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作品在有生之年建成,但他到死都沒見過一眼

約恩·烏松一生的輝煌只有一次, 但這一次已是傳奇。

——丹麥建築師協會

他的傳奇↓ ↓

約恩·烏松, 出生於小美人魚的故鄉丹麥哥本哈根, 在成為建築設計師前, 或者說一直到十八歲, 他都想著成為一名海軍軍官, 一個出生在童話王國中的小朋友對大海情有獨鍾, 也就不奇怪他能有悉尼歌劇院這樣異想天開的作品了。

1942年畢業於丹麥皇家建築藝術學院的約恩·烏松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迫于生計逃往瑞典斯德哥爾摩, 在一家建築事務所從一個小職員做起。 整整工作了3年後, 他前往芬蘭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一起工作, 這段合作被看作是烏松創作階段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 加深了烏松對有機建築的理解。

不過烏松覺得, 世界那麼大, 連人都沒生過, 怎能算人生呢, 於是他開始周遊列國, 想從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建築中汲取養料。

自住房屋 金戈居住區

他去往摩洛哥, 樸素的建築中黏土材料的反復運用, 影響了他後來的設計;在美國, 著名建築大師賴特啟發了他;在南美, 瑪雅人和阿茲提克人那些巨大的水準平面也成為他未來建築設計中的重要表現手段, 遊歷到此, 覺得自己翅膀硬了的烏松便回到故鄉創辦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但設計是要真正用到生活中取得, 顯然烏松有些想法太天馬行空...直到1957年,

隨著悉尼歌劇院選中了烏松的建築設計方案, 他的傳奇故事由此開始。

悉尼歌劇院

1954年,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特別委員會受命規劃籌建歌劇院, 在從30個地點裡選中了三面環海的便利朗角後的隔年, 向全球發出悉尼歌劇院設計招標。 截至1957年,共有32個國家的233份設計方案參與了這項設計競標,其中一位主要評委,美國建築大師沙裡甯因為遲到,發現已經選好了,但那十個方案都不怎麼樣,倒是已遭淘汰的方案中他發現了約恩·烏松那份只有潦草幾筆的設計方案,大加讚譽“必將成為偉大非凡的超群創作”。

當時一個37歲的建築界無名小輩,一份更像草稿的方案(據他回憶,悉尼歌劇院最早的外觀造型設計是受到剝橘子動作的啟發:14瓣的建築可以結合成完美的球狀建築體。)卻打敗了那麼多人擠到第一名,烏松那個開心啊,心裡愛澳大利亞那是不要不要的,都想直接移民過去了,但是誰能想到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在有生之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孩子”。

1959年3月,悉尼歌劇院開工,工程預算720萬澳元,預計3年左右完工,但悉尼歌劇院的設計還沒有最後完成,因為烏松在最初競賽中提出的橢圓形抛物線的水泥屋頂設計後來被證實無法施工,他和設計施工團隊又耗費了數千小時做電腦模擬運算修改,將設計轉化為可執行的半球形幅度設計。特殊的造型,再加上烏松的追求完美,導致短短一年裡建築經費已經追加到980萬澳元,而預定完工的日期也從1963年往後一再拖延,外界對烏松的批評也因為大力支持歌劇院興建的卡希爾在任內去世而驟然增加。

1965年,南威爾士州首長換了人,官方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為了控制建築成本應該儘快完工,他們開始質疑烏松的計畫執行及成本估價能力,到了1966年初,公共工程部不但停止給烏松和其設計施工團隊付款。還對烏松實施懲罰性收稅,也就是說他之前收到的所有報酬都要交稅,同時丹麥那邊也要交稅呀,這個項目不賺錢也就算了,但對於烏松完全就是傾家蕩產地做設計。

在1966年2月28日烏松寫了辭職信“你已然迫使我離職”,因為政府的決定等於讓他關閉自己的工作室,沒有政府的撥款,他就不能給員工支付工資……”

這一年烏松和家人離開澳大利亞,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歌劇院的興建分為三個階段:1959年-1963年建立建築基座,1963年-1967年建立半球形外殼,1967年-1973年完成剩餘結構體及內部裝修。烏松離開的時候,第二階段還沒有完成,但由於第三階段的設計圖已經完成,政府買下了130幅第三階段的設計圖,並且另外指派一個本土建築團隊接手工程,但為了在時間上儘快完成,原先的設計被做了多處改動,導致音效不好,座位狹小擁擠等各種問題。

14年,1.2億美元,也許有人不知道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坎培拉,但所有人都知道澳大利亞有個地方叫悉尼,那裡有著聞名於世的悉尼歌劇院。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劇院盛大開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臨現場剪綵,現場沒有烏松的身影;後來對悉尼歌劇院的整修工作也由他的兒子來負責;1998年,悉尼授予烏松“城市之匙”自由獎章,烏松仍然沒有前往領獎,時任悉尼市長親赴哥本哈根將“城市之匙”交到他手上...

2003年,烏松獲得了世界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里茲克獎”,評審團認為,烏松“設計了一幢超越他的時代的建築物,遠遠領先於可以運用的技術,並且,他為設計一幢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形象的建築,承受住了非同尋常的攻擊和負面批評”。但他以年事已高為由,還是讓兒子前去領獎。2007年,悉尼歌劇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被譽為是20世紀最經典的建築之一。

“如果你喜歡一名建築師的作品,那就應該把項目交給他去建,而不是授予他一枚獎章。”這是1978年烏松在領取英國皇家建築學院建築金獎時的講話,這或許才是他的心聲。

點擊“閱讀原文”

讓“旅行”有深度

截至1957年,共有32個國家的233份設計方案參與了這項設計競標,其中一位主要評委,美國建築大師沙裡甯因為遲到,發現已經選好了,但那十個方案都不怎麼樣,倒是已遭淘汰的方案中他發現了約恩·烏松那份只有潦草幾筆的設計方案,大加讚譽“必將成為偉大非凡的超群創作”。

當時一個37歲的建築界無名小輩,一份更像草稿的方案(據他回憶,悉尼歌劇院最早的外觀造型設計是受到剝橘子動作的啟發:14瓣的建築可以結合成完美的球狀建築體。)卻打敗了那麼多人擠到第一名,烏松那個開心啊,心裡愛澳大利亞那是不要不要的,都想直接移民過去了,但是誰能想到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在有生之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孩子”。

1959年3月,悉尼歌劇院開工,工程預算720萬澳元,預計3年左右完工,但悉尼歌劇院的設計還沒有最後完成,因為烏松在最初競賽中提出的橢圓形抛物線的水泥屋頂設計後來被證實無法施工,他和設計施工團隊又耗費了數千小時做電腦模擬運算修改,將設計轉化為可執行的半球形幅度設計。特殊的造型,再加上烏松的追求完美,導致短短一年裡建築經費已經追加到980萬澳元,而預定完工的日期也從1963年往後一再拖延,外界對烏松的批評也因為大力支持歌劇院興建的卡希爾在任內去世而驟然增加。

1965年,南威爾士州首長換了人,官方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為了控制建築成本應該儘快完工,他們開始質疑烏松的計畫執行及成本估價能力,到了1966年初,公共工程部不但停止給烏松和其設計施工團隊付款。還對烏松實施懲罰性收稅,也就是說他之前收到的所有報酬都要交稅,同時丹麥那邊也要交稅呀,這個項目不賺錢也就算了,但對於烏松完全就是傾家蕩產地做設計。

在1966年2月28日烏松寫了辭職信“你已然迫使我離職”,因為政府的決定等於讓他關閉自己的工作室,沒有政府的撥款,他就不能給員工支付工資……”

這一年烏松和家人離開澳大利亞,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歌劇院的興建分為三個階段:1959年-1963年建立建築基座,1963年-1967年建立半球形外殼,1967年-1973年完成剩餘結構體及內部裝修。烏松離開的時候,第二階段還沒有完成,但由於第三階段的設計圖已經完成,政府買下了130幅第三階段的設計圖,並且另外指派一個本土建築團隊接手工程,但為了在時間上儘快完成,原先的設計被做了多處改動,導致音效不好,座位狹小擁擠等各種問題。

14年,1.2億美元,也許有人不知道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坎培拉,但所有人都知道澳大利亞有個地方叫悉尼,那裡有著聞名於世的悉尼歌劇院。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劇院盛大開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臨現場剪綵,現場沒有烏松的身影;後來對悉尼歌劇院的整修工作也由他的兒子來負責;1998年,悉尼授予烏松“城市之匙”自由獎章,烏松仍然沒有前往領獎,時任悉尼市長親赴哥本哈根將“城市之匙”交到他手上...

2003年,烏松獲得了世界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里茲克獎”,評審團認為,烏松“設計了一幢超越他的時代的建築物,遠遠領先於可以運用的技術,並且,他為設計一幢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形象的建築,承受住了非同尋常的攻擊和負面批評”。但他以年事已高為由,還是讓兒子前去領獎。2007年,悉尼歌劇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被譽為是20世紀最經典的建築之一。

“如果你喜歡一名建築師的作品,那就應該把項目交給他去建,而不是授予他一枚獎章。”這是1978年烏松在領取英國皇家建築學院建築金獎時的講話,這或許才是他的心聲。

點擊“閱讀原文”

讓“旅行”有深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