灣這邊的公寓也很講究。這裡隔海灣與溫西相望,雖然不像前者觀海的同時亦可觀山,但這邊的海景房是朝南的,不但有景兒,同時還有朝向優勢。English灣沿岸是一條狹長的沙灘,迤邐向北,直通斯坦利公園。夏日傍晚,此處是散步、觀日落的好地方。每年的溫哥華國際焰火節,施放點就設在English灣的海面上。

西溫哥華(West Vancouver,簡稱“西溫”West Van)

首先要申明兩點:第一,西溫哥華與溫哥華是兩碼事,就如同西葫蘆與葫蘆是兩碼事一樣;第二,西溫哥華也不在溫哥華西邊,而是在北邊偏西的位置,兩個城市之間隔著Burrard灣。加拿大在取地名方面雖然沒什麼禁忌,但是在Burrard灣這麼個巴掌大的地方,有三座城市都用溫老大的名字命名(溫哥華市、西溫哥華、北溫哥華),不能不說感覺有點亂。最早來西溫定居創業的,是一個外號叫Navvy Jack(力笨兒傑克)的威爾士人,據說他這個外號是對比著煤氣鎮那個“侃爺傑克”來的。聽這個名字,好像這人腦子不忒好使似的,其實不然。1866年,Burrard灣南岸那個鋸木廠開張的第二年,“力笨兒傑克”就看到了商機,跑到現在西溫這個地方建了一個碼頭,經營從格蘭威爾(那時候還不叫溫哥華呢)至西溫這邊的輪渡生意。後來溫哥華那邊越整越大,Downtown一帶開始開發,一時間大興土木。“力笨兒傑克”再次抓住機遇,在西溫這邊就地開了一個採石場。西溫靠山,有的是石頭,而且材質也不錯,因此“力笨兒傑克”的石材頗受溫哥華各大建築商的歡迎,Downtown建於那個年代的樓堂館所,基本上用的都是來自西溫的石材。“力笨兒傑克”主觀上是為了自己掙錢,客觀上跟愚公移山似的,就把西溫這片山坡地給開闢出來了。

與對岸的溫哥華市不同,西溫75%的人祖宗就是說英語的,再加上德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等等,白人占到當地人口的80%以上。第二多的仍然是華人,占7%,而且多數是早期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當地能說普通話的華人新移民不過七八百人。西溫的城市格局基本上是自Capilano河向西發展,背靠大山,沿Burrard灣北岸狹長分佈,西盡頭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偏東頭兒這邊的Amblesside社區算是市中心,有一些寫字樓和商業,市政廳、圖書館也都在這附近。準確來說西溫不能算是城市,她的正式名稱是District of West Vancouver西溫哥華區,所以這裡的商業氣氛並不濃,更像是個居住社區,靠近海邊一線分佈著一些半舊的公寓,往山坡上走基本上都是House。西溫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居高臨下,風水絕佳,確實是安家的好地方。一方面,此地風景無敵:西溫坐落在山坡上,地形就跟體育場的看臺似的,眼前的Burrard灣、對岸溫哥華Downtown的天際線,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另一方面,背後的高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寒流,而面前的大海則像一個巨大的溫度調節池,所以西溫有著相對溫暖、濕潤的小氣候。

因為地方好,相中這塊地面兒的人多,所以西溫與溫西、北溫一起,並列大溫地區房價榜首。交通不便成就世外桃源。西溫的房價能與溫西看齊,在有些人看來多少有點難以理解。地兒雖然是好地兒,但西溫畢竟有一大“硬傷”——交通不便。西溫與大溫地區的中心城市溫哥華幾乎完全隔絕,唯一的咽喉要道就是獅門大橋,還要先進入到人家北溫的地盤才能過去。說起來有趣的是,這困難的交通在許多西溫人眼裡,恰是當地一寶。先不說西溫當年發跡就靠的是交通不便,開山老祖“力笨兒傑克”不就是因為這地方交通不便才做起了擺渡生意嗎?就說現在,很多人選擇在西溫安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裡有著世外桃源般的優雅、寧靜。您想啊,要是交通發達了,車如流水馬如龍,紅塵滾滾癡癡情深,那還是世外桃源嗎?

北溫哥華(North Vancouver,簡稱北溫North Van)

去過溫哥華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北溫哥華,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大溫哥華地區有兩個北溫:北溫哥華區和北溫哥華市。北溫哥華區(District of North Vancouver)始建於1891年,地面大,Burrard灣北岸基本上都在其版圖之內。可以想像,當時的北溫哥華區一定是片地廣人稀的地方。這地面一大,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水準就難免出現不平衡。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與南岸的“大城市”溫哥華市隔海相望的Lonsdale一帶,人口密集、市場繁榮,很快就有了城鎮的模樣。自己混出頭來了,就不想再帶著窮哥們兒一起玩了,到了1907年,人家這幫“吃商品糧的”毅然宣佈脫離北溫哥華區、成立了北溫哥華市(Cityof North Vancouver)。兒女鬧分家的事並沒有到此為止,5年以後的1912年,Capilano河以西那一片兒也跳出去單練了,成立了西溫哥華區。這一分再分,Burrard灣北岸從原來的一家獨大,就變成現在這種“三國演義”的格局了。分門定居之後,“老二”棄了原來的“北”姓,改姓了“西”。但“老大”只是“脫區建市”,姓並沒改,這樣一來,北溫哥華市、北溫哥華區這兩個“北溫”就很容易弄混了。華裔人口居第三北溫哥華市的人口比西溫略多,約47000多人,白人占絕大多數,75%的人口來自英語世界。不過,北溫第二大族裔不是咱華人,而是伊朗人,大溫地區最大的波斯社區就在北溫。華裔人口在北溫位居第三,大約有1000多人,比波斯人少一半。

每年七月,北溫有一個“加勒比節”,節日的高潮部分是盛裝遊行,一支支五彩繽紛、花枝招展的隊伍載歌載舞、招搖過市。我還以為北溫有很多來自加勒比地區的移民呢,其實不是,就是整這麼一個文化活動讓大夥一塊樂呵樂呵。加勒比人天性熱情奔放,瘋得起來,要弄一“波斯節”,一街筒子穿長袍留大鬍子的一邊行進一邊高呼口號,不知道的還以為“兩伊”那邊又出什麼事了呢。北溫哥華市地界不大,三面與北溫哥華區為鄰:東頭大致到1號高速公路,西頭基本上以Mackay溪為界,北面到第29街,南面臨海。Lonsdale碼頭是北溫的門戶,有海上公交——Sea Bus與溫哥華Downtown相連接。Lonsdale 市場(一些中文版的溫哥華旅遊手冊翻為“朗斯代爾市場”)就坐落在碼頭上。能上旅遊手冊,說明這個市場是個很受遊客歡迎的地方,很多人遊覽完溫哥華Downtown後,會選擇乘SeaBus 到Lonsdale 這邊轉轉,逛逛市場、吃頓飯什麼的,多花不了多少時間,增加了趟海上觀光(乘Sea Bus),還多看了個景點。以Lonsdale市場為核心的這一區域因為靠近海邊,地勢低,所以又被稱為Lower Town。Lower Town是北溫的市中心,分佈著許多商鋪和餐館,北溫的公寓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帶。從Lower Town往上走是個大上坡,到了Victoria 公園再往上,就是Upper Town了。Upper Town地勢相對平坦,有商業區和住宅,前面說的大溫地區最大的波斯社區就在這一區域。從中心區再往外,就基本上都是House區了。北溫和西溫,都是早先從北溫哥華區中獨立出來的,是親哥兒倆。哥兒倆攜手並肩、靠山而坐,一道海灣隔開了對面大城的十丈紅塵,儼然一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氣。

當然北溫也有北溫的優勢,從交通上說,北溫西有獅門大橋(算是與西溫兩家共用),中有Sea Bus,東有1號高速公路,三條線路都可通向南岸,顯然比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西溫方便了許多。在北溫哥華區的最西側,沿Capilano河往上游走,是一片原生態的森林峽谷,著名的Capilano懸索橋就在那裡,這可是大溫地區最有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北溫的東側,也有一個峽谷公園,叫Lynn峽谷。谷裡也有一條高峽懸索橋,雖然沒有Capilano那個長,但這邊不要門票,免費遊覽。在下邊景點會有詳細介紹。

本拿比Burnaby

先說這座城市的中文名字,我寫的是“本拿比”,但是我也見過網路上“本那比”、“伯納比”、“巴納比”等譯法。一座外國城市連個統一的中文譯名都沒有,只能說明該城市在中國的知名度基本上等於零.比如說New York她的中文名字只能是“紐約”或“大蘋果”,而不能寫成新約克什麼的。

本拿比的原文是Burnaby,和溫哥華一樣,也是一人名,這人全名叫羅伯特本拿比,就是《穆迪港》一文中介紹的那位穆迪港開拓者穆迪上校的私人秘書。1859年,新西敏率先在大溫地區建府開衙後,居民人口與日俱增,如何解決城市北部居民日用水源的問題擺在了穆迪長官面前。老穆聽說城北的密林裡有一湖,但那湖裡的水能不能喝、怎麼引過來,得找人去勘探一下。路不遠,從老穆的衙門裡出去往北走也就四、五公里。任務談不上艱巨,但因為涉及民生問題,任務很光榮,一定要交給自己的親信去辦。於是,這項工作就歷史性地落在了本拿比本大秘的頭上。本大秘不辱使命,找到了那個湖,解決了老百姓水缸裡沒水的問題。老穆一高興,就把那個湖命名為本拿比湖(Burnaby Lake)了。您琢磨一下,去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找個湖,都當成個事兒了,可見當時地面兒上是何等荒蕪。在後來的三十來年裡,該地區除了幾家農場外,一直沒什麼大的發展。直到1891年,新西敏至溫哥華的城際電車開通,車站及鐵路沿線開始有民宅和商鋪出現,人氣才慢慢旺起來。而省會新西敏那邊,也有不少人陸續搬到了城外鹿湖以東和本拿比湖以南的地區居住。1892年10月,散居在新西敏和溫哥華這兩座“大城市”之間的老鄉們決定聯合建市。新城市叫什麼名字呢?這一地區有官稱的就是這個本拿比湖,大夥兒圖省事兒,指湖為市,就叫了本拿比市(City of Burnaby)。

大溫地區華人最多的三座城市分別是列治文、溫哥華和本拿比,相比香港人佔優勢的列、溫二市,本拿比似乎更受大陸新移民的青睞。據市政府2015年的統計,本拿比居民中的華人比例是23%,而其中三分之二來自中國大陸。新移民喜歡本拿比自有其道理。首先是比起“三溫”(溫西、西溫、北溫)來,這裡的房價還可以接受;第二是這裡交通方便,與溫哥華僅一街之隔,兩條天車線穿城而過,住在這裡,即使去溫哥華Downtown上班,也不會有太多的不便;第三,本拿比動靜相宜,既有Metrotown的繁華熱鬧,也有北本拿比的清靜優雅,就業和居住環境都很不錯。總之,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本拿比可以被看作是溫哥華的“替代品”,如果進不去Downtown、住不起西溫,選擇在本拿比安家,是個很不錯的B計畫。

如果喜歡住高層公寓,南本拿比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地方。事實上大溫地區高層公寓最密集的地區只有兩個,一個是溫哥華Downtown,另一個就是南本拿比。南本拿比的高層公寓主要在Metrotown和中央公園(Central Park)附近,這邊的高層公寓絕對對得起“高層”兩個字,動轍三十多層,很讓列治文、新西敏那邊十幾層的所謂“高層”公寓汗顏。

列治文(Richmond)

也有譯做里士滿。對華人移民、特別是新移民來說,列治文(Richmond)是一座很特殊的城市,她的特殊性在於:要麼讓你一見鍾情,要麼讓你避之不及。或愛或恨,沒有中間態度。

為什麼叫“列治文”?其實歷史上的列治文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原來這也是個白人區。列治文的第一個居民是一澳大利亞來的地主。看看大溫地圖就會發現,列治文位於菲沙河入海口,是河流入海時沖出來的三角洲,一般來說這種地方土地肥沃,特別適合農業種植。當年那老地主就是看中了這一點,在列治文–準確來說是現在列治文轄區內的“海島”(Sea Island)上建了一座農場。地主在澳大利亞的老家,就叫列治文,於是地主的女兒就用了老家的名字來命名她爹經營的這家農場。列治文市官方網站上公佈的全市人口為200000人,其中華人居民人數占全市人口的75%。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當地的加拿大白人卻在以每5年減少33%的速度搬出列治文,所以華人在列治文佔據統治地位,在這裡不用說英文,無論你走在街上還是出入商場、餐館,滿眼見的都是同胞,這是一座華人自己的“圍城”。試想一下,你遠渡重洋移民到了加拿大,本以為應該是滿眼神頭鬼臉、滿耳英格利屎,冷不丁出現在你眼前的卻是這麼一座與你老家前些年搞的那片開發區相差無幾的城市,你會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留下還是走開?愛恨糾結啊。

1879年,BC省在大溫地區批准了幾個“農業開發區”,這其中就包括列治文,從那年起,列治文就算建市了。“列治文”這個名字,就是沿用了本地第一家農場的名字。在英語國家裡,“列治文”是一挺俗的地名,就跟中國的“張莊”、“王村”似的,恨不能哪縣都有。拿加拿大來說,起碼多倫多那邊就還有一“列治文”–列治文山市。“列治文”這個中文譯名也有點隨意性,一些中文報刊講到英國的Richmond時似乎更喜歡譯成“里士滿”,不知怎麼到加拿大的Richmond就改“列治文”了。除此之外還有譯成“裡奇蒙”的。不過最雷的要屬“富貴門”半意譯、半音譯,聽上去不忒著調。

一位舞女與Lu Lu 島的緣分。列治文在“海島”上發祥,但後來發展的重點很快就轉到了面積更大的“璐璐島”(LuLu Island)上了。璐璐島是菲沙河的主三角洲島,比海島大得多。兩個島之間隔著菲沙河的中支流。說到璐璐島的名字,還得提那位皇家工程兵的帶隊上校老穆,原來這老穆是一花癡,喜歡上了一個名叫璐璐的舞女。有一回老穆和璐璐坐船路過這裡,璐璐纖手一指,問老穆:“這座島叫什麼名字?”老穆說:“暫時還沒名兒呢。”話說到此,老穆忽然心血來潮,一拍大腿道:“有了,不如就叫它璐璐吧!”這可是記錄在案的真事兒,聽著老穆有濫用職權的嫌疑:那麼多先驅、烈士的名字不用,用了一個舞女的名字來命名這麼一座重要大島,這泡妞兒的手段真是沒誰了!現在的列治文市,其主市區就坐落在璐璐島上,而澳洲地主建農場的那個“海島”,除了一個社區之外,大部分土地都讓溫哥華國際機場圈走了。

列治文和日本人的故事。雖然說列治文早期是白人建市、現在是華人聚集,但是還有一個族裔也在這座城市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那就是日本人。日本彈丸小島,島民別的不會,打魚很在行,聽說溫哥華這邊魚肥水美、遍地黃金,就大量往這邊湧。到二戰前,日本人控制著BC省半數漁船,海面上的事幾乎是他們說了算。而列治文Steveston靠近漁人碼頭和罐頭廠這一帶,更是日本人大量聚集,幾乎就是一座“日本村”。但是好景不長,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加國政府一口咬定:小日本人人心懷叵測,看著都像奸細,萬一這幫騎兜襠布、穿趿拉板兒的傢伙把“神風特攻隊”招來,溫哥華就是珍珠港第二!於是政府在1942年通過法令:將日本人驅除出海岸線100英里範圍內,房產沒收充公。這招夠狠,流離失所的日本人不是“一夜回到舊社會”的問題,基本上跟囚徒差不多,除了跑回國的,全部被遣送至內陸農業區的勞動營。禁令直至1949年方才解除,但是列治文Steveston戰前繁榮的日本社區卻再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規模。我們說現在的大溫地區是“百夷雜處、多元文化”,可這其中的日本人卻不是很多,估計是讓加拿大政府給傷透了心了。在列治文,雖然街上的日本餐館隨處可見,但多數實際上是中國人或韓國人經營的。

三、溫哥華機場

加拿大航空公司規定普通乘客:1.可以托運一件23公斤的行李,長寬高不超過158釐米。(50lb)2.可以帶兩件隨身行李,每件不超過10公斤。(22lb)從北京或上海出發,目的地為溫哥華或多倫多的新移民或留學生:1.可以托運一件30公斤的行李,長寬高不超過158釐米。(66lb)2.兩件隨身行李,每件不超過10公斤。(22lb)

溫哥華國際機場(YVR)是北美地區重要的門戶機場,有無數航線連接世界各地,其中飛往中國的航空公司包括中國的國際航空、東方航空、南方航空,加拿大的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香港的國泰,以及韓國和日本的航空公司,可以直飛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機場的一層是國際航班到達大廳,有通道連接停車場、地鐵站或巴士站。來自全球各地的旅客抵達後,從這裡經過邊檢和海關檢查後辦理入境手續,每天這裡都是熙來攘往,人流如潮。大廳的中間有兩個印第安原住民創作的木雕人,伸開雙臂迎接遠方到來的客人。大廳的旅客出口有一個寬闊的問訊台,有工作人員24小時提供各種旅遊服務,為遊人提供景點資訊、酒店預訂、機場巴士服務等。溫哥華機場除了有發往市中心的機場巴士以外,還有去往美國西雅圖市中心和機場的往返巴士,如果你有什麼要求,儘管向服務人員查詢。問訊處旁邊就是一個外幣兌換處,加拿大境內只流通加幣,不論你隨身攜帶的是美元,還是港幣或人民幣,必須兌換成加幣才能使用。到達大廳東側有許多餐飲、商店等設施,前來接機的人,即使航班延誤,也不至於空等挨餓,可以在這裡邊吃邊等航班消息。在餐飲區的角落裡還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李寄存處,這為短期來溫哥華的遊客提供了便利,如果你在溫哥華中轉又不想驚動親友,可以把行李寄存在機場,輕鬆上街去玩多麼愜意。

這一層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提醒各位注意,旅客出口旁邊有一個海關辦公室,如果你出境時打算攜帶有貴重物品,比如名貴相機、手錶和珠寶首飾等,可以在這裡提前辦理一個海關申報卡,這樣回來時就可以免除課稅的風險。機場的二層是出發大廳,溫哥華機場的出發大廳分外三個部分,中央大廳處理國際航班,東側大廳受理飛往加拿大內陸的國內航班,西側大廳受理飛往美國的航班。飛往美國的航線和航班非常密集,大大超過加拿大國內航班,因此服務台最多,除了有人值守的櫃檯,還有許多類似銀行ATM機的自助台,自己辦理Check-in手續。換過登機牌後直接從這裡過海關,這個海關完全是美國員警把守的,過去後就進入了美國領土,可以說溫哥華機場的一半屬於美國領土!機場的標示牌均由三種語言書寫:英文、法文和中文(簡化字),可見溫哥華這個地方華人影響力之大,也許當代憤青們來這裡會激動得熱淚盈眶,頓覺祖國的偉大強盛!

沿著美國航班出發大廳走到底是機場酒店Fairmont Hotel,這個五星級酒店可是個百年老字型大小,設施堪稱一流。坐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座裡,可以邊喝咖啡,邊看起起落落的飛機,非常之爽。從一層航班到達大廳乘扶梯上到二層的出發大廳,首先會遇到一座青銅雕塑,這個古樸神秘的印第安圖騰雕塑,出自太平洋沿岸一個著名的印第安部落-海達部落的藝術家之手。雕塑旁邊經常舉行各種展示活動,這是溫哥華冰球隊(Canucks)的粉絲正在與吉祥物合影,Canucks近些年的商業推廣極其成功,雖然在斯坦利杯的爭奪戰上落敗,但仍然是北美冰球聯盟中最富有的俱樂部。中央大廳受理的全部是美國以外的國際航班,除了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以外,中國的航空公司佔據了最多的櫃檯。這是國航的駐機場服務處。這是東航的機場服務處,國企強大了,已經走出國門了。正對著海達部落渡海雕塑的位置,就是國際航班出境口,親友在這裡話別,kiss然後說goodbye。機場大樓東側的國內航班出發大廳相對規模較小,有許多自助式check-in設備。

溫哥華機場有許多商業設施。二層大廳的中央是餐飲比較集中的地方。主要的速食店,如McDonald、Burger King、Tim Hourtons應有盡有,也有一些中餐和日餐店。除了商店、餐飲之外,二層的出發大廳還有為旅客提供行李包裝的服務處。當然還有機場派出所的櫃檯,遇事找騎警。如果在機場有大把時間需要打發,不妨到二層出發大廳西側的加拿大國內航班出發大廳,那裡三層有一個看飛機起落的地方,很受小朋友們喜愛。望遠鏡不是投幣式的,不需要花費一分錢,可以清晰地看到跑道遠端的飛機。在我的印象之中,中國的機場除了經過安檢後進入候機廳時才能看到飛機,在機場候機室裡其它位置是不可能免費看到飛機的。國內機場安檢區以外如果有這樣的位置,一定是包給商業機構賺錢了,但溫哥華機場仍然給大家保留了一個不要錢看飛機的地方,實在是難得。

四、溫哥華的交通

公車:

溫哥華的公車有很多很多線路,對於旅行者最有用的兩條公交線,一條是最下方的那條620,可以到達Tsawwassen Bay,去victoria的話要在這裡坐渡輪;另外一條上最左邊的那條,可以通向ubc。

skytrain:

其實相當於在天上跑的地鐵,有三條:上圖中黃色(Millennium Line),深藍色(Expo Line),淺藍色(Canada Line)。黃色那條線風景非常好,我覺得都可以用來作為迅速瞭解溫哥華的觀光線路了(下面會詳細介紹)。深藍色的那條線通向surrey,旅行者一般用不到。淺藍色的那條線用連接downtown和機場以及Richmond(里士滿新華人聚居區)。

seabus:

連接skytrain和北溫的水上巴士,風景非常好,非常值得嘗試。上面提到的三種交通工具其實都由同一家公司translink運營,所以可以把它們看成一樣的普通巴士好了。公車買票是按區(zone),一個區是$2.75,兩個區是$4,三個區是$5.5。每張票的有效期是90分鐘,也就是說90分鐘內一張票可以在一個區(或兩個區)內隨便坐車(包括skytrain和seabus)。週六,周日和平日的6點半之後多少個區都是$2.75。如果在同一計費區域乘坐時只須要轉車券,便可由巴士轉搭地鐵,相當方便。可憑第一次的車票在1.5小時之內進行無限次的單向TRANSFER,所以如果去的地方需要轉幾趟車的話,記得向司機索取一張車票(上面會有乘車區間和乘車時間等資訊),換乘其它車時,只需向司機出示車票就行了,不需另外購買。溫哥華的公共汽車並非逢站必停,如果你需要在下一站下車,需提前一站拉一下座位旁邊的拉索以提醒司機。否則極有可能坐過站!

Skytrain和Seabus溫哥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城鐵鐵在天上跑,叫做skytrain,“公車”在海上開,叫做seabus。不知道其他城市如何,我覺得單單從這兩種公共交通工具就顯得溫哥華很特別了。先說skytrain,我強烈建議大家有時間的話坐一下 Millennium Line線路,這條線路是風景最好的一條,除了在downtown的一小段在地下之外,其他部分都是在天上跑,視野非常好,是瞭解溫哥華最好的方式了。

其中我覺得最好看的一段是從Main Street到Chinatown這一小段,經過了false creek,science world,BC Place,進入高樓林立的downtown。這一段晚上的風景也超級贊,science world和BC place的燈光非常漂亮。這條線路的其他部分你可以看到住宅區,山,水(Fraser river),商場(metrotown),總之是非常值得一坐,這才是真正當地人看溫哥華的視角。Skytrain在tripadvisor上溫哥華的things to do中排名非常高,但在中國遊客內似乎沒有什麼知名度,完全不能理解。強烈推薦大家花上$2,75和1個多小時的時間,在空中看看溫哥華。

waterfrontskytrain. 通常來說這是行程的起點,因為這一站是三條skytrain線路和seabus的起始點,是真正的交通樞紐,坐skytrain到終點站就是了。Seabus是連接溫哥華(Waterfront skytrain station)和西溫(west vancouver),北溫(north vancouver)的重要交通工具,如果去grouse mountain的話是要坐seabus的,在seabus上回望溫哥華downtown非常漂亮。

五、溫哥華的景點

溫哥華觀光塔:

vancouver lookout. 從waterfront skytrain出來之後就可以看到它,可以俯瞰溫哥華,但是這個樓的高度其實並不是很高,並不會有非常驚豔的感覺,但至少不會讓你失望就是了,一天內可以多次進入,所以可以白天作為第一站先上去看一下風景,晚上再去看一下夕陽或夜景。進入門口以後,下電梯左手邊就會看到接待台。在這裡可以乘坐電梯上樓。這裡有兩條隊伍,服務人員會指揮,去觀景台的排一條,去旋轉餐廳的排一條。如果沒有預算去吃飯或者已經有其他安排,也可能上觀景台看看,價格會便宜一些(成人加幣$16.25加稅)。等電梯通常等10分鐘吧。然後大家進電梯的時候,有條件就不要站裡面,站靠近電梯門那裡,因為電梯一開始往上,就可以透過透明的電梯門看到外面的景色,站裡面就會被擋住。電梯一路往上,這個時候,如果同樣乘坐電梯的人裡面有要去觀景台的,可能會先在觀景台處停。電梯繼續往上就是餐廳。當然要是整個電梯的人都是要去餐廳,就一路通暢無阻的往上了。如果到了餐廳那一層,電梯門一開,會看到服務員在櫃檯前等著。

煤氣鎮:

gas town,找鐘錶合影clocks andwatches. 說實話,這個其實很坑,就是一個小小的蒸汽鐘,旁邊是比較古典的街道,街道上一排旅遊紀念品商店,因為距離溫哥華觀光塔很近,走路也就幾分鐘,所以可以去看一下。

加拿大廣場,五帆廣場:

Canada Place. 逛完gas town回到waterfront,向海邊走幾步就到Canada Place了。Canada Place是1986年溫哥華萬國博覽會的加拿大館,現在是溫哥華議會中心和泛太平洋賓館,也是一個港口,從溫哥華去阿拉斯加的遊輪就是從這裡出發。Canada Place的西邊是一條對大家開放的“歷史之路”,地面上有加拿大各個省份城市之類的資訊,還有一些關於加拿大歷史的宣傳講解,值得一看。

溫哥華的沙灘: 沿著seawall從stanley park出來之後會先後遇到三個沙灘:second beach, english bay beach, sunset beach。其中english bay beach最受歡迎,因為交通方便而且沙子較好。到了這裡不妨坐在沙灘上,望著太平洋曬曬太陽,這才是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english bay附近的denman street有很多飯店,路口還有5路公車通往robson street(購物街)和skytrain.

從D到E這一段是精華中的精華,建議從D步行到E,大概2公里。在Denman street和Georgia street交叉路口(S)有很多租自行車的店,如果願意騎自行車環stanley park的話可以在這裡租(價格都差不多),然後沿著海岸線逆時針繞stanleypark一周,到K(english bay beach),曬曬太陽,在denman street吃個飯,然後沿著denman street回去還車。這條線路是8.8公里,騎車的話應該一個多小時足夠了,加上玩和吃飯的話要3-4個小時。如果不準備騎自行車的話,可以步行到G,途中會經過stanleypark最漂亮的一段,也是不虛此行。之後在Denman street上找一家飯店吃飯,步行到K曬曬太陽(1公里,很快)如果繞stanley park騎了一圈還沒過癮的話,可以繼續順時針騎到L甚至是N,這一段也不錯,但是不如從N到P的下面那一段。

植物園,伊莉莎白公園 : 如果你沒有時間去butchart garden(victoria附近)的話,這兩個公園可以作為替代。雖然他們並沒有butchart garden那麼著名,但也蠻漂亮的,而且伊莉莎白公園不需要門票,植物園的門票也挺便宜的($7.75) 另外,植物園(VanDusen Botanical Garden)和伊莉莎白公園(Queen Elizabeth park)距離非常近,可以一起遊玩。值得一提的是,伊莉莎白公園有一個制高點,可以俯瞰溫哥華。

UBC

對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來說,她在美國有個姐妹也叫哥倫畢業大學。這裡最有名的就是人類學博物館了,在tripadvisor上評價也非常高,如果時間充裕的話,還是值得去看一下的。如果時間並不是很充足的話,還是專注於downtown地區吧。坐公車的話,坐到ubc大學,走過去就好了,google maps是王道!

ubc除了人類學博物館,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就是wreck beach(裸體沙灘)了。To be honest,很糾結要不要介紹這個,很害怕介紹了之後中國遊客都懷著獵奇心理,拿著相機奔向了wreck beach了。所謂裸體沙灘就是可以不穿衣服的沙灘,即使穿衣服也是泳裝那種。這個beach歡迎你脫了衣服和大家一起享受陽光,但是不歡迎你的相機和獵奇心理。這裡沒有曼妙的身材,只有各種水桶腰。溫哥華有很多沙灘,如果你不準備裸體的話,其他的更適合你!其實ubc還有一個日本花園(Nitobe Memorial Garden)和ubc自己的植物園,時間寬裕的話可以一去。

SFU

對於西蒙菲莎大學來說,重點不在於sfu本身,而在於sfu所處的burnaby mountain。sfu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學校,而這個山就是burnaby mountain了。burnaby mountain上的burnaby mountain park的風景非常好。如果坐公車的話,在sfu下車之後需要走大概20分鐘,適合自由行。

吊橋公園

溫哥華有兩個吊橋公園,一個收費的(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Park),一個免費的(LynnCanyon Park),遊客大部分都是去收費的那個,本地人散步都是去免費那個。收費的那個門票居然要32塊錢,極不推薦,即使這個吊橋總能上各種各樣的排行榜,即使各種各樣的一輩子必須去的景點之一。收費的那個吊橋在照片上看起來很長很不錯,但當你真正去了的時候發現不過如此,就是一個吊橋而已,而且湧動的人群都是遊客,非常tourism。我和周圍的朋友一致認為這個是最最不值得去的溫哥華"景點"。如果你還是很想花大價錢來看看的話,官網上有交通的介紹,還有免費的大巴帶你過去。

如果你的時間非常非常充裕的話,倒是可以到免費的那個吊橋公園看看。免費的吊橋公園是溫哥華眾多公園之一,擁有典型的北部的原始森林,很多徒步小路可以走,還有兩個吊橋,雖然短一些,但是完全免費,而且沒什麼遊客,都是跑步的本地人。如果坐公車的話,seabus下車之後坐229路即可。

葛勞士山grouse mountain

格勞斯山是溫哥華市區最近的一座雪山,可以俯瞰溫哥華全景,天氣好的話非常漂亮,冬天天氣不好的時候如果能看到城市上方的雲海也很美。去grouse mountain的話需要坐sea bus,到達Lonsdale Quay之後可以先到車站旁邊的那個小廣場(我上面有提到)看一下對岸的downtown,然後坐236路,終點站就是grouse mountain的山腳了。

到了山腳下之後有兩種上山方式:1.旅遊者通常買纜車票,40塊錢(我覺得有點貴啊) 2. 當地人都是爬山上去的,這個爬山線路就是著名的:Grouse Grind.。這個trail雖然只有2.9公里長,但是卻有1200m的海拔上升,可以說是非常陡了,幾乎完全沒有平路,都是上坡,經常鍛煉身體素質好的人大概要1-1.5個小時,平時鍛煉不多的人大概要2.5個小時到山頂。

維多利亞 Victoria

victoria是bc省的首府,位於vancouver island上,從溫哥華需要坐渡輪才能到達。vancouverisland是一個和臺灣大小差不多的島,在溫哥華的西面,而victoria位於vancouver island的最南面,而著名的butchart garden就在去victoria的路上。 vancouver island是如此之大,對於大部分遊客而言,都只會去victoria+butchart garden。很多人覺得victoria+butchart garden一日遊有點太趕了,另一方面,因為要坐渡輪,還有坐蠻久的公車,很多人覺得花在路上的時間太多了,可是當路上風景非常好的時候,你就不會抱怨時間花在路上了!在天氣好的時候坐渡輪(BC ferry)是很享受的一件事,而且victoria的公車是雙層的,坐在上面一層風景也很好!下面我會以時間為線索介紹如何一日遊victoria+butchart garden。首先你需要知道渡輪的時刻表:http://www.bcferries.com/schedules/mainland/tssw-current.php。

我建議坐早上9點的渡輪離開溫哥華,晚上坐9點或者7點的渡輪返回溫哥華。這樣的話就需要8點左右到達bridgeport skytrain坐620路直接到Tsawwassen bay,然後買票上渡輪。買票的時候有自助售票機,也有人工售票台,單程票價是15.5,如果自駕的話還要付車的票。渡輪單程需要的時間大概是100分鐘。 第一次坐渡輪感覺很爽,有一種坐遊輪的感覺,渡輪一共7層,下面幾層用來停車,上面幾層大家休息,有餐廳,雜誌,遊戲廳,電視,咖啡廳等等。最上面兩層可以站在外面看風景,天氣好的時候非常贊,在一群小島之間穿過,還可以看到美國的mt baker,還有機會看到好多好多好多海鷗追著渡輪飛,總之是一個很不錯的體驗。我建議大家在渡輪上吃早飯,這樣就不必起床很早,還充分利用了渡輪上的時間,而且渡輪上吃的東西也不貴。吃過飯之後到頂層看看風景,曬曬太陽,比多去一個“景點”爽太多了。下了渡輪之後有81路公車直接到Buchart garden。在進入butchart garden之前可以看一下公交時刻表,算好時間什麼時候出來,不會浪費時間。 從butchart garden出來再坐公車到達victoria downtown。victoria的景點比較集中,都在Inner Harbor一代。Inner Harbor一代中有兩個標誌性建築:費爾蒙德酒店和議會大廈。Royal BC Museum也很不錯,值得一逛,比較推薦。除此之外victoria還有Craigdarroch Castle, Miniature World, Victoria Bug Zood等比較新奇好玩的地方,感興趣的可以在tripadvisor上找。

對於一日的行程來說,我建議不要安排太多景點了,就在Inner harbor地區逛一逛,在草地上曬曬太陽挺好的。晚上算好時間坐渡輪會溫哥華,時間合適的話還能在海上看到夕陽。

維多利亞島上有所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此前幾十年它曾分別是麥基爾大學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分校維多利亞學院,有時間也可以參觀一下。

六、溫哥華的冬天不太冷

稍有一丁點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加拿大是個冰雪國家,溫哥華的緯度比中國東北的哈爾濱更往北,跟海拉爾差不多。我剛查了一下氣象網站,今天哈爾濱的最低溫度是零下24度。溫哥華呢?最低零上3度。裡外裡竟差了27度!高緯度的溫哥華咋就不冷呢?這裡面有個氣象學原理,簡單說就是從太平洋西北方向過來的阿拉斯加暖流從溫哥華所在的加西海岸登陸,上岸後撞上高聳的海岸山脈,立馬兒就變成雨下來了。所以溫哥華冬天濕潤多雨,一周只晴一兩天。有人開玩笑說:“溫哥華一年只下一場雨,從每年十月下到第二年三月,一下就是半年。”不過,溫哥華的冬雨有個特點,下不大,雨來了,就把帽兜帶上,所以那種叫做Hoody帽衫是溫哥華最流行的服裝。說句題外話,溫哥華的稅很高,但是童裝免稅,成人衣服89加元左右,16歲以下童裝19加元左右,如果你身材嬌小,可以穿最大號童裝那你真的賺到了。

七、溫哥華酒店預訂

攜程網:

http://hotels.ctrip.com/international/vancouver476

可參考booking.com

八、溫哥華機票預訂

攜程網:

http://flights.ctrip.com/international/round-beijing-vancouver-bjs-yvr

可參考 去哪兒網

以上就是我精心準備的溫哥華深度遊資料,小夥伴們可還覺得滿意?雖然我被拒簽了,但是在準備旅行資料的過程中,“溫哥華”三個字已經深深印入我的腦海中,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

I Will Be Back,Vancouver!

1886年,也就是溫哥華建市那一年,太平洋鐵路修到了西海岸。來自蒙特利爾的第一班火車在歡呼聲中駛進了位於穆迪港的終點站。穆迪港居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地慶祝,就差唱“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了。哪兒知道美出來的鼻涕泡兒還沒破呢,第二年CPR(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就把火車站挪到溫哥華去了。如果我是那個鐵路上頭頭兒的也會這麼做決定。道理很簡單,鐵路一定要與港口連接上才能最大限度體現出效益來。穆迪港是Burrard灣盡處的死葫蘆頭兒,不適合建大港,而溫哥華的Gas Town那一帶卻是建港口的好地方。海港遇見鐵路,就跟流氓學會武術似的,溫哥華竄升為大溫地區的老大,當然也是誰也擋不住的事情了。

溫哥華市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市中心(Downtown)、西區和東區。Downtown,公寓的世界。我高度懷疑“襠燙”(Downtown,下城區)這個說法是從紐約傳出來的,因為在紐約市很容易看出來“襠燙”和“俺怕燙”(Uptown,上城區)的走向,而曼哈頓就在“下城區”的位置上。現在北美人不管自己的城市裡分不分上、下城區,一概把市裡面最繁華熱鬧的地區稱為“襠燙”,而我們呢,則習慣稱之為“市中心”。其實溫哥華的“襠燙”既不是在“襠”的位置上,也不是“中心”的位置上,而是在腦袋的位置上。溫哥華Downtown就像一個歪脖兒腦袋,斜麼戧兒地從市區北邊伸出來探到了海裡。這個歪脖兒腦袋長頭髮的那一大塊地方,就是前面提到的斯坦利公園。

這麼一說就知道Downtown是好地方了:兩邊臨海(東北面是Burrard灣,西南面是English灣),一頭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溫哥華Downtown像北美所有大城市的“襠燙”一樣,高樓密佈,遠遠望去一片鋼筋混凝土森林。這個區域內擠滿了購物中心、銀行、寫字樓和高檔公寓。論繁華與時尚,溫哥華不是多倫多的個兒,但那是就總體水準而論的,如果單把Downtown這一小片地方提溜兒出來,也未見得就遜色多少。那種走馬觀花的旅行團,如果只在溫哥華停留半天,這半天一定滿打滿地安排在Downtown,因為到了Downtown才算到了溫哥華了。這種安排不算離譜兒,Downtown確是溫哥華乃至大溫哥華地區的精華所在。Downtown除了公寓外幾乎沒有其他形式的民居。這裡是大溫地區公寓建築最集中的地方,當然也是最貴的地方,像“煤港”(Coal Harbour,早在“鋸木廠”時期,有人報告這裡發現了煤,政府還一度組織勘察,後來發現基本屬於扯淡。不過幸虧沒煤,不然現在的溫哥華就是一煤礦了)一帶的高層公寓,隨便一套小兩居就能賣到一兩百萬,頂層的“空中別墅”更有高達千萬以上的。您還別嫌貴,經濟危機的時候都沒見有打折的。也難怪,這一帶是溫哥華美景最集中的地方,大凡介紹溫哥華的圖片,多一半是在這片地方選的景兒。住在這裡,遠觀北山白雪,近看峽灣碧海,您說這景色就值多少錢?

除了臨Burrard灣的一線海景房之外,靠English灣這邊的公寓也很講究。這裡隔海灣與溫西相望,雖然不像前者觀海的同時亦可觀山,但這邊的海景房是朝南的,不但有景兒,同時還有朝向優勢。English灣沿岸是一條狹長的沙灘,迤邐向北,直通斯坦利公園。夏日傍晚,此處是散步、觀日落的好地方。每年的溫哥華國際焰火節,施放點就設在English灣的海面上。

西溫哥華(West Vancouver,簡稱“西溫”West Van)

首先要申明兩點:第一,西溫哥華與溫哥華是兩碼事,就如同西葫蘆與葫蘆是兩碼事一樣;第二,西溫哥華也不在溫哥華西邊,而是在北邊偏西的位置,兩個城市之間隔著Burrard灣。加拿大在取地名方面雖然沒什麼禁忌,但是在Burrard灣這麼個巴掌大的地方,有三座城市都用溫老大的名字命名(溫哥華市、西溫哥華、北溫哥華),不能不說感覺有點亂。最早來西溫定居創業的,是一個外號叫Navvy Jack(力笨兒傑克)的威爾士人,據說他這個外號是對比著煤氣鎮那個“侃爺傑克”來的。聽這個名字,好像這人腦子不忒好使似的,其實不然。1866年,Burrard灣南岸那個鋸木廠開張的第二年,“力笨兒傑克”就看到了商機,跑到現在西溫這個地方建了一個碼頭,經營從格蘭威爾(那時候還不叫溫哥華呢)至西溫這邊的輪渡生意。後來溫哥華那邊越整越大,Downtown一帶開始開發,一時間大興土木。“力笨兒傑克”再次抓住機遇,在西溫這邊就地開了一個採石場。西溫靠山,有的是石頭,而且材質也不錯,因此“力笨兒傑克”的石材頗受溫哥華各大建築商的歡迎,Downtown建於那個年代的樓堂館所,基本上用的都是來自西溫的石材。“力笨兒傑克”主觀上是為了自己掙錢,客觀上跟愚公移山似的,就把西溫這片山坡地給開闢出來了。

與對岸的溫哥華市不同,西溫75%的人祖宗就是說英語的,再加上德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等等,白人占到當地人口的80%以上。第二多的仍然是華人,占7%,而且多數是早期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當地能說普通話的華人新移民不過七八百人。西溫的城市格局基本上是自Capilano河向西發展,背靠大山,沿Burrard灣北岸狹長分佈,西盡頭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偏東頭兒這邊的Amblesside社區算是市中心,有一些寫字樓和商業,市政廳、圖書館也都在這附近。準確來說西溫不能算是城市,她的正式名稱是District of West Vancouver西溫哥華區,所以這裡的商業氣氛並不濃,更像是個居住社區,靠近海邊一線分佈著一些半舊的公寓,往山坡上走基本上都是House。西溫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居高臨下,風水絕佳,確實是安家的好地方。一方面,此地風景無敵:西溫坐落在山坡上,地形就跟體育場的看臺似的,眼前的Burrard灣、對岸溫哥華Downtown的天際線,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另一方面,背後的高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寒流,而面前的大海則像一個巨大的溫度調節池,所以西溫有著相對溫暖、濕潤的小氣候。

因為地方好,相中這塊地面兒的人多,所以西溫與溫西、北溫一起,並列大溫地區房價榜首。交通不便成就世外桃源。西溫的房價能與溫西看齊,在有些人看來多少有點難以理解。地兒雖然是好地兒,但西溫畢竟有一大“硬傷”——交通不便。西溫與大溫地區的中心城市溫哥華幾乎完全隔絕,唯一的咽喉要道就是獅門大橋,還要先進入到人家北溫的地盤才能過去。說起來有趣的是,這困難的交通在許多西溫人眼裡,恰是當地一寶。先不說西溫當年發跡就靠的是交通不便,開山老祖“力笨兒傑克”不就是因為這地方交通不便才做起了擺渡生意嗎?就說現在,很多人選擇在西溫安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裡有著世外桃源般的優雅、寧靜。您想啊,要是交通發達了,車如流水馬如龍,紅塵滾滾癡癡情深,那還是世外桃源嗎?

北溫哥華(North Vancouver,簡稱北溫North Van)

去過溫哥華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北溫哥華,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大溫哥華地區有兩個北溫:北溫哥華區和北溫哥華市。北溫哥華區(District of North Vancouver)始建於1891年,地面大,Burrard灣北岸基本上都在其版圖之內。可以想像,當時的北溫哥華區一定是片地廣人稀的地方。這地面一大,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水準就難免出現不平衡。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與南岸的“大城市”溫哥華市隔海相望的Lonsdale一帶,人口密集、市場繁榮,很快就有了城鎮的模樣。自己混出頭來了,就不想再帶著窮哥們兒一起玩了,到了1907年,人家這幫“吃商品糧的”毅然宣佈脫離北溫哥華區、成立了北溫哥華市(Cityof North Vancouver)。兒女鬧分家的事並沒有到此為止,5年以後的1912年,Capilano河以西那一片兒也跳出去單練了,成立了西溫哥華區。這一分再分,Burrard灣北岸從原來的一家獨大,就變成現在這種“三國演義”的格局了。分門定居之後,“老二”棄了原來的“北”姓,改姓了“西”。但“老大”只是“脫區建市”,姓並沒改,這樣一來,北溫哥華市、北溫哥華區這兩個“北溫”就很容易弄混了。華裔人口居第三北溫哥華市的人口比西溫略多,約47000多人,白人占絕大多數,75%的人口來自英語世界。不過,北溫第二大族裔不是咱華人,而是伊朗人,大溫地區最大的波斯社區就在北溫。華裔人口在北溫位居第三,大約有1000多人,比波斯人少一半。

每年七月,北溫有一個“加勒比節”,節日的高潮部分是盛裝遊行,一支支五彩繽紛、花枝招展的隊伍載歌載舞、招搖過市。我還以為北溫有很多來自加勒比地區的移民呢,其實不是,就是整這麼一個文化活動讓大夥一塊樂呵樂呵。加勒比人天性熱情奔放,瘋得起來,要弄一“波斯節”,一街筒子穿長袍留大鬍子的一邊行進一邊高呼口號,不知道的還以為“兩伊”那邊又出什麼事了呢。北溫哥華市地界不大,三面與北溫哥華區為鄰:東頭大致到1號高速公路,西頭基本上以Mackay溪為界,北面到第29街,南面臨海。Lonsdale碼頭是北溫的門戶,有海上公交——Sea Bus與溫哥華Downtown相連接。Lonsdale 市場(一些中文版的溫哥華旅遊手冊翻為“朗斯代爾市場”)就坐落在碼頭上。能上旅遊手冊,說明這個市場是個很受遊客歡迎的地方,很多人遊覽完溫哥華Downtown後,會選擇乘SeaBus 到Lonsdale 這邊轉轉,逛逛市場、吃頓飯什麼的,多花不了多少時間,增加了趟海上觀光(乘Sea Bus),還多看了個景點。以Lonsdale市場為核心的這一區域因為靠近海邊,地勢低,所以又被稱為Lower Town。Lower Town是北溫的市中心,分佈著許多商鋪和餐館,北溫的公寓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帶。從Lower Town往上走是個大上坡,到了Victoria 公園再往上,就是Upper Town了。Upper Town地勢相對平坦,有商業區和住宅,前面說的大溫地區最大的波斯社區就在這一區域。從中心區再往外,就基本上都是House區了。北溫和西溫,都是早先從北溫哥華區中獨立出來的,是親哥兒倆。哥兒倆攜手並肩、靠山而坐,一道海灣隔開了對面大城的十丈紅塵,儼然一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氣。

當然北溫也有北溫的優勢,從交通上說,北溫西有獅門大橋(算是與西溫兩家共用),中有Sea Bus,東有1號高速公路,三條線路都可通向南岸,顯然比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西溫方便了許多。在北溫哥華區的最西側,沿Capilano河往上游走,是一片原生態的森林峽谷,著名的Capilano懸索橋就在那裡,這可是大溫地區最有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北溫的東側,也有一個峽谷公園,叫Lynn峽谷。谷裡也有一條高峽懸索橋,雖然沒有Capilano那個長,但這邊不要門票,免費遊覽。在下邊景點會有詳細介紹。

本拿比Burnaby

先說這座城市的中文名字,我寫的是“本拿比”,但是我也見過網路上“本那比”、“伯納比”、“巴納比”等譯法。一座外國城市連個統一的中文譯名都沒有,只能說明該城市在中國的知名度基本上等於零.比如說New York她的中文名字只能是“紐約”或“大蘋果”,而不能寫成新約克什麼的。

本拿比的原文是Burnaby,和溫哥華一樣,也是一人名,這人全名叫羅伯特本拿比,就是《穆迪港》一文中介紹的那位穆迪港開拓者穆迪上校的私人秘書。1859年,新西敏率先在大溫地區建府開衙後,居民人口與日俱增,如何解決城市北部居民日用水源的問題擺在了穆迪長官面前。老穆聽說城北的密林裡有一湖,但那湖裡的水能不能喝、怎麼引過來,得找人去勘探一下。路不遠,從老穆的衙門裡出去往北走也就四、五公里。任務談不上艱巨,但因為涉及民生問題,任務很光榮,一定要交給自己的親信去辦。於是,這項工作就歷史性地落在了本拿比本大秘的頭上。本大秘不辱使命,找到了那個湖,解決了老百姓水缸裡沒水的問題。老穆一高興,就把那個湖命名為本拿比湖(Burnaby Lake)了。您琢磨一下,去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找個湖,都當成個事兒了,可見當時地面兒上是何等荒蕪。在後來的三十來年裡,該地區除了幾家農場外,一直沒什麼大的發展。直到1891年,新西敏至溫哥華的城際電車開通,車站及鐵路沿線開始有民宅和商鋪出現,人氣才慢慢旺起來。而省會新西敏那邊,也有不少人陸續搬到了城外鹿湖以東和本拿比湖以南的地區居住。1892年10月,散居在新西敏和溫哥華這兩座“大城市”之間的老鄉們決定聯合建市。新城市叫什麼名字呢?這一地區有官稱的就是這個本拿比湖,大夥兒圖省事兒,指湖為市,就叫了本拿比市(City of Burnaby)。

大溫地區華人最多的三座城市分別是列治文、溫哥華和本拿比,相比香港人佔優勢的列、溫二市,本拿比似乎更受大陸新移民的青睞。據市政府2015年的統計,本拿比居民中的華人比例是23%,而其中三分之二來自中國大陸。新移民喜歡本拿比自有其道理。首先是比起“三溫”(溫西、西溫、北溫)來,這裡的房價還可以接受;第二是這裡交通方便,與溫哥華僅一街之隔,兩條天車線穿城而過,住在這裡,即使去溫哥華Downtown上班,也不會有太多的不便;第三,本拿比動靜相宜,既有Metrotown的繁華熱鬧,也有北本拿比的清靜優雅,就業和居住環境都很不錯。總之,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本拿比可以被看作是溫哥華的“替代品”,如果進不去Downtown、住不起西溫,選擇在本拿比安家,是個很不錯的B計畫。

如果喜歡住高層公寓,南本拿比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地方。事實上大溫地區高層公寓最密集的地區只有兩個,一個是溫哥華Downtown,另一個就是南本拿比。南本拿比的高層公寓主要在Metrotown和中央公園(Central Park)附近,這邊的高層公寓絕對對得起“高層”兩個字,動轍三十多層,很讓列治文、新西敏那邊十幾層的所謂“高層”公寓汗顏。

列治文(Richmond)

也有譯做里士滿。對華人移民、特別是新移民來說,列治文(Richmond)是一座很特殊的城市,她的特殊性在於:要麼讓你一見鍾情,要麼讓你避之不及。或愛或恨,沒有中間態度。

為什麼叫“列治文”?其實歷史上的列治文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原來這也是個白人區。列治文的第一個居民是一澳大利亞來的地主。看看大溫地圖就會發現,列治文位於菲沙河入海口,是河流入海時沖出來的三角洲,一般來說這種地方土地肥沃,特別適合農業種植。當年那老地主就是看中了這一點,在列治文–準確來說是現在列治文轄區內的“海島”(Sea Island)上建了一座農場。地主在澳大利亞的老家,就叫列治文,於是地主的女兒就用了老家的名字來命名她爹經營的這家農場。列治文市官方網站上公佈的全市人口為200000人,其中華人居民人數占全市人口的75%。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當地的加拿大白人卻在以每5年減少33%的速度搬出列治文,所以華人在列治文佔據統治地位,在這裡不用說英文,無論你走在街上還是出入商場、餐館,滿眼見的都是同胞,這是一座華人自己的“圍城”。試想一下,你遠渡重洋移民到了加拿大,本以為應該是滿眼神頭鬼臉、滿耳英格利屎,冷不丁出現在你眼前的卻是這麼一座與你老家前些年搞的那片開發區相差無幾的城市,你會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留下還是走開?愛恨糾結啊。

1879年,BC省在大溫地區批准了幾個“農業開發區”,這其中就包括列治文,從那年起,列治文就算建市了。“列治文”這個名字,就是沿用了本地第一家農場的名字。在英語國家裡,“列治文”是一挺俗的地名,就跟中國的“張莊”、“王村”似的,恨不能哪縣都有。拿加拿大來說,起碼多倫多那邊就還有一“列治文”–列治文山市。“列治文”這個中文譯名也有點隨意性,一些中文報刊講到英國的Richmond時似乎更喜歡譯成“里士滿”,不知怎麼到加拿大的Richmond就改“列治文”了。除此之外還有譯成“裡奇蒙”的。不過最雷的要屬“富貴門”半意譯、半音譯,聽上去不忒著調。

一位舞女與Lu Lu 島的緣分。列治文在“海島”上發祥,但後來發展的重點很快就轉到了面積更大的“璐璐島”(LuLu Island)上了。璐璐島是菲沙河的主三角洲島,比海島大得多。兩個島之間隔著菲沙河的中支流。說到璐璐島的名字,還得提那位皇家工程兵的帶隊上校老穆,原來這老穆是一花癡,喜歡上了一個名叫璐璐的舞女。有一回老穆和璐璐坐船路過這裡,璐璐纖手一指,問老穆:“這座島叫什麼名字?”老穆說:“暫時還沒名兒呢。”話說到此,老穆忽然心血來潮,一拍大腿道:“有了,不如就叫它璐璐吧!”這可是記錄在案的真事兒,聽著老穆有濫用職權的嫌疑:那麼多先驅、烈士的名字不用,用了一個舞女的名字來命名這麼一座重要大島,這泡妞兒的手段真是沒誰了!現在的列治文市,其主市區就坐落在璐璐島上,而澳洲地主建農場的那個“海島”,除了一個社區之外,大部分土地都讓溫哥華國際機場圈走了。

列治文和日本人的故事。雖然說列治文早期是白人建市、現在是華人聚集,但是還有一個族裔也在這座城市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那就是日本人。日本彈丸小島,島民別的不會,打魚很在行,聽說溫哥華這邊魚肥水美、遍地黃金,就大量往這邊湧。到二戰前,日本人控制著BC省半數漁船,海面上的事幾乎是他們說了算。而列治文Steveston靠近漁人碼頭和罐頭廠這一帶,更是日本人大量聚集,幾乎就是一座“日本村”。但是好景不長,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加國政府一口咬定:小日本人人心懷叵測,看著都像奸細,萬一這幫騎兜襠布、穿趿拉板兒的傢伙把“神風特攻隊”招來,溫哥華就是珍珠港第二!於是政府在1942年通過法令:將日本人驅除出海岸線100英里範圍內,房產沒收充公。這招夠狠,流離失所的日本人不是“一夜回到舊社會”的問題,基本上跟囚徒差不多,除了跑回國的,全部被遣送至內陸農業區的勞動營。禁令直至1949年方才解除,但是列治文Steveston戰前繁榮的日本社區卻再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規模。我們說現在的大溫地區是“百夷雜處、多元文化”,可這其中的日本人卻不是很多,估計是讓加拿大政府給傷透了心了。在列治文,雖然街上的日本餐館隨處可見,但多數實際上是中國人或韓國人經營的。

三、溫哥華機場

加拿大航空公司規定普通乘客:1.可以托運一件23公斤的行李,長寬高不超過158釐米。(50lb)2.可以帶兩件隨身行李,每件不超過10公斤。(22lb)從北京或上海出發,目的地為溫哥華或多倫多的新移民或留學生:1.可以托運一件30公斤的行李,長寬高不超過158釐米。(66lb)2.兩件隨身行李,每件不超過10公斤。(22lb)

溫哥華國際機場(YVR)是北美地區重要的門戶機場,有無數航線連接世界各地,其中飛往中國的航空公司包括中國的國際航空、東方航空、南方航空,加拿大的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香港的國泰,以及韓國和日本的航空公司,可以直飛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機場的一層是國際航班到達大廳,有通道連接停車場、地鐵站或巴士站。來自全球各地的旅客抵達後,從這裡經過邊檢和海關檢查後辦理入境手續,每天這裡都是熙來攘往,人流如潮。大廳的中間有兩個印第安原住民創作的木雕人,伸開雙臂迎接遠方到來的客人。大廳的旅客出口有一個寬闊的問訊台,有工作人員24小時提供各種旅遊服務,為遊人提供景點資訊、酒店預訂、機場巴士服務等。溫哥華機場除了有發往市中心的機場巴士以外,還有去往美國西雅圖市中心和機場的往返巴士,如果你有什麼要求,儘管向服務人員查詢。問訊處旁邊就是一個外幣兌換處,加拿大境內只流通加幣,不論你隨身攜帶的是美元,還是港幣或人民幣,必須兌換成加幣才能使用。到達大廳東側有許多餐飲、商店等設施,前來接機的人,即使航班延誤,也不至於空等挨餓,可以在這裡邊吃邊等航班消息。在餐飲區的角落裡還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李寄存處,這為短期來溫哥華的遊客提供了便利,如果你在溫哥華中轉又不想驚動親友,可以把行李寄存在機場,輕鬆上街去玩多麼愜意。

這一層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提醒各位注意,旅客出口旁邊有一個海關辦公室,如果你出境時打算攜帶有貴重物品,比如名貴相機、手錶和珠寶首飾等,可以在這裡提前辦理一個海關申報卡,這樣回來時就可以免除課稅的風險。機場的二層是出發大廳,溫哥華機場的出發大廳分外三個部分,中央大廳處理國際航班,東側大廳受理飛往加拿大內陸的國內航班,西側大廳受理飛往美國的航班。飛往美國的航線和航班非常密集,大大超過加拿大國內航班,因此服務台最多,除了有人值守的櫃檯,還有許多類似銀行ATM機的自助台,自己辦理Check-in手續。換過登機牌後直接從這裡過海關,這個海關完全是美國員警把守的,過去後就進入了美國領土,可以說溫哥華機場的一半屬於美國領土!機場的標示牌均由三種語言書寫:英文、法文和中文(簡化字),可見溫哥華這個地方華人影響力之大,也許當代憤青們來這裡會激動得熱淚盈眶,頓覺祖國的偉大強盛!

沿著美國航班出發大廳走到底是機場酒店Fairmont Hotel,這個五星級酒店可是個百年老字型大小,設施堪稱一流。坐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座裡,可以邊喝咖啡,邊看起起落落的飛機,非常之爽。從一層航班到達大廳乘扶梯上到二層的出發大廳,首先會遇到一座青銅雕塑,這個古樸神秘的印第安圖騰雕塑,出自太平洋沿岸一個著名的印第安部落-海達部落的藝術家之手。雕塑旁邊經常舉行各種展示活動,這是溫哥華冰球隊(Canucks)的粉絲正在與吉祥物合影,Canucks近些年的商業推廣極其成功,雖然在斯坦利杯的爭奪戰上落敗,但仍然是北美冰球聯盟中最富有的俱樂部。中央大廳受理的全部是美國以外的國際航班,除了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以外,中國的航空公司佔據了最多的櫃檯。這是國航的駐機場服務處。這是東航的機場服務處,國企強大了,已經走出國門了。正對著海達部落渡海雕塑的位置,就是國際航班出境口,親友在這裡話別,kiss然後說goodbye。機場大樓東側的國內航班出發大廳相對規模較小,有許多自助式check-in設備。

溫哥華機場有許多商業設施。二層大廳的中央是餐飲比較集中的地方。主要的速食店,如McDonald、Burger King、Tim Hourtons應有盡有,也有一些中餐和日餐店。除了商店、餐飲之外,二層的出發大廳還有為旅客提供行李包裝的服務處。當然還有機場派出所的櫃檯,遇事找騎警。如果在機場有大把時間需要打發,不妨到二層出發大廳西側的加拿大國內航班出發大廳,那裡三層有一個看飛機起落的地方,很受小朋友們喜愛。望遠鏡不是投幣式的,不需要花費一分錢,可以清晰地看到跑道遠端的飛機。在我的印象之中,中國的機場除了經過安檢後進入候機廳時才能看到飛機,在機場候機室裡其它位置是不可能免費看到飛機的。國內機場安檢區以外如果有這樣的位置,一定是包給商業機構賺錢了,但溫哥華機場仍然給大家保留了一個不要錢看飛機的地方,實在是難得。

四、溫哥華的交通

公車:

溫哥華的公車有很多很多線路,對於旅行者最有用的兩條公交線,一條是最下方的那條620,可以到達Tsawwassen Bay,去victoria的話要在這裡坐渡輪;另外一條上最左邊的那條,可以通向ubc。

skytrain:

其實相當於在天上跑的地鐵,有三條:上圖中黃色(Millennium Line),深藍色(Expo Line),淺藍色(Canada Line)。黃色那條線風景非常好,我覺得都可以用來作為迅速瞭解溫哥華的觀光線路了(下面會詳細介紹)。深藍色的那條線通向surrey,旅行者一般用不到。淺藍色的那條線用連接downtown和機場以及Richmond(里士滿新華人聚居區)。

seabus:

連接skytrain和北溫的水上巴士,風景非常好,非常值得嘗試。上面提到的三種交通工具其實都由同一家公司translink運營,所以可以把它們看成一樣的普通巴士好了。公車買票是按區(zone),一個區是$2.75,兩個區是$4,三個區是$5.5。每張票的有效期是90分鐘,也就是說90分鐘內一張票可以在一個區(或兩個區)內隨便坐車(包括skytrain和seabus)。週六,周日和平日的6點半之後多少個區都是$2.75。如果在同一計費區域乘坐時只須要轉車券,便可由巴士轉搭地鐵,相當方便。可憑第一次的車票在1.5小時之內進行無限次的單向TRANSFER,所以如果去的地方需要轉幾趟車的話,記得向司機索取一張車票(上面會有乘車區間和乘車時間等資訊),換乘其它車時,只需向司機出示車票就行了,不需另外購買。溫哥華的公共汽車並非逢站必停,如果你需要在下一站下車,需提前一站拉一下座位旁邊的拉索以提醒司機。否則極有可能坐過站!

Skytrain和Seabus溫哥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城鐵鐵在天上跑,叫做skytrain,“公車”在海上開,叫做seabus。不知道其他城市如何,我覺得單單從這兩種公共交通工具就顯得溫哥華很特別了。先說skytrain,我強烈建議大家有時間的話坐一下 Millennium Line線路,這條線路是風景最好的一條,除了在downtown的一小段在地下之外,其他部分都是在天上跑,視野非常好,是瞭解溫哥華最好的方式了。

其中我覺得最好看的一段是從Main Street到Chinatown這一小段,經過了false creek,science world,BC Place,進入高樓林立的downtown。這一段晚上的風景也超級贊,science world和BC place的燈光非常漂亮。這條線路的其他部分你可以看到住宅區,山,水(Fraser river),商場(metrotown),總之是非常值得一坐,這才是真正當地人看溫哥華的視角。Skytrain在tripadvisor上溫哥華的things to do中排名非常高,但在中國遊客內似乎沒有什麼知名度,完全不能理解。強烈推薦大家花上$2,75和1個多小時的時間,在空中看看溫哥華。

waterfrontskytrain. 通常來說這是行程的起點,因為這一站是三條skytrain線路和seabus的起始點,是真正的交通樞紐,坐skytrain到終點站就是了。Seabus是連接溫哥華(Waterfront skytrain station)和西溫(west vancouver),北溫(north vancouver)的重要交通工具,如果去grouse mountain的話是要坐seabus的,在seabus上回望溫哥華downtown非常漂亮。

五、溫哥華的景點

溫哥華觀光塔:

vancouver lookout. 從waterfront skytrain出來之後就可以看到它,可以俯瞰溫哥華,但是這個樓的高度其實並不是很高,並不會有非常驚豔的感覺,但至少不會讓你失望就是了,一天內可以多次進入,所以可以白天作為第一站先上去看一下風景,晚上再去看一下夕陽或夜景。進入門口以後,下電梯左手邊就會看到接待台。在這裡可以乘坐電梯上樓。這裡有兩條隊伍,服務人員會指揮,去觀景台的排一條,去旋轉餐廳的排一條。如果沒有預算去吃飯或者已經有其他安排,也可能上觀景台看看,價格會便宜一些(成人加幣$16.25加稅)。等電梯通常等10分鐘吧。然後大家進電梯的時候,有條件就不要站裡面,站靠近電梯門那裡,因為電梯一開始往上,就可以透過透明的電梯門看到外面的景色,站裡面就會被擋住。電梯一路往上,這個時候,如果同樣乘坐電梯的人裡面有要去觀景台的,可能會先在觀景台處停。電梯繼續往上就是餐廳。當然要是整個電梯的人都是要去餐廳,就一路通暢無阻的往上了。如果到了餐廳那一層,電梯門一開,會看到服務員在櫃檯前等著。

煤氣鎮:

gas town,找鐘錶合影clocks andwatches. 說實話,這個其實很坑,就是一個小小的蒸汽鐘,旁邊是比較古典的街道,街道上一排旅遊紀念品商店,因為距離溫哥華觀光塔很近,走路也就幾分鐘,所以可以去看一下。

加拿大廣場,五帆廣場:

Canada Place. 逛完gas town回到waterfront,向海邊走幾步就到Canada Place了。Canada Place是1986年溫哥華萬國博覽會的加拿大館,現在是溫哥華議會中心和泛太平洋賓館,也是一個港口,從溫哥華去阿拉斯加的遊輪就是從這裡出發。Canada Place的西邊是一條對大家開放的“歷史之路”,地面上有加拿大各個省份城市之類的資訊,還有一些關於加拿大歷史的宣傳講解,值得一看。

溫哥華的沙灘: 沿著seawall從stanley park出來之後會先後遇到三個沙灘:second beach, english bay beach, sunset beach。其中english bay beach最受歡迎,因為交通方便而且沙子較好。到了這裡不妨坐在沙灘上,望著太平洋曬曬太陽,這才是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english bay附近的denman street有很多飯店,路口還有5路公車通往robson street(購物街)和skytrain.

從D到E這一段是精華中的精華,建議從D步行到E,大概2公里。在Denman street和Georgia street交叉路口(S)有很多租自行車的店,如果願意騎自行車環stanley park的話可以在這裡租(價格都差不多),然後沿著海岸線逆時針繞stanleypark一周,到K(english bay beach),曬曬太陽,在denman street吃個飯,然後沿著denman street回去還車。這條線路是8.8公里,騎車的話應該一個多小時足夠了,加上玩和吃飯的話要3-4個小時。如果不準備騎自行車的話,可以步行到G,途中會經過stanleypark最漂亮的一段,也是不虛此行。之後在Denman street上找一家飯店吃飯,步行到K曬曬太陽(1公里,很快)如果繞stanley park騎了一圈還沒過癮的話,可以繼續順時針騎到L甚至是N,這一段也不錯,但是不如從N到P的下面那一段。

植物園,伊莉莎白公園 : 如果你沒有時間去butchart garden(victoria附近)的話,這兩個公園可以作為替代。雖然他們並沒有butchart garden那麼著名,但也蠻漂亮的,而且伊莉莎白公園不需要門票,植物園的門票也挺便宜的($7.75) 另外,植物園(VanDusen Botanical Garden)和伊莉莎白公園(Queen Elizabeth park)距離非常近,可以一起遊玩。值得一提的是,伊莉莎白公園有一個制高點,可以俯瞰溫哥華。

UBC

對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來說,她在美國有個姐妹也叫哥倫畢業大學。這裡最有名的就是人類學博物館了,在tripadvisor上評價也非常高,如果時間充裕的話,還是值得去看一下的。如果時間並不是很充足的話,還是專注於downtown地區吧。坐公車的話,坐到ubc大學,走過去就好了,google maps是王道!

ubc除了人類學博物館,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就是wreck beach(裸體沙灘)了。To be honest,很糾結要不要介紹這個,很害怕介紹了之後中國遊客都懷著獵奇心理,拿著相機奔向了wreck beach了。所謂裸體沙灘就是可以不穿衣服的沙灘,即使穿衣服也是泳裝那種。這個beach歡迎你脫了衣服和大家一起享受陽光,但是不歡迎你的相機和獵奇心理。這裡沒有曼妙的身材,只有各種水桶腰。溫哥華有很多沙灘,如果你不準備裸體的話,其他的更適合你!其實ubc還有一個日本花園(Nitobe Memorial Garden)和ubc自己的植物園,時間寬裕的話可以一去。

SFU

對於西蒙菲莎大學來說,重點不在於sfu本身,而在於sfu所處的burnaby mountain。sfu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學校,而這個山就是burnaby mountain了。burnaby mountain上的burnaby mountain park的風景非常好。如果坐公車的話,在sfu下車之後需要走大概20分鐘,適合自由行。

吊橋公園

溫哥華有兩個吊橋公園,一個收費的(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Park),一個免費的(LynnCanyon Park),遊客大部分都是去收費的那個,本地人散步都是去免費那個。收費的那個門票居然要32塊錢,極不推薦,即使這個吊橋總能上各種各樣的排行榜,即使各種各樣的一輩子必須去的景點之一。收費的那個吊橋在照片上看起來很長很不錯,但當你真正去了的時候發現不過如此,就是一個吊橋而已,而且湧動的人群都是遊客,非常tourism。我和周圍的朋友一致認為這個是最最不值得去的溫哥華"景點"。如果你還是很想花大價錢來看看的話,官網上有交通的介紹,還有免費的大巴帶你過去。

如果你的時間非常非常充裕的話,倒是可以到免費的那個吊橋公園看看。免費的吊橋公園是溫哥華眾多公園之一,擁有典型的北部的原始森林,很多徒步小路可以走,還有兩個吊橋,雖然短一些,但是完全免費,而且沒什麼遊客,都是跑步的本地人。如果坐公車的話,seabus下車之後坐229路即可。

葛勞士山grouse mountain

格勞斯山是溫哥華市區最近的一座雪山,可以俯瞰溫哥華全景,天氣好的話非常漂亮,冬天天氣不好的時候如果能看到城市上方的雲海也很美。去grouse mountain的話需要坐sea bus,到達Lonsdale Quay之後可以先到車站旁邊的那個小廣場(我上面有提到)看一下對岸的downtown,然後坐236路,終點站就是grouse mountain的山腳了。

到了山腳下之後有兩種上山方式:1.旅遊者通常買纜車票,40塊錢(我覺得有點貴啊) 2. 當地人都是爬山上去的,這個爬山線路就是著名的:Grouse Grind.。這個trail雖然只有2.9公里長,但是卻有1200m的海拔上升,可以說是非常陡了,幾乎完全沒有平路,都是上坡,經常鍛煉身體素質好的人大概要1-1.5個小時,平時鍛煉不多的人大概要2.5個小時到山頂。

維多利亞 Victoria

victoria是bc省的首府,位於vancouver island上,從溫哥華需要坐渡輪才能到達。vancouverisland是一個和臺灣大小差不多的島,在溫哥華的西面,而victoria位於vancouver island的最南面,而著名的butchart garden就在去victoria的路上。 vancouver island是如此之大,對於大部分遊客而言,都只會去victoria+butchart garden。很多人覺得victoria+butchart garden一日遊有點太趕了,另一方面,因為要坐渡輪,還有坐蠻久的公車,很多人覺得花在路上的時間太多了,可是當路上風景非常好的時候,你就不會抱怨時間花在路上了!在天氣好的時候坐渡輪(BC ferry)是很享受的一件事,而且victoria的公車是雙層的,坐在上面一層風景也很好!下面我會以時間為線索介紹如何一日遊victoria+butchart garden。首先你需要知道渡輪的時刻表:http://www.bcferries.com/schedules/mainland/tssw-current.php。

我建議坐早上9點的渡輪離開溫哥華,晚上坐9點或者7點的渡輪返回溫哥華。這樣的話就需要8點左右到達bridgeport skytrain坐620路直接到Tsawwassen bay,然後買票上渡輪。買票的時候有自助售票機,也有人工售票台,單程票價是15.5,如果自駕的話還要付車的票。渡輪單程需要的時間大概是100分鐘。 第一次坐渡輪感覺很爽,有一種坐遊輪的感覺,渡輪一共7層,下面幾層用來停車,上面幾層大家休息,有餐廳,雜誌,遊戲廳,電視,咖啡廳等等。最上面兩層可以站在外面看風景,天氣好的時候非常贊,在一群小島之間穿過,還可以看到美國的mt baker,還有機會看到好多好多好多海鷗追著渡輪飛,總之是一個很不錯的體驗。我建議大家在渡輪上吃早飯,這樣就不必起床很早,還充分利用了渡輪上的時間,而且渡輪上吃的東西也不貴。吃過飯之後到頂層看看風景,曬曬太陽,比多去一個“景點”爽太多了。下了渡輪之後有81路公車直接到Buchart garden。在進入butchart garden之前可以看一下公交時刻表,算好時間什麼時候出來,不會浪費時間。 從butchart garden出來再坐公車到達victoria downtown。victoria的景點比較集中,都在Inner Harbor一代。Inner Harbor一代中有兩個標誌性建築:費爾蒙德酒店和議會大廈。Royal BC Museum也很不錯,值得一逛,比較推薦。除此之外victoria還有Craigdarroch Castle, Miniature World, Victoria Bug Zood等比較新奇好玩的地方,感興趣的可以在tripadvisor上找。

對於一日的行程來說,我建議不要安排太多景點了,就在Inner harbor地區逛一逛,在草地上曬曬太陽挺好的。晚上算好時間坐渡輪會溫哥華,時間合適的話還能在海上看到夕陽。

維多利亞島上有所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此前幾十年它曾分別是麥基爾大學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分校維多利亞學院,有時間也可以參觀一下。

六、溫哥華的冬天不太冷

稍有一丁點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加拿大是個冰雪國家,溫哥華的緯度比中國東北的哈爾濱更往北,跟海拉爾差不多。我剛查了一下氣象網站,今天哈爾濱的最低溫度是零下24度。溫哥華呢?最低零上3度。裡外裡竟差了27度!高緯度的溫哥華咋就不冷呢?這裡面有個氣象學原理,簡單說就是從太平洋西北方向過來的阿拉斯加暖流從溫哥華所在的加西海岸登陸,上岸後撞上高聳的海岸山脈,立馬兒就變成雨下來了。所以溫哥華冬天濕潤多雨,一周只晴一兩天。有人開玩笑說:“溫哥華一年只下一場雨,從每年十月下到第二年三月,一下就是半年。”不過,溫哥華的冬雨有個特點,下不大,雨來了,就把帽兜帶上,所以那種叫做Hoody帽衫是溫哥華最流行的服裝。說句題外話,溫哥華的稅很高,但是童裝免稅,成人衣服89加元左右,16歲以下童裝19加元左右,如果你身材嬌小,可以穿最大號童裝那你真的賺到了。

七、溫哥華酒店預訂

攜程網:

http://hotels.ctrip.com/international/vancouver476

可參考booking.com

八、溫哥華機票預訂

攜程網:

http://flights.ctrip.com/international/round-beijing-vancouver-bjs-yvr

可參考 去哪兒網

以上就是我精心準備的溫哥華深度遊資料,小夥伴們可還覺得滿意?雖然我被拒簽了,但是在準備旅行資料的過程中,“溫哥華”三個字已經深深印入我的腦海中,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

I Will Be Back,Vancouver!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