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末代皇帝:寂寞我就投投稿

網路配圖

溥儀少年時深居紫禁城這個小天地裡, 為了擺脫孤獨、苦悶的宮廷生活, 就醉心于文學創作。 但由於幾個帝師對他的文學寫作漠不關心,

也不敢在“真龍天子”的文章上“斧正”或加評語, 所以他的詩文水準始終沒有多大長進。

他有首新詩《夜》是這樣寫的:“燈閃著, 風吹著, 蟋蟀叫著, 我坐在床上看書。 月出了, 風息了, 夜色空漾, 我坐在椅上唱歌。 ”這首小詩實在談不上有多少詩意, 但卻透露了少年溥儀在百無聊賴中寂寞空虛的心聲。

十三四歲後, 溥儀除了練習書法、熟讀《論語》等書, 以及唐、宋、明、清詩詞外, 還閱讀了大量閒書, 諸如英文版《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明清以來的筆記、野史等, 甚至還包括《紅樓夢》《金瓶梅詞話》等眾多古典文學作品, 增長了不少見識。 從此, 溥儀開始仿照這些古今中外作品, 按照自己的想像與構思, 編造了不少“傳奇”故事, 並自繪插圖,

裝訂成冊, 自編自賞。

15歲那年, 溥儀從康熙、乾隆的詩文集中受到感染與啟發, 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個九五之尊的帝王, 雖不靠文章治理天下, 但如果有舞文弄墨的本領, 既能增添幾分風雅, 又可提高自己的威望, 於是開始在詩賦上下功夫。 隨著時間的推移, 溥儀的詩作越寫越多, 漸漸就不滿足於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了, 而對向外界投稿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溥儀曾模仿、套用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 寫了一篇題為《三希堂偶銘》, 經投稿後發表在上海《逸經》雜誌上。 這對少年溥儀的投稿熱情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與鞭策。 在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裡, 溥儀寫了不少詩作, 曾用化名狂熱地向報刊投稿, 但除了此篇見報外, 其他編輯並不買這位“真龍天子”的賬。

稿件寄出後, 大都如泥牛入海, 音訊全無。 多次投稿碰壁, 少年意氣的溥儀不禁“龍顏大怒”, 於是眉頭一皺, 計上心來, 下決心要報復、捉弄編輯一下, 以出這口“怨氣”。

1922年夏, 溥儀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把一首題名為《鸚鵡》的五言詩用“鄧炯麟”的筆名, 投寄到上海一家小報, 果然旗開得勝。 接著他先後又寄出七言詩《浮月》《荷月》, 又很快被該報採用, 不禁欣喜若狂。 據說報紙編輯部曾多次設法打聽這位署名為“鄧炯麟”的詩人是何許人也, 但始終一無所獲。

大名鼎鼎的英國牛津大學文學碩士、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還特意把溥儀在報上發表的這三首古體詩譯成英文, 收入他的代表作《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

並在該書中指出化名鄧炯麟的詩人作者, 不是別人, 正是清帝溥儀, 還對他大加讚揚。

然而,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透露, 他當年投稿用的那三首古體詩, 是抄襲明代一位元詩人的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