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西修水現300多年歷史防洪堤 客家移民所築至今完好

江西省修水縣文物工作者日前在甯州鎮範塅村發現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客家河堤。 黃一魏 攝

中新網江西修水4月16日電 (黃一魏 記者王劍)江西省修水縣文物工作者日前在該縣寧州鎮發現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客家河堤。

河堤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完好如初, 仍在發揮著防洪、護田和交通出行的作用。

該段河堤長約400米, 頂部寬度在60公分至100公分之間, 高度約兩米, 由石料砌築而成。 河堤所在的範塅村與陳寶箴、陳三立故居所在的竹塅村毗鄰, 均屬客家人集聚的原桃裡鄉。

道光十一年後人立碑于橋頭, 見《壽星橋碑》。 黃一魏 攝

據史料記載, 客家人在遷徙至範塅後在當地結草為廬, 開荒種地, 繁衍生息。 在狹長的河谷地帶墾荒種地, 沿山腳造田, 為避免水患, 第一代客家移民陳友惠組織族人精心修築防洪堤, 時間長達五年之久。

修水縣文物工作者、黃庭堅紀念館原館長黃本修是該村八橫組人。 “這段修築防洪堤的歷史, 在當地陳氏和黃氏的族譜裡均有記載, 清康熙三十年客家人陳友惠自江西吉安府徙遷寧州泰鄉七都八橫, 開荒立宅圍堰鑿圳, 曆五年築中莊河堤。 到乾隆五十一年, 陳公曾外孫黃學仁(字重遠譜名添任)由石門(范塅石門)移居八橫,

完善中莊河堤, 修橋樑于羅坎, 曰‘壽星橋’。 道光十一年後人立碑于橋頭, 見《壽星橋碑》。 ”

河堤長約400米, 頂部寬度在60公分至100公分之間, 高度約兩米, 由石料砌築而成。 黃一魏 攝

82歲的村民黃保修介紹, 這個河堤從他的父輩到現在都沒有出現過損毀,

也沒有進行過一次維修。

客家人在遷徙至範塅後在當地結草為廬, 開荒種地, 繁衍生息。 在狹長的河谷地帶墾荒種地, 沿山腳造田。 黃一魏 攝

“百年客家河堤, 是勤勞敬業、自力更生的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見證和體現,

是客家人的驕傲。 ”八橫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理事長的黃本修表示, 將在新農村建設中以客家河堤為載體弘揚客家文化, 傳承老一輩客家人精神。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