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了過“正確的”復活節,羅馬教皇克服了拖延症

[摘要]如此重要、影響如此之大的一個節日, 在基督教歷史上曾經長期處於“算不准”的尷尬狀態。 這跟復活節日期的規定有關。

4月16日又是每年一度的復活節。 它對於我們來說它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我們現在用的西曆, 其實就是羅馬教廷為了解決計算復活節日期而弄出來的, 這是當時非常迫切的天文學問題。 復活節的演變歷史, 可總結為:從天文中來, 到天文裡去。 也可以說, “從崇拜中來, 到科學裡去”。 這部分的歷史也可看作基督教與希臘天文學的恩怨史。

我們的日曆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樣子, 為什麼週五逢13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五,

為什麼星期日曾經是唯一的休息日, 這一切都跟復活節有直接的關係!

復活節對我們今天的影響

在復活節這天, 美國的川普總統和夫人將在白宮草坪上第一次滾(雞)蛋。 每年的復活節日期都不一樣。 (對於西歐習慣來說)2015年是4月5日, 正好跟清明節重合;2016年是3月27日;今年是4月16日;2018年是4月1日, 撞到了愚人節;2019年是4月21日, 都快到五一了。 不過它也不是隨意變化, 總是在3月22日和4月25日之間。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得瞭解一下復活節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復活節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 我們都熟悉基督教的耶誕節, 12月25日, 其實這是從羅馬習俗中借來的太陽神的生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復活節要比耶誕節更重要,

因為它是為了慶祝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第三天復活。

耶穌“復活”這個神奇的事件是基督教得以成立的基礎, 所以基督教的許多節慶都是根據復活節日期來確定的, 比如復活節之前的70天的七旬齋、之前50天的五旬齋、之前持續40天的大齋期(或叫四旬齋)、之前3天的受難節(耶穌被釘上十字架, 也就是最後的晚餐發生的第二天)、之後40天的升天節(耶穌復活之後升天)、之後50天的聖靈降臨節。 這些節日持續之間之漫長, 都是為了紀念耶穌復活。

實際上, 根據民俗學考古研究, 復活節本來是指古代民族的“春節”, 用來慶祝春回大地, 其中一個證據是, 復活節Easter這個詞含義為東方East, 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 它也是古巴比倫愛情、生育和戰爭女神之的名字。

猶太人可能是從巴比倫文化中繼承了這個節日, 進而成為逾越節和復活節。 這個節日的規定, 春分(從此日長夜短)和滿月(最明亮的夜晚), 就充滿了古代日月崇拜的味道。

因為《聖經·新約》記載, 耶穌是在星期日復活, 所以基督教徒在這一天聚會紀念這件事兒, 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禮拜天”的習慣。 在有雙休日之前, 我們唯一的休息日也就是星期日。 而在《聖經·舊約》即猶太教的習慣裡, 休息日指安息日也就是星期六(Saturday), 星期日(Sunday)反而是一星期的第一天。

在復活節前三天, 也就是星期五, 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死了, 而在此之前“最後的晚餐”上, 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一共是13個人吃飯, 因此13成了基督教文化裡不吉祥的數字,

如果週五是當月13日的話, 就成了“黑色星期五”。

可是如此重要、影響如此之大的一個節日, 在基督教歷史上曾經長期處於“算不准”的尷尬狀態。 這跟復活節日期的規定有關。

復活節日期竟是個大麻煩

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 而且接受了猶太教聖經, 也就是《舊約》。 復活節則是繼承自猶太教的逾越節。 逾越節是猶太人為了紀念上帝打擊埃及人(越過了猶太人的家門)從而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故事, 是猶太教最重要的節日。 復活節這個基督教的節日最初是沿用猶太人的逾越節(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 耶穌及其大多數門徒都是猶太人)。 逾越節是猶太曆法新年(在春分前後)的正月十四日, 因為猶太曆的一個月是從看見新月開始的,

所以十四日實際上相當於我們中國夏曆的15日, 即滿月之日(月望)。

基督教成長於羅馬帝國境內, 一開始因為不信奉羅馬諸神而備受打擊迫害。 一直到西元4世紀, 趨於衰落的羅馬帝國承認了基督教地位,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臨終前還受洗入教。 就是這位皇帝, 在西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規定, 復活節是每年春分之後, 第一次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就是星期日的話, 就推遲到下個星期日。 如此規定是要跟猶太教的逾越節脫離關係, 因為猶太教並不承認耶穌是上帝之子, 是救世主。 但是這個規定帶來一個非常大的麻煩, 復活節的日期難以計算。

復活節的幾個關鍵字:春分、月圓(即滿月、月望)、星期日。 春分是太陽運行的規律,即太陽經過黃道(太陽軌道)與天赤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交點,這一天全球晝夜平分。現在的春分是3月21日左右。月圓則是屬於月亮的運行規律,月相變化。星期日還好說,只要逐日數下去就是了。可是綜合這幾個因素計算,顯然超出了當時羅馬帝國的能力範圍。

我們現在知道,太陽、月亮的運行速度都是不均勻的,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都是橢圓。近日點(近地點)運行速度快,遠日點(遠地點)運行速度慢,反映在觀測上就是看到太陽、月亮每天在天球上走過的距離不一樣。這種不均勻性給各國各民族的古人帶來非常大麻煩,因而曆法的準確性也成了考量古代民族文化水準的重要參考。

月相變化平均週期是29.53天,所以採用陰曆計算日子,一個月是29天或者30天(我們過農曆新年的時候遇到過大年三十,也遇到過大年二十九,但從來不會慶祝大年二十八或三十一)。但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速度變化週期)是27.3天,這就意味著我們看到每個月(月相決定)長度是不一樣的,也就初一十五的日期難以簡單地推算出來。更何況月球的運動相當複雜,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而且還有一個更糟糕的因素,地球上不同經度上看到的月亮出沒時間是不一樣的!隨著地球自轉,越靠西邊的地方看到月亮升起的時間越晚;這樣一來,在同一天,可能東邊某地看到不是滿月(然後就到第二天了),西邊某地看到的也許就是滿月了(當天還沒有過去),因此兩地對哪一天為滿月可能都無法取得一致意見——何況羅馬帝國的疆域還那麼大。

君士坦丁大帝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

羅馬帝國此時應用的是“儒略曆”,即凱撒大帝(他的名字叫儒略·凱撒)採納希臘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建議,在西元前45年開始實行的曆法,這是一部太陽曆。它規定一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天,平年365天,每四年增加一個閏年(即2月底加一天)。不過實際上的平均年長(天文學家稱為回歸年)是365.2422天,這樣一來儒略曆每年就長了0.0078天(11.2分鐘)。一年長11分鐘不算什麼,但累積400年就是3天的時間。到了西元4世紀的後期,當羅馬人慶祝新年的時候,天文上實際日子是在三天之前。這個誤差實際上一直沒有得到修改一直在累積。先是羅馬帝國,然後是羅馬教廷,一直在使用這個誤差累計越來越大的儒略曆。

所以,這位臨死前才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一世皇帝大概沒有想到,羅馬帝國本來用的陽曆麻煩還沒有解決,他又引入了陰曆的因素,讓復活節日期變成了各地教會發生爭執,甚至鬧分裂的一個原因。

拖延症犯了……一千年

君士坦丁一世也被認為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建立者,他一手在亞歐大陸交界處建立新都城(當時稱新羅馬、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爾)。不過羅馬帝國自三世紀起就內爭不斷和外敵入侵,國力衰落,雖然後來有過像君士坦丁一世這樣偉大的皇帝,但到了西元395年,羅馬帝國還是無可挽回地分裂為東西兩半。西元476年,北方來的日爾曼蠻族滅亡以“永恆之城”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一直持續到1453年才亡於奧斯曼土耳其。

羅馬帝國的分裂也標誌著基督教的分裂,東部自稱為正教(即東正教),西部自稱為公教會(羅馬天主教)。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羅馬天主教雖然成功地跟北方蠻族聯手建立了統治,歐洲進入中世紀,但是羅馬帝國的榮光已一去不復返。其中的標誌之一大概就是……復活節日期問題拖延了一千年都沒解決。

實際上,基督教會在二世紀開始,就出現兩個紀念耶穌復活的日期:東方教會遵循耶穌門徒的傳統在猶太人的逾越節,即是猶太曆正月十四日。以羅馬教會為代表的西方教會,就在逾越節後的星期日紀念耶穌的復活。無論哪種做法,都要看猶太曆法行事,以至於有記載說,早期的教會要遣人去問猶太長老逾越節日期,才能確定基督教的復活節日期。

在325年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基督教決定不按猶太曆法,而按照春分和滿月,自行計算出復活節日期。但基督教世界馬上面臨了曆法制定上的困難,由於儒略曆本身已跟天文現象不甚相符,月相計算又困難重重,所以各地教會為了制定計算復活節日期的方法,進行了多種嘗試,甚至規定出一個“天主教的月亮”從而不依賴天文觀察來制定“合理的”復活節日期。由於復活節是如此重要而計算又如此複雜,以至於在拉丁文裡專門有個詞computus指“復活節日期的計算”,這個詞後來成為英語裡的計算computation,也是電腦computer的詞源。

古希臘天文學拯救了復活節

克拉維烏斯關於復活節計算的著作Clavious Computus ecclisiasticus 1603 Title page

中世紀又被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因為希臘的光榮和羅馬的偉大均已消失,只有在修道院裡才保存了殘存的古代文獻,因此教會和修道院成了文化教育中心,實行相當刻板的教會教育。一直到12世紀,阿拉伯文化翻譯保存的希臘典籍又通過兩條途徑重新傳回歐洲,一條傳播途徑是西西里島,這裡彙聚了拉丁、希臘、阿拉伯、猶太各族的學者,另一條途徑是基督教世界重新奪回的西班牙,在托萊多城的翻譯中心,歐洲學者們和阿拉伯學者協力工作。

在這場“百年翻譯運動”中,歐洲學者找回了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們的著作,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歐幾裡得、托勒密。12世紀後期,在一些城市出現了名為“大學”的組織。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著作的重新出現(實際上是第一次為拉丁歐洲學者所知),對基督教也影響深遠,呈現了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結合在一起的經院哲學。

對希臘文化的學習,在400年後16、17世紀收穫了豐碩的成果,產生像哥白尼、第穀、伽利略、開普勒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是我們一直在反復講述的科學革命的主角。科學革命首先發生在天文學領域,而對於古希臘天文學的繼承與發展如此“給力”,幕後則是天主教對於統一復活節日期的追求。

中世紀時代已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世界末日不會那麼早到來,至少幾位教皇宣稱的世界末日都過去了,世界還安然無恙。而復活節日期不統一在各地教會之間造成了無數的紛爭。試想如果連最神聖的耶穌復活日期都不能給出權威答案,那麼教皇還拿什麼號令天下信徒呢?看來已拖延近千年的曆法改革必須要提上日程了。

因此,在中世紀,尤其是文藝復興前後,歷代教皇對於復活節問題召開了多次會議,花了大力氣鼓勵天文學研究,進行曆法改革,哥白尼也曾經接到過這樣的研討會邀請。教會進行天文學研究有個很有利的條件,天主教的教堂建設得非常高大,很容易在樓頂開孔,將陽光投射到地板上來觀察太陽的運行,也就是把教堂變成了一座日晷。

我們對利利奧的情況知之甚少,他來自義大利南部的卡拉布裡亞(Calabria),曾在那不勒斯學習醫學和天文學,他的弟弟安東尼奧也是醫生兼天文學家。利利奧被稱為是新曆法的“第一作者”,他關於曆法改革的建議文章由他弟弟提交給了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1575年送達曆法改革委員會。利利奧非常傑出的貢獻是,提出了一個月相週期“歲首月齡”(Epacts),可非常方便地計算新月出現的時間。

由於利利奧在1576年就去世,最終完成曆法改革的是克拉維烏斯。他出生于巴伐利亞的班貝拉,在數學、天文學領域成就非凡。對於我們來說,第一位成功在中國明朝傳播基督教的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就是他的學生(利瑪竇稱之為“丁先生”,因為拉丁文Clavius的意思是“釘子”),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所依據的就是他評注的十五卷本。伽利略最初用於教學的天文學教材也是他寫的,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星空之後,也首先把望遠鏡和觀測成果與年邁的克拉維烏斯進行探討。(克拉維烏斯是一位反哥白尼主義者,但如果假以天年,不知道他會不會轉變為哥白尼日心說的擁護者呢?)

克拉維烏斯通過日晷觀測,向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證明,1582年當年的春分已經從3月21日變成了3月10日。為了把春分日調回3月21日,也就是消除儒略曆在過去一千多年裡累積多出來的10天,他把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後刪除10天(星期序列仍舊持續),即10月4日之後是10月15日星期五。克拉維烏斯還提出新曆法的置閏規則。在儒略曆中,每4年設置一個閏年,這樣每400年就多了3天。他提出了消除這3天的方法,每逢世紀年,年份需要被400整除才是閏年,在2月份加入29日,否則就不需要。這樣一來,實際上接下來的1600仍是閏年,第一個被消除閏年是1700年。

這部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頒佈的新曆法,被稱為格裡高利曆,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西曆。

一個復活節,半部曆法史

格裡高利曆重新使曆法日期和天文現象保持了同步,使復活節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重要節日回到了西元325年關於“春分”、“滿月”和“星期日”的規定上,從而解決computus計算問題。當然,隨著天文學進展,後來又提出更便捷的計算方法,現在西歐國家使用的是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方法。

隨著歐洲興起,基督教傳遍了全世界,格裡高利曆也就變成“西曆”,公認接受的曆法。不過有意思的時,在格裡高利曆頒佈是,天主教已經發生分裂,德國神學博士馬丁·路德在1517年發起的宗教改革,使北歐許多地區變成新教(基督新教,在中文裡被不恰當地叫做“基督教”),拒絕接受教皇的權威;再加上東正教國家本來就有自己的領袖而不尊奉羅馬教皇的命令。因此,在1582年只有西班牙、葡萄牙、波蘭和義大利等天主教國家接受格裡高利曆;新教國家要在一百多年之後才陸續接受,比如英國直到1752年才進行曆法改革;東正教國家更要晚幾百年,我們說的俄國“十月革命”實際上發生在1917年11月7日,這一年底俄羅斯才接受了西曆,而希臘一直到1923年才接受西曆。

有意思的是,東正教國家對於復活節日期,仍然堅持根據儒略歷來制定。因此與復活節相關的宗教節慶,一般要比西歐國家晚。看來在宗教人士看來,“政治正確”還是要比天文科學的地位更高一些。

從天文曆法的角度來看,其實復活節日期計算面臨的問題,是要把握太陽、月亮的運行規律,這也是任何一部曆法要想做到準確無誤必須解決的問題。雖然基督教與希臘文化相伴而生,在復活節問題凸顯時,古希臘天文學家們早已準備好了計算方法(以托勒密《天文學大成》為代表),過於由於當時宗教與科學的隔閡而錯失了機會。一直拖延到了一千多年之後,拉丁歐洲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科學,進行學習和發展,才真正解決復活節日期計算的問題。

宗教與科學的再度聯姻,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天文學在歐洲的再度發展,產生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哥白尼最初也想解決曆法問題),催生了科學革命,最終導致科學與宗教分道揚鑣,甚至一度勢成水火。

再比如,克拉維烏斯在歐洲完成了曆法改革,弄清楚了太陽、月亮的運行規律應該如何計算,他的學生利瑪竇在同一時期到中國明朝傳教,發現明朝正面臨同樣的曆法改革問題,朝廷上下正為日食預報屢次失誤而煩惱不已。於是利瑪竇敏銳地把握住了機會,提出通過幫助明朝改革曆法,從而獲得朝廷認可獲得了廣泛傳播基督教的機會。由徐光啟主持、邀請多位歐洲天文學家參與制定的《崇禎曆書》,實際上全面翻譯引進了當時的西方天文學,“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指明朝《大統曆》)。根據《崇禎曆書》制定的清朝《時憲曆》雖然形式上還是中國農曆,但內核已經變成了包括開普勒三定律在內的西方天文學了。

看來,復活節這個基督教節日,實際上早已通過各種形式,悄悄地影響了我們。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春分是太陽運行的規律,即太陽經過黃道(太陽軌道)與天赤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交點,這一天全球晝夜平分。現在的春分是3月21日左右。月圓則是屬於月亮的運行規律,月相變化。星期日還好說,只要逐日數下去就是了。可是綜合這幾個因素計算,顯然超出了當時羅馬帝國的能力範圍。

我們現在知道,太陽、月亮的運行速度都是不均勻的,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都是橢圓。近日點(近地點)運行速度快,遠日點(遠地點)運行速度慢,反映在觀測上就是看到太陽、月亮每天在天球上走過的距離不一樣。這種不均勻性給各國各民族的古人帶來非常大麻煩,因而曆法的準確性也成了考量古代民族文化水準的重要參考。

月相變化平均週期是29.53天,所以採用陰曆計算日子,一個月是29天或者30天(我們過農曆新年的時候遇到過大年三十,也遇到過大年二十九,但從來不會慶祝大年二十八或三十一)。但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速度變化週期)是27.3天,這就意味著我們看到每個月(月相決定)長度是不一樣的,也就初一十五的日期難以簡單地推算出來。更何況月球的運動相當複雜,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而且還有一個更糟糕的因素,地球上不同經度上看到的月亮出沒時間是不一樣的!隨著地球自轉,越靠西邊的地方看到月亮升起的時間越晚;這樣一來,在同一天,可能東邊某地看到不是滿月(然後就到第二天了),西邊某地看到的也許就是滿月了(當天還沒有過去),因此兩地對哪一天為滿月可能都無法取得一致意見——何況羅馬帝國的疆域還那麼大。

君士坦丁大帝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

羅馬帝國此時應用的是“儒略曆”,即凱撒大帝(他的名字叫儒略·凱撒)採納希臘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建議,在西元前45年開始實行的曆法,這是一部太陽曆。它規定一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天,平年365天,每四年增加一個閏年(即2月底加一天)。不過實際上的平均年長(天文學家稱為回歸年)是365.2422天,這樣一來儒略曆每年就長了0.0078天(11.2分鐘)。一年長11分鐘不算什麼,但累積400年就是3天的時間。到了西元4世紀的後期,當羅馬人慶祝新年的時候,天文上實際日子是在三天之前。這個誤差實際上一直沒有得到修改一直在累積。先是羅馬帝國,然後是羅馬教廷,一直在使用這個誤差累計越來越大的儒略曆。

所以,這位臨死前才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一世皇帝大概沒有想到,羅馬帝國本來用的陽曆麻煩還沒有解決,他又引入了陰曆的因素,讓復活節日期變成了各地教會發生爭執,甚至鬧分裂的一個原因。

拖延症犯了……一千年

君士坦丁一世也被認為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建立者,他一手在亞歐大陸交界處建立新都城(當時稱新羅馬、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爾)。不過羅馬帝國自三世紀起就內爭不斷和外敵入侵,國力衰落,雖然後來有過像君士坦丁一世這樣偉大的皇帝,但到了西元395年,羅馬帝國還是無可挽回地分裂為東西兩半。西元476年,北方來的日爾曼蠻族滅亡以“永恆之城”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一直持續到1453年才亡於奧斯曼土耳其。

羅馬帝國的分裂也標誌著基督教的分裂,東部自稱為正教(即東正教),西部自稱為公教會(羅馬天主教)。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羅馬天主教雖然成功地跟北方蠻族聯手建立了統治,歐洲進入中世紀,但是羅馬帝國的榮光已一去不復返。其中的標誌之一大概就是……復活節日期問題拖延了一千年都沒解決。

實際上,基督教會在二世紀開始,就出現兩個紀念耶穌復活的日期:東方教會遵循耶穌門徒的傳統在猶太人的逾越節,即是猶太曆正月十四日。以羅馬教會為代表的西方教會,就在逾越節後的星期日紀念耶穌的復活。無論哪種做法,都要看猶太曆法行事,以至於有記載說,早期的教會要遣人去問猶太長老逾越節日期,才能確定基督教的復活節日期。

在325年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基督教決定不按猶太曆法,而按照春分和滿月,自行計算出復活節日期。但基督教世界馬上面臨了曆法制定上的困難,由於儒略曆本身已跟天文現象不甚相符,月相計算又困難重重,所以各地教會為了制定計算復活節日期的方法,進行了多種嘗試,甚至規定出一個“天主教的月亮”從而不依賴天文觀察來制定“合理的”復活節日期。由於復活節是如此重要而計算又如此複雜,以至於在拉丁文裡專門有個詞computus指“復活節日期的計算”,這個詞後來成為英語裡的計算computation,也是電腦computer的詞源。

古希臘天文學拯救了復活節

克拉維烏斯關於復活節計算的著作Clavious Computus ecclisiasticus 1603 Title page

中世紀又被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因為希臘的光榮和羅馬的偉大均已消失,只有在修道院裡才保存了殘存的古代文獻,因此教會和修道院成了文化教育中心,實行相當刻板的教會教育。一直到12世紀,阿拉伯文化翻譯保存的希臘典籍又通過兩條途徑重新傳回歐洲,一條傳播途徑是西西里島,這裡彙聚了拉丁、希臘、阿拉伯、猶太各族的學者,另一條途徑是基督教世界重新奪回的西班牙,在托萊多城的翻譯中心,歐洲學者們和阿拉伯學者協力工作。

在這場“百年翻譯運動”中,歐洲學者找回了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們的著作,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歐幾裡得、托勒密。12世紀後期,在一些城市出現了名為“大學”的組織。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著作的重新出現(實際上是第一次為拉丁歐洲學者所知),對基督教也影響深遠,呈現了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結合在一起的經院哲學。

對希臘文化的學習,在400年後16、17世紀收穫了豐碩的成果,產生像哥白尼、第穀、伽利略、開普勒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是我們一直在反復講述的科學革命的主角。科學革命首先發生在天文學領域,而對於古希臘天文學的繼承與發展如此“給力”,幕後則是天主教對於統一復活節日期的追求。

中世紀時代已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世界末日不會那麼早到來,至少幾位教皇宣稱的世界末日都過去了,世界還安然無恙。而復活節日期不統一在各地教會之間造成了無數的紛爭。試想如果連最神聖的耶穌復活日期都不能給出權威答案,那麼教皇還拿什麼號令天下信徒呢?看來已拖延近千年的曆法改革必須要提上日程了。

因此,在中世紀,尤其是文藝復興前後,歷代教皇對於復活節問題召開了多次會議,花了大力氣鼓勵天文學研究,進行曆法改革,哥白尼也曾經接到過這樣的研討會邀請。教會進行天文學研究有個很有利的條件,天主教的教堂建設得非常高大,很容易在樓頂開孔,將陽光投射到地板上來觀察太陽的運行,也就是把教堂變成了一座日晷。

我們對利利奧的情況知之甚少,他來自義大利南部的卡拉布裡亞(Calabria),曾在那不勒斯學習醫學和天文學,他的弟弟安東尼奧也是醫生兼天文學家。利利奧被稱為是新曆法的“第一作者”,他關於曆法改革的建議文章由他弟弟提交給了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1575年送達曆法改革委員會。利利奧非常傑出的貢獻是,提出了一個月相週期“歲首月齡”(Epacts),可非常方便地計算新月出現的時間。

由於利利奧在1576年就去世,最終完成曆法改革的是克拉維烏斯。他出生于巴伐利亞的班貝拉,在數學、天文學領域成就非凡。對於我們來說,第一位成功在中國明朝傳播基督教的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就是他的學生(利瑪竇稱之為“丁先生”,因為拉丁文Clavius的意思是“釘子”),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所依據的就是他評注的十五卷本。伽利略最初用於教學的天文學教材也是他寫的,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星空之後,也首先把望遠鏡和觀測成果與年邁的克拉維烏斯進行探討。(克拉維烏斯是一位反哥白尼主義者,但如果假以天年,不知道他會不會轉變為哥白尼日心說的擁護者呢?)

克拉維烏斯通過日晷觀測,向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證明,1582年當年的春分已經從3月21日變成了3月10日。為了把春分日調回3月21日,也就是消除儒略曆在過去一千多年裡累積多出來的10天,他把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後刪除10天(星期序列仍舊持續),即10月4日之後是10月15日星期五。克拉維烏斯還提出新曆法的置閏規則。在儒略曆中,每4年設置一個閏年,這樣每400年就多了3天。他提出了消除這3天的方法,每逢世紀年,年份需要被400整除才是閏年,在2月份加入29日,否則就不需要。這樣一來,實際上接下來的1600仍是閏年,第一個被消除閏年是1700年。

這部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頒佈的新曆法,被稱為格裡高利曆,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西曆。

一個復活節,半部曆法史

格裡高利曆重新使曆法日期和天文現象保持了同步,使復活節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重要節日回到了西元325年關於“春分”、“滿月”和“星期日”的規定上,從而解決computus計算問題。當然,隨著天文學進展,後來又提出更便捷的計算方法,現在西歐國家使用的是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方法。

隨著歐洲興起,基督教傳遍了全世界,格裡高利曆也就變成“西曆”,公認接受的曆法。不過有意思的時,在格裡高利曆頒佈是,天主教已經發生分裂,德國神學博士馬丁·路德在1517年發起的宗教改革,使北歐許多地區變成新教(基督新教,在中文裡被不恰當地叫做“基督教”),拒絕接受教皇的權威;再加上東正教國家本來就有自己的領袖而不尊奉羅馬教皇的命令。因此,在1582年只有西班牙、葡萄牙、波蘭和義大利等天主教國家接受格裡高利曆;新教國家要在一百多年之後才陸續接受,比如英國直到1752年才進行曆法改革;東正教國家更要晚幾百年,我們說的俄國“十月革命”實際上發生在1917年11月7日,這一年底俄羅斯才接受了西曆,而希臘一直到1923年才接受西曆。

有意思的是,東正教國家對於復活節日期,仍然堅持根據儒略歷來制定。因此與復活節相關的宗教節慶,一般要比西歐國家晚。看來在宗教人士看來,“政治正確”還是要比天文科學的地位更高一些。

從天文曆法的角度來看,其實復活節日期計算面臨的問題,是要把握太陽、月亮的運行規律,這也是任何一部曆法要想做到準確無誤必須解決的問題。雖然基督教與希臘文化相伴而生,在復活節問題凸顯時,古希臘天文學家們早已準備好了計算方法(以托勒密《天文學大成》為代表),過於由於當時宗教與科學的隔閡而錯失了機會。一直拖延到了一千多年之後,拉丁歐洲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科學,進行學習和發展,才真正解決復活節日期計算的問題。

宗教與科學的再度聯姻,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天文學在歐洲的再度發展,產生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哥白尼最初也想解決曆法問題),催生了科學革命,最終導致科學與宗教分道揚鑣,甚至一度勢成水火。

再比如,克拉維烏斯在歐洲完成了曆法改革,弄清楚了太陽、月亮的運行規律應該如何計算,他的學生利瑪竇在同一時期到中國明朝傳教,發現明朝正面臨同樣的曆法改革問題,朝廷上下正為日食預報屢次失誤而煩惱不已。於是利瑪竇敏銳地把握住了機會,提出通過幫助明朝改革曆法,從而獲得朝廷認可獲得了廣泛傳播基督教的機會。由徐光啟主持、邀請多位歐洲天文學家參與制定的《崇禎曆書》,實際上全面翻譯引進了當時的西方天文學,“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指明朝《大統曆》)。根據《崇禎曆書》制定的清朝《時憲曆》雖然形式上還是中國農曆,但內核已經變成了包括開普勒三定律在內的西方天文學了。

看來,復活節這個基督教節日,實際上早已通過各種形式,悄悄地影響了我們。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