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現深圳|公明古墟:榮華褪盡餘韻長 忘不掉的老時光

公明老街

深圳新聞網光明訊 古屋簷、青磚牆、老木門…公明墟的一磚一瓦仿佛被時光封存, 間或有幾家新房夾雜其中, 但仍掩不住古墟粉牆黛瓦在滄桑歲月中留下來的斑駁和灰暗底色。

漫步古墟, 細觀建築, 昔日的繁華與喧囂早已被歲月帶走, 但這絲毫不影響她靜謐的美。 古墟如今承載的, 更多地是流淌在老一輩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城市記憶。

回望公明墟前世今生

這裡曾經是公明最有特色、最專業化的一條商業街, 每逢農曆的二、五、八都有集會。 據記載, 歷史上, 公明周邊地區有周家村墟、永長墟和豐和墟等幾個集市, 各集市分別由不同姓氏的家族控制。 因經濟利益關係, 宗族之間經常發生衝突。 到了清末民初,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利益衝突也愈發加劇, 嚴重影響經濟發展。 為此, 在樓村武舉人陳海神、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宣導下, 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合水口村與上村交界處,

參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 建立了一個公平墟(即現在的公明社區解放街、共和街), 取意“買賣公平”, 1931年改名“公明墟”, 寓意“公道光明”, 距今已有88年歷史。

墟市街道南北走向佈置, 長約300米, 寬30米, 由兩排二至三層樓的騎樓式商鋪建築隔街相向組成, 建築不但保留了傳統嶺南民居特有的“三雕”——磚雕、木雕、石雕, 還融合了當時“洋式”建築風格, 記錄著老公明人“被遺忘”的生活方式。 公明墟的興衰歷史, 反映了公明乃至寶安地區的經濟發展史, 對於研究清末民初時期深圳地區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因此於2004年被核定為“寶安區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

公明老街航拍

悠悠古墟榮華漸褪盡

“以前, 蔬菜、水果、糧油等等, 應有盡有, 全都是在這個位置擺賣的。 ”公明社區居委會基建辦負責人麥建榮指著街道中央的綠化帶說, 老街是當時公明唯一的集市和商業中心, 附近合水口、馬田下村、玉律、長圳等社區的居民都要來此交易, 盛極一時。

已是古稀之年的肖錦波就是在公明墟出生長大的。

在他的記憶裡, 每逢農曆二、五、八都有集會, 墟內車水馬龍, 熱鬧紛繁, 連東莞黃江的居民都會來趕集, 更有甚者要長途跋涉10餘公里。 “住得遠的人天還沒亮就得出發了, 那時候自行車還是‘稀罕玩意兒’, 趕路全靠兩條腿。 ”當然, 對他而言, 公明古墟不僅僅是一個集市, 還蘊藏著俯仰之間被歲月埋沒的年輕足跡。

“‘舊農貿市場’被拆除後, 就在原位置修建了綠化帶。 ”麥建榮告訴記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 由於古墟年久失修, 很多瓦房樓閣都開始腐爛老化, 因此, 不少店鋪陸續搬去了大市場, “舊農貿市場”也隨之被拆除, 昔日繁華不復。

公明老街航拍

老店鋪承傳統餘韻長

如今的公明墟雖然大部分騎樓已是斑駁累累, 但歷經近百年滄桑的街道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沿街的老字型大小作坊店鋪鱗次櫛比。 記者粗略計算, 墟內兩側臨街店鋪約有150間。 走進老街中央, 一抹亮麗的橙黃顯得分外吸睛, 只見店鋪門口整齊地陳列著一排老籐椅, 舊招牌上的“籐椅店”字跡隱隱褪色,店鋪看起來明顯已經有了年頭。

籐椅店老闆說,二、三十年前籐椅店的生意相當紅火,如今只有一些老街坊來光顧,他一直堅持使用進口的藤條,只售出全手工製作籐椅。“七八個工人齊上陣,一個星期也只能製作十余張籐椅。”量少但貴在品質過硬,憑藉這一法寶,“籐椅店”在公明墟屹立30餘年不倒,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老字型大小。雖然經營遇到困境,但他和家人對老街仍有著情感上和現實上的依賴,表示並不會放棄這塊風水寶地,“這裡租金相對低廉,離廠房也近。而且上門光顧的都是熟客,遷店恐會失去穩定客源。”

沿街閒步,記者發現墟裡的店鋪多有老街坊串門,湊在一起喝茶敘舊、拉家常,而這也成了老街老鋪中極具人情味的一幕。

公明老街老屋

百年老街將重獲新生

歷經近百年滄桑,古墟的衰敗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公明墟的保護與規劃迫在眉睫。由於年久失修,公明墟自然老化嚴重,牆面風化剝落甚至出現裂縫傾斜,樓閣木板開始腐朽,截至目前90%以上的老墟建築被登記為危房,老墟的消防和建築安全隱患突出,責任重大。記者看到有一些騎樓已經被紅磚封住,刺目的顏色與老街格格不入。

“我們現在很困惑也很憂心,同時壓力也很大。”麥建榮告訴記者,“這些騎樓產權屬於社區居民,租給商戶進行經營。作為業主方面考慮,都希望儘快修繕繼續住或者做商鋪經營,但是政府遲遲未推動公明墟的修繕計畫”。

公明墟沿街兩側的房屋,間或有幾家店鋪,牆面上用紅漆寫著:“危房”“拆”等字樣。麥建榮,這裡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尤其是每年颱風暴雨季節,他格外擔心,“每逢下雨天,我們就得安排巡查人員24小時值班,就怕出問題”。

對此,記者採訪相關部門瞭解到,公明古墟的保護與規劃已提上了議程。據光明新區文體教育局文化藝術科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公明老墟修繕計畫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在不久的將來,公明墟將重獲新生。

公明老街鳥瞰

公明老街一角

光明老街上的籐椅店已有三十年的歷史

很多老房子因為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

近百年的老屋牆外長滿了雜草

老街裡的小巷道

老屋的水泥是幾十年前的“紅毛泥”

梁阿伯的油店已經開了20多年 是附近街坊的最愛

雖然是老街,但是依然會堵車

雖然是老街,也覆蓋了監控設備

巷道的牆上能看出老屋的滄桑

因為房屋老舊 通道被徹底阻隔禁止使用

左邊是老街老屋,右邊是新開的披薩店

來源:深圳新聞網 舊招牌上的“籐椅店”字跡隱隱褪色,店鋪看起來明顯已經有了年頭。

籐椅店老闆說,二、三十年前籐椅店的生意相當紅火,如今只有一些老街坊來光顧,他一直堅持使用進口的藤條,只售出全手工製作籐椅。“七八個工人齊上陣,一個星期也只能製作十余張籐椅。”量少但貴在品質過硬,憑藉這一法寶,“籐椅店”在公明墟屹立30餘年不倒,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老字型大小。雖然經營遇到困境,但他和家人對老街仍有著情感上和現實上的依賴,表示並不會放棄這塊風水寶地,“這裡租金相對低廉,離廠房也近。而且上門光顧的都是熟客,遷店恐會失去穩定客源。”

沿街閒步,記者發現墟裡的店鋪多有老街坊串門,湊在一起喝茶敘舊、拉家常,而這也成了老街老鋪中極具人情味的一幕。

公明老街老屋

百年老街將重獲新生

歷經近百年滄桑,古墟的衰敗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公明墟的保護與規劃迫在眉睫。由於年久失修,公明墟自然老化嚴重,牆面風化剝落甚至出現裂縫傾斜,樓閣木板開始腐朽,截至目前90%以上的老墟建築被登記為危房,老墟的消防和建築安全隱患突出,責任重大。記者看到有一些騎樓已經被紅磚封住,刺目的顏色與老街格格不入。

“我們現在很困惑也很憂心,同時壓力也很大。”麥建榮告訴記者,“這些騎樓產權屬於社區居民,租給商戶進行經營。作為業主方面考慮,都希望儘快修繕繼續住或者做商鋪經營,但是政府遲遲未推動公明墟的修繕計畫”。

公明墟沿街兩側的房屋,間或有幾家店鋪,牆面上用紅漆寫著:“危房”“拆”等字樣。麥建榮,這裡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尤其是每年颱風暴雨季節,他格外擔心,“每逢下雨天,我們就得安排巡查人員24小時值班,就怕出問題”。

對此,記者採訪相關部門瞭解到,公明古墟的保護與規劃已提上了議程。據光明新區文體教育局文化藝術科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公明老墟修繕計畫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在不久的將來,公明墟將重獲新生。

公明老街鳥瞰

公明老街一角

光明老街上的籐椅店已有三十年的歷史

很多老房子因為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

近百年的老屋牆外長滿了雜草

老街裡的小巷道

老屋的水泥是幾十年前的“紅毛泥”

梁阿伯的油店已經開了20多年 是附近街坊的最愛

雖然是老街,但是依然會堵車

雖然是老街,也覆蓋了監控設備

巷道的牆上能看出老屋的滄桑

因為房屋老舊 通道被徹底阻隔禁止使用

左邊是老街老屋,右邊是新開的披薩店

來源:深圳新聞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