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現深圳|公明古墟:榮華褪盡餘韻長 忘不掉的老時光_深圳新聞網

公明老街

深圳新聞網光明訊 古屋簷、青磚牆、老木門…公明墟的一磚一瓦仿佛被時光封存, 間或有幾家新房夾雜其中, 但仍掩不住古墟粉牆黛瓦在滄桑歲月中留下來的斑駁和灰暗底色。 漫步古墟, 細觀建築, 昔日的繁華與喧囂早已被歲月帶走, 但這絲毫不影響她靜謐的美。 古墟如今承載的, 更多地是流淌在老一輩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城市記憶。

回望公明墟前世今生

這裡曾經是公明最有特色、最專業化的一條商業街, 每逢農曆的二、五、八都有集會。 據記載, 歷史上, 公明周邊地區有周家村墟、永長墟和豐和墟等幾個集市,

各集市分別由不同姓氏的家族控制。 因經濟利益關係, 宗族之間經常發生衝突。 到了清末民初,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利益衝突也愈發加劇, 嚴重影響經濟發展。 為此, 在樓村武舉人陳海神、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宣導下, 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合水口村與上村交界處, 參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 建立了一個公平墟(即現在的公明社區解放街、共和街), 取意“買賣公平”, 1931年改名“公明墟”, 寓意“公道光明”, 距今已有88年歷史。

墟市街道南北走向佈置, 長約300米, 寬30米, 由兩排二至三層樓的騎樓式商鋪建築隔街相向組成, 建築不但保留了傳統嶺南民居特有的“三雕”——磚雕、木雕、石雕, 還融合了當時“洋式”建築風格, 記錄著老公明人“被遺忘”的生活方式。

公明墟的興衰歷史, 反映了公明乃至寶安地區的經濟發展史, 對於研究清末民初時期深圳地區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因此於2004年被核定為“寶安區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